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霧凇》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霧凇》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霧凇》教學反思(通用5篇)

《霧凇》教學反思 篇1

“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一個月來,《霧凇》的美文被我咬來嚼去,幾多欣喜幾多愁。

接到《霧凇》的任務源自精品課程,說是要備出兩個課時。只聽到大師們講過這樣的課,對我一個教學小兵來說還真沒有嘗試過。幸好有同級組老師的建議與提供的豐富的材料,肖老師毫無保留的把上一年的教案、課件、反思統統交給了我,我在感動之餘,便開始日夜奮戰。

《霧凇》課文太美了,景色太壯觀了,使我時時擔心由於自己一個不慎,便破壞了這種美。我希望自己無論從設計到教法,從板書到畫面處處能展示《霧凇》的藝術。我真的也給了自己好大的壓力,以致於無形中讓自己度過了數十個不眠之夜。我總是期待着自己能夠突破、突破、再突破……

《霧凇》不單單是一篇寫景的美文,還是一個科學小品文,霧凇形成的知識也得要學明白。然而如此理性的問題,放到感性的品悟之中,難免擔心會煞了風景,如何讓課堂成爲一場流淌着的藝術?我在美文的薰陶下煎熬着。這種複雜的心理過程,也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懂我。我們歷盡心血,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這種追求與境界,也許就是出於一個老師對課堂和文學的熱愛。

精品課的研究暫時擱淺,學校教學大比武的戰場已經拉開了。我忙着把兩課時縮成一課時,忙着精減課件,忙着集中精神,忙着在最後的衝刺中有更大的突破。新的難題出現了,霧凇慢慢形成的美怎麼讓學生品得出、悟得到?前後兩塊美景的賞讀是否顯得雷同?板書的那首詩中的文字如何承現在黑板上?《霧凇》讓我一次次雲裏來夢裏去,一次次有了靈感又有了困惑,一次次解決了難題又出現了新的設想。到了上課前一天,教案終於定下來了。

連續三個晚上未曾入眠的我,就這樣在學生的期待中走進了課堂。也許是我的頭暈腦脹讓孩子們怯場了,平時課堂上的活躍與熱情消失了。僅僅是“你見過雪嗎?”如此簡單的小問題,只看到有一個孩子顫巍巍地舉起了小手。我心裏真像一個五味瓶被打翻了,我想努力投入全部的精神喚起他們對學習的熱情,我想帶他們走進美文、忘我地去幻想,我想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課堂、有着巨大的滿足感。

然而,五六個、七八個稀稀拉拉的舉手彷彿救命的火星一樣,爲我內心的焦急推波助瀾。平日裏思維活躍、直奔重點的回答沒有出場,更多的是不會組織語言、不會找關鍵詞、答不中要害。我理想中課堂的樣子始終沒有呈現,我在反思自己究竟在哪出了錯?爲什麼慌了手腳、忘記去調控?我完成了我的課堂,我設計的藝術的流淌,差點成了獨角戲,結尾創作詩時,他們來勁了,真還寫得挺是那麼回事。

一個人的潛力巨大,釋放的時候卻是可大可小,我想讓更多的孩子積聚靈感、時時頓悟、快樂地成長。可能自己的期望值太高,問題難度稍大,可能自己平日裏這種流暢的表達訓練還不到位,可能是一個大講臺隔開了我和孩子融洽的交談,可能是孩子們大場面見得少、心理素質不過硬。霧凇幾多朦朧幾多情,幾多欣喜幾多愁。我要去學習如何在緊張的時候調控自己、調整學生,學會幽默,學會寬容。

《霧凇》雖說霧氣蒸騰,幾多朦朧,然而新的努力的方向在我前方熠熠放光。知不足然後奮進,我想這正是一個熱愛課堂的人所要追求的幸福吧!

