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圓柱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圓柱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圓柱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圓柱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1

教育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告訴”。學生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水平和認知系統。當他們遇到一個新的待解決的問題情境時,他們會自覺而主動地從自己已有的知識架構和認知經驗中摸索、收集、調動處理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數學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這一部分內容中,也提出要注重透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活動,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的形狀、大小,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簡單地說說圓柱是一個怎樣的圖形,再舉例說說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體的,使學生對圓柱有個更進一步感覺。接着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急於探究的心理,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圓柱體實物,使學生從對圓柱的初步認識到慢慢地發現其中的知識。再把各自的發現進行對比、證明,總結得出圓柱的特徵。

在探索圓柱體側面的特徵時,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操作、討論、探索,學生得到的結論很多,如圓柱體側面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然後再給學生時間去發現展開圖與圓柱體側面有怎樣的關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整個教學過程中,圓柱的特徵成爲學生探究的主體需要,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參與者變成了探索者、創造者。而教師僅僅是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應少講、少說,把大量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開展合作學習,實現生生多向交流。

《圓柱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2

在認識圓柱體的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學生的小組活動各不相同,比較突出的優點是學生對圓柱的特徵認識都是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驗到出現的主要問題:①學生對自己所探索的知識不會歸納,表述;②學生的探研學習是無序的,隨意的;③各組的各位成員對知識的探究和思考,差異很大;④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差;⑤學生不會交流學習。

研究“圓柱的認識以及表面積”是在學生已有的有關圓面積和長(正)方體的表面積等有關知識,已具有了獨立研究表面積的能力,而且圓柱形在小學生的顯示生活中處處可見,比較熟悉,因此,我們備課組將此學習內容作爲學生進行探索,研究學習的材料。

透過試驗課:我們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1、這樣的課,讓學生進行探研學習,教師進行引導的關鍵是設計好一張讓學生有序進行知識歸納和理解的表格。

2、這樣的課還要多讓學生上逐漸培養學生交流學習的能力和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學生動手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做的是幫助,不是引導、指責,指導也應是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再給予

4、這樣的課,有利於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觀察和分析。

《圓柱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是由觀察、觸摸、猜測、操作驗證、鞏固、應用這幾個環節組成。組織學生透過觀察手中的圓柱實物,初步感知圓柱特徵,是直觀感知層面的活動中,對圓柱特徵有一個較爲完整的把握。在反饋中,我注意了對方法的反饋。實際教學中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部分學生把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方法遷移過來,比較有序地說出圓柱的某些特徵,二是更多的學生還不能遷移方法,而是從自己最感興趣或最爲明顯的特徵着手進行說明。

操作驗證是本節課的關鍵,爲體現活動教學中學生“主動探索”的特點,我從問題入手,組織學生圍繞觀察感知後圓柱的有關特徵展開驗證性的操作活動。學生以活動小組爲單位選擇一個問題進行驗證。從活動反饋來看,活動效果較好。學生思維活躍,方法頗有創意。

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活動的過程,也是起到鞏固新知的作用。這一活動的目的是強化學生對圓柱整體的認識,從高層次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與此同時,夥伴合作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協作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如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合作,評介多元等等,但課中教師的語言還可簡潔、生動:如學生在驗證兩個底面面積相等時,一個同學舉用圓柱形杯蓋擰下直接與地面重疊,其他同學沒有補充時,教師可說:如果圓柱物不是杯子上底擰不下,該怎麼辦?學生的思維肯定會一下子活躍起來……

《圓柱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4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同學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同學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爲發展同學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在複習匯入階段,首先透過唐老鴨和米老鼠的競賽,引入同學對圓柱的初步感知,然後透過出示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匯入課題,使同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同學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同學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同學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身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定懸念,先讓同學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透過猜想再進行驗證,同學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爲簡,化籠統爲具體,並把“觀察、猜測、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同學對圓柱各局部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同學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同學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的填空題進一步鍛鍊了同學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沛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同學自身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同學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有利於同學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缺乏:如在認識圓柱上下兩個底面完全相同時,同學不能說出驗證的.方法,也沒有時間讓同學去動手操作驗證;在學習圓柱的側面展開與長方形各局部的關係時,同學對知識理解比較困難,演示不直觀。

總之,在這堂課中我豐富了自身的教學經驗,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學水平,透過這樣的活動鍛鍊了自身的能力。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身的缺乏,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圓柱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5

講課前一天,我把我的教學設計思路和同組的老師進行了交流,達成共識。晚上,按照習慣,我一邊看教學設計稿一邊想象課堂上學生會產生怎樣的反應,思過來想過去,越看越覺得教學設計太死板,於是我想到了省教科所崔海江老師講座時說到:“對於幾何圖形的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先讓學生知道幾何圖形上有什麼?然後想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特點﹚?……”聯繫我要講的《圓柱的認識和側面積》一課,同是幾何圖形的教學,運用以上教學流程行不行?這時已經是晚上九點多,臨時調整教學思路可能會很倉促,萬一講砸了怎麼辦?還是按白天想好的思路講吧,畢竟有前兩位教師的基礎,得失擺在眼前,就算講不精彩,也不會糟糕到哪裏。

