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1

《認識鐘錶》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老教材這部分內容是安排到三年級纔開始學習的,透過家長開放日兩堂數學課的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學生的思維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對外界環境刺激的積極反應。

因此,作爲教師應結合學生年齡與身心特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爲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特別是低年級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生動有趣的情境,採用學生喜愛的講故事、做遊戲等形式來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激發對數學的興趣,這樣才能促進兒童主動建構有關的數學知識。在學習《認識鐘錶》時,上課伊始,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採取猜謎語匯入,營造出一種輕鬆的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參與動機。同時各種各樣的鐘表在優美的音樂中展示出來,拓寬了學生對各種鐘錶的認識,使學生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小鬧鐘,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爲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此外,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透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透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並說說這個時刻在幹什麼。既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

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課以玩爲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來。爲學生提供了積極思考和操作實踐的數學活動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輕鬆愉快。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2

《認識鐘錶》一課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透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透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1.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馬上處於振奮狀態呢?於是,我利用課件,讓學生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露出喜悅的神情,透過聽覺、視覺走進鐘錶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爲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整節課我關注學生以有的認知特點,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小鬧鐘,爲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3.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於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

4.在本課的教學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教師的教學機智欠缺。比如在引導學生認識時針分針的時候,學生提到了秒針,儘管課前對這一問題做了準備,但是由於那是二年級下學期要交代的內容,就沒把它當作重點,所以當學生提出的時候,我只是一句話帶過去了。這樣有的孩子在認識上就陷入了誤區。雖然後來孩子們都知道了什麼是分針什麼是時針,但是如果在教授時候能及時讓學生動手再摸一摸。再比較一下。然後拿起講臺上帶有秒針的實物鍾實際操作一下,效果就不同了,還有動畫出示的7:30,超出了本節課的教授範圍,應該把它作爲課堂教學的延伸,爲下節課講半點的時候做鋪墊。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認識鐘錶,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知道時針和分針;會認識鐘面上的整時。

2、使學生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有規律的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4、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會認鐘錶面上的整時。透過教學基本上完成了以上教學目標。

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課始我利用鐘錶的“嘀嗒”聲把學生課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透過問:“猜一猜,這是什麼聲音?”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欣賞各種各樣鐘錶圖片,使學生體會到人類科學的迅猛發展,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鐘錶奧祕的心理意向,又體現了數學的人文性。還透過觀察幾個鐘面,找出相同點,認識了時針和分針。

在認識整時過程中,我始終把鐘面上的時刻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讓學生體會出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使學生透過觀察、思考、比較、交流,進一步將原有的比較零碎的看鐘表的經驗轉化成系統的認整時的方法。透過看一看,撥一撥,說一說,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爲生動的數學情境,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有效的突破了難點,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也培養了孩子遵守時間的良好品質。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拓展練習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鐘面上都是10時,一個小朋友在學校上課,而另一個小朋友在牀上睡覺,不同的生活情境引起學生認知上的衝突,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後透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交流,使學生明白一天爲什麼有兩個10時。進一步深化了本課的知識。之後又選取了一個沒有數字的鐘面讓學生說說這是幾時,你怎麼看出來的,進一步深化了本課的知識。

本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學生會看鐘表認時間,但根據給定時間在鐘面上撥針比較困難,這需要平時生活中多觀察,多練習。想讓孩子真正掌握,還需課後的大量實踐。在今後的教學中,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我對學生的評價語言,尤其是激勵學生的語言不夠豐富,這是我的弱項,今後我要多聽一些語文課,向語文老師學習一些激勵評價語言,以豐富自己的課堂,以便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4

《 認識鐘錶》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爲學習線索,透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透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時間對於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爲他們的生活、學習離不開時間,陌生是他們認識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這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錶的方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爲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錶的方法。

這節課上下來,我覺得很不滿意,雖然大部分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但也有部分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

上課一開始,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徵,用猜謎語引出鐘錶,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爲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課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鍾,爲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及時反饋交流,讓操作與思維聯繫起來,讓操作成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的開拓區域。

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透過一些具體事件如:早上幾時上學,上午幾時放學,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透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並說說這個時刻在幹什麼。既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課以玩爲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並設法解決問題。

本課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寫鐘錶和電子錶上整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

2、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例如,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放開說,師有代說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樣知道是8時的,指名說撥鐘的方法等等,學生語言組織有問題。