《霧凇》教學反思 篇2

《霧凇》一文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裏行間,作者對松花江畔的霧凇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觀,以飽蘸讚美之情爲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景。如詩如幻的語言,如銀似雪的圖景,把學生帶進了一個童話般的仙境。課文充滿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縱觀全文內容,共三個自然段和兩幅插圖,有“霧凇奇景→成因探索→讚美奇觀”三部分構成。在講授本課的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感受作者筆下霧凇的壯美,二是瞭解霧凇形成的神奇。

首先讓學生抓住詞語表達出印象中霧凇的奇麗,讓他們透過朗讀自己去感悟美,再創設意境帶領學生反覆朗讀。透過反覆朗讀,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品味,從中受到啓迪,情感上受到薰陶,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效果。

其次是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奇特的形成,第二段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我設法引導學生去閱讀文字。很快,學生找到了這一句總寫霧凇形成的句子: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裏,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圍繞這句話,我讓學生找出霧凇形成的兩大條件——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透過對“霧凇形成需要的條件”和“吉林霧凇形成的得天獨厚條件”對比,對吉林“過於飽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攝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讓學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再讀文中描寫霧氣的語句,找到“瀰漫、籠罩、淹沒”等詞,這些詞進入了學生的視線後細細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漸濃厚如仙境般的夜霧在學生的腦海中盪漾開來。霧凇形成過程的奇特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中,我抓住“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這幾個詞來理解“鍍”,結合學生的讀讓學生感悟霧凇形成過程的緩慢。接着,是以三幅“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引出最後一句話,在反覆吟誦中體會霧凇形成的緩慢、美麗和神奇,從而激發學生對自然的驚歎、讚美之情。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雖然基本實現教學目標,但依然存在不足:課開始,當我讓學生表達哪些詞讓你感受到霧凇地美,美在何處?學生說出了文中的詞語,對詞語的感悟卻非常膚淺。是不是課前我讓學生熟讀課文,才導致他們現在回答問題的依據始終在文字,而不能跳出文字,從圖中獲得直觀體驗呢?看來,課外詞彙量的積累與運用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項環節。

我們都知道,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成功的保證。我們不但要對每一個大環節進行預設,更要對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進行預設,這裏面當然包括對學生的預設。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第一次讀第二段,想吉林霧凇產生有哪些特有的條件?第二次讀第二段,體會吉林霧凇形成的神奇壯美。我覺得有拖沓、重複之嫌,顯得零碎,如果能將兩次目標整合,教學軌跡會更清晰一些。”課後回想起來,是我在課前對教案的欲設,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因而在這一環節上來來回回浪費了時間。

在課件製作中,我搜集了霧凇形成的錄象,如果再能看到發電站發電時的錄像或圖片,讓學生們感受到霧凇的形成和美麗壯觀的景象以及發電時水花四濺霧氣蒸騰籠罩的場面,我想學生會更加深刻感受到霧凇形成過程的神奇與壯美。我們經常說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爲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

《霧凇》教學反思 篇3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爲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

一、在朗讀中感悟,體驗霧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爲“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衆不同,因爲“奇”,我找到了貫穿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然後匯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嘆,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壯美。然後回到第二小節,由重點詞語感悟,如:“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抓住“最初……逐漸……最後”……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在課堂上,閱讀成了孩子的一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空裏自由放飛。

二、探究中朗讀,感悟情感美

霧凇形成的過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課的重點,體悟文字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於是我在學完第三小節的基礎上,問學生:“學到這兒,你是不是產生了疑問?”並總結成兩個問題。霧凇形成的條件是什麼?霧凇形成的過程是什麼?孩子兩次帶着問題默讀、品味課文,除了找到了霧凇形成的條件: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還找出相關的說明內容進一步朗讀、體會,探究它的形成。這樣,孩子在瞭解霧凇成因的同時,又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理解霧凇的形成,感受語言的美,感悟霧凇凝結過程之美,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自豪感就自然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發。這時,指導讀第二小節最後一句,霧凇的壯觀、作者的喜悅就讀出來了。

三、想象後朗讀內化語言美

抓住文字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課文作合理的想象,開拓孩子思維,產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充分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對於霧凇的形態,文中沒有具體描繪,給孩子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我藉助現代資訊技術——多媒體手段,創設北國風光特有景觀。結合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連同渲染的課堂氣氛,讓孩子充分獲得感官上的愉悅,形成一個廣闊的心理場,完成了說話練習:在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霧凇景象圖,讓學生想象後,練習說話。霧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這樣豐富了孩子的表象,發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助孩子內化了語言文字。此時再讓孩子朗讀課文語言文字的優美已經深入孩子的心。

