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反思1

作爲小學課外閱讀,本課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作了大膽的常識和有益的開拓,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1、選材大膽。本彙報課,最大膽的設計是將閱讀內容直接延伸到課外讀物。而非從課本出發,引申出課外閱讀內容。我充分地考慮到,教師死盯教材,死把教材的現象還是學的常態,引導學生去正確面對更加廣闊,更加豐富的閱讀世界,這纔是我們課題的宗旨。況且,延伸教學並不是脫離文字,課本中本來就有許多優秀的童話故事,選取童話故事《龜兔賽跑》,以童話爲主題,使學生熱愛童話,親切兒童文學,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突破和創新。事實證明,對於這種專題性閱讀,學生的興趣濃厚,印象深刻,其感悟、理解頗有見地。教材無非是例子,教師要做的是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門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2、讓孩子去“展示自己。不少老師提出學習《龜兔賽跑》這個童話故事時,運用了新穎的讀書方法,對於小學二年級的孩子能否順利接受,值得考慮。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課前,我設計了三個環節來考驗孩子們對童話的瞭解程度,如,歌曲猜童話;影片憶童話;關鍵詞聊童話,有趣的環節調動起學生原來的閱讀積累,拉近學生與童話的距離,又以一種新穎的讀書方法“透過你自己的閱讀,對你感興趣的地方,畫上表情符號,表達你閱讀的心情。”來展示學生的閱讀收穫,最後以“假如你就是這隻烏龜,你會不會接受兔子的邀請參加比賽?”來引發學生的爭議,閱讀應是一種個性體驗,探究和感悟,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而學生的個性發言,深刻體會給我們以非常有益的啓發:語文教育要真正認識,激活兒童的巨大潛能,萬萬不可小視兒童,在欣賞,理解兒童文學時,孩子的審美眼光,感悟能力並不亞於成人。

3、方法的滲透“獨具匠心”。我們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可閱讀應該是個快樂輕鬆的學習過程,不可給學生過大的壓力,這可能會打出學生的閱讀興趣。“用表情符號代表我閱讀時的心情,”是我在教學設計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做的大膽創新,用這種有趣、簡便的方法留下學生思考的痕跡,受到學生歡迎。當然,在閱讀推廣初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是一種易於學生接受的學習方法,隨着閱讀活動的推進,方法上應該向實效性提升,向多樣性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些不足之處,如:

一、課前準備不夠充分,課件中的動畫不能播放,沒有檢查好。

二,想讓課堂比較飽滿,其中兩個環節,一是讓學生表情讀書的時間還不夠。二是讓學生推薦自己喜歡的一本書這個環節也沒有充分地展開,只是簡單地叫兩個孩子介紹自己喜歡地故事。

三,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做爲課堂的主導,我有必要總結提升出更深層次的情感。“被愛是一種幸福,施愛更是一種快樂”,這節課纔會更立體,更豐滿。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反思2

本學期我校研修的課題是《對學生怎樣進行課外閱讀指導》,在學習和實踐中的確遇到了一些問題,自己也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些深入的思考,現列舉一二與大家共商討。

案例一:

當我校課題研修的主題確定後,開學伊始,我便結合校本研修主題在班內宣讀本學期的班級課外閱讀計劃。按計劃我首先在班內舉行了一次班級朗讀比賽。比賽規則是每個學生都參加(由於我班人多,分6堂課舉行)。有一堂輪到唐宇航朗讀了,他讀的是《淘氣包馬小跳》中的一個片斷。由於他讀的時候模仿人物說話的語氣極象,加上他比劃的動作,再富於滑嵇的表情,引得同學們哈哈大笑,不由自主地爲他鼓起掌來。同學們課下都稱他是“馬不跳”的化身。說來也怪,就從那天起,我們班的馬小跳每天都在增加。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讀《淘氣包馬小跳》這本書的人越來越多。就連大課間,仍有一部分人不捨得休息,爭分奪秒地讀這本書。同學們都開玩笑地說:“我們班的馬小跳已經氾濫了。”於是在“馬小跳”的帶動下,同學們的讀書熱情越來越高,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反思:說實在的,僅僅透過一次不起眼的班級朗讀會就把同學們的讀書熱情調動起來,這個結果也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包含的道理誰都懂,但真正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班級朗讀會給孩子們一個展示自己朗讀才能的平臺,透過這個平臺學生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糧,老師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正如一位名人所說:“你給孩子一個機會,孩子就會給你一個精彩。”我想長此以往,學生與好書本打交道,讓心靈沐浴書香,做一個有有修養的人,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爲孩子的一生着想,爲孩子的生命奠基!因此,我們開展的這個活動是多麼的有意義。

