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

上一週,楊主任親臨我們四年級語文備課組聽課、評課、指導,使我們收益匪淺。我準備了《蝙蝠和雷達》一課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現就教學情況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爲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於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上課伊始,透過蝙蝠夜間飛行的視頻,讓學生髮現蝙蝠飛行本領高超,於是,人們懷疑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設下疑問,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然後,讓學生帶着疑問以小組爲單位自學4~5節課文,親自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爲了面向大多數,讓每個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人人動腦,個個動手,我將印好的小練習紙條發給學生,分小組討論填寫。

試驗順序試驗方法試驗結果試驗結論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學生自學後大多數學生得出結論:蝙蝠飛行探路是離不開嘴和耳朵的。當時吳愷同學提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我接着出示了課件,上面有這樣兩個句子:

1、蝙蝠是用嘴和耳朵探路。

2、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讓學生思考到底誰說得對?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意見出現分歧,開始爭論,自發的形成一種研討學習的氛圍。最後的出結論: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並且能夠簡要地說出原因。

我趁熱打鐵,接着小結:丟掉“配合”是不科學的,因爲第二次和第三次試驗,分別塞住蝙蝠的耳朵和封住蝙蝠的嘴巴,它都無法正常飛行。那麼也就是說:單獨將蝙蝠的嘴和耳朵露在外面,蝙蝠就失去了探路的本領,從而說明蝙蝠探路時嘴和耳朵這兩樣器官在其飛行時必須同時使用,才能發揮作用,所以一定要說: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有一種成就感。

二、線條板書清晰呈現學習脈絡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

板書如下:

這部分板書的出現,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間飛行的奧祕。用箭頭、圖示形象而逼真地標明蝙蝠怎樣探路夜飛,使學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發出超聲,耳朵能接收超聲的這種特殊本領,從而進一步明確“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礎上我又進一步進行補充,蝙蝠嘴裏發出的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蝙蝠不僅僅知道了前面有障礙物,而且能夠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質。然後讓學生試着說一說蝙蝠是如何捕捉飛蛾的?學生看着這部分板書,能夠清除的說出蝙蝠捉蟲的過程,加深印象,從而起到了幫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後,放手讓學生熟悉運用上面所學到的知識規律。爲了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啓示,發明雷達,使飛機也能夜間飛行,我着重指導學生理解的部分是:雷達工作的原理。並且總結歸納板書如下:

這一部分內容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以往我們會讓學生按圖示的內容,口述出飛機靠雷達夜航的過程。但是,今天我設計了一次情境對話:說蝙蝠在夜間飛行時發現了夜航的飛機,它非常驚訝地說:我以爲只有我可以在夜裏纔有這麼高的飛行本領,它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怎麼也可以在夜間這樣自由的飛翔呢?蝙蝠心理很疑惑,爲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他決定拜訪雷達,你想一想蝙蝠會問雷達一些什麼問題?雷達會怎麼回答?這樣的`對話練習,既考查了學生對於難點地掌握情況,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處於興奮狀態,課堂氣氛活躍,改變了過去閱讀教學只是枯燥的口述雷達工作原理的形式。

三、拓展延伸知識遷移

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啓示。於是,我因勢利導,話題一轉講:科學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僅僅發明了雷達,還發明瞭聲納和掃雷儀。你能夠試着說一說聲納和掃雷儀的工作原理嗎?進一步考察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基本上能夠把它們工作原理說出來,教師再加以適當的補充說明。

拓展延伸:就這樣從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啓示。他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實驗研究,進行發明創造。於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啓示而發明過什麼呢?讓學生們聯繫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四、回顧與反思

正像楊主任說的那樣:如果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第一部分板書,用相似的有關文字和線條表明飛機夜飛的道理,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部分板書。(略)整個板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這樣,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凝成了一個新的有機整體,就更好了。結合王曉梅老師和楊華瑞老師的意見,我覺得同志們說得很對,個別問題的設計模糊,而且課堂上還要注意師生的情緒的交流。

看來,課堂教學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永遠都是一個新的課題,永遠充滿着挑戰!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2

