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勞動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勞動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勞動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

勞動的教學反思1

《愛勞動》是一年級的第五課。本課從“愛勞動”的人文角度,選編了久唱不衰的兒童歌曲《勞動最光榮》和經典民樂合奏曲《三個和尚》作爲聆聽作品。演唱作品選編了兩首:一首是長期以來深受兒童喜愛的歌曲《洗手絹》,另一首是在兒童歌曲中少見的、具有號子特點的歌曲《大家來勞動》,目的是透過聆聽與演唱實踐活動,將“愛勞動”的美德教育,自然而有效地融入到音樂教學中,並透過活動,得到發揚和滲透。

爲了達成以上目標,除了讓孩子們唱好歌曲外,還讓他們根據歌曲的旋律,編創新的歌詞,一邊演唱一邊加入動作表演歌曲。爲了烘托歌曲的情緒,加入了打擊樂器木魚和碰鐘爲歌曲伴奏。在此活動中,我首先讓孩子們瞭解兩種樂器的音色,並透過視奏找出適合演奏這兩種樂器的演奏方法,然後再按照教材上的節奏爲歌曲伴奏。在教給孩子們演奏樂器時,我總以爲碰鐘的演奏姿勢,比較難掌握,所以,把重點放在了碰鐘的演奏姿勢上,而忽略了木魚的演奏姿勢,結果在跟音樂伴奏時,大部分孩子敲擊木魚的姿勢都不規範,而且也沒有發出好聽的聲音。這時我又重新去糾正,最終順利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

另外,爲了突出“愛勞動”的主題,我把聆聽歌曲《勞動最光榮》也作爲學唱歌曲來教唱。孩子們模仿着勞動的動作,唱着他們“自己的歌”,臉上洋溢着快樂的微笑。

勞動的教學反思2

學習過哲學的人都知道,任何事永遠都不可能有絕對的完美,所以客觀的反思總是能夠讓我發現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後,我習慣性地對自己的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自查,下面就這次的自查情況作一簡單的小結。

一、亮點。

1、能夠以勞動場景爲主線,創設一種勞動的氛圍,用不同的勞動場面引導學生走進不同的音樂場景,教學效果頗好。

2、能夠主動積極的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能多角度的利用教具爲教學服務。

3、能夠主動適時的對學生進行評價。

4、透過本課的教學,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勞動的思想教育。

5、教師能夠自信且良好的駕馭課堂,親和力的教學風格對學生很有吸引力。

二、存在的問題。

1、沒有能合理的安排歌曲教學的時間,對於本節課來說無疑是有些缺憾。

2、課堂中沒有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得課堂氛圍沒有達到我預想的效果。

3、給學生創設自由交流的空間欠缺。

三、需要解決的問題。

學生在欣賞時,教師應做些什麼?

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其實公開課也是一個例子,它告訴我們教師是永遠的學習者,希望我所承擔的這次公開課也能給各位教師以啓發。

勞動的教學反思3

本節課透過瞭解日常的勞動,激發學生愛勞動的情感,體會五一勞動節的意義。勞動節和勞動人民,對我班來說,都是比較抽象的。由於水平的侷限,使學生不可能瞭解太多的勞動者和勞動行爲,所以,本活動從學生日常活動出發,學生比較熟悉的勞動者,直觀地激起他們對勞動者的尊敬和愛勞動的情感,投入力所能及的勞動之中。

本課的設計和執教過程中,用新課程標準來要求和規範自己的教學,始終圍繞着“生活語文”進行教育活動,學生的學習也始終圍繞體驗、感受、創造。老師在課堂中應是學生的“大”朋友,用孩子的語言和他們相互學習交流,啓發學生主動發現學習的目標。

這節課主要的教學任務是學習一個有關愛勞動的生字“澆”使學生了解到勞動是一種美德,同時勞動也是快樂和幸福的事情,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

透過多媒體課件來吸引學生注意力,發現勞動,提問你會做什麼?你在家幫媽媽做什麼力所能及的事情引出課題《我們愛勞動》。

《我們愛勞動》透過感受,使學生體會人物在勞動中的動態美,同時在創作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及表現能力。爲了達到這一目地,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了回想、模擬、欣賞的方法,讓學生對於人物的運動規律有一定的瞭解。首先回想,教師講引導學生回憶勞動的故事,讓學生閉上眼睛,回想自己都參加過哪些勞動或看到爸爸媽媽在勞動的時候是怎麼樣子的.,這時同學們會給我一些不錯的答案。例如掃地,同學們會給我一個答案人是彎着身子的,頭是向下的,雙手拿着掃把等等。爲了更好的強化學生們心中的印象,我讓學生進行模擬,透過模擬不但使課堂氣氛得到了活躍,而且爲學生更好的表現人物打下了基礎。接着,我就在黑板上板演學生最常見的和孩子們自己也參加過的一些勞動畫面如《擦桌子》《擦黑板》《拖地》等。

本課主要是透過觀看課件理解勞動地喜悅與歡樂,主動地投入到學習和勞動活動中去。我透過看動畫,愛勞動的情感激發很重要。教師可在學生不同愛好,不同熟悉的基礎上,着眼於情感培養和情緒體驗,如透過與勞動者對話,觀察勞動者的辛勞以及討論勞動成果與生活的重要關係等,使學生建立愛勞動的情感。

勞動的教學反思4

“品德與社會”課是一種體驗性課程,新課程標準提出:“品德與生活教學要密切聯繫生活”,“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所以本節課我要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活動過程中。

