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15篇)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1

在教學本課時,我圍繞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楨爺爺兩次看杏花的不同進行,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如“竺

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綻放開來……”“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彎下腰來”感受竺可楨爺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特點,學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導感悟到;而這裏的“習慣”二字,說明竺爺爺的細心觀察已經成爲一種自然的動作;“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放的。”感受到竺可楨爺爺對科學研究的負責;還有“什麼事情啊?”“什麼時候?”“是第一朵嗎?”表現他對杏花開放的關注。

別人賞花,他卻數花,問花。最妙的地方是當竺爺爺聽到第一朵杏花開放了的時候的反應:“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時的竺爺爺是何等的興奮和激動啊!這裏的問句短小,語氣急促,不難看出他此時格外激動、興奮,幾近欣喜若狂的情態。

這篇課文出現了這組一問一答的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透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透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而且動作到位,如讀到孩子回答“是”的時候有的學生用力地點了點頭,透過朗讀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學生雖然能較好的體會到竺可楨爺爺的這種精神,但在教學本課後我思考了很多,感覺自己仍存在一些問題,如:

1、備課的過程中“備學生”欠缺乏,導致課堂中出現的一些現象不能靈活把握。這就意味着課堂教學的失敗,這讓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教學過程中,我講述的部分多於學生理解感悟和朗讀,似乎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今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明確自己引導者的地位,更好的讓學生髮揮他們的優越性。

3、另外,在教學完本課之後才發現自己將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帶而過,沒能引導學生感受這個小女孩身上值得他們學習的東西。

綜上所述,我認爲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備課,如何更深層次地與文字對話。加強對教學的解讀,靈活變通教材,及時關注時代的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同時學習多樣的教學手段也是我的當務之急,主動了解學生,找到適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學手段。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2

教學本課時,我從題眼出發問“課題能不能換爲‘一朵杏花’或‘竺爺爺’?”使教學過程圍繞着第一朵杏花進行,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這裏的習慣二字,說明竺爺爺的認真和負責已經深入到了他的生活之中,感受竺可楨爺爺慈祥和善的特點,“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放的。” “什麼事情啊?”“什麼時候?”“是第一朵嗎?” 以及他對杏花開放的關注。別人賞花,他卻數花,問花。最妙的地方是當竺爺爺聽到第一朵杏花開放了的時候的反映。“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時的竺爺爺是何等的興奮啊!這裏的問句短小,語氣急促,不難看出他此時格外激動、興奮,幾近欣喜若狂的情態。

透過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進一步的誦讀體味,把這種情感透過朗讀真切的表達出來,讓學生感受竺爺爺對科學研究嚴謹、一絲不苟的態度。從而也使學生懂得學習也應具有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做任何事都應該具有一絲不苟的態度,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從而使學生受益終身。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3

一、話題要能促進學生主動探索。

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反應上來看,學生主動思考得不多,特別是涉及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內容。越是這樣,就越要訓練。新課標也提倡主動探索精神。因此,話題的構建要建立在有思考深度、有探究價值的基礎之上。

話題一:在這個明豔的春天,竺可楨爺爺和孩子之間又有了一次對話。請同學們讀一讀,你能發現第二次對話和第一次對話有什麼不同嗎?

生:第二次對話孩子已經知道了第一朵杏花開的時間。第一次不知道。

師:你真會讀書,這是兩次對話內容上的不同。

生:第二次對話孩子回答說是,第一次回答不上來。

師:這還是內容上的不同。

生:第一次對話孩子有些奇怪。第二次孩子告訴了竺可楨爺爺第一朵開花的時間。

生:第一次有提示語,第二次沒有。

師:你讀得很認真,能夠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真是好樣的。

(話題促使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自主閱讀的興趣)

二、話題要與語言訓練相結合。

語文是姓語的,任何話題偏離文字偏離語文都是無效的話題。只有建立在語言訓練的基礎之上的話題

纔不是空中樓閣。

話題二:請同學們再次讀讀這些對話,看看他們在說時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

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裏看書,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小孩子的聲音:“竺爺爺!竺爺爺!”

是誰喊得這麼急?他趕忙走出書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個孩子。

竺爺爺( )地問:“什麼事情呀?”

