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3篇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長度單位》教學反思3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3篇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一

《長度單位》是小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也是在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儘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知識已有一定生活經驗和基礎,但由於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針對二年級的小朋友的認知能力水平來說,比較難。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1釐米和1米、用釐米測量線段及較短的物體的學習活動中並不感到困難,但是要把物體從直觀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後再讓其選擇合適的單位時,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確的對長度單位進行選擇,這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係。長度單位的選擇需要學生在親身經歷過程中有所經驗積累。針對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安排了許多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更自然、更主動地進行交流合作,互幫互助,共同發展提高。學生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

注重學生個體參與的過程性與實效性,讓學生想參與,能參與,有效參與,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例如:認識長度單位"釐米"時,讓每個學生用手比一比,動手測一測,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說一說,用腦想一想,估一估,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的始終。如先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釐米——建立1釐米的直觀表象;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爲1釐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手指的長度、牙齒、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後用手勢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透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釐米的長度觀念。然後應用釐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採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的方法,透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教學要學會讓學生產生思維上的矛盾衝突 。在建立"米"的直觀概念時,由於長度較大,個體很難完成操作,就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如:小組合作,用釐米作單位對黑板、教室的長度進行測量,測量時,2人測量,2人記錄。當記錄人員記錄的數據超過100釐米後,學生自然感受到操作有了難度,學生就會想怎麼辦,用什麼方法更合適,於是學生產生思維上的矛盾,這時教師就引出“米”這個單位,學生就自然明白要測量較長物體長度時,要用單位長度較大的工具進行測量。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後,我讓他們用直尺選擇身邊喜歡的事物進行測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始量書本、練習本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有的量刀子等,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這些活動對於建立學生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感,有着重要意義。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二

新學期剛開學,二年級數學就碰到了難題——長度單位。雖然他們在去年一年的學習中有觸及到關於“米”或“釐米”這類的詞語,但是他們真正的意思還是不知道的,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的學習長度單位。這對於他們是新知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經驗了。所以這樣的課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幾點:

1、在原來知識經驗基礎上構建新知識的框架,發現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和我們很近。

2、糾正老經驗的錯誤認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

3、兩者建立聯繫,能用新知識去測量生活中的物體。能用老經驗檢驗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於是根據以上的認知我將這單元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爲: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同一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在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先觀察我用不同的標準測量長度相等的綵帶,透過發現得出的結論不同從而引發

“爲什麼同樣長的綵帶,結果會不一樣?”讓學生感知“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同桌合作去驗證我們共同得出的結論。

2、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我分三步走:先讓學生認識尺子,明確尺子上0到1是1釐米。再讓學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釐米。比如1到2、2到3.最後尋找身邊的1釐米,比如手指甲、圖釘等。藉助具體的食物構建好1釐米的長度單位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兩物體的長度。因爲沒有實物投影儀,沒有請學生上來演示測量的方法,釐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畫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採取了自己正確示範、學生模仿和自己錯誤示範、學生糾正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雪深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力估量的教學,在測量之前我都要求學生先估量。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準確度。

5、是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我主要選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個畫好之後,要求同桌再幫他測量一下,以保證對方畫線段的正確。

幾點思考:

1、在沒有多媒體的情況下,學生經歷有多樣標準測量物體的經歷不足。所以反應在作業中,個別學生在數一個物體有幾個正方體的時候就出現了錯誤。對同一測量標準的必要要體會不是很深刻。

2、釐米和米的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在長度觀念上的混淆。

3、測量要求從零開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夠不從0開始也能計算出所量線段的長度。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三

《長度單位》拉開了二年級數學教學的序幕,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爲大量知識來源於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於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學了《長度單位》,很多孩子都覺得數學很有趣,很好玩……

確實,這幾節課看起來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幣、圖釘、回形針量課本、鉛筆盒,用尺量自己身體上的數據,比如步長、一拃長等等,用捲尺量教室的長度、寬度,還有大量的估測、觀察等活動,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亦樂乎!

其實,要理解“米”、“釐米”的概念,建立長度的表象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們能既輕鬆又有效地學習知識,建立“米”和“釐米”的表象,合理運用知識,我們呈現的材料、組織的學習活動就應該具有現實行、情景性。

反思這幾節讓孩子喜歡的課,我覺得首先得益於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訴學生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米、釐米是長度建立正確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時,是讓學生透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引出用1釐米的小正方形作爲統一的單位長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釐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標籤:反思 教學 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