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一、試題分析:

本試題包括積累運用、閱讀理解、習作三大塊。試題覆蓋面大,難易程度適中,題型設計靈活,體現開放性,既強調積累運用,又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既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又引導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還要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存在的問題:

第大一題積累運用。第1小題看拼音寫漢字,都是一些難寫易錯的字。從答題情況看,學生對這些生字掌握得較好,正確率在98%以上,其中有個別學生把“禍患”中的“禍”寫成了“衣”字旁。從書寫上來看,大部分學生書寫規範、整潔。第2小題,全班沒有一個錯誤。第3小題中“奠”的部首,有20%的同學有誤,說明平時對生字的講解不夠細緻。4、5、6、7小題的答題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比較紮實、到位。

第二大題閱讀理解。第(一)題課內閱讀,錯誤率較低,有極少數學生在填寫第三個空時,丟掉了“對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的眷戀”這部分內容。第(二)題課外閱讀,失分較多,主要集中在第五小題,“宴子的語言妙在哪裏?”說明學生理解能力較差,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

第三大題習作。題目是:“在少先隊新隊員入隊儀式上的講話”。這是失分最多的一題,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學生沒有認真審題,其次是學生積累的素材少,表達的能力差,再有就是學生寫作思路不清晰。在以後教學中要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勤於積累、勤於動筆的好習慣。

三、努力方向:

1、除了重視識字和積累的教學外,還要重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2、要努力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3、在習作上多下功夫,鼓勵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善於積累、勤於練筆的好習慣。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我校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同時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處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氛圍。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字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爲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爲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透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四)、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學生儘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2、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4、還需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閱讀面,藉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5、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6、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首先成功的地方我認爲有以下幾點:

1、這種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透過反覆誦讀感情自主地獲取知識和運用能力以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就能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這樣的課堂操作過程比之於以情節分析爲中心的封閉講問型閱讀教學課堂模式,無疑更注重課堂的開放性,可以這樣說,是把閱讀活動從教師的主宰下解放出來,還學生以主動權,而教師以對話式開放性的指導,使閱讀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2、讓學生只選擇一般小內容或一個小問題進行研讀,這樣做學生不再未步亦趨,不折不扣地應命行事,有了充分的"自主選擇"也有了充分自主研究的時間和空間。選擇使研究的重點集中了,教學內容開放了,學生活動的空間擴大了,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權利。

3、研究要獲得結果,是離不開研究過程的,研究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學生研讀能力的提高是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獲得的,新的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這堂課中我特別注重研讀過程開放自主學習,在課堂中增加了較多的夥伴活動的環節,即合作學習,如小組討論、大組交流、挑戰朗讀等這樣有利於:1、培養學生的批判性的思維能力。因爲在小組討論中學生不管是提出自己的觀點,闡明自己的觀點,還是支援或反對他人的觀點都必須經過學生批判性的思考去存同求異,漸漸地也增強了學生批判性的思維能力。2、有利於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因爲在討論中每個學生的發言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學生的表達言簡意賅,用詞恰當,把握重點,並具有說明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3、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合作態度。由於小組討論,學生是在平等的基礎上發言,聽取他人意見的。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之間的交流,從交流中得到啓發。因此問題的解決是集體性的,在討論中能訓練學生傾聽他人的觀點,樂於把學習看作是一項合作性的活動,形成良好的交往,從而具備合作意識與態度。這樣也有利學生集思廣益,開闊思路。

4、在這節課上我儘量利用教科書提供的資訊去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悟性與靈氣。我們知道所謂的想象就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不僅能感知到直接作用於他的事物,或者回憶起他曾經感知過的事物的表象,而且還能在頭腦中創造出某些沒有經歷過的甚至是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這種在人腦原有表象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所以想象是最有價值的創造因素,科學家的假設、設計師的藍圖、畫家的創作、作家的人物塑造、工人的技術革新都需要豐富的想象,想象力越豐富,創造力就越強,想象是創造的先導,那麼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兩個不同層次的想象題目,發展他們的想象,如果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一直較重視這類問題的話,我相信學生一定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富有悟性和靈氣。

