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熱】《貓》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貓》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貓》教學反思

《貓》教學反思1

作爲一名剛剛畢業、教齡三個月多一點的新手語文教師,接到參加青年教師公開課活動的任務真是讓人緊張不已。鄭振鐸的《貓》是我上學時沒有的文字,因爲想要挑戰自己就選擇了它;也正因爲陌生,一拿到文字我就有了幾個教學設計。但困難很快就出現了,正在我蠻有心得的時候,居然發現這些設想其實別人早就已經用過了。而我既然要在諸多有豐富經驗的語文老師們面前上課,必然要儘量去尋找新的突破口,講一些更新穎的東西。因此,我及時叫停想法,從頭開始對文字研讀探究,並逐步生成了本次課的教學設想:

一、努力讓課堂結構清晰,步步深入

對於《貓》這篇文章,在現行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堪稱經典,許多老師都各自摸索出了符合個人特色的有效教學法,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文字,以此爲突破口。在我看來,其實從文題切入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可以避免拋灑的點太多,涉及的面太廣,以致教學了半天也摸不到中心,因缺乏系統性和一定的深度而讓文字被解析得支離破碎,課堂效率變得極其低下。而從文題切入,便於順藤摸瓜,使課堂結構清晰有層次。正如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所說的那樣:“課文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和靈魂,抓住了標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內核。利用標題來組織教學,可以突出重點,加深領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次教學過程中,我由文題“貓”切入,緊緊圍繞“貓”這一中心,組織了“講述貓的故事”“觀察人與貓的關係”等活動,詳略得當,由淺到深的解讀了文章內容與主旨。

二、努力刪繁就簡,避輕就重,有效突破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這篇經典篇目篇幅長,涵蓋的知識點多,主旨解讀具有多樣性,可謂頭緒繁多。如果在解讀過程中面面俱到,或是圍繞一目瞭然的內容頻繁互動,則會陷入繁雜的泥淖中久久抓不到文字的重心或遊走在文字表層而無法探知文字的內核。因而,在這堂課上,我把“貓的悲劇命運”“人性的黑點與亮點”設計爲了主問題,有層次、有重點的突破了文字到底要表達什麼的難點。

三、努力突出學習方法的示範與實踐,授之以漁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優秀課文爲媒介,發揮教師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特點,巧妙地帶領學生在閱讀文章過程中積累經驗方法。這次教學過程中,很多閱讀的方法都有意識地傳授給了學生:採用圈點批註法,迅速抓住文字有效資訊;運用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深入領會文字主旨;鼓勵質疑討論,但討論探究不能流於形式,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方纔展開合作探究;聯繫生活實際,大膽闡述個人見解等。教學內容的傳授往往是伴隨着教學方法的啓迪一起進行的,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對學生大有裨益。課後思考題的設定也是基於此:運用課上所學的方法帶着疑問去做進一步的探究。

而我根據文字內容改變成的小詩展現在學生面前時,還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這樣的創意既提示了文章的內容,也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在無形中感染了學生,激起了他們的創作慾望,最後學生在小創作中的精彩表現就是明證。

當然,語文課的學習不僅在於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培養學生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在課程最後我借小詩的“弱小生命”這一詞,將主題進一步昇華,從小貓小狗到清潔工、外賣員等身邊的弱勢羣體們,引領學生們懂得“尊重弱小,熱愛生命”的道理。

當然,這堂課的設計和教學仍存在一些遺憾的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如時間倉促,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較少;實際上課時,學生比較拘謹,課堂討論效果並不好;上課時語速有些快,且有時一些總結的地方可以讓學生說而不是老師總結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當逐步改善的地方。

《貓》教學反思2

《活了100萬次的貓》是一篇經典繪本,是一本在日本被讚譽爲“被大人和孩子愛戴、超越了世代的圖畫書”,這是一部有關生命意義的偉大寓言。“描寫了生與死、以及愛,讀了一百萬次也不會厭倦的永遠的名作。”貓的過去,也就是它的前半生,是一個不死身,死了一百萬次又活了一百萬次,儘管生命在一次次輪迴——先是國王的一隻貓,然後又分別是水手、魔術師、小偷、孤老太婆和小女孩的一隻貓,但它卻活得渾渾噩噩,活到最後,連它自己都不知道爲什麼而活了,都心生厭倦了,它討厭每一個養它的人,也不怕死,直到有一天,它變成了一隻誰都不屬於、只屬於自己的野貓,於是,在孤獨與不安之中,它不知不覺地愛上了一隻美麗不語的白貓。這是一種在它漫長的生涯中從沒有過的感情,這讓它有了愛與被愛的體驗,它頭一次知道爲什麼而活了。當心愛的白貓死去時,它寧願死去,因爲對它來說,沒有了愛,再渾渾噩噩地活一百萬次又有什麼意義呢!