“竺爺爺,杏花開啦!”小孩()地說。

“什麼時候?”竺爺爺()地問。

小孩()地說:“剛纔。”

竺爺爺()地問:“是第一朵嗎?”

小孩( )地說:“是。”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之上,充分鼓勵和讚賞,並提出儘量要準確貼切。填入的詞語按先後順序分別是:奇怪、高興、激動、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這一話題的討論既訓練了學生對話朗讀的技巧,認識到提示語的作用,又知道了用詞要準確。對深

入地體會人物也有幫助。)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4

《第一朵杏花》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透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課文按時間的順序先寫竺可楨問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麼時候開的,孩子答不上來。接着寫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訴竺可楨爺爺第一朵杏花開了,竺可楨爺爺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最後寫竺可楨爺爺正是透過長年累月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兩次對話是全文的主線索,雖極其簡單,卻是人物心靈的鏡子,是閱讀故事的眼睛。細細揣摩文中對話,有助於領會人物內心世界,透視人物所思所想,傳達人物所感所悟。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異同?“第一朵杏花”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着“第一朵”。我以爲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爲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思考:作爲老年人,竺可楨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並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這是什麼原因?關鍵在於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於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於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麼留意,觀察多麼細緻,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5

今天教學的是《第一朵杏花》第二課時。教學“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這句,是這樣進行的。學生首先交流了自己學習後的體會,說從中體會出了竺爺爺高興的心情。教師提問:“除了高興,還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竺爺爺當時的心情?”學生說出了“喜悅”“激動”“興奮萬分”“興高采烈”等等。這樣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對這類詞語形成較爲完善的認知結構。可惜的是,教學時,沒有引導學生選擇最能表達竺爺爺當時心情的詞語,如果這樣做了,學生對這句話的認識會更加準確,對詞語間的差別也會有所認識。接着,讓學生說說這句中什麼詞語不能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內容是透過什麼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這在我以往的教學當中是比較欠缺的一個地方。語言就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當我們由語言形式體會出了內容後,再來體會是透過什麼語言形式表達出來的,對語言會有更爲清晰的認識,有利於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就在學生已經有了很好的學習狀態,有了一定的收穫,感受到了學習的愉悅的時候,我忽然發現,竺爺爺的高興有着非同尋常的地方。於是我說:“剛纔我們感受到了竺爺爺興奮的心情,我們還要闖第二關。誰知道我們下面該學什麼?”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學什麼,爲了學生形成一定的學習策略。但學生並沒有正確回答出下面學什麼,但這不要緊,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學生最終會有所收穫。在學生困惑的情況下,我這樣引導:“假如你去看杏花,你看什麼?”學生回答後,接着問:“竺爺爺去看杏花,爲了什麼?”透過比較情境的創設,學生從不同的身份中悟出了竺爺爺是科學家,看杏花是爲了科學,生怕去晚了開除了第二朵、第三朵,他高興激動是爲科學而激動。學到這兒,竺爺爺的形象瞬間高大起來。教學要深入到學生的心靈,挖掘人物行動背後的動機,有利於深刻感悟。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6

教學片段:

師:讀了課題,我就發現很多同學舉起了手。看來同學們圍繞題目已經有了很多大大的問號,請大家把你的問號說出來,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生:爲什麼作者要寫《第一朵杏花》?

生:《第一朵杏花》有什麼好寫的?

生:它與其他的杏花有什麼區別?

生:圍繞課題他會寫些什麼呢?

……

其實,總體上是圍繞2個問題來問:1.爲什麼要寫? 2.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問題1學生,有的學生透過朗讀可以得到一個答案,當然也有一部分同學因爲基礎不同,學習態度不一樣,對這些問題感到困難,而要在精讀中才能體會到。問題2則是可以透過朗讀完全解決的。

師:這些問題班級裏已經有些同學能解答了,可是還有很多同學不會,要想會很簡單,現在把課文自己讀一讀,我相信會的同學會更多的。自己把課文讀一讀,一邊讀一邊思考這些問題。

生通讀全文,師不停地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都讀過了,這些問題能解答了嗎?請你把你能解答的問題說一下,並讀一讀幫你解決問題的那個段落。注意了,老師還要檢查你書讀得準不準?

