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精選6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精選6篇)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1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一課是一篇議論文,文中寫得非常有條理:先是開門見山提出觀點:真理誕生於一百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再運用三個事例證明觀點。最後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我的設計思路是:先讀題,初步理解課題,引入新課。其間,還透過題中“誕”字的書寫複習漢字的結構和書寫。然後學習課文的生字詞,引出本文四個重點詞“司空見慣”“追根求源”“見微知著”“鍥而不捨”,再學習重點句,重點分析“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幫助學生弄懂“?”“!”在文中的含義。再透過三、四、五自然段文中的三個事例進一步理解課題。最後以讀促悟,透過讀課文二、六、七、八段中一些對課題作解釋、歸結的話,透徹理解作者的觀點。在講課過程中,我讓學生讀文,緊緊抓住本文的事例,來證明作者觀點,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使閱讀理解的能力得到提高。

這節課,我也認真地做了準備,然而,實踐證明,還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主要是我更多的是關注自己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整節課,我不自覺地一味地引領學生分析起課文來。然而,教材之所以編寫這一課,肯定考慮了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怎能忽視了編輯者的能力和作家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而自己本節課對學生在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方面的培養,則如蜻蜓點水。如果再讓我重新來上這一課,我一定將引領學生分析課文的環節刪除,而改爲學生的自讀自悟,彙報交流,並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課外蒐集的證明本文作者觀點的實例。這樣不僅鍛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而且大大地節省了時間,我則將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讀”上,讀與作者的觀點相關的二、六、七、八段落上,讓學生反覆讀,聲情並茂地讀,以讀促悟。如有可能,我會將作業中的“小練筆”放在課內進行,當堂完成學習任務。當然,若時間不允許,我絕不勉強。我想:這樣子學生自然地學,要比老師的灌輸會有效的多。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2

不同的文體的讀法,這是小學階段出現的第二篇議論文,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難一點,沿着以問題爲載體的課堂教學主導,這節課,我採取有放有扶,互助與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學習文章。

1、互助提問,梳理問題。讀文後產生怎樣的問題,放手讓學生去提問,以互助的形式展開,爲了避免“無效提問”,先讓學生第一輪彙報,只彙報提出的問題,再將問題迅速板書,今天的課堂上,學生提出了這麼一些問題:課文是怎麼論述的?怎麼發現真理?爲什麼說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文講了幾件事?寫什麼?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好處?第二自然的的“?”和“!”的含義是什麼?第七八自然段有什麼作用?最後一段出現了幾次“給那些”,有什麼好處?這三個事例是怎麼過渡的?分別體現在哪裏?

顯然,學生的提問聚焦的問題有大有小,有關注內容層面,也有觀衆寫法層面,有可探究,也有過於模糊不好回答的。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梳理,“砍掉”你認爲解決不了的問題,於是前面兩個“高大上”的問題取消;同桌互助交流。

2、選擇問題,互助探究。第二輪讀文探究互助有了比較好的方向,有的互助小組還產生了新的問題。第二輪彙報新的問題補充得是課後的思考題“見微知著”什麼意思,與課文開頭有什麼關係?補充了最後一段運用了引用,這樣有什麼好處?

3、教師點撥,提升效率。上面的問題中,停一停,讀一讀,導一導的還是聚焦三個事例的`內容與寫法上,彙報過程引導學生跟着筆記,概括三件事例;跟着梳理,瞭解寫作順序都是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跟着感悟寫法,注意過渡,注意作者用詞的變化,縱觀千百年來,無獨有偶,最有趣的是;他認爲,由此他發現,最後得出結論;跟着關注結構,提出觀點第一段,論述觀點第二至第六段;總結重申觀點七八自然段。就第二部分又是一個完整的結構,從而感悟議論文嚴密的邏輯性。在品讀句子上,跟着學生的彙報,停一停,讀一讀重點的句子,亮出觀點,作者用了直觀形象的方法來表達抽象的道理;同樣的句子還有總結觀點的“打破沙鍋問到底”。最後兩段的總結,也是讓學生在讀中加深體會。

要有問題,更要提取有質量的問題,這在今後課堂要引以關注的;要預習,更要關注討論互助後的新的生成分享,更要關注當下的真思維,真學習,這在巡視中要多加以引導,避免只是生硬抄課外資料;要彙報互助結果,更要關注現場生成,有效引導,這在老師備課深度上要下功夫。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議論文,主要觀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用三個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契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我的設計思路是:以古代名人故事,引入新課,理解題目“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透過“誕”字的書寫複習漢字的結構和書寫。第二步,初讀感悟,把握文章脈絡,理清大意。第三步,精讀課文,深入探究。引出本文四個重點詞“司空見慣”“追根求源”“見微知著”“鍥而不捨”,再學習重點句“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幫助學生弄懂“?”“!”在文中的含義。

爲了說明觀點,作者舉了三個事例,“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從這幾個事例中你想到了什麼?我重點引導學生感悟:從這些科學發展史上確鑿的事例,可以看出科學家們都是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並引導學生你還能例舉出這樣的事例嗎?學生列舉了牛頓透過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還舉出了課文《郵票齒孔的故事》……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我指導學生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透過讀讀議議,撥動學生心絃。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4