針對此繪本的特點,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爲以下兩點:

1、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

2、初步思考“生命的意義”。

教學重點是:初步思考“生命的意義”。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同學們出色地完成了學習目標,從課前對“幸福”定義僅僅爲自己的舒適快樂,跟着這隻貓從被別人喜愛、只喜愛自己、到最後愛別人,學生們真的從貓的經歷中悟出了生命的意義,真正體會到得到別人的愛,有能力去愛別人!這纔是真正的活,這種活過以後,人生纔沒有遺憾,不需要重活。

對於繪本,尤其是如此經典的繪本,它的文字和圖畫,都會讓讀者有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思考和感悟。閱歷的差異、精神的追求和環境的影響,帶來截然不同的視角。

一隻活了100萬次的貓,竟然如此具有魅力!那份“愛”就深深地寫在它的心裏。震撼之餘,我對於教學的設計進一步地反思,對於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精彩發言和深入地思考,我的把握學情這一塊做得不夠好,對於我們班的學生來說,設計的問題他們大部分都能夠深入地思考,準確地表達,也就是說,設計的問題可以再深入一些,學生們的潛力是無限的。

《貓》教學反思3

《我是貓》這篇課文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文章主要講述一隻貓發現年糕,偷吃年糕後被粘住嘴巴,千方百計都沒能拔掉年糕,受到主人一家的嘲笑。作者以幽默而辛辣的筆觸,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描寫了一隻小貓偷吃年糕並發現了三條真理的過程。表現了當時社會人情的冷漠,表達了作者鬱積日久的不滿和憤恨,對弱者給予了極大的同情。作者借貓的遭遇,寄託了自己對弱者的同情。

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爲主,透過默讀、輪讀、範讀、分角色朗讀、齊讀等形式,在讀中感悟作品的意義,在讀中陶冶情操,在讀中受到語言的薰陶,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讀爲本的理念,引導學生讀中感悟理解。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字內容,瞭解主要講了什麼內容;接着,我抓住你覺得文中哪些句子最讓你發笑?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反覆讀書,體會感悟,小組交流感受;最後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情感——作者對窮人、弱者的同情。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較爲高漲,課堂氣氛較爲活躍。

最後在課堂小結的時候,我讓學生找出讓你發笑的句子,並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讀一下,並找出讓你發笑的原因,這篇文章透過讀讓同學們自己在讀的過程中自己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充分啓發學生的思維,在讀中想,在想中體會作者對弱者的那種同情。總之,這篇文章在師生互動中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當然,本課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一是學生對課文的體會感悟不夠深入,僅停留在這隻貓讓人好笑的層面。二是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待提高,唱讀的習慣根深蒂固,需要老師進一步加強指導,把不良的讀書習慣改過來。三是課文的寓意比較深刻,只靠學生讀的話,他們無法透徹深入的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老師引導也是讀懂這篇課文一個關鍵。

《貓》教學反思4

今天,我執教了老舍先生的《貓》這一課。這篇文章非常簡短,描寫了大貓的性格古怪和小貓的淘氣可愛兩部分,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在學習本課時,我注重對以下方面進行了訓練:

1、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進而理解課文內容。在學習貓的性格古怪時,我抓住貓的老實,貪玩,盡職這三個特點,先讓學生找出哪些句子描寫了貓的這些特點,並反覆朗讀。

2、體會擬人句的作用,體會作者愛貓的感情。如在理解“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當貓把老舍先生的稿紙踩印後,他不但不生氣,反而當作梅花來欣賞,可見他對貓的喜愛。作者在寫剛滿月的小貓時,不像在寫一隻貓,倒像寫一個可愛的孩子,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貓的喜愛。

3、注重寫法的滲透,如在描寫貓的老實,作者就抓住貓愛睡覺這一事例來寫的。因此,我佈置的課後作業是一個小練筆,選擇一個你喜歡的小動物,仔細觀察,然後寫一寫。

不足之處:

