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蘇軾《赤壁賦》優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蘇軾《赤壁賦》優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軾《赤壁賦》優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蘇軾《赤壁賦》優秀教學反思1

赤壁賦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個課時,“戰線”會拖這麼長我也沒想到。第一節課我主要對蘇軾這個人進行的介紹,分別透過“三蘇”、“唐宋八大家”、“蘇黃”、“蘇辛”、“宋四家”等來介紹蘇軾。我將蘇軾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說給學生聽,他們聽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的問我後來怎麼樣。可惜我課前查閱的資料不夠豐富,無法繼續解答學生的問題。

由於是上《赤壁賦》,我又補充了他寫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整理在本子上,齊讀了一遍。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裏想:要是早讀的時候他們也能像現在這樣就好了。時間過得飛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賦》的時候,卻已經下課了。

因爲文體是賦的關係,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誦讀和背誦,體會賦的美感,而不太過強調翻譯與字字對應。況且如此優美的賦,一經過現代文翻譯,美感就喪失了。但由於教學經驗不豐富,我以爲字字落實總沒有錯,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卻造成了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昏昏欲睡。

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強,所以我幾乎是上完一段給學生總結一下本段的思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記憶和理解。許多同學在剛接觸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讀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麼意思,結果在我講完全篇之後,許多同學都說在學過的《勸學》、《師說》、《赤壁賦》中最喜歡這一篇,這倒讓我很是驚訝,讓我覺得我的付出沒有白費。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課前要做到備課充分,多查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

(2)在介紹作者的時候要注意節奏,把握時間,在儘可能快的時間內讓學生對於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夠知人論世。

(3)文言文的教學,需要聯繫文體,正確選擇側重點,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詞、句的翻譯上,只需點出重點字詞就好,上課注重學生的聽課感受。

(4)文言文教學要重誦讀,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熟讀成誦。

蘇軾《赤壁賦》優秀教學反思2

當我看到要講的是《赤壁賦》時,心裏很矛盾,因爲這一課很

有內容可講,但同時內容多,又怕時間不夠,這是剛開始時的困惑,不過,上次講過一次公開課,這次的信心很強,靜下心來,認真回想上次講完課,評委的評價,一定要注意。透過幾遍梳理,閱讀《教參》、查找相關備課資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這一線索,分析理解課文,試講幾次,發現效果還不錯,但前提是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但後來得知:學生還沒學到這一課,那麼教學內容就需要變,這時離正式講課還有六天,作爲高三的老師,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建議以後公開課的時間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衝突,於是,迅速定目標,大膽刪節,立足課本,吃透語言。

可以說,《赤壁賦》的難懂字詞不多,但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學生,其他的只要結合課下注釋,完全能夠理解,只要問題引導的具體,學生應該能聽懂,事實證明,效果也是不錯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在安排教學環節中,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理清感情脈絡,難點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當然,在時間上沒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時,我覺得學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斷他們,所以延時三分鐘,不過我覺得學生參與度較高,就是一種成功,能說一些有用東西,能體會做的一點思想,這節課就是有收穫的。

但我覺得呢裏的多媒體設備真是太老了,出現狀況,又不能及時彌補,有點不好,以上是我對這次作課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多多交流。最後我想說一句:“作爲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整的,也很難成熟,我就是愛將公開課。”

蘇軾《赤壁賦》優秀教學反思3

我在選課參賽的時候,決定選《赤壁賦》一文,是個艱難的決定。本文是經典中的經典,有過無數次的被解讀;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廣闊;本文以賦爲體,主課問答,應突出誦讀;本文又是以文言文爲載體,應強化理解。一時間,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畏首畏尾,總怕設計漏洞百出,割裂了學生與文字,但又不願調換內容。

我考慮到本文文體特徵,先定下了誦讀這條主線,爲幫助學生誦讀,我將課前自主學習的設計精細化,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逐層深入理解文字。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示小組交流成果,促進學生對文字的熟悉理解,也增強學生的信心。課堂主要以引導,幫助爲主,讓學生逐漸走進文字的景、情、事、理。課後延伸閱讀是我的另一個設想,讀懂本文是本課的目標之一,讀蘇軾是我設計的更高目標。作爲文化經典,蘇軾不可複製,如果在語文課堂上不能引起學生對蘇軾的閱讀興趣,那我總覺得是一種遺憾。