生選擇自己解決問題的一部分練習朗讀。

……

初讀課文,學生一定要讀透讀準,一定要多讀。這時候教師的引導就更加重要,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帶着不同的目的讀書,這樣效果纔會更好。藉助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以尋找答案爲藉口,促進學生多讀書,這時學生樂意去讀,真正落實讀書成爲學生學習語文的組要形式。語文新課程力糾時弊,讓學生成爲真正的閱讀主體,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讓學生能夠自主閱讀,直接閱讀,教師是學生閱讀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重視閱讀在學生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建構中的意義,重視教材課文的構成,重視學生閱讀的面和閱讀的量,注重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形成文化的積澱。注意培養學生閱讀一流作品興趣,提高閱讀的品位和趣味。重視學生學會閱讀,學會個性化的創造性的閱讀,學會和掌握閱讀的技能和方法。不把閱讀作爲肢解作品的過程,讓學生用心靈去與作品碰撞,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提倡多角度閱讀,比較閱讀,有創意的閱讀,多元解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讓學生閱讀的過程充滿發現、質疑、思考和探究,成爲探索與創造的過程。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7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中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的對話,而這幾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透過人物語言來想象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可楨爺爺內心活動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透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與文中人物對話,學生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爺爺的身上,因爲這篇文章是寫竺爺爺的,的確是讓學生與名人對話。但是,引導學生感受文中的這位小孩,杏樹主人家的那個沒名沒姓的孩子,對學生的啓發意義更大,因爲這個孩子能夠記住竺爺爺的話,並且在一年後準確爲竺爺爺提供了資訊。現在的好多孩子心裏只記得自己,對別人吩咐的事情從不放在心上,或者是忘的太快。而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我們老師爲學生提供的問題,往往也缺少着這種“長時間”。因此利用與這個孩子的對話,引導學生把現在不能解決的問題留下來,記下來,以後時機成熟再去解答,也是一項重要的素養。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8

在教學本課時,我圍繞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楨爺爺兩次看杏花的不同進行,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綻放開來……”“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彎下腰來”感受竺可楨爺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特點,學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導感悟到;而這裏的“習慣”二字,說明竺爺爺的細心觀察已經成爲一種自然的動作;“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放的。”感受到竺可楨爺爺對科學研究的負責;還有“什麼事情啊?”“什麼時候?”“是第一朵嗎?”表現他對杏花開放的關注。別人賞花,他卻數花,問花。最妙的地方是當竺爺爺聽到第一朵杏花開放了的時候的反應:“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時的竺爺爺是何等的興奮和激動啊!這裏的問句短小,語氣急促,不難看出他此時格外激動、興奮,幾近欣喜若狂的情態。

這篇課文出現了這組一問一答的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透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透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透過朗讀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學生雖然能較好的體會到竺可楨爺爺的這種精神,但在教學本課後我思考了很多,感覺自己仍存在一些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講述的部分多於學生理解感悟和朗讀,似乎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今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明確自己引導者的地位,更好的讓學生髮揮他們的優越性。

另外,在教學完本課之後才發現自己將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帶而過,沒能引導學生感受這個小女孩身上值得他們學習的東西。所以,我認爲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備課,如何更深層次地與文字對話。加強對教學的解讀,靈活變通教材,及時關注時代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同時學習多樣的教學手段也是我的當務之急,主動了解學生,找到適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學手段。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9

竺可楨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尤其在物候方面有精深研究,這篇故事就是反應他在物候方面的嚴謹態度、不苟的精神。教學中,我緊緊圍繞“第一朵杏花”進行展開,讓學生理解“第一朵”有着特定的含義。文中的對話較多,教學中注意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並及時作出評價。

如:在孩子向竺爺爺報告杏花開放的資訊時,有一段精彩的對話。我指定了兩名學生,分配了角色,展開了對話。學生的評價可多了,有的說:因爲孩子來得很急,竺爺爺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所以,第一句要讀出“奇怪”的語氣。他讀得平淡了。有的說:“竺爺爺,杏花開啦!”這句讀得好,把小孩興奮的語氣和心情讀出來了。但是“什麼時候?”要讀出激動的語氣。還有的說:“是第一朵嗎?”表現了相信,又有點懷疑,他用半信半疑的語氣讀很好……透過朗讀、評價,把一個對科學研究十分執著、非常嚴謹的科學家形象,栩栩如生地映現出來,讓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了。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10

