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

《三角形的面積》是在教學了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之後進行的新的圖形的面積的計算內容。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透過轉化的思想能夠找出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難點是理解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中爲什麼要除以2。同時,突破重點的過程也是本節課的一個新的難點。尤其是對於那部分學困生來說,透過把三角形的面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從而在抽象出此時三角形的底和高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是相等的這一重要環節上,肯定會出現一部分學生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透過以下環節來輔助本節課突破重難點::

1、學生掌握了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所以本節課我設計了提問匯入:“三角形的面積跟什麼圖形有關係,可以讓我們想辦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積”。學生有過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經驗,因此今天我在拋出問題之後,只是稍作考慮就想到了可以把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來計算。學生們透過討論活動,得出方法,很高興,同時也找到了解決今後類似問題的思考方向。

2、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本節課在課前準備的時候我準備了三組完全相同的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讓學生在想到能把三角形的面積轉化成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之後,看着老師給出示的幾組圖形,然後把它們拼一拼擺一擺,看看能不能得出我們想要的圖形來。學生動手操作之後發現:那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平成一個長方形,這樣,我們只要先計算出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的面積,然後除以2就可以得到三角形的面積了。學生的思路頓時開啟,暢所欲言中鞏固對三角形面積的理解: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然後進一步吧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底乘高代換了,就得到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這樣,本節課的重點就算是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中完成了。

3、練習時,設計的梯度是由易到難,主要是先讓學生學會熟練的應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求出面積來,然後再給出已知面積求高或底的題目,這樣的昇華是讓不同的學生在不同層次上有個全面的提升,從而實現“共同富裕”!本節課的練習設計是經過仔細挑選的,因此比較有代表性,更能檢測出本節課學生理解的程度。

然而,在課堂上,學生喊得是轟轟烈烈,練習完成的也很不錯,幾乎全班同學在結束的時候都已經熟記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也知道是怎麼來的了。但是,卻忽略了很重要的環節:課上沒有強調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關係,拋出一個問題全班同學都認爲是對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的面積的2倍。因爲我們三角形的面積是有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匯出來的,所以學生理所當然的認爲這句話是正確的。我在講解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關係的時候沒給學生講透徹,這兩個圖形必須是等底等高的情況下,纔有2倍的關係,否則是無法比較的。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在黑板上畫了兩個圖形:一個大大的三角形和一個小小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然後來判斷他們的面積大小是不是老師給出的那個結論中的話,學生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二者的關係必須建立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才能成立。這也正是因爲我在新授環節中沒能給學生講清楚,因此纔在快下課的時候用了近5分鐘的時間給學生重新“灌輸”!哎,看來教學這個東西,在課前必須是實實際際、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才行啊!

教學總是在教然後知學的困惑,如果在教之前就能夠把學中遇到的問題都掃清的話,相信每節課都會是精品課,無可挑剔!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是學生在充分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以及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時它又是學生以後學習梯形、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教學着重要求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

從而加深三角形與已學圖形之間的聯繫。重點在於理解三角形公式的推導過程,會根據公式進行計算,還要強調學生不能忽略三角形面積公式中除以2。

上課前我帶領學生一起復習我們所學過的圖形的面積公式,長方形面積=長寬,S=ab,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S=a2,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S=ah。然後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是如何推匯出來的,沿着平行四邊形的任意一條高剪開,透過平移後得到長方形,長方形的面積和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等於原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於原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爲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幫助學生回憶轉化的教學思想,並直接引出課題,開門見山。

讓學生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各種三角形,六人一組,動手拼一拼,想一想,怎麼把三角形轉化成我們所學過的圖形。這一活動安排主要是爲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讓學生親身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當同學們都拼好之後,我找個別小組介紹他們是怎麼拼的,第一小組彙報,學生告訴我,他們是用兩個銳角三角形拼成的一個平行四邊形。我隨即拿了兩個不一樣大小的銳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問學生,爲什麼我拼不成?學生立馬就能指出因爲它們形狀不一樣大。然後引導學生指出是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加深學生對完全相同的理解。第二組是用兩個完全相同的鈍角三角形拼出的平行四邊形,第三組是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出了長方形。讓學生繼續討論,這幾種拼法有

