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篇1

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是教會孩子學會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和物,發現自然界的祕密。學習《玩出了名堂》這一課時,首先,我以問題爲線索: “列文虎克怎麼玩?玩出了什麼名堂?”從初讀課文入手,到熟讀課文總結,所有的教學活動都以這個問題爲突破口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學生就圍繞着我提出的問題進行學習、交流、討論。一節課下來,很是輕鬆,學生對課文內容掌握也很順利,上完本課,感觸很深,似乎沒費多大勁兒,完成了本課,而效果也不差。無論是基礎還是文字內容,算是落到實處。

其次,我在教學時結合課後小練筆:平常我們都愛玩,讓我們來寫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穫吧。讓學生閱讀感悟寫法。怎樣寫玩時快樂情形,這是在本課中要滲透的重點。本文講述的是列文虎克一邊看門,一邊麿鏡,玩玩放大鏡。再次玩放大鏡,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發明了顯微鏡。接着寫他在玩顯微鏡的過程中,發明了顯微鏡,接着寫他在玩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就以一個“玩”字穿起了整個故事。將主人公“玩”的過程及收穫寫得淋漓盡致,使文章層次清楚,重點突出。那麼我們該如何寫出玩時的情形呢?這裏我結合寫作知識點作了詳細的點撥。首先回憶哪次“玩”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認真回想自己平時最喜歡玩的遊戲是什麼,如:捉迷藏,盪鞦韆等。然後把最喜歡的一次“玩”的玩法和玩的過程作爲重點寫下來,並寫出玩時的樂趣和感受。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篇2

《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講荷蘭人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發現微生物這件事。整篇課文以“玩”爲線索,以“名堂”爲中心,因此在教學時我把“玩”與“名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提出“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玩出了什麼名堂”這個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問題。

了更好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始,我從“玩”字入手引入新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課時,針對孩子好玩的天性,先讓學生說說自己愛玩的活動,在玩中有什麼感受,從而自然引入新課的內容。這樣的匯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拉近了學生與學習內容的聯繫,容易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在課文理解方面,因爲內容不是很深奧,所以放手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爲,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的句子,學生可能“不屑一顧”,不以爲然。尊重個性,那又如何照顧全體呢?該如何去把握?所以在指導方面,我比較注重學生的獨特感悟,學生對列文虎克的磨鏡片的恆心讚賞,就讓他們讀出讚賞的語氣,學生對列文虎克很欽佩,就讓他們讀出欽佩的語氣,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學生的朗讀能力得以提升。

20xx年10月18日,上午第一節課,是我來到新學校的第一次公開課亮相。雖然沒有特別精心的準備,只有“家常菜”的味道,但敬畏課堂的態度依然沒變,服務學生的宗旨依舊沒變。

每天的忙碌似乎把自己思考的時間都擠走了,所以利用中午短暫的休息對自己今天的課堂簡單的做一反思。

滿意之處:

1.本節課學生參與率高,達到95%。除了極個別同學沒有發言之外,大部分學生都積極參與了課堂。

2.小組學習已初見成效,不僅有序而且有質。今天唯一的一次小組探究中,學生的表現可圈可點,巡視中小組成員之間的討論交流非常激烈、精彩。

3.學生的說話、語言運用讓課堂熠熠生輝。練習點設計合理,學生的發言精彩,教師的臨場指導更是錦上添花。

不足之處:

1.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總是因爲40分鐘的有限時間和提前預設好的學習任務,擠掉了了給學生更多表達、思考的時間。很多學生能夠想到的東西,可能因爲我們的着急就越俎代庖了。

2.處理生成性資源不夠科學合理。在學習列文虎克玩鏡片做成放大鏡這一教學環節時,我補充了一份資料,然後讓學生說一說看完資料候的感受。張宇鵬同學說:“我覺得他很可憐,因爲他爲了玩鏡片都不管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聽了他的發言,我順勢讓其他學生否定了他的答案,隨機評價:“真正可憐的應該是他的妻子和孩子吧。”現在想想這樣的處理不但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而且對理解人物形象毫無用處。如果我換一種方式提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聯繫課文內容想想,列文虎克自己覺得自己可憐嗎?”。我想在學生的思維碰撞中,張宇鵬同學自己就會是否定的答案,而且還會使列文虎克的人物形象在同學們眼中變得更加高大,學生也能深切的感受到列文虎克對鏡片的那種癡迷於熱愛 。因爲做感興趣的事不會覺得累、不會覺得苦、更不會覺得可憐。

