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通用9篇)

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出自《戰國策·楚策》。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亡羊補牢教學反思(通用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通用9篇)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1

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故事。由於這則寓言較短,所以一課時完成。在設計教學時,我根據學習寓言的三個步驟來教學。首先是理解題意。我以文章題目爲突破口,直奔重點。

“亡羊補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因此在教學中,我就以選擇“亡、補、牢”這幾個個字意思,讓學生讀課文。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爲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然後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組內學習課文內容。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的讀、多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感悟,從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讓學生如臨其境。

在理解課文時,採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呢?”這句話時,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養羊人的這種態度對不對?你作爲他的朋友快勸勸他吧。讓學生髮揮合理想象,自由表達。最後聯繫實際理解寓言。在總結全文時,我沒有直接讓學生說讀了課文的感受,而是讓學生讀讀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後的言語,說說你對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丟羊後的行爲,再讀你又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在對這個人的評價中,自然就總結了寓言的教育意義。爲了讓學生能聯繫實際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我讓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補牢事件。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去內學習。本課我是採用回答問題與朗讀指導及學習生字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的。爲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學生朗讀水平,我設計了朗讀對話這一環節,讓學生切身體會對話的語氣,增強了合作精神。生字在最後做了短時呈現。以上是我認爲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本節課還存有許多不足之處:

1、語言運用不恰當。有羅嗦現象,導致課堂延時。(還有不該自己講的東西自己講了)

2、由於時間關係沒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亡羊補牢的例子。這是講課中的一個失誤。

3、沒有拓展延伸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2

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第1——3自然段寫的是從前有一個人養了幾隻羊,第一次丟羊後,不聽鄰居勸告去修補羊圈。第4自然段寫第二天又丟了一隻羊。第5自然段寫他後悔不聽鄰居的話,立刻把養圈修好,從此再沒有丟過羊。故事告訴我們: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

這個成語故事的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說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時,我抓住養羊人兩次態度和行爲的變化,透過各種形式的不同的反覆閱讀和理解,讓學生體會故事所說明的道理。透過教學和課後聽課老師的點評,對本堂課做了如下反思:

一、出示課題,引入新課(課題的教學反思)

我採用了讓學生回顧以前學習的寓言並且舉例,從而引出課題,並且對課題中“亡”和“牢”這兩個字讓學生先解釋他們的理解,他們認爲“亡是死亡”、“牢是牢固”,我也沒有多加講解,一直到課文學習完,總結的時候我在來回顧這裏,讓學生再次理解“亡”和“牢”的意思,大部分學生能說出“亡是丟失”、“牢是羊圈”,這個方法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這兩字的記憶和理解,但是有聽課老師指出,我應該再加一句引導的話,如“這兩個意思同學們到底有沒有解釋正確,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課文,到課文中去找一找。”這樣可以使學生不會產生對錯誤知識的記憶。我對於這個說法也比較贊同。

二、初讀課文,掃除障礙(生字詞和課文主要內容的教學反思)

這個環節,我採用了先聽錄音,讓學生找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劃一劃,然後幻燈片出示一些詞語,一起學習。然後在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對於詞語的教學中,雖然學生練習了很多遍,大部分同學能說會讀了,但是還缺少正確地書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對生字、詞語的書寫也比較重視,我恰恰在教學設計時忽略了這個。

2、在再讀課文時,我的要求是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但是當學生出現齊讀時,我沒有及時阻止。在說課文主要內容時,也只是請了一位同學說,而且她說的比較籠統,我就馬上去幫助她說完整。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補充擴寫。

3、在聽錄音劃生字詞的過程中,我沒有反饋。在學習詞語時,也沒有出現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

三、理解內容、體會寓意(課文內容理解的教學反思)

這個環節,我的設計是,學習了第一次丟羊的原因和第二次丟羊的原因,然後又學習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丟羊後的做法,然後又回頭來學習第一次丟羊後“街坊”和“養羊人”對話……

對於這個設計,我自己也感覺有點混亂了。對於流程的設計不夠合理,問題的跳躍性也太強了。可能的原因是我有些緊張,在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還沒有調動的情況下,就迫不及待地學習下個內容。這是整堂課最失敗的地方。