什麼共同點,在交流比較中概括出結論,即用兩個形狀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當學生指出所拼出的都是平行四邊形時,我設下問題,直角三角形拼出的不是長方形嗎?學生一起告訴我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加深學生對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關係的理解。當學生把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聯繫起來時,引導學生去共同發現三角形和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係,它們等底等高,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加深學生對三角形計算公式的深刻理解。並且強調爲什麼要除以2。根據平行四邊形公式讓學生自己總結三角形面積公式=底高2,S=ah2。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這部分內容對於培養學生識別圖形,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都有重要意義,也是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

在教學中我力求突破傳統教學的模式,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透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數方格的方法是求三角形面積的一種方法,但不是最普通適用的方法,爲了引起學生對探索三角形面積產生強烈的慾望,在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我有意出示一塊很大很大的草地,問學生還能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它的面積嗎?從而激發學生初步探究。

引導學生結合複習環節中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想到把三角形轉變成已學過圖形的面積進行計算。組織學生在操作中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課前我請學生準備了一些三角形,課中讓學生自由選擇一種三角形(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用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移一移等方法進行操作、探索,在學生展示出各種轉化圖形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觀察、發現、討論、交流研究圖形與已學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大膽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經歷探索之後的獲得的成功,是另人快樂的,學生對數學的感受是美好的,這正是我們教師的期待,放手讓學生去做、去發現、去探索,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4

《三角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面積》中的內容,《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和諧小學吳鳳琴。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可以定位兩個:1、透過拼一拼,探索並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三角形的面積。2、能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兩個目標也是本節課的重難點。

對於第三代導學案的使用,我們一直處於探索中,邊使用變改動,但都是根據學情來確定的。這節的課教學設計我是在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後稍作了調整後進行的。在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後,對於溫故知新中的做鈍角三角形的高一題我看學生做對的有兩三個人,就臨時加了處理這道題的環節,平時只讓學生對改更正,不作處理。然後回顧了新課先知中本節課的難點,探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和原來三角形的關係,然後看怎樣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接下來進行分層訓練。最後總結,教學反思《《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和諧小學吳鳳琴》。一節課下來,總結得失有如下幾點:

一、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由於預習較充分,學生都能用轉化思想講出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探索過程,雖然語言不是那麼簡練,這說明學生確實經過了思考,交流。

2、這也是我沒有預料到的,學生的自信,敢於質疑。在在分層訓練中,李嘉瑤寫出並講述了分層訓練(二)中第1小題的思考過程後,本人認爲她講的非常精彩,可是當她講完後隨即就有同學質疑,周萬里說她寫的語言不夠準確,應該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少寫了拼成一次,宮浩真說應該用他的那種解法最好,於是我就對比了兩種解法,讓同學們評判,從中選出了最優解法。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教師本人的總結語言欠精煉。在學生探索出三角形面積公式後,表述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和原來三角形的關係時,應該總結出它們是等底等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積是底×高÷2,我總結的比較囉嗦。所以在教學中還要繼續提煉語言的準確、精煉程度。

2、小組交流不太充分。在探索麪積公式時學生進行了交流,在分層訓練時,沒有讓學生在互講思考過程。這一點在今後教學中還要特別注意,不能只重展示輕交流。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5

在這次活動中,我執教《三角形的面積》這節課針對這節課我有如下反思:

由於有了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課堂上我放手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探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積極思考積極探究,想到了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高與底分別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與底相等。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再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匯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同位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推導過程。最後透過練習鞏固所學。這是這節課的優點,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主人,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進行探索交流。

在教學中存在着很多不足:

1、時間分配不夠合理,留給學生探究的時間過多,導致後面練習總結的不夠,使學生鞏固的不夠。

2、學生在與同位交流時,還算積極,但是在彙報交流時,大部分學生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看法,導致老師說得多,學生領會的不夠。我覺得我存在的問題是沒有想辦法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可能是對學生了解不夠造成的。

