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反思範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反思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反思範文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講述了一夜秋風,一夜秋雨後,“我”無意中發現上學路上法國梧桐和水泥道的變化,然後開始觀察,發現鋪滿金色落葉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現了“我”對鋪滿金色梧桐落葉的水泥道的喜愛之情。本文語言優美,通俗易懂,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瞭解大自然、走進大自然的願望,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體會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創境質疑,激探究之情。課文匯入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也是我們最常用的就是創設情境,因爲創設情境能使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本課我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透過梧桐單個落葉到一羣落葉,最後到鋪滿路面的梧桐落葉的圖片介紹,鼓勵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國梧桐樹的資料,透過課題質疑,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熱課堂。交流談話匯入課題,鼓勵學生看課題進行質疑:巴掌爲什麼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麼會鋪滿金色巴掌?並引導學生聯繫對梧桐樹的介紹,把梧桐樹和巴掌連起來,說一句話。這樣,一方面注重學生“說話”訓練,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另一方面,學生所敘述的內容都融入了學生獨特的體驗與感受,體現語言學科的人文性。同時,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2、多角度讀,悟文章內容。“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就要求教師把讀書的時間給學生。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讓讀貫穿在課堂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每次讀的過程中都有收穫。一種是同位合作,一人讀課文,另一人聽,指出讀得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這樣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脈絡,避免了機械的分析,學生透過整體感悟文章內容,邊讀邊想,實現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另一種是引讀,如一人讀:“可是,地面還是怎麼樣?”另一人讀:“地面還是潮溼的。”學生在享受讀書的快樂的同時,也品嚐到合作的快樂,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品悟了課文中所蘊含的感情——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二、成功之處

這次比較成功之處是識字教學。三年級的.識字教學也是很重要。本課在教學生字時,相信學生能夠獨立識字,鼓勵學生自主識字,用自己最喜歡的、最習慣的方法認識漢字,並提供平臺讓孩子當小老師,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識字時,我大膽提問:“仔細觀察,分析字形,說說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學生興趣盎然,說出了兩種識字方法:第一種是形聲字構字規律識字:“鋪、泥、院、列、棕、遲”。如“鋪”,“釒”是形旁表義,表示這個字和金屬有關;“甫”是聲旁,表音。第二種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記:木+宗=棕;夫+見=規。多種識字方法,讓學生辨字析義,掌握構字規律。

三、不足之處

雖然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但在課堂實施過程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教學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時,學生提出:“爲什麼是當我揹着書包去上學”才覺得“門前的水泥道真美”?我只是簡單地解釋: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的?是在上學的時候。我沒有進一步說明“上學”與“覺得真美”兩者的關係,這其中既有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要注意觀察身邊的事物、發現身邊的美,也有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的含義在裏面。

2、教學過程中,第二自然段中“水窪”的一角,拓展延伸比較多,導致時間很緊張,影響了後續部分的教學。此外,我對學生的回答評價應在多元化些,鼓勵性再強些。

四、改進措施

回顧本課教學,需要進行一些改進。

本課層次還需要幫助學生理清“天上——地下(水窪——很多落葉——水泥道——怎麼美——我的活動)”,如果有條件更需要把課堂移到課外,讓學生欣賞秋色,開展欣賞落葉、落葉作畫、落葉做書籤等活動,把學生對秋天的喜愛融入活動中,真正建立開放、自主、有活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