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關於《白楊禮讚》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白楊禮讚》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白楊禮讚》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白楊禮讚》的教學反思1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讚了在新疆紮根落戶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徵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然而,課文描寫的畫面與精神境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學生初次學習這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備課時,我反覆參考了網上的一些資料,在教學中作了以下的嘗試:

一、力求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1.設計了“變序”教學。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後,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而又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黃金時段,集中學習課文主要段落。學習白楊樹的特點之後,自然引向前三個自然段,瞭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爲什麼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二、在閱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思、深思,並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閱讀爸爸說的三句話時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說樹,幹嗎用了‘堅強、不軟弱、不動搖’這些寫人的詞呢”這一問題極有思考價值,說明學生已初步從理解詞語聯繫到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聽讀質疑、合作討論質疑、反顧全文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種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時,我從網上下載了有關的圖片如,戈壁灘的飛沙走石,白楊樹的挺拔高大,並製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幫助學生李潔白養生春的惡劣環境及白楊的品質。同時在板書設計上,圖文並茂,使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一目瞭然。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的動態生成與設計有所偏離,細細想來,在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讓我深思:

1.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教學就是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學生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然而,在教學概括白楊的特點時,我又不知不覺得牽引在學生朝我心中的標準答案靠攏,忽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認知特點

在教學時,有時一味的拔高教學要求。教學環節的處理缺少由易到難的銜接過程,一古腦的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措手不及。有時學生的問題已經回答的較圓滿,老師還是沒完沒了要求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挖掘去理解。種種問題都是需要教者蹲下來,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課文。

《白楊禮讚》的教學反思2

與學生一起學習了《白楊禮讚》,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穫,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比如:讓學生找一找文中相應的語句,用“作者讚美了……的白楊樹”的句式說一句話;議一議作者從哪些方面來讚美白楊樹的;各抒己見說出自己最欣賞的是哪一方面,說出欣賞的理由;想一想白楊樹三不平凡象徵什麼;動手寫一寫今天的白楊又用來象徵什麼人,象徵他們的什麼精神;推薦課文中的優美詞句,說出推薦的理由。以上的教學環節,既抓住了重點,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象徵手法,又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不斷的動腦、動口、動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的學習創造性也顯現出來了。尤其是動手寫一寫,更顯現了學生的創造力,學生所寫的內容,雖只有50字左右,卻百花燦爛,異彩紛呈。

2、注重了朗讀,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楊禮讚》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讀。透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叩住學生的心靈,引起心靈的共鳴。教學時,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朗讀。利用多媒體音配畫聽課文朗讀,給學生的朗讀配樂,自己聲情並茂的範讀,男女聲分讀,小組朗讀,集體朗讀。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給學生的朗讀營造了情感氣氛,而且又變換了朗讀方式,既使學生有新鮮感,又使學生與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產生心靈的共鳴。

《白楊禮讚》的教學反思3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們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託物言志。對於這樣一篇意境深遠的文章,學生很難透過文字理解課文蘊涵的深刻含義。

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課前讓學生蒐集白楊的資料,瞭解白楊的生長環境,外在特點,以便爲下文體會白楊的內在品質作鋪墊。課堂上透過朗讀兩個孩子的對話,歸納出白楊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讀父親對孩子們說的話。透過朗讀、思考、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讓學生充分與文字對話。抓住關聯詞“哪兒……哪兒……”和“不管……不管……”反覆朗讀,充分體驗感悟,自由發表自己的獨特感受,最終體會白楊樹不擇環境,生命力強的特點。雖然此時學生還是不太明白爸爸說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學生在此時已經體會到了白楊樹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質。透過質疑: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繼而引出最後一個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達的自己的“心”。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浮起了一絲微笑”。由爸爸的神情變化深入體會最後一句話“那時因爲他看見前進方向的右邊,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

”透過聯想:爸爸看到了什麼,在想什麼?體會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經紮根邊疆,獻身邊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成長,經受磨練,成爲祖國邊疆的建設者。第三步,回過頭來朗讀爸爸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的時候說的那段話,從而真正領悟爸爸的話的深刻含義。透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現在讀這句話,學生已經清楚地明白原來“樹似人,人似樹”啊,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合二爲一。藉此進一步體會文章表達上的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特點。

