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幸福是什麼》的教學反思範文

幸福是什麼?其實這是第三單元中的一篇童話故事的標題,文中講了三個牧童疏通了一口老泉,砌了一口小水井,得到了智慧女兒的祝福——祝他們幸福!但三個孩子不明白什麼是幸福,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三個孩子透過十年親身經歷知道了“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到底什麼是幸福,我想要學生在理解上上一個層次。

《幸福是什麼》的教學反思範文

課一開始,我就詢問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當中,你有過幸福的感覺嗎?是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幸福呢?”有的孩子說自己過生日時媽媽買了蛋糕、送了禮物感覺很幸福;有的說自己生病了,父母細心照顧自己覺得很幸福;還有的說讀幼兒園的時候沒有作業很幸福,週末父母帶自己出去玩是幸福的,考試考得好的時候家長表揚自己時也是幸福的……孩子們說了很多,越說越興奮,似乎他們都感覺到了自己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當中。但我卻高興不起來,我的內心甚至在隱隱作痛,爲什麼孩子們感覺到的幸福都是來自於他人的關愛,他們只是坐享其成他人給予的幸福,自己卻不曾去創造哪怕一點點的幸福呢?是教育的缺失還是孩子的自私在作怪呢?不會感恩的孩子將會是多麼可怕呀!

想起去年曾經上過的一篇文章,叫做《可貴的沉默》,裏面也講到了感恩,講到了向父母回報愛,短短的一個學期就忘了嗎?這樣的狀態真讓人覺得煩惱!

沒辦法,我只能放慢講授的`速度,讓孩子們細細地去品味文中的三個牧童用十年的經歷所獲得的幸福的體驗:我能幫助別人,因而感到幸福;我勤勤懇懇地工作,我的工作對別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勞動沒有白費,所以我是幸福的;麥子養活了許多人。我的勞動也沒有白費。我也感到很幸福。我讓孩子們反覆地朗讀這幾句話,期待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規律的重複。在學生對幸福的感受漸漸清晰明朗的時候,我又對幸福的概念進行拓寬。不同職業的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趁機朗誦了畢淑敏的《提醒幸福》:對雷鋒來說,幸福是“走到哪裏就把好事做到哪裏”的快樂;對警察來說,幸福是“舍一家團圓,保萬家平安”的奉獻;對農民來說,幸福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穫;對母親來說,幸福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期盼。同學們,課前你們對幸福的理解是停留在淺層次上的,現在學完課文之後你對幸福又是怎樣理解的呢?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再來說一說自己對幸福的感受。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們的感受比課前要深刻一些了,不再是那些純享受式的幸福了。希望孩子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感受,一直把這種透過勞動,透過幫助他人來獲得幸福的方式牢牢地埋藏在心底,踐行在實際生活中,做一個會感恩、會回報的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