1、對課文的深度和廣度挖掘的不夠,我引導孩子們從貓的老實,貪玩,盡職去體會貓的性格古怪,但只是蜻蜓點水,沒有深入講解,最後因爲時間倉促,也沒有進行總結。

2、學生齊讀的次數過多,用的時間長,以至於後面的內容一帶而過。以後需要掌控好時間。

3、講解第一自然段時用的時間太多,後面貓的溫柔可親,勇猛,都沒有進行深入講解。而滿月小貓的淘氣,可愛之處也沒有體現出來來。

透過這節課,我認識到,課前備課很重要,但是課後反思也很重要,透過反思,可以不斷完善自己,使我們認識到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可以總結經驗教訓,可以使自己今後的教學過程更充實,更完善。使自己的教學經驗更豐富。

《貓》教學反思5

《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通俗曉暢的語言,表現了貓的性情,字裏行間流露出老舍對貓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力求突出課文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以個性化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朗讀成了體會情感的最直接與最重要的手段,透過個別讀、自由讀、齊讀、加動作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朗讀方法,層層遞進地加強情感的培養,體味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學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們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觸的地方談理解,然後讀出自己的感受,而且我採用激勵性的評價,比如:透過你的朗讀我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你這位老舍先生太喜歡這隻貓了,等等。這樣也就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和自豪感,發揮了他們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另外我還結合了這篇課文滲透了學生在寫作文日記時所應注意的寫作手法,比如:寫作時要發揮想象,善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透過準確用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等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遵循這個原則,這節課我在課上以學生談理解、談感受爲主,教師參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教完《貓》這一課後,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動,我爲課堂上學生的那份熱情而感動。除感動之外,還反思了一下這節課的得與失。

得1.我在教學中力求體現民主性,平等性,創設了輕鬆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圍,我以引導者、組織者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2.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理解字、詞、句,最終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比如:抓重點詞語乖;抓關聯詞語任憑……也;聯繫課文理解古怪等等。

3、挖掘了文章的人文性,對學生進行情感的薰陶。

不過由於自身經驗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着不少缺陷:

首先,我的語言不夠精煉:課上我的激情,情緒不夠到位。如果多注意用兒童語言巧妙過渡,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也會更活躍。而且,我今後要繼續加強在課堂上的應變能力,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因勢利導,使其燃燒發光,並且,應多思考如何在教學中增強學生主動探求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貓》教學反思6

學習本課很輕鬆,幾乎是學生自願去完成學習任務的。課前,我提前兩天佈置學生觀察自家或鄰居家的貓,並認真做好筆記,更進一步的觀察貓的一些固有的特點,以及貓的生活習性,包括貓的生活表現,特別注意觀察貓在高興時,不高興時,抓到老鼠時的神態表現,並作好觀察記錄。

在第二天來學校時,我花了一節課,讓學生將自己的記錄,按順序排列,然後進行逐項詳細地闡述,在學生闡述的過程中,我點擊旁敲幫助學生說具體,便於發揮自己的想象,學生邊說,我邊有序地板書關鍵詞句,給學生製作一幅完整的思維模式。特別是在指導學生說貓捉老鼠的過程,一定要動察貓在發現有老鼠“之前,之中、之後”的反應過程,這裏,我特別提示了,以前學過的知識,把事物當人的思維活動,動作神態來寫動物的一般寫法。

學生說過之後,“趁熱打鐵”讓學生起草,在點評學生習作時,再套出新課,引導學生帶上自己的習作和作者進行交言體會。看看大作家老舍先生筆下的貓是怎樣的一隻貓。這篇課文細緻而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性格以及滿月時的小貓的特點,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本課語言生動,情感真摯,老舍把貓當朋友,當作家人,當作親人,之所以老舍筆下的貓無論是淘氣還是古怪,那種可愛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因爲作者與貓之間像朋友一樣,相互信任,和諧相處,也因此,而能創造出一個非常美麗的世界,其實這一切都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再次走進文字,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從情感中品嚐作者的寫作方法。

本課很明顯,在寫作中用具體事例表現動物特點的描寫方法。本文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只是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作者先從三個方面具體再現貓的性格古怪。比如:它既老實又貪玩,既貪玩又盡職;它高興時和不高興時截然不同的表現;它“什麼都怕”但又那麼“勇猛”這三個方面的表現,看起來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實,所以說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再講它小時候十分淘氣,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剛滿月,腳腿還站不穩時就愛玩;第二是稍大一點膽子越來越大,也就更加淘氣。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富,性格越來越鮮明,給人留下一種深刻的印象。在這環節上,我讓學生再次去修改自己的習作,借作者的“文筆”用一用。