案例二:

根據班級的課外閱讀計劃,要求學生每天語文課前五分鐘用來檢查同學們前一天閱讀的內容,請一位同學帶上摘錄本走上講臺,先說故事梗概或談感受或談收穫或賞析某一個生動傳神的細節等,接着每個同學都必須過這一關,就是不看摘錄本,大體上能背誦自己摘錄的的優美詞、句、段,最後老師稍作點評。

反思:開始學生對我這一做法不怎麼理解,認爲增加了他們的學業負擔,做的是些無用功,訓練時間長了,大家終於嚐到了閱讀的甜頭。因爲這種訓練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能力,重視了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爲寫作夯實了基礎,促使了學生的語文水平全面提高。

記得一位行家說過這樣的兩句話:“在教師的指導下擴大閱讀的量,可以說是提高語文水平的不二法門”。“課堂教學也好,課外活動也好,切忌搞形式、走過場,要有實實在在的效果,照我看,最爲簡單易行,效果也比較好的辦法,就是千方百計地推動學生多讀好書”。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轉換教學觀念,讓學生從繁重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使他們真正走進文字,把熱情、衝動、閱讀、理解、體味、感悟、表達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那麼學生定會愛好語文,他們將會看到的是一個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反思3

一直以來,我都堅信,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曾經看過這樣一幅畫:一位小學生手裏拿着50分的試卷,垂頭喪氣,然後,他走進了《三國演義》,當他從書裏走出來之後,手裏拿着的是100分的試卷,頭昂着,臉上滿是自信,畫的標題是《改變了我的一生》。

我覺得這裏面並沒有誇張的成分,閱讀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人們的思維品質,大大地促進智力發展。可以說閱讀不僅對提高語文素質而且對人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問題不僅在於閱讀能挽救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而且在於藉助閱讀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引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9條)

基於以上認識,在自己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強化閱讀,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1、動員每位同學買一些合適的書,宣傳鼓動加上一點利誘這一點總算做到了。訂了書報之後教學生怎樣閱讀。如利用《語文報》可以讀(好的文章、詩歌可以朗讀),可以看,可以摘錄,可以剪貼(按相關知識點),可以做(相關練習),還可以整理收藏當作資料以供複習時查找。

2、每週拿出一節課供學生自由閱讀。在這節閱讀課中,我儘量做到開放、自由,不強加給學生各種限制。不管課時怎樣緊,儘量保證每週一節,以形成延續性,逐步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3、要求學生每週寫一篇讀書筆記或讀書摘錄。這 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這樣做的出發點是好的,應該也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但實際的情形、效果卻並不樂觀:

1、閱讀課上居然有學生看着看着,書本換來換去。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他們不是喜歡閱讀,要求有閱讀課嗎?閱讀不是一件自由、寬鬆、愜意的事嗎,不是一種很好的精神放鬆和精神享受嗎?怎麼會進不了狀態呢?

2、閱讀課上,鴉雀無聲,我也想趁這時機讀點自己的書,偶或擡頭,發現有同學奮筆疾書,心下甚喜,“嗯,讀書進入狀態了,感悟頗多,不吐不快了,下去看看他們讀的是什麼書。”一看嚇一跳,他們正在忘我地做作業!