……

有缺憾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其實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那就在今後的課堂中彌補、充實吧。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篇3

《玩出了名堂》這篇文章講得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並在工作之餘消遣磨鏡片,做成放大鏡,突發奇想發明了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這個有趣的故事。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他的重大發明創造,都是在玩中完成的,也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啓發學生在玩中也要認真觀察,仔細思考。

我講這節公開課時,是由學生對於玩有什麼看法討論入手,引出作者的看法,進而引出列文虎克玩出了名堂的例子,讓學生進入列文虎克玩的情鏡中,模仿他的玩,邊玩邊體會在玩的過程中應注意什麼、學習列文虎克什麼。最後體會列文虎克的發明是多麼了不起,啓發學生在生活中也應該怎麼樣。

在講課之前,我覺得這節課應該會是一節很生動的課,有時也會因我的幽默語言而發笑;講課時,發現自己說得很多,特別是導語部分,學生確實讀的很少,致使讀寫結合沒有按計劃處理,感覺沒有預期的效果好,但還沒有覺得這是一節很失敗的課。

講課後,老師們給我做了全面的評價,戴校長:課前的準備工作做的充分,課程設計的緊湊,戰線有點長,導致沒有時間上生字詞,覺得要提前把生字詞解決掉,或是要花時間檢查學生預習生字詞的情況。

楊校長:別人沒用過的方法,試用是一個亮點,透過上公開課,大家商討,共同提高。打破傳統,有探究意義,讓我們的教學豐富多彩。楊松剛:最後下課前沒有按要求完成任務。其他教師都是一些帶有激勵的話語。

如果再講的時候,我會讓學生多讀課文,提出幾個重點性的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多討論多說,學生除了學還要練習,進行反饋,做到學練結合。老師只要做好引導、評價與總結就可以了,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評價很重要,課堂學生的積極性可能就因老師的某一句話就調動起來了,光老師有激情是沒有用的。但我卻是無論學生有沒有激情,我總是充滿激情,讓別人看來也許很傻!

我知道我的課堂總是我說的多,但是很難改正,我其實還沒有徹底深入進去,要不然也會進步很快的。事實有時候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在實際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說明我對這堂課的駕馭能力還不夠,要儘快妥善處理。知道自己的缺點,我會努力改正!加油!加油!加油!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篇4

對於三年級的小孩子們,這是一篇較接近他們生活實際的課文。講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做成放大鏡玩,接着又做成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微生物世界。全文緊扣題貫穿一個“玩”字,啓發孩子們學習列文虎克的這種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細心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

在實際教學中,先讓孩子們瞭解有關顯微鏡的知識,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然後以課題入手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走進教學。

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注意培養孩子們獨立識字的能力,用自主識字的方式進行,重點提醒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

教學中,以“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爲貫穿全文的一個問題,讓學生們帶着問題去閱讀。重點研讀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從三個方面寫列文虎克是怎樣玩出了名堂的:邊看門,邊磨鏡片,玩出放大鏡,發明顯微鏡,發現微生物。透過細讀文章,用簡潔的話語,列出重點情節,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來。這一環節下來,學生既理解了內容,又發展了語言,還體會了學法,凸顯了環節的整合,增強了實效。

隨着課堂學習的逐步深入,學生一步步走進了列文虎克的內心世界,一次次加深了對列文虎克玩法的認識,再請大家思考:列文虎克爲什麼能夠玩出這麼多的花樣?取得如此的成功?我們能夠從中體會出什麼道理呢?學生靜下心來,回顧列文虎克玩出花樣的過程,會有所感悟:持久的興趣;無比的耐心;細緻的觀察;用心的思考。最終,水到渠成,明白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從中經歷了真切地閱讀體驗,收穫了寶貴的閱讀方法。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篇5

在教學《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讀書的訓練,讓學生能夠在讀中感悟,力求讓學生讀透、讀精,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體驗語文情感,豐富語文的積累。