《貓》教學反思7

《貓》是老舍先生的文章,他把貓寫的惹人喜愛。文章談到貓的性格十分古怪,說它貪玩吧,但是又非常盡職。它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在教學這個局部時,我請一個同學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屏息凝視”,這個同學由於預習不夠充沛,一時語塞滿臉通紅,其實這個詞從字面也可以瞭解大概意思,不必非依照字典的解釋來說。於是我對這個同學說:“那就請你上來,給我們演一下吧,這貓是怎樣屏息凝視的?”他解脫了這一尷尬局面,也鬆了一口氣,接着上臺,擺出屏住氣,眼神集中的樣子。我讓其他同學評議,有的同學說,他雖然屏住了氣,但眼神太直了,表示不出精神集中的樣子,在其他同學的提議示範下,他最終準確地表示出了小貓屏息凝視的樣子,在同學的掌聲中走下了臺。這一小插曲,反而使同學對小貓盡職盡責這一特點理解的更爲深刻了。

看起來,這是一個很小的教學環節,但由於我處置的靈活富有創意,因而就有了特別的意義。首先,維護了同學的自尊心,相信同學會感謝老師給他解了圍。其次,透過這次扮演,不但這個同學,全班所有同學都對這個詞語印象深刻。第三,調劑了單調的課堂氛圍,用短短的幾分鐘的時間,讓小朋友扮演一下詞意對於活躍課堂氣氛作用很大,可以較好地吸引同學的注意力,堅持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貓》這篇課文,是本冊教材的第四單元第一篇課文。在上課之前,我讓同學做到了充沛的朗讀課文,整節課下來,覺得同學的積極性以和對於課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較充沛的調動。主要是文字的內容與同學親身體驗有一定聯繫,重要的事,課堂上的一些訓練從課文內容動身並結合同學生活實際來設計,再加上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朗讀課文的指導訓練,使師生髮生共鳴,從而使同學激情充分。

在指導同學體會貓老實、貪玩的矛盾性格時,總想讓同學抓住重點詞語“成天睡大覺、無憂無慮、一天一夜”等重點詞語談理解,幾名同學回答後,總覺得答得不到位,所以在這一環節耽誤了不少時間。使得在學小貓可愛這一段時時間較緊,同學沒時間背一背課文。課後仔細想想,假如老師當時能和時點撥一下:“你是從那些詞語讀出來的?”同學會較快說出感受,不會耽誤太多的時間。

另外,在理解“可是”這個表示意思轉折的詞語時,教師處置得比較匆促,只讓同學透過自由讀、男女生對讀來滲透它在句子中的作用,應該在學習貓的既貪玩又盡職的矛盾性格時,可以再透過師生對讀來滲透“可是”在文中的作用,我想,同學對它的理解會更深刻。也會讓同學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有更深一層次的提高和昇華。

《貓》教學反思8

今天我在紅太陽小學借班上了《我是貓》這篇課文。《我是貓》是語文S版小學五年級第六單元“名著之旅”的一篇精讀課文,是日本夏目漱石的名著,全書共十一節,本課節選自第二節。作者以幽默而辛辣的筆觸,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描寫了一隻小貓偷吃年糕並發現了三條真理的過程。教學中,我體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學習方法的貫穿。陶行知先生曾說:“我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葉聖陶先生也說過“教是爲了不教”。我引導學生品讀、理解課文的同時,更注重學習方法的貫穿。如:透過學習貓發現的第一條真理後小結學習方法,體會第二、三條真理時,讓學生按照學法,有步驟地進行學習。整個過程由扶到放,由易到難,慢慢過渡,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努力不斷增強。

2、注重教學語言的抑揚頓挫,評價語言具有針對性、激勵性和導向性。比如,當學生沒有讀出焦急的語氣時,我引讀“越??越??”的句子;當學生表演完時,我給予肯定,給予獎勵,也鼓勵同學們提出自己的建議,以評促演。從而營造了一種輕鬆、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主動參與,樂於展示自己。

3、注重說話訓練的滲透。課堂中設計的說話訓練是一個亮點,老師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孩子像花兒一樣在課堂上綻放,語言生動活潑,富有個性。

4、注重大語文思想的滲透。課外拓展延伸時,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激發學生讀書的慾望。語文教學“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把學生由課內引向課外,真正使學生終生受益。

當然,一堂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本課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學生對文字的體會感悟不夠深入,僅停留在這隻貓讓人好笑的.層面,對深層的寓意體會不到位。