在學習完課文,理解主要內容後,我提出了“如果養羊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什麼情況”,透過這個問題的回答,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有我讓學生對養羊人兩次丟羊後的行爲做了討論和評價,也是出於這個目的以及能夠對寓意進行感悟。最後我還聯繫實際談想法以及總結了這個寓言的道理。

四、整堂課的反思及問題

回顧整堂課,我還存在以下問題:

1、課文朗讀方面:讀的方式比較單一,教師在課文學習中尤其是對話的朗讀,範讀不夠。

2、雖然有一些教學機智,但也說明了課堂上的緊張和課前準備有些不足。

3、學生積極性不夠,教學設計意圖沒有達成,目標落實上也有偏差。

4、整堂課,學生都是處於回答的狀態,基本上是老師在提問,問的太多,而且教師的過渡語不夠自然。

5、教師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不夠靈活,學生練習太少,太淺。透過這一堂公開課,我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對我今後教學起了莫大的幫助。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3

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一個養羊人丟了羊,開始不在意,後來羊又丟了,最後補好羊圈不再丟羊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全文有3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的是從前有一個人養了許多羊,丟羊後,不聽鄰居勸告。第2自然段寫第二天又丟了一隻羊,他後悔不聽鄰居的話,立刻把養圈修好,從此再沒有丟過羊。第三自然段寫的是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這個成語故事的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說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學時,我抓住養羊人兩次態度的變化,透過各種形式的不同的反覆閱讀,讓學生體會故事所說明的道理。在設計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識字是低年級段的教學重點,爲了讓學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課堂上多次出現難讀的詞句,並且注意了學習的層次,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我首先讓學生帶着拼音讀,然後再去掉拼音讀;先讓學生讀詞,然後再讀句,最後再讀全文。有了這個層次,學生在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以文章題目爲突破口,直奔重點。“亡羊補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因此在教學中,我就以選擇“亡”這個字意思,讓學生讀課文。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爲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三、重視讀的訓練。朗讀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的讀、多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感悟,從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讓學生如臨其境。

這節課雖然在教學設計上有很多考慮,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不夠靈活,學生所回答的結果出乎了老師的意料,直接說出了當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後就應該把羊圈修好。此時我表揚學生後又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去走,不能表現出學生的回答好在哪裏。如果此時讓學生將老師的答案和學生的答案進行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回答好在哪裏,會更容易加深學生對這個故事所說明道理的理解。再有,學完這個故事以後,如果讓學生全文品讀理解,會給學生一個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思想滲透。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4

1、課前播放亡羊補牢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津津有味的觀看中了解寓言內容。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首先出示自學提示,引導學生自學生字、詞,然後讓學生從整體感知寓言大意,爲下一步感悟寓意做了鋪墊。

3、美讀課文感悟寓意採用多種形式的讀,以讀促思,一是抓住重點詞語指導朗讀。如:第一段重點指導“發現”、“原來”,第三段重點指導兩個“又”。讓學生透過讀體會養羊人犯下得錯誤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後果,第五段抓住“趕快”“後悔”一詞讓學生體會爲什麼要補牢,補牢帶來什麼好處?二是透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養羊人犯錯的理解,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補牢的重要性,也就是及時改錯的重要性。三是進行語言訓練,把“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心想,現在修還不晚。”轉化成肯定句,透過對比讀,體會雙重否定句更強調了養羊人知錯就改的心情,學生對寓意的理解也就凸現出來了。此時教師進行順水推舟,揭示寓意。

3、結合生活深化寓意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與學習實際,說說類似課文中的例子,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點,以及知錯就改帶來的好處或還處於糊塗之中的學生不改錯誤帶來的不良後果。讓學生在現實中認識亡羊補牢的重要性。

4、課外延伸閱讀寓言最後的時間,我又讓學生講一講自己最喜歡的寓言故事,爲同學們展示自我提供了機會,也促使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由於個人能力有限,在教學設計上和課堂調控上還有很大的欠缺,還望大家給予指教。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5