3、可能受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的影響,部分學生也沿着三角形的高剪開,再拼起來,一般的的三角形拼成了不規則的四邊形,只有等腰三角形剪開後才拼成了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手忙腳亂,心裏明白怎樣給學生解釋,但是力不從心,可能是心理素質的原因,害怕聽課的老師笑話

總之,我覺這節課很不成功,有許多地方值得繼續研究,向用經驗的老師請教,以這次講課爲教訓,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6

《三角形的面積》這節課是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教學時,上課的前一天我佈置了預習作業:1、剪一剪,每人剪一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我把學生分爲四組,一組的同學每人剪一對完全相同的銳角三角形,二組每人剪一對完全相同的鈍角三角形,三組每人剪一對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四組每人剪一對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2、拼一拼,將剪好的兩個三角形拼一拼,能否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3、觀察,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之間有怎樣的關係?4、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怎樣表示?

課的開始,我先檢查學生的預學情況,提問:誰知道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生紛紛舉手回答,接着,我又問:你是怎知道的?多數學生臉上一片茫然,於是帶着疑問,學生走進了課堂。

課堂中,我開展了學生動手活動,活動一:我讓學生分組展示課前剪拼的圖形,一組同學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二組同學也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三組同學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四組同學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或正方形。透過學生展示,不難發現,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也屬於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接着,我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而且,其中的一個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是等底等高的,因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接着我進行第二個活動:我讓一組和三組,二組和四組的同學,每人交換自己手上其中的一個三角形,看看,交換後的`兩個三角形能否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很快發現,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原因很簡單,兩個形狀不同三角形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也就是說,必須是完全相同的兩個三角形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最後我進行第三活動:我讓一組的同學拿出一個三角形和二組的同學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作比較,三組的同學拿出你的一個三角形和四組同學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作比較,看看你的三角形面積是不是他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學生很快做出正確判斷,不是。那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學生很納悶,於是,我讓學生四人小組共同探討,不一會兒,有的學生就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爲我的三角形和他那個平行四邊形不是等底等高的,所以我的三角形的面積不是他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於是,同學們得出結論:等底等高(或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強調:等底等高。

這節課下來,我覺得我教的很輕鬆,學生學的很愉快。回顧整個堂課,我發覺學生真正是課堂的主人,教師真正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的學習是積極的、主動地,而不是被動的。猛然間,我意識到這樣的精彩課堂來源於我將課前預習落到了實處,學生從課前預學到參與課堂活動,他們經歷了對新知識的發現,對問題的思考,對結論的概括。同時,教師精心指導,生生交流,展示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教師在課堂中適時點撥,梳理學生預學中的的盲點。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課堂效果良好。由此可見,學生課前預學至關重要,課前預學爲落實學生成爲課堂的的主人提供了保障。學生課前預學是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是課外到課內的橋樑和紐帶。學生參與課前預學不但對新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而且好奇心促使學生對新知識進一步思考、探究、發現問題。然後帶着問題、帶着疑惑走進課堂。這樣,學生才能成爲課堂的主人。這樣的課堂何樂而不爲?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7

“三角形的面積”是一節常規性的課,關於這節課的教案不少,課我也聽了不少,如何體現“觀念更新,基礎要實,思維要活”,我覺得以往老師們對教材的把握與處理,對課堂的設計以及處理都很不錯,而這節課讓我感觸很深。

1、符合新課改理念,突出了學生的發展,合理設計教學流程

以前的教學只是注重學生的雙基訓練,不重視知識的生成過程,而這節課的所有設計都圍繞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整節課體現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了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把整個學習過程放給學生,讓學生小組合作,全員參與,共同探究,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

2、努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開放的探究式學習要不受任何人的約束,要有教師層層深入的引導。這節課設計中,教師注重教材的開放性和思考性,不斷鼓勵學生去思考,去探索不同的辦法,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自行總結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展現了自我,方法多樣且獨特,是以往教學所沒有的,效果很好。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3、構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

本節課老師賦予了學生很多思考、動手和交流的機會,教師扮演了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的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核心進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還培養了他們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拓寬了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空間。

這個案例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要實施新課改,最根本的還是教師角色的轉變,轉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學生學,不斷形成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爲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潛能,使他們的討論和思考更有價值,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不斷學習,提高個人素質,以設計出更好的教學環節,讓師生共同成長!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8