3、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不夠,讓學生猜是什麼時刻,雖然也請學生交流討論,但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和觀察,就急於和小組內同學去說,有的甚至在玩。結果既沒觀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4、學生所帶的選舉學具模型表不太夠用,有的學生沒有,在操作的時候只能坐在那看別人撥。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纔會使學生學會數學、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5

《認識鐘錶》這一課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的內容。我上的是第一課時"小明的一天"主要讓學生認識整時。

認識鐘錶是一年級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爲小朋友平時對時間的關注很少,也沒有什麼時間概念。就好比在上課前,我問小朋友:你知道現在大概是什麼時間嗎?很多小朋友心裏其實是沒底氣的,有說10點,有說1點,可見小朋友的時間觀念還是比較薄弱的。而且大部分小朋友對鐘錶的瞭解還是很少的。

所以在本節課上,我首先讓小朋友欣賞了一些各種類型的鐘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再以"與鐘錶交朋友"的方式來認識鐘面,讓小朋友自己觀察學具鐘上都有些什麼。大部分小朋友都能說出鐘面上有12個數字,還有兩根針。但是對於區分時針和分針卻不是很清晰。於是我便拿出自己做好的分針和時針,讓小朋友先來說一說這兩根針是什麼樣子的,小朋友說一根長,一根短,然後我做動作給學生看,並補充到那一根又長又細是分針,另一根又短又粗(胖)的是時針,爲的是便於學生區分和記憶。並把這兩根針貼在準備好的小黑板上,貼出3時整的樣子。(爲下一個環節做好鋪墊)。

認識了鐘面後就要來認識整時了。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中之重。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我順勢將之前貼在小黑板上鐘錶時刻拿出來,請小朋友說說看這是什麼時候,很多小朋友都能說出這是3點,但當我進一步問他:你是怎麼認的時候,小朋友們都沉默了,於是,我但引導他們,看看鐘的時針指着誰,分針指着誰。這個時候小朋友們就馬上明白怎麼來認識整時了:當時針指着幾,分針正好指着12的時候,它就是幾時。已經認識了3時,於是我又讓小朋友們認一認4時,並說一說是怎麼認的。因爲只有會說了才說明學生是真正掌握了,所以這裏我採用了多種形式(如同桌互說、小組說、男女生說等)讓小朋友們說一說是幾時,是怎麼認的,接着根據書中的情境圖進一步加深認識。

最後,教學兩種時間的寫法,由於要照顧所有的學生都認識整時,到後面時間不夠用了,只好放到下一節課了。

反思:

一、孩子是第一次接觸寫時間,而且還要用兩種方法來寫,我應該在黑板上多寫例子,告訴小朋友應該怎麼寫。不然,問題就出現了,有些小朋友不知道寫在哪裏,有些小朋友對":"已經寫好的不明白是什麼意思等,或者把這一內容放到下一節課。

二、一節課的內容不能太多,要多多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來設計,才能上好一堂課。

當然,在這節課中,我也明白了,孩子們在課堂的40分鐘的時間是多麼寶貴。因爲是低段一年級的小朋友,所以課堂紀律還是很重要的。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思考和分析,成爲課堂學習的小主人。他們在這種動態的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並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從而促進可持續性學習素養的形成與積累。

《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6

《認識鐘錶》這一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時間的知識,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會看整時和大約幾時。透過這節的教學,我想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爲了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課的一開始,讓學生在鐘錶的滴答聲中猜謎語。接着分步實現教學目標:

首先,透過鐘面模型讓學生,並結合多媒體課件來認識時針、分針,達到初步認識鐘面的目的。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透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節也表現的很好,很詳細的彙報了自己的發現。然後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透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其次,在整時的練習中,最後放了一道大約幾時的鐘面,目的是:

1、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2、教學大約幾時。

這個教學設計,很多學生一口說出“7時”,透過再次觀察,發現是7時還沒有到,應該讀作“大約7時”,同時出示7時過一點的鐘面,讓學生明白“7時不到一點或者7時過一點,都可以說成是大約7時”。在大約幾時的練習中,穿插了一個9時的鐘面,看學生是不是掌握了整時和大約幾時,同時透過這樣的練習培養學生的仔細觀察能力。

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學習。所以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鐘面的學具,在他們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以後,讓他們動手撥撥時間,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形象直觀地理解整時和大約幾時的區別。

最後還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動手畫針的環節,雖然我給學生做了師範,但是在動手操作時,有些學生短短的分針畫得不是很明顯,所以要適時提醒短的是時針,長的是分針。同時我故意將畫錯的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不同時刻時針的認識,更深刻地認識時間。

在新課程改革的旗幟下,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