《亡羊補牢》這則成語故事是一篇精讀課文。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這則成語故事主要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養,街坊勸他修羊圈,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有丟了養,才後悔沒有聽街坊的,於是趕快動手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取的教學思路是:

一、激趣匯入。在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收集成語故事,在這個過程中還使學生學會了區分成語故事和神話故事的不同。學生非常樂意去做,收集了很多,在課下也進行了交流。接着揭示課題,亡羊補牢。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先自己讀文,再提出重點詞語,再由重點詞語引出句子,然後再回到文中去讀文,瞭解文章的大意。

三、再讀課文,感知大意。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四、精讀課文,體會寓意。抓住養羊人兩次丟羊時態度的不同進行教學,針對“第一次丟羊,養羊人街坊是如何勸他的?他是如何反應的?”“第二次丟羊時,他又有什麼反應,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這幾個問題展開,進行朗讀,感悟,老師進行恰當的板書。在理解課文之後適時的出示課題,讓學生很自然的理解課題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五、聯繫實際,談體會。讓學生結合實際談談感受。

回顧這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幾點:

1、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如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鼓勵大膽質疑,在讀中解決問題等。

2、注重雙基的訓練。如對字詞的指導,包括字的音準,字的演化,字的書寫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決疑難。

4、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很高,學習的興趣很濃,教學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不足之處也很多:

1、教學目標制定得不細緻準確,所以教師教學時對課堂的把握就不是很到位。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學生的課堂生成,使課上的更精彩。

3、課堂提問中,集體展示偏多,個人展示偏少,不能體現有些個體的能力。學生的思路不夠開闊,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4、感情朗讀不到位,應進一步加強朗讀的指導。

5、聯繫實際談體會環節,學生談得還較膚淺,老師應進一步指導。

總之,透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發現自己在教學方面還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方面是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爲了完成自己的教學設計,還有點牽學生鼻子走的心理,不能真正實現以學定教。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把教學真正落地實處,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獲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6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組“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這則寓言主要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養,才後悔沒有聽街坊的,於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學這則寓言時,我採用了電子白板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主要從以下幾個步驟進行學習: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二、初讀解題。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四、由事悟理。這篇寓言比較簡單,所以感覺效果還不錯。首先利用白板出示圖片,同學們請看大屏幕,看到這些圖片你們會猜到是哪則寓言嗎?孩子們學習的熱情一下就提升了。接下來在學生讀課文前,利用白板播放了朗讀課文,爲學生在接下來的朗讀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效果。在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時候,注重了學生對文中的角色分析如:想象一下,街坊會用什麼樣的語氣來勸他呢?他又會用一種什麼樣的語氣來回答街坊呢?所以設定了練習:街坊地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他地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呢?”後面又設定了這樣的問題:假如他在修羊圈的時候那個街坊又來了,看見了他,又會怎麼樣說呢?最後讓孩子們聯繫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對寓意的感想。

回顧這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教學中我恰當地運用電子白板技術,讓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使教學方便輕鬆,使師生的距離拉近了,現場交流更有效了,掌握知識更紮實了。

2、本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很高,學習的興趣很濃,教學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不足之處顯得更明顯:

1、教學過程中,創新意識不夠深入,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更加加強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創新的意識,爲實施素質教育打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

2、在聯繫實際環節,有的學生理解了寓意,但是不能條理清楚地敘述出生活中類似的事例。今後還需要繼續加強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這節課透過利用白板教學,我發現自己在教學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從“改變一點點,一點點改變”做起,每天都讓自己的課堂改變一點點,努力讓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讓我的課堂漸漸精彩起來,魅力起來。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7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說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麼困難。關鍵是要透過讀懂寓言的內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設定了以下三大環節展開教學。首先是理解題意,初步瞭解寓言故事的內容,其次是深入學習課文,瞭解人物內心世界,啓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最後聯繫實際,理解寓意。最後,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學生中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全班的學習氣氛熱烈、積極。學生的興趣盎然,無論是同桌之間讀,還是跟老師合作讀,都能積極地配合,效果達到較好。在教學中,因爲使用了多媒體教學,能更直觀、更形象地展示課文,因此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也比較明顯。