在匯入課文時,我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同學們平常愛玩什麼?爸爸媽媽是怎麼對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嗎?”學生說的津津有味。你們玩時爸爸媽媽會怎麼樣說你?說時加上爸媽說話時的動作或表情。這樣的開頭主要是讓學生明白玩的含義,同時還能引導學生,我們不能只爲了玩而玩,要會玩,還要把有意義的玩堅持下去。接下來,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概內容,誰玩出了名堂?玩什麼呢?怎麼玩的呢?玩出了什麼名堂?學生都能夠答出來,可都說是做出顯微鏡,發現微生物。

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爲,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在本課的教學中,在理解課文時,我採用默讀、指名讀、賽讀、有感情的讀等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

不過,我這堂課的不足是,沒有把文中加“”的地方着重理解,我以爲不難,學生都能知道特指的意義,但是,學生在做練習題時還有個別學生出錯。看來這也是需要特別強調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篇6

《玩出了名堂》這篇文章講得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並在工作之餘消遣磨鏡片,做成放大鏡,突發奇想發明了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這個有趣的故事,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他的重大發明創造,都是在玩中完成的,也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官場,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啓發學生在玩中也要細心留心觀察。

“名堂”在課文中的意思是發明與創造。因此,在教學中,我時時把“玩”與“名堂”緊密聯繫在一起引導學生學習。

1、《玩出了名堂》一文的教學要貫穿一個“玩”字。初讀課文,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一開課就可以以“玩”爲線索,針對課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2、朗讀是學生心靈與課文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感受感悟也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所在。在朗讀時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討論,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個性表達。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中增強感悟,豐富體驗,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昇華。

3、抓住重點語句理解。列文虎克的偉大成績在學生頭腦中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回過頭來看一看,找到課文2、3、4段講了列文虎克玩的過程。這就進入到了本節課的第三大環節,思考列文虎克一步步玩出了怎樣的花樣。在一步步地理清故事脈絡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於點評中讓學生明白:象這樣好好細讀文章,用簡潔的話語,列出重點情節,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來!這一環節下來,學生既理解了內容,又發展了語言,還體會了學法,凸顯了環節的整合,增強了實效。

文章學到這裏,玩出了花樣的學習也就告一段落了。再出示“名堂”的三種解釋,請大家思考:列文虎克爲什麼能夠玩出這麼多的花樣?取得如此的成功?我們能夠從中體會出什麼道理呢?學生靜下心來,回顧列文虎克玩出花樣的過程,會有所感悟。“因爲,所以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如果,列文虎克就不能玩出大名堂。”總結出列文虎克玩出大名堂背後的祕密。即:持久的興趣;無比的耐心;細緻的觀察;用心的思考。

隨着課堂學習的逐步深入,學生一步步走進了列文虎克的內心世界,一次次加深了對列文虎克玩法的認識,最終,水到渠成,明白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從中經歷了真切地閱讀體驗,收穫了寶貴的閱讀方法。此時,出示列文虎克的一句名言:

要成功一項事業,必須花掉畢生的時間。——列文虎克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篇7

《玩出了名堂》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利用看守大門工作的清閒磨鏡片,做成放大鏡,在玩放大鏡時,突發奇想,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有了驚人的發現,隨後做成一架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觀世界。

課文以“玩”爲線索,以“名堂”爲中心,因此我在教學時把“玩”與“名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玩出了什麼名堂?”作爲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問題。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嘗試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讀書的訓練,力求讀透、讀精,就是要透過閱讀培養學生自我感受以及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又要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體驗語文情感,豐富語文的積累。

在教學過程中,我想方設法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大膽地表現自己,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如課文匯入時的談話,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問學生平時愛玩什麼?在玩中你有哪些樂趣和收穫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揭示課題後,我讓學生圍繞課題說說你想知道哪些問題?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誰玩出了名堂?玩什麼?怎樣玩?玩出了什麼名堂?接着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自學課文,讓他們在讀中理解和感悟,使他們初步瞭解了課文的大概內容。

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爲,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當檢查完學生對詞語和多音字的掌握後出示:列文虎克玩( ),又玩( ),發明了( ),發現了( )。學生能根據課文的內容回答出來。