本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透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並能運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相關圖形的面積,解決實際問題。根據新課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學應該由原來教師單純的教轉變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實踐操作情境,營造自主探索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課堂探索的慾望。在教學中我力求突破傳統教學的模式,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大膽放手,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以小組爲單位對三角形的面積進行探索和交流。小組討論交流後,我請各小組代表到黑板前進行彙報並說說他們的想法。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達到一個目的──發現並推匯出三角形面積公式。在練習設計中,讓學生觀察、比較兩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否相等,然後把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頂點在平行線上移動,使學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狀不同,但是面積都相等。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9

《三角形的面積》是一節傳統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習了長方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引導學生透過三角形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根據新課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學應該由原來教師單純的教轉變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操作中掌握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猜測入手,激發學習興趣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測:你認爲三角形的面積大小與什麼有關?它可能轉化爲什麼圖形來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於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小組結合動手操作

猜測後,我讓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將三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並比較每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各部分間的關係,同時在操作中向學生滲透旋轉、平移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和感知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個個都很積極、很投入地動手操作,極大調動了學生思維活動。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體。

三、應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新課程非常重視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強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讓學生運用所學三角形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如:求綠地面積,求

紅領巾面積,求安全警示牌面積,最後又回到求公園綠地面積,每個環節都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學習不但互動有趣,而且富有生活氣息。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應該多補充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使學生嚐到應用知識的快樂,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本節課的基本數學思想應該是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也就是把計算三角形的面積轉化爲學生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來思考,從而推匯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從教學形式上看,我基本已經作到了,但是,要知道教學目的不僅是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因此,本課的總結中我應該點出:這樣的思考方法在數學上叫做轉化。當我們遇到一個新問題時,就可以動腦筋把它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舊知識。這樣就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可惜我疏忽了。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而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

今後我要認真學習新的課程理念,認真鑽研教材,研究學生,設計適合學生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爲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0

今天是教師節,孩子們的心思都亂了,都沉浸在過節的氛圍中。早上的第一節,還是按預定的安排完成了《三角形的面積》教學。

我的主要思路先是複習,透過複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提煉轉化思想,在例4的處理上略施技巧,讓學生自主構建想要把三角形變成我們學過的平行四邊形,只是在爲什麼必須是兩個完全一樣的兩個三角形,處理還是顯得倉促,應該提供素材讓孩子動手擺一擺,雖然我們提出兩個面積一樣的三角形能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有孩子提出面積相等,可能形狀不同,此處也結合多媒體,估計基礎差的同學可能理解不了。

在操作和填寫表格的時候,指導還不充分,有的同學拼出平行四邊形但是高不是整格子,不好確定,需要換一個角度來擺。在探討和推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同學理解得很清晰,由於我的反覆練說,孩子們對於三角形面積公式的理解很透徹,尤其是爲什麼要除以2有了深層次的理解。

在教學中,注意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關係,這樣,在完成練一練的兩題就特別順暢,尤其是一些基礎差的孩子也能很快解決出來。

昨天在備《三角形的面積》一課中,《小學數學教師》雜誌中就有老師提出,也可以利用“剪拼”和“拼組”兩種方式實現三角形到平行四邊形的轉化,本節課爲了想一課時完成,所以我準備再上一課時,引導孩子們用“剪拼”的方式來探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1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過程充滿着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與同伴進行交流。

隔壁班的杜老師到我班借班上《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以後,我思考着這樣一個問題:要不要再上這一節課?如果再上,要怎樣上纔好?才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最後,我決定針對學生在計算時依然容易漏掉"除以2"的現象放手讓學生探究,重點體驗公式的由來。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一是讓學生在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活動過程中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除了設定知識目標以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所以這節課除了讓學生會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外,還注重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透過與他人的合作交流學會新的知識和本領。最後情感目標方面,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是緊密聯繫的。

