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月球之謎優秀教學反思(精選7篇)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月球之謎優秀教學反思(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球之謎優秀教學反思(精選7篇)

月球之謎優秀教學反思1

《月球之迷》是一篇科普性文章,資料比較簡單,學生比較感興趣,所以,教學中我沒有做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朗讀課文,爲學生帶給有關月球圖片資料,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教學效果十分好。

遐想的開課語言,給學生插上了相象的翅膀。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經過認真琢磨,仔細推敲每一句話,我用優美富有激情的語言匯入新課: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無數美麗的星球,每個星球都是神祕的未知世界。這天讓我們走進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月球,去探索它的奧妙吧!優美的語言很快地把學生帶到了浩瀚神祕的宇宙中。接下來富有激情和感召力的話語,更激發了學生探索月球的情感和慾望,使得這節課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之後,我又在美麗的月空圖片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相象: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你怎樣的遐想在我優美的導語中,學生早已想入非非了,飛到了浩瀚的宇宙中,在這句更具有啓發的語言激勵下,學生已插上了相象的翅膀,飛到了神祕的月球之上。看着孩子們充滿渴望又浮想聯翩的雙眼,我明白,我已經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月球之謎優秀教學反思2

《月球之謎》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三年級的孩子本來處於好奇的年齡階段,而且對於科普知識非常感興趣,加上韓老師又是一位有智慧的老師,這一課講的很成功。第一課時先講的生字詞,爲了讓學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生字詞,韓老師在識字環節設計了“生字詞大闖關”的遊戲。遊戲共有四關,每關有每關的任務,而且任務的難度也是遞增的,對於學生有很大的挑戰性。課堂上學生積極性很高,都搶着讀生字詞,不常回答問題的學生也舉手回答了問題。透過課後的家庭作業來看,學生的書寫都很認真,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學生都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和獎勵。

這節課正驗證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的內涵。第二節課講課文,韓老師的備課詳細,有了自己大膽的想法,能讓課堂成爲學生學習的樂園,有了駕馭課堂的能力。授課思路清晰,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和質疑的能力,體現了“以生爲本”的課改理念,但是還沒有真正落實到位。今後還要在指導學生朗讀方面提升自己。

月球之謎優秀教學反思3

《月球之謎》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瞭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瞭解課文中所寫的月球之謎,是本文的重點。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如何有效的利用多媒體,推進課文內容的發展,而不失爲一堂語文課?這是我設計教學時的主旨思想。

透過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最精彩的地方是把資訊技術帶進課堂,有利的推進了課文內容的發展。孩子們在課前的預習中,充分施展了資訊技能,根據課文需要收集了月亮詩句,登月圖片和資料,及月球其他相關知識,人類對未來月球的計劃,孩子們能在短短的課堂時間裏迅速接受許多課文以外的新的資訊。教師在課堂裏針對課文的需要進行合理的整合,讓資訊技術有效的爲文字服務,推進文字的發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氛圍裏充分展開交流與對話。

把資訊技術與文字進行巧妙的整合,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理解月球世界的奇異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謎,充分開展朗讀纔是前提。這節課,教師以讀爲本,問題引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在朗讀中,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使學生的朗讀具有層次性。如月球上奇異景色的朗讀指導,幾個月球之謎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裏感悟文字內容,拓展自如。

月球之謎優秀教學反思4

怎樣引導學生讀書?重要的方法就是以問促讀。聽了林青的課深深感到學貴有疑。無疑,學生的學習就好像是少了動力,學習活動就難以進行下去;有疑,便能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爲主動。要使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進程中來,引導他們如何發現問題這是關鍵。

一、引導學生抓課題質疑初讀課文。

如:《月球之謎》一揭題,林青老師先引導看課件,引導學生:看到月亮,我們會想到什麼問題?(這月球有哪些“謎”?)學生透過初讀課文便會帶着課題的這些疑問去研讀課文。

二、引導學生抓課題再質疑細讀課文。

朗讀課文,林青老師又可引導學生:哪一部分你最提出什麼問題?(月球的'哪些“謎”已經解開,哪些還沒有解開?)有了這個疑問,學生便會饒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樣的學習纔是學生自己真正的、有目的、有興趣的主動學習。在讀文的過程中,老師可引導學生透過合作或工具書來輔助自己解決問題。

此外,引導學生學文過程再質疑,即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隨時去發再問題。如當學生學懂了月球上的景色奇異後,讓學生來說此時在頭腦中會產生什麼疑問。學生便會自然地想到:月球上的景色爲什麼會這麼奇異?這樣就更有利於知識的課外延伸——去閱讀更多的科普說明文,以致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月球之謎優秀教學反思5