《第一朵杏花》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透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爲“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小事例中蘊涵着大道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描寫竺可楨動作的詞語,以及竺可楨與小姑娘的兩次對話,抓住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點,透過學生朗讀、討論、評議,深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動態。教學中我發現,在引導學生與言文中人物對話過程是,重心放在了竺爺爺的身上,因爲這篇文章是寫竺爺爺的,的確是讓學生與名人對話,從而在母語學習中得到素養。

但是我認爲文中杏樹評價家的那個小女孩對學生的啓發應該更大,從圖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孩子和三年級的孩子年齡差不多,是他們的同齡人。因爲這個孩子記住了竺爺爺的話,並且在一年之後完成了竺可楨爺爺交給的任務,使竺爺爺能精確的記錄下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這種遵守承諾的精神是現在的孩子缺少的,我認爲利用與這個孩子的對話,讓學生談做人,談誠信,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11

今天,《第一朵杏花》在我們年級組綻放:

以“小”見“大”解讀文字

集體備課《第一朵杏花》,開始。

首先,我們初讀,定好本篇文章的中心,即最後一小節。但此時對它的認識尚嫌粗淺,還無法一下精確。

然後,大家從頭開始細讀文字。就在這裏,我體會到了細緻入微的“小”:大家慢慢讀,讀到寫竺可楨的句子時停一停,“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找出“數了數”“四朵花”“不同程度”,咀嚼一下:常人看花,只看美與不美,竺可楨看花首先關注數量,數了數,是四朵,數字很精確。其次他關注綻放的程度,每一朵都細細看過,比較過,看出開的大小、先後……這不是我們看,而是一個“一絲不苟”的科學家在看。一句話,幾個詞就凸現出竺可楨看花與衆不同——並非單純欣賞,而是細緻觀察。把小處作爲抓手,自然而又實在地看到了“大”的人物品質。

頭開好了,大家就依照此法認認真真、你一言我一語繼續解讀下去。於是,竺可楨這個人物形象,就漸漸豐滿起來。

思“前”想“後”設計活動

一邊解讀教材,一邊思考教學活動如何設計。還是第一部分,“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可以用比較法。先出示杏花圖,讓學生欣賞,簡單說說所見所感。再出示句子,瞭解竺可楨爺爺是怎樣看的,抓住“數了數”“四朵花”“不同程度”來深入理解。然後隨機板書:觀察細緻。有了環節,再往前看看:可是圍繞了中心?答案是肯定的。課文核心目標是要理解竺可楨觀察細緻、精確,研究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這部分的目標:理解竺可楨觀察細緻,顯然緊緊圍繞總目標。再往後看看,預設一下達成情況:我們這裏不常見杏花,學生會有想看圖片的需求,給他看一看,是落在他渴求新知的一個點上,自然產生語言表達的願望,但是,也正由於他對杏花的不熟悉,他只能說說表面的美麗。此時引出竺可楨的看,兩相對比,不同顯而易見,竺可楨的觀察細緻也就不難理解了。抓住語言文字細細體會的方法也在這一過程中溫習,等於給了繼續學習的方法,下文的“第一朵”“剛纔”等詞語他就會主動去抓住了。如此,可以看出,目標達成不困難,還爲下文做了鋪墊。一番複查,得出結論:這一活動可行。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12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透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爲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

設下疑問:開課時,我在板書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寫,一下子,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師,你漏寫了一個第字。順着學生話我問:不就漏了一個字嗎?都是寫杏花,沒有什麼不同?學生激動地站起來說:老師,意思不一樣一下子,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看着學生們紅撲撲的臉,知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已經被調動起來了。我把第也寫在了黑板上。

帶着問題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緊接着讓學生,我追問學生:請你自讀課文,看看課文幾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並勾畫出來。學生帶着激情,自讀,快速找到竺可楨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時間。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透過學生讀,討論,交流,彙報等多種形式去自悟。進而明白了竺爺爺彎下腰來和小男孩說話可以說明竺爺爺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人。