個性閱讀的意義還在於: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學生與文字進行對話,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人體驗。

教學課文第三段和第四段時,我主要採用了“讀悟法”進行教學,這不僅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還給他們充足的思考空間。學生就在這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中透過朗讀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平實,獲得了情感的昇華。同時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把書讀進去、讀出味來,學生的感悟才深入,才能悟到讀書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我透過讓學生劃找句子後問學生:當列文虎克磨鏡片和發明顯微鏡後發現微生物後,他會想些什麼?你又想對他說些什麼?接着讓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指名讀、小組讀、男女生讀、師生比賽讀,使學生在讀中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體會到列文虎克愛動腦筋的可貴品質。我還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閱讀微生物的小資料,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許多發明和創造都是玩出來的。

這節課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當揭示課題後,我問學生:名堂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可放在學完三、四兩段後進行,學生就能說出“名堂”的意思是“成就”的意思。其次在教學“他用顯微鏡觀察水……比地球上的居民多得多”。這句話時,如果配上一張“一滴水在顯微鏡下”的圖片,學生學習的效果應該要好得多。

教師應該立足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挖掘和培養,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引導“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在深入地探究中獲取學習的樂趣,體驗語文的魅力。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篇8

《玩出了名堂》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的課文。課文講荷蘭人列文虎克利用看守大門工作的空閒磨鏡片做放大鏡,在玩放大鏡過程中做了一架簡單的顯微鏡,從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他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

這篇文章緊扣觀察的主題,目的是啓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擬達到以下目標:

1、複習上節課的生字詞,達到鞏固效果。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瞭解列文虎克是怎麼“玩出名堂”的,並啓發孩子們在平時玩耍時,要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

教學過程:

1、匯入。課文的`題目是《玩出了名堂》,可以讓孩子們說一說自己平時喜歡的遊戲和在玩中的體會,即從“玩”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2、課文以“玩”爲線索,以“名堂”爲中心,五個自然段,段段寫了“玩”,“名堂”在課文裏的意思就是發明和創造。因此,在教學中,將“玩”和“名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爲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問題。

3、文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從三個方面寫了列文虎克是怎樣玩出名堂的:一邊看門,一邊磨鏡片;再次玩放大鏡,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發明了顯微鏡,接下去寫的是在玩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了微生物。這一部分,讓學生多讀,讓他們帶着問題去思考,去發現。

4、引導學生讀課後的資料袋,瞭解微生物的常識。

5、拓展訓練:受文中主人公的啓發,趁熱打鐵,讓學生說一說平時在玩中的樂趣和收穫。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篇9

《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寫的是列文虎克玩文放大鏡玩出名堂的事情。

在教學中,我從“玩”字入手,讓學生透過閱讀課文,瞭解本課中的“名堂”是指列文虎克的新發現。這節課學生參與熱情很高,特別是一些男孩子對這樣的科學知識學得很有興趣,並能透過自己閱讀,學懂課文。而我在教學時也理所當然地認爲列文虎克玩放大鏡而發明了顯微鏡從而發現了微生物。當課後我與教研組的老師聊起時,才知道原來顯微鏡不是他發明的,是一個叫詹森的眼鏡製造匠人於1590年前後發明的。怪不得課文中只提到他“做成了一架簡單的顯微鏡”,沒有提到“發明”。看來是我在備課時,太粗心,沒有對文字進行仔細咀嚼。我又查閱了資料,原來列文虎克不是無意磨鏡片,而是由於買不起放大鏡,偷學了磨鏡片的技術。回去研究後才製成了簡單的顯微鏡,並且在後來又製成了當時世界上放大倍數最高的顯微鏡。回到課堂,我向學生道了歉,並糾正了這個知識性錯誤。

看來對於每一篇課文我還需要咀嚼得更細一點,把教材摸得更透一些。我又回想起了我讀師範時,老師教給我們的:“備課時,備教材和備學生很重要。”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篇10