《月球之謎》是一篇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入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景象,然後列舉了一些月球的不解之謎。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我將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了解月球是個怎樣的月球,課文寫了哪些不解之謎,以下幾點是我對《月球之謎》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小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還不夠持久,他們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在簡單地複習了上一節課的學習內容之後,我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了本節課的課題《月球之謎》,引導學生透過讀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由問題入手,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自己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帶着急切的求知慾望去閱讀課文,感知文字,並進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然後我讓學生抓住“遐想”一詞,引導學生想象:人們會產生哪些遐想?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這些話有感情地朗讀;接着,我再用“你還有哪些感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中,加深對文字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養學生的語感;隨後,又以“爲了探索月球之謎,科學家做了哪些努力?”來激發學生了解科學家探索月球奧祕的經過。接着讓學生看登月曆程,瞭解月球知識,激起對月球探求的慾望。

最後我們還開展了一個有關月亮的綜合性學習,讓他們背寫月亮的詩,說帶月亮的成語,談人們對月亮的別稱,一整節課學生興致盎然。

這是一篇科普文,課堂中我同時有效地利用資訊技術,推進了課文內容的發展。把資訊技術與文字進行巧妙的整合,學生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理解月球世界的奇異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謎,充分開展朗讀是前提。這節課,我以讀爲本,問題引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在朗讀中,我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學生的朗讀具有層次性。如月球上奇異景色的朗讀指導,幾個月球之謎的朗讀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裏感悟文字內容,拓展自如。最後讓學生小練筆,寫出自己的遐想。

月球之謎優秀教學反思6

《月球之謎》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知識短文,講的是人們對月球的種種遐想和各種謎團。它從皓月當空的完美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看到的奇異景色,之後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全文最大的特點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從生,課文爲讀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讀者去遐想,去探索。根據文字特點,我把第一課時重點確定爲:瞭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綜觀整節課,並綜合各位評課老師的意見,覺得以下幾個地方比較有特色。

一、定位明確,有效地體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

這篇課文雖然散發着科普知識的光芒,但其文字優美,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神祕,不失語文的本味。因此,我把文字的三維目標定位爲:

1、認知目標——會認懸皎遐壤藻等幾個生字,會寫幕、臨、奧、撒等字。瞭解“遐想、奧祕、令人費解”等詞的意思。

2、技能目標——瞭解有關月球的知識,積累有關月亮的詩句。

3、情感目標——感受月亮的神奇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的慾望。課堂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方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重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月球的奇異與神祕。

本課儘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十分豐富。例如,課文的第一句話,“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完美的遐想!”由於這句話的生字較多,而且易讀錯,我透過多媒體畫面及多形式的讀(範讀,指名個別讀,齊讀)來啓發學生“遐想”。再如,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是透過問題的設計:“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麼景色?”來讓學生先找出答案,再透過朗讀來理解什麼是“奇異”,在讀後感悟“荒漠”。又如:在學習月球的未解之謎時,透過朗讀品味其文字的優美與用詞的準確性,到達“讀中品”、“讀中悟”的目的。整節課以讀代講,書聲琅琅。

月球之謎優秀教學反思7

《月球之謎》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科普文,它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文章內容簡單,但要藉此引領學生感受月球的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祕的興趣難度還是比較大。

開始上課了,我先讓學生吟誦自己喜歡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在這些蓄意深刻、意境深遠的詩句中,對月亮滋生出一種美好的遐想,然後自然匯入新課。接着,我讓學生欣賞着皎潔的月光,說說自己想知道的知識:

“我想知道月球上有什麼?”

“我想知道月亮是從哪兒來的?”

“我想知道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嗎?”

然後從學生一連串的疑問中,自然引出課題,並誘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這些情感的鋪墊,爲學習下文,進入創設的月球之旅的情境作了充分的準備。

當了解了美國宇航員給我們帶回來的月球之謎之後,我深情地說道:“解開這些謎底的任務,就落在了我們這些宇航員的身上,就讓我們一起踏個神奇的星球,和好朋友一起去尋找答案,並仔細觀察研究,看看又發現了什麼新的不解之謎?”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意圖是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學生接到這樣的命令,似乎真的有了上月球的感覺,有的在和好朋友交流手裏的資料,教室裏的氣氛空前的活躍,訴說着自己“月球之旅”的收穫:

“我知道了月球上並沒有嫦娥、白兔,到處都是環形山、岩石和塵土。”

“我猜想月球上的塵土有殺菌的功能可能是宇宙輻射造成的。”

“我在月球上發現了不明飛行物,猜想可能有外星人。”

……

我看着這些可愛的孩子笑着說,還有很多知識就等着你們去發現了。我相信我們班的孩子個個都是未來的科學家。在他們的問題中我們結束了這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