2、要加強朗讀的指導,使學生的朗讀達到預期的目標。如,齊讀時,抓重點語句讀,學習王崧舟老師用語言進行鋪墊渲染,透過朗讀的復沓一步一步加深讀的深度,讀出語文味,也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貓的心情。

3、寫作技巧的總結應自然無痕,隨機滲透。思想是鹽,要把它放進湯裏,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吸收。所以不必在結課時刻意總結寫作方法,應在講解相應段落時滲透其中,如水過無痕、潛移默化。

小學語文教學究竟該走向何方?全國小語專家崔巒老師給我們語文教學指明瞭方向:“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簡單不是“粗糙”,不是“簡單化”,它追求的是語文的最高境界——真實、紮實、樸實。讓我們記住崔老師的話,以此共勉。

《貓》教學反思9

《貓》這篇文章非常簡短,結構嚴謹,條理清晰,語言風趣親切,通俗曉暢,充分表現了貓性情的古怪和淘氣,表達了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

在學習本課時,我注重對以下方面進行了訓練:

1.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進而理解課文內容。在學習貓的性格古怪時,讓學生從文中找到描寫貓性格古怪特點的關鍵詞語:老實、貪玩、盡職,再把描寫這些特點的句子劃出來,並反覆朗讀,進而理解內容。

2.體會擬人句的作用,體會作者愛貓的感情。如在理解“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時,當貓把老舍先生的稿紙踩印後,他不但不生氣,反而當作梅花來欣賞,可見他對貓的喜愛。作者在寫剛滿月的小貓時,不像在寫一隻貓,倒像寫一個天真爛漫而又可愛的孩子。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對貓的喜愛。

3.注重寫法的滲透,如在描寫貓的盡職,作者就抓住貓耐心等老鼠這一事例來寫的。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回顧一下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先說出它的一兩個特點,然後再分別用具體事加以證明。學生評價並幫助修改。很多學生有一點表現不錯,他們都能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來寫小動物,把它們當人寫。從學生的表達中可以看出對小動物的喜愛。但是,學生的語言表達還有待加強訓練。因此,我佈置的課後作業是一個小練筆,選擇一個你喜歡的小動物,仔細觀察,寫出它的特點,強調一定要用具體事例加以表現,寫出自己對它的喜愛之情。在結構方面,我要求學生也採用總分的結構,也可以採用分總或總分總的結構特點。

從練筆的情況反饋來看,寫作的要求基本達到,這也算是一個收穫吧。

《貓》教學反思10

《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是語文S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它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波斯貓不知道快樂是什麼,因而去找燕子、蜜蜂、青蛙詢問,最後還是不明白快樂是什麼。而學生透過學習這篇課文,從燕子、蜜蜂、青蛙的話去懂得“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

教學了這篇課文,我覺得以下的幾點是我在教學中做得比較成功的:

1.教態自然,優雅,對學生有親和力,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板書大方,有實用性。

2.以讀爲主,以學生爲本。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本課我就讓學生透過有目的性的自讀、小組合作讀、個人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透過充分的朗讀來理解燕子造窩、蜜蜂釀蜜、青蛙捉害蟲的辛苦。體會他們快樂,明白波斯貓爲何不快樂及值得“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並且我在教學中注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熟讀的基礎上說自己對“燕子、蜜蜂、青蛙爲什麼覺得快樂。而波斯貓卻不覺得快樂”的理解。學生因爲對課文熟悉了,有的學生就說:“燕子一口一口地銜泥來造窩,創造窩的過程很辛苦,所以他很快樂。”有的學生就說“燕子的窩是自己造的,是透過自己的勞動纔得到的,所以它很快樂。”有的學生說:“蜜蜂透過在千千萬萬朵花中採來花粉,纔可以釀成蜂蜜,他勞動得很辛苦,並且它的勞動創造出了成果,所以它特別快樂。”有的學生說:“蜜蜂辛辛苦苦造出來的蜂蜜,和大家一起分享,它覺得很快樂。”有的學生說:“青蛙一天到晚蹦來蹦去捉害蟲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想到能幫助人們保衛莊稼,知道勞動有了回報,就覺得是它最大的快樂。”有的說:“波斯貓不勞動,總依賴主人給它東西吃,所以它不會覺得快樂的。”還有的說:“波斯貓整天待在主人爲它準備好的軟綿綿的皮沙發上,什麼都不缺,它對燕子、蜜蜂、青蛙做的事情不敢興趣,所以它找不到快樂”……這樣,透過讀、說,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懂得了“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

