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一:《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我在本節課教學設計時立足於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操作活動,使他們不僅參與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感受了千克的實際重量,同時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還可以應用於生活的樂趣。教學時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1.走進生活,激發興趣。

學生在生活中對物體的輕重已經有所體驗,只不過由於重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光靠觀察得到,所以教學開始首先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猜一猜哪個重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感受人有輕有重,物品也有輕重,不能光看包裝的大小;並透過觀察食品包裝上的重量標示引出新知,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激起學生學習重量單位的慾望。

2.操作體驗,認識概念。

在教學中,老師及時爲學生提供動手操作,集體探索的學習氛圍,自己動手,稱一稱兩袋鹽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幾個雞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鹽、雞蛋有多重等實踐活動,學生真正是在自己親身經歷和體驗下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觀念後.再透過稱稱重的遊戲和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逐步感受幾千克的重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愛數學的目的,體現了“在需要中學”的思想。

3.運用圖片、實物,突破難點。

在教學中,集體觀察了各種學生帶來的秤和配套的教學圖片,目的在於,突破難點,加深印象。觀察商店物品的重量,使學生明白生活離不開重量的知識。介紹各種稱的名稱及稱量規則;演示稱2千克、3千克、4千克等物體的重量。

教學困惑和建議:

1.由於學校沒有各種秤的教學用具,至使好多稱物品的環節不能按計劃進行。

2.教材有配套的光盤可以幫助我們教師突破難點和使一些過程動畫化。但學校的電腦又壞了,預先設計的一些播放環節沒有能實施,只能改爲看書。

發現問題:學生把生活中的市斤和千克混淆,今後設計教案要加進區別和聯繫。

篇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知識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超市調查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資訊。透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1角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一塊月餅50克,一袋鹽350克、兩袋白糖、1000克。透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三、在實踐操作中昇華知識爲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水果、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透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克的認識教學反思篇三:《克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一、教材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爲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在教學過程中,透過組織有效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透過多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等實踐活動,去感悟,去體驗,去認識。以增加學生對克的感性認識,透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在整個新知識的教學中,學生始終懷着飽滿的熱情,積極地去探索、去體驗,主動地建構知識。

二、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我在課的設計和實施中努力體現一個宗旨活動與探究。透過組織豐富、有趣的活動以及猜測等活動,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參與和自主探究。它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同時也開發了學生的思維潛能。

1.以活動的方式讓學生主動體驗數學問題。

這節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用學生喜歡的活動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參與探索活動的主動性。教師真正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充分的稱一稱、掂一掂、找一找、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中去感受1克的重量,教師只是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從而真正做到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感受。感受1克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透過學生猜一猜引發爭論,教師及時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創設探索的學習氣氛,開展稱一稱、掂一掂、找一找、說一說等實踐活動,學生真正是在親自經歷和體驗下感受1克的實際重量,從而在頭腦中建立1克的概念。這一環節的教學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數學就在身邊。在這種體驗活動中,學生開始意識到怎樣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中學生感到數學並不是那樣遙不可及,數學其實是自己動動腦筋也能解決的事情,這對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講是一種可貴的成功體驗。

2. 要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係,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在本課中,讀出學生帶來的用克作單位的實物,在資訊彙報中,讓學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單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掂量小包裝榨菜、方便麪、一塊香皂、一粒糖的重量等,初步體驗重量單位克。

這些材料真實而具體,也是學生感興趣的,這樣消除了學生的陌生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原來如此與生活息息相關,我一定要學好它。產生學習需求。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纔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而學生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水平,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3、自主探究實現再創造。

新課程呼喚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學活動中,教師給予了學生很大的自由空間,學生可以無拘無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估計1個2分硬幣和一個蘋果的重量,學生的結果各不相同。教師儘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辯論,當學生想到了卻說不清楚時,就啓發他們動手來操作,只要學生能努力達到的',教師就決不包辦代替。教師要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一起承擔苦惱、分享快樂。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個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身份出現,一顰一笑都體現出對學生的滿腔愛心,學生完全是在一種平等、自由、和諧的氛圍中學習的。在這種氛圍中學習的孩子(轉 載於: :克的認識教學反思),怎麼會不喜歡數學呢?

4.提供參與機會,延伸課外實踐

我在課的最後設計了這樣一題:讓學生藉助今天的學習,並根據自己在課前的調查,填

寫表格嗎。點擊鼠標:出現一幅半開放性的表格。左第一列標示三個項目調查內容、質量單位、數據。從第二列起開放,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課前調查任意填寫若干內容。再想想用什麼質量單位最合適?學生填寫,後指名部分學生說說自己想調查的物品和選用的合適的質量單位。

然後讓學生估計一下它們有多重?估計後利用教師提供的體重秤、天平等測量工具驗證估計,分組活動。最後請同學們課後再去進行這樣的調查,看看這次你都能估計對每件物品的質量嗎?

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問題走出課堂,一直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自主學習方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我也努力體現這一理念。一方面,在課堂上提供參與機會把課前的調查進行反饋和實踐驗證,讓學生多多親歷實踐過程;另一方面,把課上的調查與估計更進一步的延伸課外,使學生的思維螺旋發展,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並在不斷的實踐中強化千克與克的質量的感知。

(二)存在問題及形成原因

1、授課時間過長,本節課的授課時間超過了40分鐘。總結原因有二:一是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多,爲讓學生充分體驗,費了一些時間;二是學生在活動中無用的行爲過多,教師要不斷的組織教學,也浪費了時間。

3、課堂的調控不靈活。由於本節課中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很多,教學中教師雖然有意識的提了很多要求,但對興奮度很高的學生作用不大,教師每進行一項活動都要等待很長時間,應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學的進程。

(三)第二次教學策略預設

根據對第一次教學的分析,我針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第二次教學策略的預設:

1、準確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中教學資源的使用目的,這樣就可以更合理的對教學資源進行使用、取捨和調換;

2、對學生進行資源使用的方法指導,明確使用的規則和要求。如要求同一小組同學把物品放到一起共同使用等;

3、全面瞭解學生,考慮在使用所選擇的資源時,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如果出現意外情況,教師應如何處理;

4、平時教學資源的使用要加強,只有平時多對學生呈現這些教學資源,纔會降低這些資源對學生的刺激,從而使學生對這些資源從無意注意過渡到有意注意,順利開展教學。

標籤:反思 教學 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