然而,三年級的孩子大部分還處在依賴父母爲他們解決衣食住行諸多問題的階段,對生活的體驗不深,而且大多還不能做到主動留心觀察社會生活,因此對“職業”的認識理解不夠。所以,我在上課前先讓學生去調查瞭解社會上有哪些職業,從事這些職業的人們具體要做什麼的。再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引導他們對照自身生活,講自己身邊熟悉的人的職業,來逐漸感受各種職業的勞動都是人們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正當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當得到尊重。從而引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尊重別人,長大成爲別人生活需要的人。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待學生要像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小心呵護學生幼小的心靈。荷葉上的露珠晶瑩透亮,但卻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會滾動破碎。作爲教學工作者,對待學生的學習過程應當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所以,在活動過程中,爲了保證全員參與,體現自主合作學習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我多次創設小組合作學習機會,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爲學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學習時間,讓學生在充分的操作、探究、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和互相補充、更正、辯論的時間,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智慧、情感、態度、能力等都得到發揮和提高,透過課堂上學生的交流、彙報,讓學生對“人們的職業和勞動”有全新的認識。

陶行知先生講,如果你按着雞脖子喂米給雞吃,它亂叫亂掙也不會吃。如果你鬆開雞,它就會自己去主動吃米。於是我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興趣,以活動來體驗生活。爲了讓學生感受到“職業與職業之間是關係密切的”,我讓學生扮演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比如:醫生的小孩要上學誰來幫幫他,教師生病了誰幫幫他。透過“接龍遊戲”讓學生體會到在我們的社會中,人與人是相互依賴、相互服務的,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人們。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整節課,學生熱情高漲,活動目標也達到了。但是,這節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在抓住教育契機這方面還是做得不夠,對於理解“人們透過不同職業的勞動滿足他人的需求,同時也爲自己獲取相應的報酬”這個問題,所用時間不夠,學生談得不多,而我在這時卻沒有靈活地改變教學方向,以便更好的啓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去思考,要在這一環節適當加時。

勞動的教學反思5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遊戲匯入。

2、透過問答,理解職業和勞動的關係。

3、圖片感受勞動者爲我們幸福的生活付出的辛勤勞動。

4、瞭解職業的分類。

5、感受各種職業都是人們需要的。

6、感受不同職業的職業要求。

7、創設情景,體驗職業者的勞動。

8、情感昇華,出示讚歌。

一步一步地、層層深入地對兒童進行感受不同職業的勞動者給自己帶來的勞動成果並懂得珍惜,激發學生對從事不同職業的勞動者的尊敬和熱愛之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品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自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爲學生的精神財富”。也就是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設定與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經歷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本節課我首先通“我做動作你來猜職業”遊戲匯入,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感受職業者的勞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透過職業和勞動的問答,學生充分認識到職業和勞動的關係,理解了當選擇了一份職業,就要從事相應的勞動。

再利用圖片和視頻由學生身邊爲其服務的勞動者拓展到廣闊的社會中,讓學生從衆多的職業中區分一類是直接生產產品的職業,一類是爲人們提供服務的職業。帶給學生強烈的感性衝擊,讓學生懂得感恩,學會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者。透過介紹父母的職業,讓孩子更深刻的感受到勞動的辛苦及收穫。

透過情景演示,讓學生體驗勞動者的不易和勞動的責任感。懂得勞動者是有專業、有水平的勞動者。

最後出示讚歌,昇華感情。

本節課教學的效果良好,達到了教學目標,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品德行爲。教學之後,我認爲這堂課的成功有這幾個原因:

1、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設計了有趣的全體同學都能參入的活動,透過活動體驗,增強了學生的感受和認識。透過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2、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帶給學生豐富的視聽感受,引導學生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積極主動地交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培養了敢想敢做,體驗到職業勞動者的辛勞和付出。

3、教學環節簡單,銜接緊密。教師在教學中既有引導示範,還和學生一起活動,拉近了師生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遊戲、活動等多種手段,豐富學生的認識。學生輕鬆愉快的參與教學活動動,積極思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促進了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

1、在教學中,準備的人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的資料豐富多彩,課堂上學生沒有太多地時間看,如果課前把相關的視頻資料放給學生看,準備更充分,課堂效果會更好。

2、本節課在情景體驗活動中,學生準備時間不足,所以表現時不夠入角色,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勞動的教學反思6

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甄別和選拔,更重要的是爲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品德課堂不同於以知識的掌握爲主要評價標準的學科,在下課時已經基本能檢測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穫。也就是說在品德課堂上學生很難從一個量性的評價中看到自己在這門課程中的進步,對他們的道德情感的深化和學習興趣的提升都有一定的影響,這也是品德課程低效的原因之一。

品德課程的終極目標是學生道德行爲的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爲形成的過程就是學生的生活體驗不斷豐富的過程。品德課程除了在課堂上給學生一個質性的評價外,還要重視課堂的拓展延伸,在具體的實踐中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並給予正確的評價。用公平、客觀、發展性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鞏固道德情感。當學生在一次一次的生活體驗中不斷得到自己和他人的認可時,成的道德情感就會得到很好的深化。

在《我愛做家務勞動》的教學中,爲了豐富孩子們的生活體驗,讓他們養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鞏固課堂上形成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課後佈置實踐作業讓孩子每天在家長的指導下堅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並請家長按老師的表格登記下來,班級根據孩子們的表格上登記的情況和家長的推薦進行評比,評選出“家務小能手”。這種生活體驗活動,能讓他們體會到勞動帶來的樂趣,也能讓家長、老師和同學的讚揚進一步激發他們參與家務勞動的興趣,願意積極主動參加家務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