教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是一優美的課文,縱觀整節課,我覺得課堂有點悶。課開始,當我就讓學生看圖,然後用詞語來表示霧凇。可孩子們說的詞語非常的單一,而且很多都是用了文中的詞語。當孩子感受到霧凇的千姿百態時的說話練習,學生說的乾巴巴的,完全體現不了霧凇的形態美。在學生理解課文重點第二小節時,沒有讓學生感悟到霧凇在形成過程中的動態美,學生感悟不到位。這些片斷讓我不斷反思,事後我就想:如果課前我多瞭解一下學生的實際;如果課前我多設計幾套方案,以不變應萬變;如果課上我能正確地疏導;如果我能在課上恰當地引導,這一現象是不是就不會存在?

《霧凇》教學反思 篇4

《霧凇》這一課終於上完了,零零散散,記些感受。

我認爲本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我還覺得除了要充分感受它的美之外,還要了解其形成的特殊條件——從而進一步感受其“奇特”,由此,從它們身上,我們不僅享受到了美,還讓我們由衷地提出保護自然奇特景觀的內心需求。課文中霧凇的形成過程是說明性的文字,科學性很強。那在教學中如何有機的結合,是我在備課過程中一直都覺得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經過一番研讀後,我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又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片段。

2、能理解並說出霧凇的形成過程。

3、感受霧凇的奇特美麗。

在教學中,圍繞“奇觀”一詞分析霧凇形成過程的奇和景色的奇,品析語言。

上完課之後,孩子們都爭着到我面前來背誦全篇課文,是我沒有想到的,因爲課文很長,課堂上也沒有留時間背。(是設計在課堂上背片段的,但是前面耽誤了一點。)對目標1的達成情況我很滿意。但是孩子對目標2“理解並說霧凇形成的過程”達成情況,我個人感覺達成效果一般。我是透過突破難點“過於飽和”來理解形成過程,學生是理解了,能說了,但是憑我對孩子的瞭解,應該有些學生對這一問題一個整體的認識還不夠,這也是前面耽誤時間的地方。課上完了,前面遺留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我想,類似這樣的文章如何把“優美生動的描寫”與“科學準確的說明”聯繫起來,仍然值得我好好思考。

《霧凇》教學反思 篇5

《霧凇》是一篇文質兼美、意境美的寫景文章。曾經聽過老師用此文作爲公開課,在課文中的有些環節上還是會“繞彎子”。在課餘也和喬老師聊及此課,喬老師也有同感,她還不無細緻的提及到了大多數老師“繞”的環節——霧凇形成的兩個條件。爲了將此課上好,爲了在課堂上少“繞”,我仔細備了這課。

由於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所以整節課我還是以讀爲基礎,但側重悟,引領學生在賞析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感悟霧凇的美。

一課堂結構的設定。

文字解讀是根,作爲教師,對文字的解讀應該是豐富,深刻而又獨到的。從某種角度來說,教者對文字的解讀直接關係到我們課堂教學的成敗。《霧凇》這篇課文透過對其外形及形成過程的描寫突出了一個“美”。同時,我也產生了一個疑問“課文爲什麼花了那麼多的筆墨寫它的形成而對它的外形描寫的文字卻很少。”除了告訴我們它的形成應該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外,是不是在告訴我們霧凇的美更多的是體現在它形成的過程。基於這一解讀,教學中我直奔重點,難點,爲學生構建的閱讀話題“你感受到的霧凇形成的過程是什麼樣的?這麼美的霧凇,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形成的?”這個閱讀話題的構建我是考慮到學生對文字的解讀也是多元的,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尊重他們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二關於課件的運用

其實,我是一個不太愛課件的人。有感於我們大師的課在沒有課件的情況下還是那樣的精彩。但這節課不同,有的環節用課件和不用所得到的教學效果截然不同。所以,這節課圖片的加入,降低了教學的難度,然後讓學生看圖發展思維想象,拓展了文字,更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應該說,這樣的課上的美了,便成功了一半,所遺憾的是在這節課中我的語言沒有跟課堂結合起來,沒有有的老師那麼有磁性般的感染力,因此給課堂帶來了缺憾,我想我透過反思,會讓這一次的缺憾在下一次的課堂上變得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