《蝙蝠與雷達》,是一篇精讀課文,篇幅不長,教參安排講課時間是兩個課時。課前小孫一直擔心兩課時是不是用不完,時間有剩餘怎麼辦?我說,篇幅雖短,涵蓋的資訊量是很大的,課堂交流起來你就不覺得時間多了。小孫放心地去備課了。這是一篇老課文,我小學時就學過。課前,我也仔細的研究了一下課文,對於這節課,需要對蝙蝠和雷達的資訊瞭解一下,文章涉及仿生學的一些知識。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時,也讓學生們自己去查詢一些關於仿生學的知識。這樣在上課之前讓學生對於課文內容詳細瞭解一下,利於課堂教學的進行。

講課時,小孫以蝙蝠和雷達的照片開頭,匯入課題,同學們對於蝙蝠和雷達的興趣還是很高的。初讀課文,小孫採取了齊讀的方式。這種朗讀方式,不適合思考,也不適合表達感情,大段課文不宜齊讀,適合齊讀的多是對話或語氣情感強烈的。這也是前幾位實習生出現的問題。課後我及時點給了他們。

由於開始的氣氛沒有烘托起來,接下來的學習不是很順利。講到學生感興趣的仿生學他們就隨意的發表意見,到思考問題時有沒了積極性。看得出來,小孫的情緒也很失落。課後,我仍然鼓勵他說,這很正常,每個老師都會遇到,別說你初次講課了。

教師怎樣才能自如地調控課堂呢?首先,學生在課堂上的興趣,取決於教師教學時的態度與積極性高低。有些時候雖然教師心裏想着要高興的講課,但是外在表現與具體的語言表達,則體現出一種截然相反的狀態。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態度與教學用語主導着課堂氛圍。

教師在講課中,首先要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興奮或者說是精力很集中的狀態,教師在講課時不能態度消極;其次,教師用語一定要積極、有力、正向。如一些激勵性語言、鼓勵性語言,這是帶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導火索。語言是一種藝術,教師語言更加偏向於技術性。透過一些聽課,我發現我們很多實習的同學,在實習中都犯有類似的錯誤:教師用語不準確、不恰當。不正確的教學語言,作用往往是消極的。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3

心動不如行動,外出學習回來的第一天,我首先決定從班級的座位開始改變。星期三上午第三節語文課,我來到教室和白老師表達完我的想法後,我們倆就開始行動起來,我按照“學習共同體”的分組要求,把班級的座位調整成“U”型,四個人爲一個學習小組,在調整座位的整個過程中,我都沒有和學生說明我這樣做的理由,孩子們一邊照做一邊帶着質疑的表情,有的還輕輕發出疑問的聲音“老師這是要幹嘛呀?”我只是輕輕的說:“現在大家需要做到的只有一個字‘靜’”。大家或許被我的安靜所感染,教室裏也沒有以往那麼大的嘈雜聲了。“學習共同體”第一步——座位調整完成。

大家坐好後,我才向他們表達緣由,我把外出學習的所見所聞所感先向他們做了簡短的彙報,並向他們說明,我們的課堂也要慢慢的、靜靜地發生改變,這樣的課堂叫做“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是“互求、互助、互學、互動、互賞、互暖”的課堂,我和孩子們一起解讀了這幾個詞語的意思,有心的孩子悄悄的記下了這幾個詞。也許他們做起來還不會太好,但是我相信我們一起努力,就會有改變的。

今天的語文課講《蝙蝠和雷達》一課,學生圍繞課後問題進行學習:科學家是怎樣受到蝙蝠啓示,發明雷達的?由於學生已經做過充分預習,所以我讓他們用1號聲音進行小組交流,孩子們基本已經能做到小腦袋湊到一起,放低聲音四個人一起交流,並且交流的還很投入,這時我突然想起,我忘記了約年組老師來我的課堂做觀察員,觀察孩子們的交流,看看他們的學習是否發生了,這一點下次要彌補。在交流彙報的環節,一個小組逐一進行彙報,彙報結束後有其他小組產生了疑問,認爲前一小組丟掉了一個自然段,同時7、8自然段又不該作爲問題的答案,這時候我就站出來進行了講解,講完之後我第一時間意識到:我錯了,我沒有遵循“學習共同體”的“忍住、再忍住”原則,我該讓孩子們再次迴歸文字,再去讀書,再去交流哪一段內容是對的,7、8自然段該不該算做正確答案,我該讓學生不斷的與文字對話、與同伴對話的。這是今天這節語文課我最大的反思。