自己認爲存在的不足之處:在出示第一題想象題:"這雨、這風、這雷、這電怎樣地猛烈地掃蕩這世界。"學生一下子要把雨、風、雷、電四種自然現象掃蕩世界的情景說清較困難,這時教師也沒有做相應的教學調整,若能把當時的教學行爲改爲:小組同學合作完成:雨、風、雷、電四種自然現象掃蕩世界,這樣的話即降低了難度,又讓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人合作,如何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樣就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成功率。

我想若在以後課堂教學中,繼續以"研究"爲執行的載體和運作手段,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放手讓他們去研究,那麼學生必定越學越快樂,越學越聰明。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剛上完《天窗》,感慨頗多。

這一課是抒情散文,描述了鄉下孩子透過屋頂上的小小的天窗產生的豐富聯想,天窗就成了孩子們雨天和夜晚唯一的慰藉。表現了孩子們對大自然的嚮往和追求,以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的重難點是理解“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以及孩子們透過天窗產生的豐富的想象。

在這一課裏,我覺得我有幾個閃亮點。

一、介紹茅盾生活時代孩子們有何遊玩,體會當時的孩子被大人喚回屋裏,告別了疾風暴雨中的玩耍,告別了月光下草叢中的嬉戲,天窗成了他們惟一的心靈寄託,唯一的自我安慰。進而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孩子被喚回時的失落(透過第4、7自然段裏有關孩子被喚回後的動作來理解,也可以結合自己類似的經歷體會孩子們當時的心情)又從天窗中想象出無窮的情形、故事,從而找回了失去的快樂。對比一下當今社會孩子的遊玩,雖有電視、電腦、手機等,但這些無意中剝奪了我們的想象力。

二、課前佈置學生背誦第5、7自然段,即作者透過天窗所產生的想象,目的是讓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理解作者的想象,因爲這課描寫的內容與現在的孩子的生活比較遙遠,現在的孩子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熟讀成誦便於學生接受。

第一課時一上課就採取集體背誦的方式,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並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透過天窗看到了什麼,想象到了什麼。這樣不僅能檢查學生對重點段落的記憶,更能以讀代講,理解作者透過天窗所產生的想象。學生的理解能力超出了我的預想,效果非常好。

接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假如是你在屋子裏,透過天窗你會想象到什麼?靜思三分鐘後暢所欲言。”這個設計是爲了讓學生理解天窗對孩子們的作用,那就是讓孩子們有了豐富的想象。當孩子被關進地洞似的屋子時,天窗就成了他們唯一能與外界接觸的視窗,透過天窗想象外界也就成了他們唯一的精神寄託。

這個環節的實施非常成功,學生靜思後都能暢所欲言,我表揚了幾個說得好的學生,說完後老師進一步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想象寫下來,並對寫的好的加以表揚。比如陳詔勇同學寫的:“透過天窗,我彷彿看到了外星人的飛碟在天空中翱翔!”還有萬梅香同學的“天上閃閃爍爍的星星,像無數顆閃亮的鑽石裝點着夜空”等,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體會想象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圍繞課文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弄懂天窗的來歷和作者對天窗的讚歎,就能解決天窗爲什麼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這個問題了,課文的結構也就出來了。

在理解“爲什麼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這個問題時,我採用了反覆讀、縮句、用所學詞語概括等方式方法。將“它會使你看見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來的宇宙的祕密;它會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遠不會聯想到的種種事件!”並縮句,靜思三分鐘後有答案請舉手,請湊到老師耳邊說。這個設計讓學生透過縮句理解這句話,鍛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請湊到老師耳邊說”激起學生說話的慾望,同時也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方法。

“因爲活潑會想的孩子們,會知道怎樣從‘無’中看到‘有’,從‘虛’中看出‘實’,……”你能用成語或四字詞語來概括孩子們所得的收穫嗎?孩子們很快就概括出“無中生有”“虛中見實”這兩個詞語,理解天窗能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這個設計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創造能力,恰到好處地突破了文中的重難點。

四、最成功的環節是引導學生用“也許……也許……也許……”練習說話。並把答案寫下來。寫好後舉手,教師會給寫得好的學生貼上小貼貼。學生能在讀中悟寫法,即時練寫法,活學活用,把感悟、理解、運用、表達有機結合起來,並讓學生養成深思的習慣。學生寫了好多超乎我意料的句子。比如:

李書寧:誰也不知道一萬年之後,這裏會是什麼模樣,也許是城市,也許是沙漠,也許是海洋。

魏益濤:使者要來鳥國頒發獎牌了,羣鳥們議論紛紛,獎牌到底是發給誰的呢?也許是驕傲美麗的孔雀,也許是報喜的喜鵲,也許是力大無窮的貓頭鷹,誰也不會想到默默無聞的烏鴉。

歐慶:人生道路上也許會經歷風雨,也許會有許多美麗的風景,也許是平平淡淡,但無論如何也擋不住我們前進的步伐。

總之,這課的導學實施得非常成功。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一、教材背景

《橋》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文中讚美的正是以老支書爲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衆的光輝形象。

二、設計理念

《橋》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構思新穎別緻,設定懸念,前後照應。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而且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所有這些,都爲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力圖在三個方面有所體現。

一、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要上得情趣盎然。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自主地學習。充分地讓學生去讀文、思考、交流、表達等。

(本節課的開始,我讓同學們讀詞語,發現給出的詞語的共通特徵引出都是這都是描寫洪水的詞語,然後透過字詞來找句子,感悟作者的寫法,充分讓學生自己找到洪水的特點,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的好處。感悟情感,讀出感情來。)

二、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思考。讓學生自己讀懂,自己在讀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將他們帶入情境要求學生像豹子一樣吼出來時,那個坐在教室後面的小男生平時是一個特別調皮的孩子,但是我發現還是要發掘他們的優點,在這堂課上讓我有一種驚豔的感覺,這讓我思考以後要多花時間,精力去和他們交流,他們還是很願意表現自己的。)

三是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讀寫聽說要貫穿課堂,最後的結尾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讀一首讚美老漢的詩,讓學生帶着這種情境來學習。我沒有想到的是,有學生被感染了,敬隊禮,這種沒有預設的課堂生成要好好把握,所以我立馬讓他來說自己的感受。最後來寫話,把自己想說的寫下來,鍛鍊他們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這節課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師們給我提出寶貴的建議,幫助我成長,這就是我的感想。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緊張忙碌的一個學期,終於徐徐降下了它的帷幕,我也從忙亂中解脫出來,坐在電腦前開始我一學期的教學反思。回顧這一學期的工作,雖然學生的點滴進步讓我欣慰,但還存在着很多問題,今後還需努力解決。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比上學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待加強,仍需要進一步夯實。以便爲學習課文打好基礎。在書寫方面,我大力強調規範,要求行款整齊,字跡工整,並努力克服錯別字。

最重要的學習就是方法的學習。搞好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是有很大的好處的。有的同學爲什麼老是玩,可成績卻不錯,這是爲什麼呢?首先,我們強調上課專心聽講,及時對知識進行鞏固,然後還要及時複習。睡前回顧當天所學,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方法多,但要適用,易行,便於操作,還要督促學生堅持。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運用,只有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之後才能運用。爲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我開展了一系列的語文活動。

1、優秀文段朗讀。指導學生自主搜尋優秀文段,使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學生的閱讀量增加的同時,學生必然收穫了許多東西。

2、古詩成語的收集。響應上級的號召,在不斷收集整古詩成語理的過程中,學生的古詩成語積累有了明顯的增多。

3、重視寫字訓練。按照聯校有關寫字教學的安排。採用活頁方式,每天上交一頁。全批全改,並選出“今日寫字之星”兩名。當天表揚並展覽。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頭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活動,是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綜合訓練的重要方式,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創造力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重要途徑。透過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的重要方式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創造性思維,用新方式表達新思想。它要求老師透過創設的情境,使學生能有話想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礎是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生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而寫去中文來就難免空泛。

教學是藝術,反思是爲了明天,是爲了學生,爲了自己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下個學期,我將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過程,繼續學習新的教學理論。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7

《白鷺》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郭老用詩一樣的語言介紹了白鷺那精巧的外形,韻味無窮的動作,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白鷺》是部編版新課標第九冊的第一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生動地描寫了白鷺的顏色、身段的精巧及覓食、棲息、飛行時的韻味,表達了作者對白鷺的喜愛。全文語言樸實流暢,優美如詩。尤其是字裏行間飽含的那份濃濃的詩意,使人回味無窮。整篇文章條理清楚、語言生動流暢。全文看似狀物,讀來卻優美如詩。白鷺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個字——美!它的顏色美,形體美,覓食、棲息、低飛的畫面更美!它給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無窮的樂趣。白鷺本身蘊含的這種無盡的美,正是作家郭沫若全文所要傳達的!