3、從交上來的讀書筆記看,三分之二的同學停留在大段大段的摘錄上。我甚至懷疑有不少同學僅僅爲了應付老師,摘錄的東西,抄完就忘,更有甚者,連自己抄什麼東西都不知道。這種現象的本質是:仍有不少同學未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仍然不會閱讀,更不會思考、也沒有感悟,思想膚淺,感情貧乏。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反思如下:

1、“真正的讀書是指與考試無關的與書籍親密接觸。”——薛瑞萍。真正的閱讀狀態應是在心靈自由,思想放鬆,環境寬鬆的情況下進行的。而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失去了進行閱讀的寬鬆的時間、心境,失去了對文學作品進行領略、鑑賞、審美的客觀條件。

2、學生的閱讀過於功利化。這種功利化的閱讀是考試逼出來的,和審美是無緣的,是相背離的。這種缺少美感和情感愉悅體驗的閱讀使學生失去閱讀的動力,甚至於使閱讀成爲一種負擔,因而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所能起到的效果。在這種功利化心態下的閱讀,其接受的資訊只在腦中過了一遍,而未能內化爲自己的東西。學生在閱讀中的摘抄整理,也只是爲了積累好句好段,積累論據,以期在考試中派上用場,而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提高語文素養的問題。真正的閱讀積累應是厚積薄發,功到自然成的,其作用在寫作上體現爲信手拈來,左右逢源,而非像現在的學生那樣粘貼式的機械引用。

3、由於過分追求給學生閱讀的自由與寬鬆,而造成放羊式的閱讀狀況。在這種放羊式閱讀教學中,教師缺少具體的指導,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這些問題的根子之一是作爲教師,本身的閱讀面不夠寬廣,閱讀素養不高,不能高屋建瓴地指導學生閱讀,未能形成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因而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反思之後,應儘量做好以下幾點:

1、作爲教師,自己要抓緊讀書,拓寬閱讀面,提高閱讀素養,這樣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向高品位的閱讀,才能更好地激發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當然,作爲老師,由於工作壓力大,時間長,也正失去自由閱讀的寬鬆時間和心境,並且這一點正趨惡化,近期要改變是不大可能的,只有靠自己去擠時間了。

2、閱讀課形式可豐富些,不要一味只讓學生在課堂上看書,可以在課堂上爲學生朗讀自己讀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讓學生朗讀他自己讀到的好文章,並談點閱讀感想,進行介紹交流。

3、建設讀書型班級。鼓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藏書庫,並在班級書櫃進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有書讀”的局面,“人人愛讀書”的氛圍。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反思4

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善於閱讀、不懂得如何學習的人。教學中我發現,最令學生頭疼的就是課外閱讀。《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引導學生鑽研文字。

因此,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與文字的深入對話,應緊緊依靠語言文字的土壤,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學生在品讀文章時,要對文章的語言反覆理解、體味、推敲,對語言意蘊進行深人的探究,透過語言文字窺見其思想,領悟其精髓。

新課標把重視學生質疑放在了改進閱讀教學的首位,正確反映了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也是對前人經驗的科學運用,爲我們指出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可行之路。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學貴有疑”。“疑”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爲它是大腦思考、分析的產物。學生如果能在閱讀課文時不斷提出疑問,說明他一直在積極思維,對課文的理解在不斷加深。“讀是用眼睛來聽”。

葉聖陶老人早告訴我們聽過之後就該思考。我們也應該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對此,古人有許多精闢的論述,如“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古人也有自己在這方面的實踐,宋濂就強調自己除了“遍觀羣書”,還向名師“援疑質量”。古人的這些理論和實踐都給我們以這樣的啓示: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善於質疑,進而釋疑,達到領悟問題的目的。

爲了促進學生認真讀書,提高閱讀質量,我們語文組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讀書活動,如“古詩朗誦會”、“講故事比賽”、“童話化裝表演會”、“文藝節目會演”、“小小讀書討論會”及出牆報、展覽讀書筆記、徵文比賽等形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給閱讀方法,總結讀書成果,交流讀書心得和經驗。透過大量閱讀,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同時知識增多了,眼界開闊了,詞彙豐富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

葉聖陶先生曾說,“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師講”。葉老的主張是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