不足之處:

1、指導朗讀這一方面還有待提高。學生讀得時候,我應該多指導。

2、在學習完課文之後,讓學生聯繫學習和生活實際說說類似於亡羊補牢的事情,學生說得較爲膚淺,說明學生對寓意理解得不夠透徹。

3、粉筆字是老師必須做好的功課,我在這方面還有待加強,應該多練練粉筆字。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繼續努力,多閱讀與語文教學有關的教學設計,從中汲取寶貴的教學經驗,以此來提高個人的語文素養。今後也要讓學生多把課文內容,多聯繫自身或者生活中的各種事件,看看有什麼相關聯的,從而從學中體會到知識和道理。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8

我們要學習什麼知識。我微笑着回答:學習新課。他們臉上立刻洋溢着笑容,並向我耳邊回聲道:老師,我知道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兩個寓言故事,我在家已經讀熟了。可有趣了,裏面還告訴了我們深刻的道理。

叮鈴鈴……我們就這樣在談論中開始了第二節的課堂,孩子們上課的狀態高昂、激情,使我回蕩心間。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們瞭解了什麼是寓言的知識,並在歡快的學習氣氛中大家的積極性,那真是厚積薄發呀!

我從課題入手,給學生設定懸念,讓學生帶着好奇心去學習這則寓言。我們引入眼簾的是闖生字關,令我欣慰的是學生們都能在不出示讀音的情況下,認讀這些生字,看來他們的預習功夫用心了。我透過齊讀————開火車讀————分組讀來加深學生的記憶。學生們認真學習的盡頭,使我開心。這節課進入課文朗讀時,學生們都能做到津津有味地去咀嚼文中的深刻道理。我首先讓學生們自由朗讀課文,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讀完課文,你想說什麼,自由發揮。結果他們認爲:養羊的人早就應該聽街坊的話,這樣就不會被狼叼走。但這個養羊人,最後後悔了沒早聽從街坊的勸告,心想還是趕緊把羊圈修好吧!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學生們透過自己的思考,分辨出應該做一個知錯就改,多聽取別人教導的道理。

透過自由朗讀課文,讓學生們去動腦思考問題,老師做補充、總結是課堂學習的必要環節。因爲透過前四單元的學習、做試題,我發現裏面的題型考察學生的思維想象題型較多。這在平常的上課中,要多善於指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一些想象發揮問題,從而鍛鍊學生的應變能力。

透過課文我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一是那個養羊的人丟了幾次羊?二是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麼樣?三是你認爲養羊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四是生活中有類似“亡羊補牢”的例子嗎?試着說一說吧!從這幾個問題中昇華對課文深刻道理的理解。學生們在前三個問題中,都能脫穎而出,唯獨在最後一個問題回答中有點難度,回答的不是多理想,以後是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

總體而言,學生的聽課效果還是不錯的,不足的之處是今後要努力的方向。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是我參加學校組織的“第二屆資訊杯教學賽講”課,我親切、謙和的教態贏得了老師們的讚許,同時對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起到了致關的重要。我非常滿意的是學生們的表現,學習興致高漲,參與意識強烈,發散思維活躍、學習效果良好。一節課的教學安排,老師可以精心準備,但課上的突發事件(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或是無關的),確實往往讓老師始料未及的,怎樣巧妙的處理好,就要看老師的應變能力,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繼而就本課書的教學,發表幾點不成熟的見解:

(一)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瞭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方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紮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匯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爲切入點,引導理解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並創設平臺,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蘊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紮實到位。

(二)循環反覆,螺旋深化,

簡單的環節,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覆中提高。第一,教學中多次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課文中整體認讀、在具體的語句中讀準確、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反覆的認知重現,對孩子學習掌握生字是積極的,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爲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設口語交際訓練平臺,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三)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

這節課環節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裏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後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爲切入點,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爲切入點的問題過於簡單,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意義不大。

(四)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

課後,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窟窿”時,發音不準,我沒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說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爲“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