這一堂課教下來,自我感覺還比較流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我想大概與我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出發,找準方法,化難爲易有關吧。我還覺得,在教學中對於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朗讀與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白楊禮讚》的教學反思4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透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爲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而如何指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並說出自己的見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要求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透過學習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頑強。)。再透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

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

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我讓學生與文字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並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並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透過人物說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緊接着我就拋出新問題: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是那麼的惡劣,卻依然高大挺秀,不軟弱,不動搖,有着頑強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只是單純說樹嗎?他還想說明什麼?

透過讀課文,學生明白了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透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爲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讓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說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透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楊禮讚》的教學反思5

《白楊禮讚》是一篇傳統的篇目,如何將新課程理念貫穿於其中,上一堂活而實的課,應該是本堂課追求的目標。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整體感知————手法運用————語言賞析

整體感知這個環節我採用了主設計法:

(1)作者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不平凡)

(2)文中那些地方直接寫到了不平凡?(1 4 6 8)我們一起來朗誦這些段落。

(3)白楊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生長環境 外部形態 內在精神)

(4)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還讚美了人)讚美了那些人?(北方農民 守衛家鄉的哨兵 民族精神和意志)

(5)這種透過事物來寫人的方法就叫象徵。

手法運用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1)在我們以前所學過的文章中,那些是透過寫事物來寫人的?(現代文 古詩詞文等)

(2)你能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體驗,運用“ 使我想起了 ,因爲 “這樣的句式來寫一段話嗎?

(3) 作者爲了讚美白楊樹的神美而採用了預揚先抑的手法?你能運用這種手法來寫一段文字來讚美黑板擦嗎?

語言賞析這一過程我是這樣操作的:

(1)選擇你認爲運用的非常好的詞,並作簡要分析。

(2)列舉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全班同學予以討論。

我認爲本節課有兩個亮點:

一、主問題的設計使整體感知一氣呵成

新課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體感知,教師們也因此而嘗試運用各種方式去進行整體感知。但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形成一個體系性的方式。這其中的原因既與這一理論提出的時間短有一定的關係,又與教師的風格和文章體裁內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設計有效的主問題不失爲一個比較好的途徑,之所以說比較好,因爲問題的設計還是有點請學生入甕之嫌。

“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線索:“不平凡”;“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使學生走進文字之中,從而在閱讀中體會到作者之所以認爲白楊樹不平凡是因爲它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精神不平凡,這樣從而完成對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將學生的思維引到對文字後一部分的閱讀之中;然後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寫作手法並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二、預揚先抑手法的學習效果喜人

設計本環節之前,我並沒有事先設計一個寫作話題。只是因爲在剛剛結束的片斷練習中,我也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積累和生活體驗去寫得,所以再讓學生自由選擇話題學生可能有點疲倦,於是我決定選一個話題,既讓學生快速進入片斷練習,又使學生相互之間有比較。

學生動筆寫得過程中,我穿梭於學生之中,和學生一起探討怎樣在原有的基礎上改的更好,許多同學在師生之間的互動中確實有所提高。接下來要做的是,讓學生的這種成功感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學生的發言確實很精彩,教師的點評鑲嵌於其中,讓學生確實有收穫。

當小組代表的發言接近尾聲時,一般情況下,學生的思維基本上都鬆懈了,因爲片斷的高潮基本上已經過去。但今天鄭瑩這一組的發言確讓全班同學都情不自禁的鼓氣了掌聲。鄭瑩因爲是一個女孩,她發言的聲音相當小,當她讀完本小組的傑作後,全班同學都沒有聽清楚,這時這個女孩顯得很靦腆,也相當不好意思,於是我叫她再讀一篇,可是全班同學依舊沒有聽清楚,這時我把她所寫的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誦了一遍,頓時,所有的同學鴉雀無聲,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於是我再次朗誦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樣留芳香於人間,卻能留清白於教室”。全班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由此我想到了語文教學的兩個問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很多時候,一個細節往往能將整個教學推向一個新的高潮;語文教學相比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負的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