我先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式,由學生預先準備幾對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杜老師的基礎上很快地探究得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小組中每個學生都是主角,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接下來,我讓學生按三角形的三種類別進行交流彙報。學生很快得出結論,無論是哪種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都是底乘以高除以2。教學到這裏,學習任務是否就完成了?學生在前一課時的基礎上學習這部分內容很容易,如果上到這裏,豈不是原地踏步?這時,我拋出一個新問題:用一個三角形能不能也剪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學生體驗到前半節課成功的快樂,帶着濃厚的的興趣投入到新的問題研究中。

後來,學生透過操作發現了:新剪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一半,高是原來的高,所以,新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乘以高,即:S三角形=底÷2高。實驗證明了,也可以S三角形=高÷2底。學生可高興了,他們懂得了利用數字的特點來靈活地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對於中差生來說,掌握了這三個數量,至於這三個數放的位置可以靈活排放,計算起來更容易。

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一點,我做得非常大膽,體現了新課程中關於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但我發現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牽着學生鼻子走”,如學生合作和思考的時間不足,教師講的過多,提示(暗示)得過多;學生練習時間不夠,形式比較少等。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在推導過程中遇到困難。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2

昨天,佈置學生預習“三角形的面積”一課,並讓他們完成書上試一試兩道求三角形面積的題目。

今天,嘗試了預習後的數學課的上法。

“你們都預習了三角形的面積,誰來說一說三角形面積怎麼算?”一上課,我就開門見山地問了。

知道的學生不多。可能出現的原因有:一是學生沒有把預習當成作業;二是學生不知道怎麼預習,沒完成;三是學生預習時記住了,隔了一夜忘了……原因不同,該如何瞭解真正的情況,再進行完善?

我抽了上等生來進行回答,目的是想在課始就給學生一個正遷移。

板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後,我讓孩子們讀了一遍,追問:“怎麼得到這個公式的?”

孩子們愣了一下,馬上有幾個學生舉手。

我沒有馬上抽學生回答,而是引導學生同桌之間先互相說一說。如果直接抽學生回答,那些已經忘得差不多或根本沒預習過的同學可能會更聽不明白,或者他們的學習準備還沒到位。經過同桌互說,他們已經有的經驗能產生“共鳴”。

“用兩個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一個三角形面積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除以2”。

“誰聽明白了?”我又追問。

我相信很多學生還是沒聽明白,拿出自制的兩個一樣大的三角形演示了一遍。邊演示邊明白如下幾個問題:

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來的三角形面積有什麼關係?

二、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與三角形的底與高有何關係?(這兩個問題好像有點亂,怎樣組織一個問題來引領?就提“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來的三角形有什麼關係”嗎?學生能一點一點的說出來嗎?我覺得這裏需要明白這幾層意思,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原來三角形面積的兩倍,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原來三角形的底,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高,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就用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除以2。自己說說都感覺有些糊塗,學生能清楚嗎?)

有兩位學生糾結於是不是所有三角形都可以,我用一個大三角尺與學具一比較,好在對比強烈,學生能看明白。

“老師,不拼可以嗎?”

“可以,把三角形割補成平行四邊形”。前者應該是沒預習或沒有把書上的推導圖看明白的學生。後者一定是看明白了。

我利用畫在黑板上的三角形,先介紹找出高,邊的中點,連接這兩個中點把三角形分成兩部分。再拿出課前折的上半個三角形,一旋轉,就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了。很直觀形象,比課件好用多了。這裏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明白其中的一些“潛規則”,比如,怎麼把那兩個中點一連,高也就是一半了?旋轉之後,怎樣讓學生感覺到這就是一個平行四邊形。(雖然不用證明,但數學應該是嚴格的吧。)

練習的設計,大致按照書上的一二三進行。第一題是給出底和高,求面積的表格練習。做的時候再次強調了怎麼填表格,什麼時候要寫單位,什麼時候不寫。第二題是計算髮現題。引導學生得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積相等”。對於高標在外面的方式有些學生不理解。在學習高的那一課應該強化一下鈍角三角形的高。這一題還進行了改編,讓學生再畫一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第三題是量底和高,算面積。

明天學習“梯形的面積”了,如果還是按照這個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我可以在哪些方面深入一點?(今天上課的感覺很好,爲什麼寫出來這麼沒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