3.讓學生精讀課文有關段落,學會品詞品句,讀有所悟。

“抓住關鍵詞語讀好句子”是語文課上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我教學《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時,我就讓學生按要求找到句子並劃出,然後讓學生讀通句子,讀好句子,在讀句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意,深入感悟文中的情感,比如找到“一口一口”“千千萬萬”“蹦來蹦去”就讓學生標出來,重讀,這樣學生就能把握詞語表達的意思了。學生讀得好,說得更好,一位女生說,她從“一口一口”體會到燕子銜泥造窩的辛苦;另一男生從“千千萬萬”感悟到蜜蜂採蜜釀蜜的辛勞,讀時聲情並茂。老師再用資料補充:一隻蜜蜂往返飛行10次,採集1500多朵花才釀成一滴蜂蜜。此時,學生的情感油然而生,飽含激情的朗讀至今另我難忘。有了以上兩句句子教學基礎,學生自然而然讀出青蛙整天蹦來蹦去捉害蟲的快樂情感,學生讀好了句子,也懂得“付出勞動獲得成果”的道理。整堂課上書聲琅琅,體現了語文課堂的特點,突出了“以讀爲本”。

4.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情感,受到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深入鑽研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徜徉其中,放飛心靈與文字對話,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塑造良好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就在第二課時引課時放歌曲《勞動最光榮》,讓他們從歌聲中感悟“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爲後文學習打下了情感基礎,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的教育。

在成功之餘,還存在着缺點;

1.教師課堂上教學語言有些重複,耽誤了時間。

2.複習引入時學生開火車讀詞語的時間也有些長,使課堂上出現了前鬆後緊的狀況。

3.結尾總結時因爲時間關係不夠精彩,使學生感情昇華上欠缺了一些促進因素。

《貓》教學反思11

《貓》是鄭振鐸小說,課文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意境深遠、含蓄、沉鬱,有很高的人文價值。本文篇幅較長,用一課時講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認爲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善於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的習慣,教給學生客觀公正、寬容仁愛、關愛弱小的待人處事原則和方法是課堂教學的旨意所在。

教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品味作者的情感變化,激發學生感悟作品的主旨。

一、分別說說貓的來歷、外形、性情、結局。

三隻貓來歷不同,外形不同,性情不同,結局更不同。使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和概括敘述的表達能力。課堂上學生積極發言,能實現了這一目標。

二、找表達感情的句子,體會作者對貓的情感變化。

作者對第三隻貓的感情是重中之重。所用筆默最多。前兩隻小貓略寫,第三隻小貓詳寫。這樣爲感悟文章的道理做好鋪墊。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從而引出散文的終極目的是讓人明理。

三、說感悟,明道理。

這一環節學生髮言的人數多,說出了自己的認識,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最後聯繫學生的作文,讓他們明白了:本文寫什麼?怎樣寫?爲什麼寫?以上由淺入深,逐塊推遞,讓學生自由說話、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領會深意、感悟人生、學會做人。

四、抓住文中的伏筆和鋪墊,理解文章前後照應。

本文中即有伏筆,又有鋪墊,正好教學生簡單區別一下,二者區別是細微的,都是寫作的技法,講究一個行文的前後呼應。區別在於,而伏筆是埋下關子,設下包袱,你後面得抖開包袱。鋪墊是前面有所交代,打好基礎,以便後面的高潮。僅從運用來看,伏筆與下文承的“點”有一段距離,甚至是文首與文尾;而鋪墊一般是緊接着,如前面寫環境景物他人,接着就寫主要人物。從課文中舉例進行討論分析。一部分學生能理解。

課上完了,目標基本實現了,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也很積極主動。回顧這堂課,自己並不十分滿意,覺得最大的遺憾是:

學生自由說話了,學生主動說話了,但學生說的還是少,老師講的還是多。

分析原因:

1、因爲平時上課總怕學生什麼也不知,所以,一上課我就信心不足,老是怕完不成教學任務,學生一不發言我就說。

2、學生預習情況比我估計的要差。學生一說慢了或說錯了我就着急。

3、傳統的教學觀念的“餘毒”還影響着我,有問題就急着要答案。沒有好好的讓學生討論解決。

當然在學生活動中,教師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透過藝術的“介入”來調控活動方向,來增強活動的厚度。可是,教師的這種“介入”應該控制在怎樣的一個“度”上,纔不至於喧賓奪主,不至於越俎代庖?這將是我以後的教學實踐中要注意探索的問題。

