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運算定律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

本節課主要學習小數的簡便計算,簡便計算的依據是根據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得來的。本節課的內容對於優生來說,還是很容易掌握的,但對於學困生來說,有比較大的難度。

本節課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優秀的小組長擔任小老師點對點的輔導學困生,這樣既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又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也使優秀學生和學困生都有進步。這是非常好的。

在學習過程中,乘法的分配律則明顯是學生的難點,部分學生無法舉一反三。如4.8×9.9,2.7×99+2.7這些稍有變化的簡算題錯誤率較高。在以後的複習課中,要重點複習乘法分配律的靈活應用。

在小結時,學生的表達能力比較有限,主要是因爲平時訓練不夠,學生會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數學問題,但卻不能用語言概括這些數學活動,這需要以後的課堂中長期的引導。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2

學生對於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掌握較好,可運用這兩個定律對一步加法和乘法進行驗算。基本能夠靈活運用。

然而對於加法、乘法結合律則運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則更爲糟糕。細想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學生現在只是能夠認識,弄明白這三個運算定律,還不明白這幾個運算定律的作用和意義。(除了少部分思維敏捷的學生之外)第二,學生能正確的分析算式,並正確的運用運算定律,對學生的已有基礎提出了不少的考驗,如42X25,運用運算定律計算這個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爲20和5,這樣即使運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這主要是因爲學生還沒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這個重要的因素造成的。這裏簡單的描述爲數學“數感”吧,還有125和8得1000一樣。第三,有的學生甚至運用運算定律折騰了一番又回到了原來的算式。

綜上所述,解決辦法只能是多講多練,不斷的培養學生的數感,在不斷的重複練習過程中,體會應該如何運用運算定律。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3

《運算定律和簡便運算的複習》教學反思經過思考的課堂,老師遊刃有餘,學生思維得到拓展。不同的學生都有所進步。

1、本節課我本着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而且本身就是一節複習課。所以凡是學生能說清的,我絕不添言;學生說不清的,練着說;還說不明白,優秀學生引領。

2、把教學目的給孩子,把學習方案給孩子。放手讓學生自主複習運算定律,並小組同學互說定義和字母表達式,並思考如何把定律和性質進行分類合理。學生的表現讓我驚異。兩種分類方法說的頭頭是道。思路清晰:可以根據四則混合運算,進行分類:加法有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減法的運算性質;乘法有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除法有除法的運算性質。

還可以根據運算符號變換分類: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結合律;減法的運算性質、除法的運算性質;乘法分配律。給學生機會,他會還你一個奇蹟!

3、在乘法分配律的彙報過程中,學生的理解表達能力受阻,一方面原因是小組討論學習的過程中,實效性還有所欠缺,只挑選容易的定律進行交流,自主複習內容不夠全面。另一方面此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也是本節課複習的重難點所在,後面習題針對此項進行了重點複習,進行了補充。

4、我認爲本節課,基礎練習題目全面,有口答,有分析判斷,有應用題目動筆,拓展訓練能夠從出題者的思維角度自主發散思維,總結簡便運算的規律。使簡便運算更加活學活用。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4

運算定律是很重要的一個知識點,必須讓學生理解並能在解題中運用。首先是理解,交換律和結合律,根據字面的意思學生還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乘法分配率對學生來說就有點難度了。部分學生把“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與“兩個數的積與一個數相乘”混淆。這個現象在學生練習時經常遇到。

如(15×8)×5=15×5×8×5,這在糾錯中一定要強調,而且乘法分配率要多練習。

其二,在練習中要把握幾種類型的題。如:6×(8—5);26—7—3;60—(35—15);60—(35﹢15);90÷3÷3;等幾種類型。

其三:要讓學生知道,學習了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化。在計算時要學會靈活運用。

其四:要把握運算定律在應用題中的運用。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針對這一情況,要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其五:數學的學習離不開現實生活,所以要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數學,運用數學,學習數學。