我的這一節課,完全是一節生成課,學生不是我所帶的學生,儘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們一次又一次給了我驚喜。我對學生的表現是滿意的,我自己對學生的評價和引導還有遺憾和不足之處,希望各位專家予以指導。

蘇軾《赤壁賦》優秀教學反思4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安排了《蘭亭集序》《赤壁賦》《遊褒禪山記》三篇古代山水遊記散文,它們借遊賞之事,探索生命的意義、治學的道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高中的教材選用的都是歷史經典名篇,每一篇都閃爍着儒道釋等百家光輝的思想。

編者要老師傳道的意圖很明顯。即非如此,看着這些影響歷代、影響世界的如日月之耀眼光華的偉大思想就躺在我們的教科書裏,又如何能不講呢?

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擬定爲: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生死觀,掌握多角度看問題的正確的思想方法。當然,也讓學生領會了融寫景、抒情、說理於一爐的大家手法。整堂課各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過渡自然,讀、思、議、寫訓練到位,而且全部圍繞生死觀展開,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

不足之處是:整節課容量大,節奏快,學生需要在充分預習的情況下才能跟得上。

蘇軾《赤壁賦》優秀教學反思5

我自己比較喜歡蘇軾,也看過一些蘇軾的作品和關於他的介紹評論文章,欣賞他的曠達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來,讓我更能堅強的'面對困難。我想讓學生學這篇課文也有許多收穫,所以做了很多準備。

這一課上完,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順利。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自學階段的基礎文言現象很多同學沒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學生能掌握。這要靠檢測鞏固,還得是反覆訓練。

二、誦讀遍數不夠,學生只滿足會讀課文。韓博士要求讀六遍課文,學生達不到。即使讀也只是爲默寫,只讀不思。

三、蘇軾思想本來就是難點,學生對三、四段內容理解不到位。主客問答,蘇子思想矛盾的變化,天地萬物的辨證關係,蘇軾是如何解脫的這些問題學生不好把握。

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還不夠,所以在學完之後 ,從大師身上沒學到多少精神。

從我自身談起也有不足之處,我還是放不開手對學生估計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導不到位,學生討論不出來,有時直接自己講,學生被動接受。

這節課的收穫:寫作素材的積累,參看高考優秀作文,引用蘇軾的例子,從不同角度論述,一事多用,靈活多變。

蘇軾《赤壁賦》優秀教學反思6

上完課後,有一份釋然,多少明白了些傅雷“沒有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僞的,沒有經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這句話的含義;亦有一份沉重,經肖老師等專家的指點,發現自己課堂之淺薄。

“一堂好課應該呈現從徘徊到突圍的精彩,有掙扎、有衝突、有交鋒,然後從縫隙間突圍,師生均能從文字和課堂獲得突圍的快感。”肖老師的話語讓我感到很溫暖,也促醒了沉醉在自我設計中的潛意識裏的我。是啊,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遙遠,距離讓我更堅定的成長。

“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劃出寫“月”的句子,並就你最有體會的一句闡述自己的理解。”提問過於機械和呆板,進而使整堂課略顯呆滯,缺少靈動,課堂缺少深化的容器,卻一直生成在教師的言語裏。教師自己彷彿已沉醉於課中,卻無法引領學生入境,甚至局部都沒有,勉強確實是沒有幸福的。

我清晰地感覺到自己整堂課都在趕場,頻率快,節奏快,看似行雲流水,實則走馬觀花。缺少“點”上的細化,徘徊一詞雖已讓學生感悟了,但聯繫詩境不夠,矛盾場的渲染不夠,學生的生成就不夠,學生其實是成長在自己的思考之中。當然,師生的互動也只是停留在“接招就走”的形式層面,把課堂還給學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教師自己也沒有隨文字情感的變化而變化,需改之。

“以文率言”的課堂模式顯然忽略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課堂上意識到了卻沒有很好的落實。沒有言的積累,何來文的感悟突破,“以言固文”也許纔是文言文教學的主要方針。注重人文味的同時卻極大程度的削弱了文言文“雅”的書卷味,淡化了學生的文言感悟和文化薰陶,蘇軾的儒道佛思想隻字未提。

反思,則是爲了更好地前行。這堂課也多少讓我找到了一點自信,這也是對自己最大的寬慰。是命運把我們拋到了路上,且行且拾且習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