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歷史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

歷史就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總結很多的經驗,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們少走一些彎路。下面小編整理的歷史教學反思,歡迎來參考!

歷史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

歷史教學反思(一):

歷史教學作爲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就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潛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於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透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資料編排突出了對這種潛力的培養,採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爲主,樹立一種“大歷史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首先就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歷史教師要轉變的第一個觀念就是:歷史教學不就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就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於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教師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這次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爲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餘威”仍在,考試依舊就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爲一名歷史老師,就是就應懂得如何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高興的就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潛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

教師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就是:由以本爲本向以用爲本轉變。歷史就是一門不斷髮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展爲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教材只就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就務必融入歷史的海洋,跟上歷史發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能夠使用歷史表達自己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能夠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點就是學生,學生就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就是學堂,就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用心性。歷史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特殊好處。歷史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資料,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能夠討論本課的問題,而且能夠用歷史發表自己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就是就是非非。而討論課就是在考驗老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潛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或者就是說與本堂課毫無聯繫的話題,這需要老師時常督促。

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就是如何維持課堂紀律,如何使教學活動在一種簡單,民主的氣氛下進行。到底作爲一名教師就應用何種姿態應對學生。老師在不能體罰的狀況下,還能採取哪些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些都就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歷史教學反思(二):

新課程以來,廣大歷史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歷史課堂中出現了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鐘的課堂裏常常就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但就是,認真審視、研究一下目前的歷史課堂教學,我認爲:對新課程的理解就是片面的、膚淺的,突出的表現就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下面,對歷史課堂實踐中某些教學行爲進行剖析。

一、在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新課程改革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但就是,它並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就是爲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基本的歷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老師們把超多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學形式多樣、手段先進、方法靈活上,課堂上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悟,但就是在完成知識目標的教學中常常蜻蜓點水,似乎強調基礎知識就背離了課改的初衷,就不貼合新課標的要求。例如,在設計《春秋戰國的紛爭》一課時,課前佈置學生把這課出現的歷史故事“烽火戲諸侯”,“減竈記”,成語“管鮑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戰”、“圍魏救趙”等以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出來。上課時學生把自己創作或製作的的動畫、漫畫、劇本等拿出來交流,形式十分活潑,學生興致很高,但就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掌握、理解的史實究竟有多少呢難道只要明白這些故事就能夠了嗎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徵就是什麼齊桓公、晉文公成就霸業的原因就是什麼這些本應在師生的活動中解決的知識卻不了了之。知識就是基礎,就是依託,就是載體,就是學生髮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構成歷史學習的初步潛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纔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職責感

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要真正實現歷史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不僅僅不能貶低知識的地位,反而應當進一步強化知識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過程就應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透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係到歷史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係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二、實現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不能走“形式”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爲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用心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就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能夠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但就是,有些活動作爲一種教學形式只就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就是學生十分喜歡的形式,但就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思考要到達什麼目的、學生能夠從中瞭解些什麼,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資料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後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至於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就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就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又比如:討論幾乎就是老師們每節課都要採用的教學形式,但就是有些問題根本就不具有討論性。

另一類諸如“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這樣的問題書中就是能夠找到答案的,只要給學生時間看書,學生就能歸納出來,討論實在就是畫蛇添足,不但不能開啓學生的思維,引發爭論,進出火花,久而久之還會泯滅學生思考的熱情。因此,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就應從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需要出發,不能爲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會遠離新課程的要求。

標籤:教學 歷史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