《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寫的是列文虎克玩文稿大鏡玩出名堂的事情。

在教學中,我從“玩”字入手,讓學生透過閱讀課文,瞭解本課中的“名堂”是指列文虎克的新發明、新發現。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學習討論題:列文虎克每次是怎麼玩的?他都玩出了哪些名堂?設定了學習任務後,我讓學生多形式、多次數地閱讀文章,讓學生儘可能地報取更多資訊。然後,在回去答問題時,我透過提示讓學生抓住以下要點:他有哪些新的想法?哪些新的玩法?又有哪些新的發現?最後進行角色轉換,假如你是列文虎克,這樣改變一下玩法,就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你的心表會是怎樣的?心裏會怎麼想呢?這樣,學生透過閱讀,很容易就能解決學習討論題,完成學習任務。於是我趁熱打鐵,問:“透過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玩也不是件壞事。”有的說:“玩就玩些有意思遊戲,打人、瘋鬧玩不出名堂。”有的說:“要想玩出名堂就要善於觀察,勤於動腦。”課堂在愉快中結果。

課後我想:這節課之所以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而且學生參與熱情高,主要是預習討論題設計合理,且結合了年部語文研究主題,讓學生充分想象,使學生入境學習,加之課堂上閱讀充分,課前預習到位,因此課堂收到了好的學習效果。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篇11

《玩出了名堂》是教會孩子學會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和物,發現自然界的祕密,對於這樣的文章,孩子普遍比較感興趣。在課的設計中,我用一個“玩”字貫穿始終。在初讀課文時,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現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他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針對這點,在課的開始,我就從課文整體入手,以“玩”切入,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喜歡玩的遊戲和玩中的體會,然後讓學生玩鏡片,由此定準“玩”和“名堂”兩大基調,讓學生很快地、自然而然地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在講讀課文中,我主要採用了“讀悟法“進行教學,不僅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更加充分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學生就在這充足的時間、空間中。透過朗讀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平實,獲得了情感的昇華。同時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把書讀進去、讀出味來,學生的感悟才深入,才能悟到讀書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課的最後,也就是在學生透過學文受到感染和啓迪之後,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我讓學生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讓學生從文字走到文字外,有超越了文字。

但在課堂中,還是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整節課下來,比較輕鬆,學生對課文內容掌握也很順利,但我有一種感覺:學生學到了多少?對他們的啓發又有多少呢?是個未知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個性閱讀的意義還在於: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而我在實際操作中卻忽視了這一點,把學生的思維侷限於一個圈內,以致在理解課文前半部分時氣氛比較沉悶。當然,學生的個性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我不應輕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放開與收攏之間有着一定的關聯,在實踐教學中我還需要歷練。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篇12

《玩出了名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5課,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玩鏡片玩出了名堂,發明了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這篇課文緊扣觀察的專題,目的是啓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試想:都是八九歲的年齡,誰不喜歡玩呢?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並不是很簡單。所以,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喜歡的遊戲和在玩中體會,即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另外,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是誰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麼?他是怎麼玩的?玩出了什麼名堂?),用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後,我讓學生多形式、多次數地閱讀文章,讓學生儘可能地獲取更多資訊,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

課後拓展延伸時,我設計了兩個要求,一是以讀引讀,拓“玩”出名堂例子;二是交流玩中收穫;要求學生先在小組裏交流,然後選出一名同學到臺前介紹,同學評議是不是把玩的過程說清楚,然後讓學生動筆把自己的玩法和收穫寫下來。這在教學中是個難度,大多數學生有內容寫,就是表達不出,寥寥幾句就結束了,往往寫不出什麼發現。

課後我想:這節課之所以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主要是我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明白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讓學生把問題提出來,又把問題還給他們,讓他們帶着問題去閱讀,因此課堂收到了好的學習效果。至於課後的小練筆並不很理想,我認爲主要是學生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加上平時訓練少,以後這方面要加強。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篇13

我在教學《玩出了名堂》一課時緊扣一個“玩”字,讓“玩”字貫穿全文。初讀課文,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當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上課伊始,我就以“玩”爲線索,針對課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五個自然段,段段寫了“玩”,“名堂”在課文裏的意思就是發明與創造。因此,在教學中,我時時把“玩”和“名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提出“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到課文中去尋求答案。