在設計時思考了很多,怎樣用一個新穎的匯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怎樣把觀點的含義闡述清楚?又如何把握對議論文這種題材的滲透?又怕這樣的文章上起來枯燥無味。沒想到一堂課上完,效果還不錯,綜合同事們的意見和自己的感受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反思。

1、以“?”拉直變成“!”爲本堂課的主要線索,一步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瞭解了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教學設計很新穎,教學思路很清晰,教學語言很精練。

2、緊抓事例,理解觀點,感悟精神,能舉一反三,對課文的學習落到了實處。

3、注重了學生的拓展訓練,蒐集了很多類似的事例,進行了仿寫練習,幫助學生初步瞭解了議論文這種體裁。

4、對議論文這種題材滲透得不夠,主要體現在由於時間不夠,仿寫沒有進行必要的指導,只作爲作業佈置了,在板書上也沒有體現本文的寫作特點。

5、在細節上還要注意。如:在學完科學家的精神之後,應用激勵性和啓發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注重觀察,敢於發問爲今後找到真理作好準備。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5

今天,我講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第一課時,自我感覺還不錯。但聽了各位校長的評課和溫校長的指點,靜下心來,我才發現,其實,裏面的很多問題,我都沒有注意到,不禁有些汗顏了!爲自己剛纔的得意忘形感到慚愧。

這是一節原汁原味的普通課,我沒有加入任何的裝飾,沒有排練,也沒有故意做作,平時怎麼上,現在還是怎麼上。我有些喜歡上這種模式,可以真正的解放自己,也解放學生。真的,就像高校長說的,我很輕鬆。從實施四讀三環教學法以來,這是我最大的感受。模式教學的最大優點就是能約束老師退出課堂的主宰,我其實本來很喜歡講,而且經常會講的深,但現在的我已經改掉了這個毛病,這都源於四讀三環教學模式的約束。

反思自己的本節教學,我也找到了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1、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並要努力解決徹底。在同一地方跌倒兩次,那真的就是問題了。就像本節課中的生字“華”,如果我能在黑板上板書一下拼音,並讓學生讀幾遍,也許就不會出現再次讀錯的問題;還有“lǐngyù”和“línyù”的區別、“司空見慣”和“司空見貫”的區別,都沒有加以強調,這樣,學生就有可能再次出錯。

2、心裏有些緊張,爲了把本節課的各個環節展示充分,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另外,在聽學生讀文的時候,還不夠認真,有些地方聽的不夠仔細。對於第一組的朗讀設計,尤其是“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這一句的設計,讀出了氣勢,但我沒有明確的給予肯定。也包括“金話筒”的獲得者張明珠的朗讀,我也沒有過分的強調。一個原因是爲了時間,另一個原因是平時已經養成習慣,每節課都要評獎,學生對於朗讀的聲音、語調和節奏已不再單一評價,而是聽整體效果。另外,本篇課文屬於議論文,我沒有過分的強調感情的運用。所以本節課上,我很少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

3、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我疏忽了一點,那就是要多表揚,少批評。以後我努力讓學生多找一下別人的優點,少一些互相挑刺。在評獎的時候,也應該多一些引導,多一些評價措施的參考,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提高全體同學的朗讀水平。

4、備課時要認真,仔細,不能敷衍。整節課看似輕鬆,其實心裏也捏了一把汗,尤其是解決生詞的時候,我不能預設學生會提出哪些詞語。像本節課中的“花圃”,我認爲它和“花池”“花壇”有一定的區別,但卻說不出來。還有就是一些專業性的術語,如“石蕊地衣”“酸鹼試紙”等,沒有認真的查閱資料,沒有好好的理解。要想真正的輕鬆,備課還要努力下功夫,預設一定要到位。

5、對四讀教學法的理解,我認爲不僅僅應該是模式化的按部就班,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設計小組讀文的目的最開始是因爲有的學生喜歡展示讀,而有的學生總是在裏面渾水摸魚,爲了調動全體學生讀課文的積極性,我設計了這一個環節,沒有想到,居然在我的班裏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流程,很多孩子都喜歡,所以我也就堅持了下來。再後來,爲了更好的調動學生讀文的積極性,我又設定了“最佳朗讀團隊”和“金話筒獎”,透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已經基本形成了我自己的“四讀”模式。上課的時候,一切都好像成了自然,學生知道自己該幹嘛,所以我也越來越輕鬆了。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6

成功之處

這節課的最大成功之處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說話的舞臺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畫、思考、交流、彙報、朗讀、表達……讓學生真正地成爲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穫。

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我指導學生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透過讀讀議議,撥動學生心絃。引導學生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不足之處

反思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是高年級學生字詞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字詞學習的安排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方面,在這堂課上還顯得有欠缺,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感悟。

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把字詞方面的教學放在學生預習的環節解決。在教學最後對文中破折號的用法,以及“無獨有偶”和“最有趣的是奧地利醫生”這兩句話在文中的過渡和遞進作用進行詳細講解,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