想象寫提示語,分角色朗讀,體會竺可楨爺爺對科學一絲不苟的態度:這篇課文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透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透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13

在教學之前,就已經在帖子上和幾位朋友進行了一點交流。應該說,交流的東西都是挺重要的,給我的課堂教學增色不少,在此謝謝一起交流的朋友。(交流的在前面)

《第一朵杏花》主要講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透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這篇課文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字裏行間一覽無遺,所以,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引導分析,是我教學中的主要手段。

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們找出描寫竺可楨爺爺言行的句子,然後採用表演讀、生活體驗回憶等方式,感受“彎下腰來、習慣地問”等地方留給我們的感受。透過表演讀,學生們能感受到竺可楨爺爺的平易近人,認真觀察是長期養成的一種習慣。後面第二段中的“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書房,開啟筆記本,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等語句,透過分角色朗讀,想想人物說話的語氣和神情,感受到竺可楨爺爺得到準確時間後的激動心情,他對科學研究嚴謹、一絲不苟的態度。

教學本文,討論充斥着整個課堂,說、思、讀等,給整堂課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14

這篇文章主要告訴師生“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一定要“精確”。這一課是給孩子的,也是給我們老師的。我們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精確了嗎?問這個問題其實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題外話,但個人認爲,也是我們老師應該問自己的話。因爲我們老師自身的精確,更能夠影響孩子。

關於竺可楨精確觀察的故事是很多的,這篇文章只是其中的一篇,這個故事很有啓發性。教學中我發現,在引導學生與文中人物對話時,我們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爺爺的身上,因爲這篇文章是寫竺爺爺的,的確是讓學生與名人對話,從而在母語學習中習得素養。但我認爲這樣教不全面,因爲這裏還有一個人物,那就是杏樹主人家的那個沒名沒姓的孩子。我覺得這個孩子對孩子的啓發意義更大,原因很簡單,因爲他的年齡與四年級的孩子差不多(從課文中的圖可以看出),因爲這個孩子能夠記住竺爺爺的話,並且在一年後準確爲竺爺爺提供了資訊。現在的好多孩子忘的太快,缺少着這種長時間。而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我們老師爲學生提供的問題,往往也缺少着這種長時間。因此利用與這個孩子的對話,引導學生把現在不能解決的問題留下來,記下來,以後時機成熟在去解答,也是一項重要的素養。

如果我們研究蘇教版五下的《二泉映月》同樣會發現到這一點。阿炳的師傅第一次帶他到二泉時問他聽到了什麼,阿炳說沒有聽到,師傅說以後你會聽到的。如果當時阿炳的師傅告訴了阿炳答案,《二泉映月》也許就不會產生了。

當然這兩篇有着本質不同,因爲竺爺爺並沒有精確的杏樹開第一朵花的時間,這個時間應該說是這個小孩子記住問題後的告訴。而《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師傅還是能夠聽到其他的,他怕阿炳不明白,所以沒有告訴,要是鼓勵他體驗。

因此,讀這篇課文,進行教學設計,我就從兩個對話層面進行,這樣學生就有了兩個收穫,既收穫竺爺爺的研究品質,也有個一個榜樣。

另外,讀《第一朵杏花》大家都清楚,這篇課文的題目起的非常好,沒有直接用“竺可楨爺爺”等其他題目,因爲這個題目本身就內涵着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是兩個人兩年的勞動果實。所以,抓住兩個來教,那是我們應該走的一條路,是一條更全面的路。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15

《第一朵杏花》是一篇物候學的小故事。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這個故事告訴學生只有透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本課的學習,以讀貫穿全過程,以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初讀,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並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細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抓住學生自學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習課文第二段,着重指導讀好對話。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教學中,讓學生在讀中分清這些話分別是誰說的,並結合語言及前文內容,想想人物說話的語氣和神情,然後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竺爺爺走回書房,開啟筆記本,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清明節”等詞語,感受竺爺爺得到準確時間後的激動心情,感受他對科學研究嚴謹、一絲不苟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