總之,透過不斷的練習,透過在練習中不斷運用運算定律,既可以鍛鍊學生的口算能力和計算能力。也能夠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課的魅力所在。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5

第三單元講授的是加法運算定律和乘法運算定律。加法運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乘法運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學生對於加法運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換律掌握較好,可運用這兩個定律對一步加法和乘法進行驗算,基本能夠靈活運用。然而對於乘法結合律則運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則更爲糟糕。

細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學生現在只是能夠初步認識,弄明白這三個乘法運算定律,還不明白這幾個運算定律的作用和意義。

第二,學生不能正確的分析算式並正確的運用運算定律,尤其是乘法分配律,它是乘法和加法的運算定律,學生忽視運算符號,極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混淆。

第三,對於乘法分配律,有的學生甚至運用運算定律折騰了一番又回到了原來的算式,不會靈活處理。

綜上所述,學生並沒有深刻體會到運算定律帶來的方便,解決辦法只能是多講多練,不斷的培養學生的數感,在不斷的重複練習過程中,體會應該如何運用運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題。等待講解了下節內容簡便運算之後,我想學生會得到一個明確地感悟到原來在計算的過程中運用運算定律可以使運算過程變得簡單,這樣,學生在計算的時候,自然就會去運用了,而且會十分的感興趣。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6

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共包括了五個定律和兩個性質: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者a×(b+c)=a×b+a×c

連減法的性質:a-b-c=a-(b+c) 連除法的性質:a÷b÷c=a÷(b×c)

大多數學生對於加法運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換律掌握的比較好,對於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針對這一現象,我採取對比的方法進行練習:

1. 101 × 87=(100+1)× 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項法)

34 × 43+34 × 56+34=34 ×(43+56+1)=34 ×100=3400(乘法分配律 添項法)

2. 在教學中,我多次次聽到學生把分配律說成結合律,在計算過程中,也多次出現這樣的混淆。針對這一問題,我讓學生注意觀察,乘法分配律有兩種以上運算符號,而乘法結合律只有一種運算符號。讓學生在比較中區分,在區分中比較。

3. 簡算與學生的數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對於學生提高運算能力,大有益處。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練習。二、設計對比練習,促進有效教學

4. 學習連加、連減的簡便計算後,往往會對加減混合產生方法的影響與方法上的障礙;同樣,學習連乘、連除的簡便計算後,也會乘除混合的計算產生影響。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加強對比練習,讓學生從混淆走到清晰,讓學生從障礙中走出來。如,463+82+18,463-82-18,9600×25×4 9600÷25÷4 9600÷25×4

5.針對逆向運用,有以下規律

加法結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結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減法的性質:894-(94+75)=894-94-75

連除的簡便:350÷(7×2)=350÷7÷2

逆向運用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尤其對a-(b+c)=a-b-c 和a÷(b×c)=a÷b÷c的運用在有幫助。因此逆向運用的訓練,很有必要。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7

學完加法交換律後,我感覺內容比較簡單,學生也容易理解。做了幾個簡單練習後,我準備結束這個內容。按照慣例,我問了一句:學了這個定律,你還有什麼問題嗎?這時馬上有學生提出:加法中有交換律,那麼減法、乘法、除法中有沒有這個定律呢?

我一陣欣喜,學生已經學會了接受新知識時把知識延伸開來。雖然打亂了我這節課的教學計劃,我馬上引導學生一起來總結剛纔是如何學習得到加法交換律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提出能不能根據剛纔舉例—觀察—歸納—驗證的方法來想一想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們馬上進行小組合作探討驗證。在經過短暫的討論交流後,同學們一致認爲乘法也有交換律,並能舉例應用。但說到減法和除法時,有了分歧,開始爭論起來。

生1:我認爲減法中沒有交換律,例如8-5=3,交換被減數和減數的位置5-8就不能減了。

生2:可以減得-3(學生已經從課外學到了負數的知識)