另外我還有一大收穫,那就是要相信學生,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舞臺有多大;施展的才能就有多大。”今後我會把課堂變成學生的最大的舞臺。

《貓》教學反思12

《貓》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經典之作。作者透過觀察貓的神態、動作,傾聽貓的叫聲,以及對貓的一片喜愛之情爲主線,把貓的古怪性格及小貓的可愛形象描寫得栩栩如生。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通俗曉暢的語言,表現了貓的性情,字裏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我教學《貓》的第一課時,引領學生走進了老舍筆下的貓。學生們在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深切的體會到了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初步感受了作者是真實具體的描寫。

教學中,以下幾點作一總結:

⑴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

引導學生將生活積累、感興趣的事情同課文中描述的內容結合起來,暢所欲言。貓是較常見的家養小動物,學生對貓比較熟悉,都見過,有的學生還養過貓。在教學中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貓的性格特點。在讀中整體感知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用具體事實表現動物特點的描寫方法。

⑵關注敘述需要和發展,變課堂生成爲教學機智。

如“貓叫聲多變化”時,有個孩子控制不住,小聲叫了一聲,教師沒有批評,而是鼓勵大家一起模仿,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沸騰了,一聲聲不同的“貓”叫聲,叫出了興趣,叫出了和諧,更加叫出了對課文的理解。

一位大教育家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反思這節課,熱熱鬧鬧,學生興趣也較濃!貓的可愛也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後來的讀少了,主要是前面的識字環節浪費了時間,今後在時間安排這一方面我會注意!

《貓》教學反思13

《貓》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狀物抒情散文。文章雖然短小,但內容具體,描寫生動。貓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極其普通的小動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爺爺的筆下卻顯得那麼生動活潑,那麼惹人喜愛。在教這篇課文時,我力求突出課文中所蘊涵的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雖然課前進行了充分準備,認真備教材,但由於自身經驗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具體表現在:

1.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讀有些忽略。教學中,朗讀是體會感情最直接與最重要的手段。教學時,我引領學生透過抓重點詞,重點句子,創設情景等方法去學習課文,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但在體會之後未能讓學生反覆讀,在讀中再次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從而缺失了語文課上“書聲朗朗”的重要環節,沒能讓學生在讀中展現語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在今後的課上我將注重透過個別讀、自由讀、齊讀、引讀等多種朗讀方法,在讀中體味語文課的箇中魅力。

2.備學生不夠充分。課前,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教材和教案方面,對於學生掌握課文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方向,各種問題回答的預設準備不夠充分,以至於對學生回答問題後的評價語過於單一,引導不夠深入。如,我在講到貓的盡職時,重點分析了屏息凝視這個詞,並創設了小情景,讓學生試着屏住呼吸10秒鐘,問學生: “貓爲了抓老鼠,一連就是幾個鐘頭,而我們剛纔才做了10秒,你們有什麼樣的體會?”當時有一個學生就回答說“這隻貓簡直就像一個神仙。”當時我若是能就着他的回答挖掘下去,反問他:“貓是神仙嗎?”他可能會回答:“不是。”這時我就可以總結說:貓不是神仙,但它卻做了神仙才能辦到的事,充分體現出了貓的盡職。這樣課文的挖掘就會更深入一些,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出貓的盡職。因此,在備課中要注意學生的存在,全方位的去考慮學生會從哪些方面回答問題,才能從不同角度去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教材。

《貓》教學反思14

本課是一年級第一學期第一首欣賞曲,《快樂的小熊貓》是美術片《熊貓百貨商店》中的一個音樂片段。音樂由中提琴奏出的長音和小提琴奏出的碎音,描寫樹林早晨美麗幽靜的景色。接着出現的是輕快,跳躍的旋律,彷彿小鳥在枝頭歡唱。緊接着是活潑,明快的曲調,描寫了可愛的小熊貓活動的情景。爲了在課中儘可能地滲透新教材的理念,培育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創新精神,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制定的:1。聽賞樂曲《快樂的小熊貓》,引導學生辨別不同的音樂情緒,能展開聯想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2。說說小朋友自己的清晨,聯繫自己的實際生活進行對照。使他們懂得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3。學會在音樂的伴奏下有節奏的飛,並創編造型。以下是我對本節課的反思:

一、聆聽爲主,激發想象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因此要重視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聆聽音樂的習慣。要引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去發現、模仿、體驗、創造。這一過程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音樂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有信心地去進行音樂體驗、探索,自行設計音樂動作,哪怕是比較簡單的。因此在設計這堂課的匯入時,我首先出現圖畫,讓學生邊看圖邊聽故事。你聽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在聽賞時這樣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後,想馬上聆聽樂曲。然後再讓他們靜靜地聆聽一遍《快樂的小熊貓》,指導學生抓住音樂開頭所模仿的音響(鳥鳴聲)展開想象,再一起討論,比較音樂情緒前後的不同。最後教師在介紹音樂作品之後,指導學生邊相象邊復聽作品。經過反覆聽賞樂曲《快樂的早晨》,學生能辨別不同的音樂情緒,能展開豐富的聯想,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舞蹈體驗,感受韻律

音樂和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有着密切的聯繫。舞蹈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作爲表現音樂的一種重要形式,一種媒介,能夠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韻律感以及合作精神。在欣賞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舞蹈,與舞蹈交流,能夠使學生在音樂與舞姿中體驗韻律美。在欣賞《快樂的早晨》時,我不僅讓學生聽音樂,還組織學生用舞蹈來表演。學生在優美的舞姿和悠揚的音樂中感受到樂曲美舞姿美。在舞蹈中蘊含着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具有意境美。教學《快樂的早晨》時,我還利用自身資源,爲學生示範舞蹈,再引導學生在音樂中與舞蹈交流,在交流中體驗音樂情感。

三、角色表演,體驗樂趣

復聽時,我採用師生互動的方式,有的用語言、有的用動生與教材的互動來體驗不同的角色。在音樂課中我首先啓發學生跟着音樂即興扮演樹木、花草、小動物等不同角色,創設出美麗的早晨。學生邊聽音樂邊透過教師語言的提示和自己的即興表演來感受音樂情緒的變化,瞭解音樂所表現的內容,來體驗音樂活動的樂趣。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們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之中,但是有效的生生互動和教師的“穿針引線”密切相關。不同的樂曲需要教師創設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支援與引導,不同的教學策略,才能讓孩子在有效互動中,發揮主體性,提高學習效率。

這節音樂課我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大膽地去表演。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情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覺得生活本身是美的,有了音樂的生活會更美。我的職責就是要讓一顆顆童稚的心靈感受到美,感受到美的力量、美的絢麗、美的純淨。讓美妙的音樂成爲他們一生的基石,將成爲他們終身向上的源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藉助於音樂,在師生之間搭建起一條相印相通的橋。更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關注學生的新發現,抓住他們的思維火花,使課堂教學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貓》教學反思15

1、透過一個遊戲“問答猜”匯入課堂,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又能與本次習作的內容相契合,落實了行文中先問後答的設問表達形式,以及問題的分類意識和整合資訊意識。

2、聯繫了本學期“昆蟲備忘錄”與第一單元“我的植物朋友”習作中的“植物備忘錄”兩方面的知識,喚醒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爲學習者構建知識塊鏈提供幫助,既能溫故,有益於知新。

3、學生提問時就要有意識地強調、引導學生將問題進行分類,可以先提問再一起分類,也可以先一人提問,引導其他同類問題接着提問,進而總結問題類別。

4、第二課時的學習活動邏輯線比較明確。圍繞“把熊貓介紹書”寫清楚討論寫作方法,學生先回顧單元文字《我們奇妙的世界》和《海底世界》的寫作特點,得出祕訣一“確定寫幾個方面”,於是引導學生排列表格中的表欄目資訊,簡單交流分享,如先寫外形,再寫食物,最後寫價值。進而結合兩課再討論祕訣二“圍繞一句話寫清楚一個方面”,先回顧課文,再借助園地中的例子練習,然後迴歸習作主題,簡單說說你會如何設計中心句。

5、給學生看範文,是爲他稍後的習作提供借鑑。直接條條框框出示寫作祕訣,學生的印象不深刻。我採用“這是張老師寫的文章,大家讀一讀,誇誇我唄”,學生說“老師用了總分總的結構”“張老師把中心句寫在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我們一讀就知道這一段在寫什麼”“張老師用了許多積累的詞語,非常新鮮”“老師爲了把中心句中的慢吞吞寫清楚,寫了熊貓吃飯、行走、玩遊戲三件事情,是有順序的”,由此,強化了上一環節回顧教材梳理出的“文章結構”“圍繞中心句”和“順序”三個要點,同時又加入“運用積累的詞句”這一先行要求。

標籤: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