朗讀是學生心靈與課文的對話。引導學生感受、感悟也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所在。在朗讀時我適時地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討論,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個性表達。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中增強感悟,豐富體驗,得到情感得到薰陶、思想的昇華。

上完這一課,我感覺到自己沒有把握課的重點,課件太細太雜,課文講得太細了,並且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整堂課始終是帶着學生走,沒有給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朗讀比較拖,基於上面這幾點我會好好改進,努力鑽研,爭取把握好課堂,上好每一課,努力學習再學習!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篇14

《玩出了名堂》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7 課,故事既很有趣又引人深思。本文敘述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玩鏡片玩出了名堂,發明了顯微鏡,又發現了微生物。學完本課之後讓學生明白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他們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三年級的孩子大都是八九歲,沒有一個不喜歡玩的。但能在玩中玩出名堂,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根據這一點,在教學時我首先抓住他們的興趣點,說說自己平時喜歡玩什麼樣的遊戲和在玩中什麼心情,隨即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齊讀課題並質疑:是誰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麼?他是怎麼玩的?玩出了什麼名堂?大家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起來。接着,我讓學生多形式、多次數地閱讀文章,讓學生儘可能地獲取更多資訊,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

課程結束時,我又開拓學生的思路,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及收穫,鼓勵他們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寫出自己在玩中的樂趣和收穫。寫完之後 先在小組裏交流,然後選出一名同學到臺前介紹, 同學評議是不是把玩的過程說清楚,然後讓學生動筆把自己的玩法和收穫寫下來。 當然這是一次小練筆,不能提更高要求,只要表達出要說的內容即可。課後我認真查閱,發現孩子們說的大都很具體,但很少寫出自己在玩中的發現。我想:孩子們之所以沒有寫出自己的收穫,主要原因是學生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加上平時訓練少,看來,以後在教學當中一定要重視這方面的訓練!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反思 篇15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而擔心孩子玩會不安全或玩會影響學習成績是天下父母心!真想借《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來讓孩子以後的玩都能玩出快樂,玩出安全,更能玩出個名堂,玩有所獲呢!但願這是有可能的,我想這樣的課堂也就能教出個名堂來了。

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匯入課文時,在黑板上板書一個“玩”字,讓學生先進行一個說話訓練:你們玩時爸爸媽媽會怎麼樣說你?說時加上爸媽說話時的動作或表情,然後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概內容,誰玩出了名堂?玩什麼呢?怎麼玩的呢?玩出了什麼名堂?學生都能夠答出來,可都說是做出顯微鏡,發現微生物,爲了區別“發明”和“發現”,我乘機引導,我讓學生補充板書, 顯微鏡,填上一個用“發”字組成的詞。突破了詞語關。同時進行相關的練習,及時加以鞏固。第3和第5自然段很簡單我採取了以讀代講的方式。而第4自然段是難點,我遞進式的提出幾個問題:怎樣玩放大鏡?有什麼新發現,後來又有什麼新玩法?結果發現了什麼?在學生交流後,我出示有趣的是微生物的放大的圖片,學生在看到課件上的圖片時,表現得有點驚恐,我順勢追加一句:很可怕?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課桌椅裏,都有很多很多的微生物呢!學生們更害怕了,有的甚至抱成一團了,多可愛的孩子呀!此時再引導學生交流資料袋,瞭解微生物。學生應該記得更紮實了!總結課文時,讓學生體會他爲什麼會玩出名堂?帶着讚歎的語氣讀文後的泡泡,最後對學生溫馨提示:玩可要節制喲,否則的話就是浪費時間的行爲哦。

在教學中,既注重了學生基礎知識詞語的理解,又進行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課前的說話訓練教給學生描寫人物的方法,注重突出人物的動作神態和表情以表現人物,實質上這是一個寫作方法的培養,總結時,讓學生用讚歎的語氣讀泡泡,充分運用教材,提升了學生情感。尤其是最後的溫馨小提示,根據學生特點說明玩的兩面性,又提醒學生如何合理的玩,用溫馨提示的方式出示出來更能易於接受。

但是這節課的遺憾的是在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會過多關注教學的預設,有點脫離學生的現聲生成,沒能更好地融於課堂。這是我今後的課堂都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