生3:差不一樣,所以沒有交換律。

這時又有一個同學反駁到8-8=0交換位置後還是8-8=0,我認爲減法中有交換律。這時很多同學露出了困惑的神情,到底誰的對呢?短暫的沉默後,馬上又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說:減法中必須被減數和減數相同時,才能出現交換位置差相等的情況,這是很特殊的情況。但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是任何數都可以的,所以減法和除法都沒有交換律。我帶頭爲這位同學的發言而鼓掌,更爲他們的勇氣和智慧而高興。學生們在爭論中解決了問題,從中體驗到了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更加深了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習的能力。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8

《網絡教學已經持續一個多月了,上週我結束了第三單元運算定律的教學,透過研讀教師用書,我制定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爲了達到這些教學目標,每節課我都認真分析教材,把教學設計做成課件給同學們上課,線上授課每節課只有20分鐘左右,而且同學們只能透過連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時網不好,連麥需要很長時間,一節課只能幾位同學連麥,其它同學老師是聽不到他們想法的,所以我會在課前設計一些預習任務,讓同學們對本節課老師要講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上課時就不耽誤時間,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即可。透過學生作業反饋和回看自己的教學視頻,我發現了很多問題。以下是對本單元教學的一些反思。

1:對於加法、乘法的交換律同學們掌握得很好,在課上,同學們能舉出一些相應的例子,還能根據這些例子總結相應的定律,同時還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乘法的交換律。同學們的作業也都完成的很好。加、乘法結合律理解起來也不算困難,同學們能在學習了交換律的基礎上,遷移運算定律,利用情境理解兩種運算順序的意義,在比較運算意義和計算結果的基礎上得到等式,並總結出定律的內容。這幾節課,雖然是網絡授課,但同學們仍能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透過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加法、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

2:較難理解的是乘法分配律。透過回看視頻我發現同學們在課上能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並能說出用每種方法的原因,然後老師和同學們共同發現,這兩種方法的結果是一樣的,得出等式,歸納出乘法分配律。由於網課的侷限性,只有幾位同學說了他們的想法,不能聽到更同學的想法。透過做題,我才發現學生對乘法分配律不能達到應用自如。部分學生對規律只是淺表認識,不能深刻理解其意義及作用。比如(ab)×c=a×cb×c,左邊表示ab個c,右邊是a個c加b個c,這樣左右存在相等關係。在課上雖然我也是用這種方法講解的,但有部分同學不太理解。在課上我也沒有讓同學們舉例,只是我在說。這也是導致部分同學不理解的原因。在我以後的授課中我應注意這樣的問題。

課上只透過例題得出乘法分配律,但應用起來乘法分配律的變型題目太多。比如:102×15.需要把102變成1002的形式;而99×46需要把99變成100-1的`形式;89×4545需要把45變成45×1的形式;28×225—8×225減法這樣的形式:還有根據字母表達式直接應用,或從左往右或從右往左應用等等。這些應用技能不是學生短時間內靈活掌握的。由於題型太多,有少部分學生在應用時又回到原點,白費力氣。比如105×16,明明拆成1005了。下一步不去分別乘括號外邊的數,而是又得到105。

本單元所學習的五條運算定律,不僅適用於整數的加法和乘法,也適用於有理數的加法和乘法,被譽爲“數學大廈的基石”。

總之,沒有特效辦法來解決,只能靠多講多練。在實踐中體會規律之奧妙,體會規律的應用確實能使計算簡便。教材的安排意圖也很明顯,每學完一種規律,緊接着都安排了應用規律可使計算簡便的題目。現在由於是網絡授課,學生不能自律,沒有達到及時和適量的訓練,老師透過作業發現同學們的問題後,講解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導致現在效果不是我期望的那麼理想。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9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於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於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爲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儘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後,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接着,我啓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a+b=b+a等等。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後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後指着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爲什麼?(生答:因爲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

接着,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並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2、對加法結合律的教學看法