一、調動積累,走近“白鷺”。

首先板書課題,齊讀兩遍,說一說你對白鷺的瞭解?古代詩人筆下的白鷺是怎樣的呢?此環節做的比較充分,學生課下查閱相關資料,課堂上交流得非常火熱,特別是出現白鷺的古詩句,一下子交流了八句,引導孩子們誦讀,進一步感受詩人眼中白鷺!爲下文理解白鷺是一首詩作好鋪墊。

二、快速瀏覽,整體感知。

自古以來,白鷺就是人們吟誦的對象,那麼作者給予它怎樣的評價呢?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標畫出相關語句。孩子們很快便找到了兩句話: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開頭)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結尾)引導發現這種首尾照應的寫法,感受以“詩”作喻寫白鷺的美,結尾強調白鷺是“韻在骨子裏的詩”,內涵比開頭深了一層。

三、品詞析句,領悟白鷺如詩如畫的美。

出示課件:潛心默讀——作者勾勒了白鷺的哪幾個畫面?邊讀邊把感受寫在旁邊的空白處。學生的思維一步步走向深入。接着在班內展示交流,主要聚焦:顏色美外形美、生活畫面美(覓食棲息低飛),最後讓學生在朗讀聲中感受語言美和白鷺的'美!

四、合作探究,啓發想象。

探究一: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嗎?質疑激趣,啓發想象。

探究二:白鷺在清水裏“釣魚”,怎麼理解?

探究三:本文給了我們哪些啓示呢?

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由物及人,真正感受作者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教學本文有三點值得稱道,一是藉助課前預習環節查閱資料,既讓學生動了手,也潛移默化地教給了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一種簡潔方法,還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二是培養了快速閱讀能力以及概括能力,這主要體現在第二個環節;三是創設了自讀自悟的學習氛圍,進一步引導學生由不會到會,落實了由教到不用教的新課標精神。再有,創設探究氛圍,激發了學生思維,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

在品詞析句環節注重了自讀自悟,但是琅琅讀書的預設太少,用時也太少,比較句子去感悟內涵也有點蜻蜓點水。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在品詞析句上下功夫,會引導學生背誦積累如詩句般的語言,以便積累更豐富的語言,爲學生的語言交流夯實基礎,讓我的教學更圓滿!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8

本課是著名的作家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在教學中,我們提倡孩子應學會這樣的“發現”:發現食物的特點、發現現象背後的本質、發現生活中的美與心靈的感動、發現大自然的祕密、發現情趣,發現細節、發現學習的快樂、發現人生的目標、發現努力的方向。

教學中積極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孩子自我發現,指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關鍵詞句,透過人情入境的朗讀,品味、領悟文章的內涵;從白鷺的形美、意美、信美的角度進行審美欣賞,讓學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9

1、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學設計中舒緩優美的輕音樂,意蘊無窮的白鷺外形及生活的畫面展示,爲本堂課的學習創設了一個極富詩情畫意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和諧悅耳的音樂聲中,直觀地欣賞白鷺的生活畫面,感受白鷺無窮的韻味,激發學生對鳥類、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以讀爲主,以讀爲本,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訓練

引導學生個別入情朗讀,集體入境誦讀,努力達到詩意化的最高讀書境界。在讀中積澱課文詩一般的文學語言,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3、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橋》這一課,講述了面對洪水來臨村裏的老党支書臨危不亂,鎮定的指揮村民有序上橋,並讓自己的兒子排在最後,爲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橋,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吞沒了。我設計了“認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情況緊急的句子用“──”標出;然後找出描寫老支書的語句用“~~”標出,並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旁邊。”這樣一個大問題。然後讓學生認真把課文讀進去,從全篇着手,走進當時那個令人驚心動魄的黎明。