在反思中學,在反思中改,我的教改還在路上。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4

這節課,我採用的教法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學習,激發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使他們的語文自學能力在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行到提高發展,體會到學習進行的快樂。培養他們自主、自信的優良品質。

學生學法主要有:自讀自悟、小組研討、全班彙報交流。教學中,我激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生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發動學生互助解疑,在討論交流中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在教學“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這個環節,我出示表格,讓學生帶着疑問,以小組爲單位自學課文4、5、6自然段,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爲了面向大多數,讓更多的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我準備了許多表格,兩人一組,按照裏面的表格分小組討論填寫。學生自學後得出結論:蝙蝠探路是離不開嘴和耳朵的,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配合”這個詞不能丟掉,教師在黑板上畫簡圖說明蝙蝠探路時,嘴和耳朵這兩樣器官在飛行時必須同時使用,才能發揮作用。這個部分的學習,學生個個參與,學習興趣濃厚,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能增強自信心。

在本節課中,我覺得有許多地方做得還不夠,在一些環節上還挖得不深等,這些都有待於我改進。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5

一、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本節課我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課文,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培養自學的興趣。課堂上,教師、學生與文字三者之間產生了共鳴。我參與學生的討論,檢查他們的正誤,與學生共同思考,參與他們的活動,創造了一個師生共同學習的課堂氣氛。課堂上有笑聲,有掌聲,有爭論聲,書聲朗朗議論紛紛。課堂上學生自己解決第一節課自己提出的尚未解決的問題,透過自讀、自想、討論交流、填寫教師設計的表格,自己找重點詞句,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等等,這一系列的活動,教師只做問題的引領者,只起穿針引線,搭橋鋪路的作用。

二、進行了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

學習第三段時學生讀懂了蝙蝠夜間飛行的本領很高這個內容後,啓發學生找出表現蝙蝠飛行本領高的詞語“夜裏”“還能捕捉”“無論怎麼……都”“即使……也”。學習第五自然段試驗準備的句子中,從重點詞語“橫七豎八”“許多繩子”“許多鈴鐺”,體會出科學家工作的細膩。在第六自然段中理解“配合”體會嘴和耳朵的缺一不可。在第七自然段中理解“反覆”“終於”,體會科學家工作的艱辛,體會科學家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的精神。學生理解後透過有感情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體會到作者語言的準確性,爲習作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我透過指名讀、引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也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是對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語言訓練的表現。

三、利用多媒體手段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難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這是一個很抽象的問題,因爲超聲波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我利用學生表演和畫示意圖及多媒體演示的方法恰到好處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課內課外相結合

學生理解課文後,讓學生交流彙報課前蒐集的仿生學資料,既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在交流完仿生學資料後,我讓學生說說你有沒有從周圍的動、植物身上得到什麼啓示?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寫下來。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爲本單元的習作埋下伏筆。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6

《蝙蝠和雷達》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透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啓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過飛機夜行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全文要說明的主要問題。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裏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啓示,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啓示。

聽了於老師執教的《蝙蝠與雷達》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是於老師對於學生學習方法指導非常到位。比如,於老師匯入新課之後引導學生,開啟書看和其它文章有什麼不一樣?學生暢所欲言:課文邊上有問題,課文後邊有問題,你會想問題嗎?於老師巧妙地把學生帶到了問題的思考環境,爲學生創造了思考的氛圍。

在交流完字詞之後,於老師有引導學生自己讀課文寫出問題。學生從不同的方面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如,蝙蝠是怎麼用嘴和耳朵探路的?爲什麼只有蝙蝠聽到,而人聽不到?第二自然段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老師又引導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有內容方面,寫法方面,生活經驗方面等等。並充分利用了學習單,對學生進行了提問題的訓練,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總之,本節課於老師結合新教材的訓練點,將學生訓練到位,課堂紮實有效,我在聽課中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