在加法結合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延續了加法交換律的教學方式,透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得出等式;再給出兩組式子,透過計算得到也能用等於號連接;然後學生自己舉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加數位置沒有改變,運算順序改變了,和沒變。這樣的教學顯得順暢,但是新意不夠,學生投入的激情不夠。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0

在備課時,我原本以爲這是一節比較簡單的內容,四年級時學生就學習了整數以及小數的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而此節課只是將這些運算定律遷移到分數的加減運算當中。但是在今天課堂上卻出現了很多波折。

課始,我從複習整數及小數加減法的運算定律及應用入手的,想讓學生能從複習中回憶舊知,爲學生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我先出示三道題: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④(0.5+1.6)+8.4=0.5+(1.6+8.4)請學生搶答,然後說出簡算的依據。但我發現,很多同學能用字母把運算定律表示出來,就是用語言表達不了。我想,可能是平時的語言訓練不夠,在教學過程當中,儘量讓學生多說,鼓勵說,提示說。開放性的教學對開發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潛能,切實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正真成曾學習的主人並獲得全面發展有着重要意義。本公式複習完後,我給學生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這些字母是表示分數,這些定律還適合嗎?接下來由學生自主舉例證明。學生積極性很高,但我發現很多同學都是直接從左邊等於右邊再計算。她們完全不知道怎樣是證明。最後,我只好引導大家一起證明加法交換律在分數的計算中適合,並說明證明的方法,然後再放手讓學生去做。曾記得這樣一句話“今天的教是爲了明天的不教”,只有基礎牢固了,學習方法到位了,才能更大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另外,雖然題目設計有層次,但出題樣式可以更多。在現在的計算當中,不一定每一個題目都能進行簡便運算,而且根據很多學生平時計算習慣來看,他們寧願按部就班地計算也不去觀察怎樣計算可以更簡便。所以,在平時的教學當中,多引導學生認真審題,能簡算的就簡算,這樣逐步培養數感,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我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推理等途徑引導學生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異同系,自主發現並驗證、歸納這兩個運算律,初步感受運算規律作用,有意識地讓學生應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

一、在匯入新課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回顧學過的運算,得出課題,讓學生由課題思考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這樣設計使教學活動的探究性更濃一些,同時也爲接下來的學習留下了創新的空間 。

二、新授環節,我透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讓學生結合相關資訊,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學生都能準確提出問題,這爲接下來探索規律奠定了基礎。在這個環節,我進行了創新處理,讓學生開放思維,盡情提出問題,並將本節課探究活動必要的三個問題同步呈現出來,同步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同步透過口算揭示等式,爲下面的探究運算律做好有效的鋪墊,促進後面探究活動更加緊湊流暢。在首次探索運算律,學生還不懂得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我在此環節探索加法交換律的設計中,加強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啓發學生按照“猜想——驗證——總結”的模式深入探究規律,爲今後探索數學規律,起到方法上的導向作用

三、在自主探索加法結合律這一環節,我在初步引導學生觀察等式特點之後,放手讓學生在合作組中自主探索第二個規律,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自主探索規律,學以致用。

四、最後,我讓學生說一說上完這節課的心裏感受。學生對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兩個定律,也會運用,效果還可以。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2

因爲新課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結合我校堂構建模式要求的問題“質疑---自解----建構”這一教學模式和10+30,3+1的教學 操作模組,。我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會學生探究學習作爲最最基本的目標,這不僅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是否親歷探索過程,是 否真正理解數學、是否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我緊緊抓住“推廣”兩個字進行教學,精心設計了“四巧”即“巧”引入,“巧”探究, “巧”應用,“巧”鞏固。課堂上,我沒有佔用過多的時間去講解,而是巧妙地點撥、引導。透過本節課的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留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 學生參與的是獲得知識的全過程。不是模仿書本或接受教師提供的現成結論來進行學習,而是自己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發現或創造出來,這樣他們對所學的知識點就 記得快,記得牢,同時又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挖掘了創造潛能。