在備課中,我自己既是老師又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就假裝學生的樣子畫一畫,答一答。有時還故意答錯問題難爲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學生沒有找當時描寫雨大的句子怎麼辦,我要用怎樣的語言把學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寫雨大的段落;學生沒談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我怎樣引入等。總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問題以及引導銜接的語言都寫了下來,記了下來。另外我還要找到課文中可以朗讀表達感情的朗讀點。既要讀還要讀出新意讀出效果,我設計了師生對讀對話(7~13段)、換詞讀(把小夥子一詞換成兒子14~23段)。

課文上完,自己還有些遺憾,就是課文的結尾的處理,首先是結尾寫法的好處,由於時間的關係,顯得走了過場,沒有起到對學生今後的習作指導的作用,其次課中在體會老漢形象時學生已經理解了一些,但結尾如果給學生樹立一些優秀黨員形象,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書這樣的黨員在人民生活中不僅僅只是這一個而有很多很多。這樣黨員的形象就鮮明的樹立起來了。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在這節課中我力求突出“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

讀中感悟,一篇文章只有透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讀,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讀,才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特別是引導學生個性化的讀,如“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學生分別抓住“只有”“窄窄”“木”,讀出不同的理解,讀出不同的韻味。由如“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

他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學生分別從“他不說話”“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進而讀出個性。還有課文中的兩個“吼”字的不同理解,學生說讀出生氣,讀出批評,讀出命令,讀出威嚴,讀出不容爭辯,等等。第二個“吼”字應該讀出老漢對兒子的“愛”,讀出他的急。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即使是同一個字,在不同的環境中也在表達着不同的意思。讀是實踐,又是訓練,既有感悟又有體驗,學生在其中既有理解,又有體驗,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景陽岡》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名著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前兩篇課文《將相和》、《草船借箭》已經爲學生積累語言、感受名著魅力做了鋪墊,《景陽岡》作爲本組的略讀課文,我以“賞析”爲主線,用體驗感悟爲抓手,初步培養學生對名著類作品的鑑賞能力,落實語言核心素養中“審美鑑賞和創造素養”這一維度的目標。

1.關注新鮮詞彙,感受古白話小說的魅力。本單元的主題是“體會名著的魅力”,學習本組課文,要理解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感受名著的魅力,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長、內容多,我對教材內容大膽取捨,抓住重點、難點聚焦理線。古典白話小說不同於普通的現代小說,有其獨特的語言魅力。統編三上教材第一單元就有非常重要的語文要素: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透過預測發現,學生對“但凡、晌午、如何、理會、請勿自誤”等陌生化詞彙有“新鮮”的感覺,但因爲這些詞語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怎麼使用,孩子們理解起來有困難。

2.聚焦語言特色,初步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景陽岡》一課抓住人物對話、心理、動作的描寫,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人物性格。本課教學我抓住對武松語言、心理、動作的描寫,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認真品味語言,瞭解武松的性格特點。對於打虎前文,武松與店家的對話描寫,讓學生進入文字角色,透過語言讓學生體會到武松的直率、豪爽、倔強、多疑;對於武松的心理描寫,引導學生抓描寫武松心理變化的句子,透過聯繫上下文,體會了武松的內心變化過程,瞭解武松膽大、要面子、自負的性格特點;對於武松動作的描寫,尤其是打虎動作的描寫,引導學生透過圈划動詞、比較動詞、品讀動詞等方法,體會武松勇猛、機智、無畏的性格特點。

3.喚醒文體意識,選擇適切的閱讀策略。在教學中教師要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們有文體意識,比如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文章重點分析武松這一人物形象、情節,在打虎部分重點感受武松打虎的畫面,品味精彩的一系列動詞,如閃、按、踢、揪、提、打等動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環境,打虎前文部分就是一種環境的鋪墊,讓學生自讀自悟,感受環境描寫的好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創造一個交流學習古典名著的平臺。文學作品常常以一件物品作爲貫穿全文的線索,爲了體現武松赤手空拳打虎的形象,我有意識地讓學生關注“哨棒”,引進名家的點評,讓學生感悟到名著名家名篇的高妙之處。

反思:本課的教學基調定位在“賞評”上,這對老師自身的文學素養和審美鑑賞能力提出了挑戰。課前我做足功課,課上儘可能地將自己對於文字的理解透過課堂展示出來,但文字的高度和學生的能力、作者的原義和讀者的釋義之間一定存在着距離和空隙,如何邁過“文字解讀”這道坎,仍然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