沒有完美,本課教學完成後的發現不足之一是將定律遷移的過程有些生硬不是那麼完美,其二是在驗證過程似乎有些單一沒有說服力。於是我決定對這兩方面進行改進。進行第二次設計。

將25×95×4 125×( 17×8) 17×25+83×25 直接演變爲:2.5×95×0.4 1.25×(17×8) 17×0.25+83×0.25

四道算式直接加上小數點問學生可以怎樣計算,,爲什麼要這樣計算?學生質會質疑,這樣更順利的遷移到小數計算當中。解疑過程讓學生每人舉一例乘法交換律, 全班六十餘人會有六十多種結果但都可以驗證小數同樣適用。教師還鼓勵有新發現的學生。(其實不會有)。另外幾種定律也是採取小組先交流再全班彙報。這樣一 來突出了驗證過程增強了廣度。有利於學生掌握用運用。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3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於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於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爲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儘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後,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接着,我啓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a+b=b+a等等。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後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後指着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爲什麼?(生答:因爲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 接着,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並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2、加法結合律的教學的看法 在加法結合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延續了加法交換律的教學方式,透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得出等式;再給出兩組式子,透過計算得到也能用等於號連接;然後學生自己舉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加數位置沒有改變,運算順序改變了,和沒變。這樣的教學顯得順暢,但是新意不夠,學生投入的激情不夠。所以我們還在探索、反思是否有更好的題材與方法來教學加法結合律。 對於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於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爲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質疑。相應地,老師也應發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啓發,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生講清自己的算法,讓其他同學也能明白。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4

小學階段的數學總複習,我本着每天覆習內容少而精的原則,把所要複習的內容理解透掌握好。

本課我只設計了兩個環節,(1)複習運算定律,(2)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在複習運算定律時,讓學生透過具體的例子表示運算定律,爲下一步的靈活運用奠定了基礎。在總複習時不能滿足於掌握常見的五個運算定律,要加以引申,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時,我改變以往的做法,老師出題學生做,而是讓學生自己自編或蒐集簡便運算的題目。這樣學生積極性更高了,看我編的題目能不能選上。學生在編題和選題時要進行大量的閱讀,這本身就是一個自我複習的過程。學生出的題目很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們精選的題目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覆蓋面全,涵蓋了小學階段所有的簡便運算的類型。

(2)關注了學生易錯的題目。

(3)關注了一些生僻的解法。我們要相信學生,給學生一個舞臺學生會還你一片精彩。

最後還找了一些學生平時容易出錯的題目供學生判斷和一些思維拓展題供學生計算,讓學生以競賽、限時做題看誰做得又多又對等多種形式進行訓練,計算題枯燥無味,學生在測試中,如果做的好,採取一些鼓勵機制,如加分或加星等。

整堂課下來學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教學效果也很好。

運算定律教學反思15

《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透過有限個例證明讓學生理解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能根據特點正確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進行小數的簡便運算,培養學生的計算技能。本課的教學設計樸實,概括爲以下幾點:

1、準確定位,提高課堂效率。本班學生對整數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及減法的性質已熟練掌握,並能正確運用於加、減簡便計算,根據這一認知和技能水平,教學中不以複習鋪墊舊知來實現知識遷移,而直截了當引放新課的情境,提高了40分鐘的課堂效率。

2、實現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願望。教學情境是直接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服務的,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環境。透過童話故事的情境匯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使學生自覺地進行小數加減簡便算法的探索活動,融入新知識的學習中。

3、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構建數學模型。結合學生原來的生活經驗,大膽放手,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成爲數學學習的主人。在學生獨立自行計算,發展學生的個性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從不同的算法中比較、悟出整數加法定律在小數計算中同樣適用。透過情境中特設計的兩道都能用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例題,使學生在有限個例證中證實了初步構建的數學模型,懂得能否湊成整數是判斷小數加減算式能不能進行簡便計算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