一、成功之處

現在講課結束,有得有失。成功的地方來源於教師課前充分備課,對教材理解比較到位,課堂上尊重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交流,對於學生的不同見解能耐心誠懇的傾聽﹑鼓勵,教師的這些做法感染着每一位學生,消除了學生對新教師的陌生感,拉近了師生距離,課堂氣氛輕鬆活躍。

二、不足之處

不足之處來源於教師臨時更改教學設計,課堂預設不夠充分,對於課堂生成把握不到位,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另外,對於我組的研修主題——教師的課堂評價語對激發學生主動性,這方面做的還有欠缺,教師的課堂評價語不夠豐富,還需繼續研究。

三、改進措施

就這樣,大腦裏一直有兩個小人兒在鬥爭。就在不定時,我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國培中心一位位專家傳授的教學理念,在影子學校聽課研討的感受,再一次明晰了數學課堂不能只是傳授知識,而是要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引領孩子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想到這些我堅定了想法︰即使不成功也要試一試。

一節課結束了,雖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但是透過這次課例研修,特別是自己親自執教課堂,帶給我的收穫很多很多:教學理念需更新,課堂執教能力需提高,前路漫漫,任重而道遠。

《圓柱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6

由於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很低,在形體教學中,往往依靠直觀形象,幫助學生掌握新知。以往透過實物演示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現在再加上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學生印象會更爲深刻。上課時,老師叫學生拿出實物進行觀察,進而揭示像椰子汁罐、八寶粥罐這類的形體就叫做圓柱體,簡稱圓柱。但是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差,怎樣由實物轉到立體幾何圖形呢?這時就是發揮多媒體課件優勢的時候了,我用它來演示實物抽象到立體圖形,突破了這個教學難點。接下來,讓學生再仔細觀察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及周圍的面,引入圓柱的特徵,並配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利用畫面的反覆閃爍引起學生的注意,突出了這個重點。這樣,能更爲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識。

圓柱側面積的推導用動手演示當然也可以,但運用多媒體課件來演示則顯得更爲方便。我透過多媒體課件來演示,屏幕上逐步演示沿着圓柱體的側面上的一條高剪開,並展開成一個長方形(正方形是特例),從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推導側面積的計算公式。透過一系列的問題,如: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什麼?寬呢?長方形面積等於什麼?那麼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求?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匯出圓柱體的面積公式。這種聲情並茂的動態演示,牢牢地吸引着學生的注意。它們十分投入地關注畫面的移動、展現,對每一處的變化都觀察得十分細緻、全面。這樣學生就不用機械地背誦公式,他們的頭腦裏隨時會再現出這一場面,爲加深學生的記憶創造了條件。

《圓柱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7

今天上的是《圓柱的認識》,從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自我感覺不錯。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就想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透過自行探究與合作交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但上課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學任務能完成嗎?帶着這種不安開始上課,隨着教學內容的進行,我這種不安也隨之消失,學生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

在本節課中,我從問題入手,組織學生圍繞觀察感知圓柱的有關特徵後,展開驗證性的操作活動(主要驗證兩個關鍵問題:“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兩個圓”和“側面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學生以活動小組爲單位進行驗證。方法由學生自定,完成後全班交流。從活動後的反饋來看,活動效果較好。如在驗證“兩個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圓”這一知識點時,學生不但驗證成功,而且方法也較多。一種是說量一下底面圓的直徑,直徑相等,他們的周長、面積相等。第二種用線圍,量圓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長,再用此線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長,用的線長度相同,說明兩底面相等。還有學生想出了個相當簡單的方法:把圓柱的底面畫下來,然後把圓柱的另一底面直接與畫在紙上的圓進行比較。體現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對“側面展開後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這一特徵進行驗證中,效果也相當不錯,有的小組沿高剪,得到長方形;有的小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邊形。由於我準備的疏忽,剪開的圖形沒有出現正方形的情況,這時,有的學生就提出了沿高來剪,還有可能出現正方形的情況。並說明如是正方形應具備的條件。學生的驗證,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領會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圓柱的底面周長、高之間關係的教學變得順其自然了。

《圓柱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8

圓柱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因此在匯入階段時,關鍵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因此,我直接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出示圓柱),同學們,你們看到過這樣的物體嗎?你能舉一些生活中像這樣的物體嗎?讓學生一一展示自己課前收集好的圓柱形物體。告訴他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你們細心的去觀察,圓柱形的物體隨處可見。這樣一來,既豐富了學生的感知,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隨後,很自然的過渡到讓學生簡單地說一說:圓柱是一個怎樣的圖形,再舉例說說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體的,使學生對圓柱有個更進一步感覺。接着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急於探究的心理,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圓柱體實物,使學生從對圓柱的初步認識到慢慢地發現其中的知識。再把各自的發現進行對比、證明,這樣一來,使學生從實物中直觀地認識了圓柱,並很容易的就抽象出圓柱的特徵。

因爲本節課的重點是圓柱的特徵和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所以在探索圓柱體側面的特徵時,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操作、討論、探索,學生得到的結論很多,如圓柱體側面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然後再給學生時間去發現展開圖與圓柱體側面有怎樣的關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這樣讓學生透過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並能聯繫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步驟地展開研究和探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讓每個學生都樹立能夠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整節課,我以爲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師始終圍繞學生的思維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轉,而不是學生圍繞教師在轉,學生被教師牽着走。學生學的輕鬆、掌握的靈活,爲學生構建優越的知識認知結構奠定了基礎。

《圓柱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課開始,採用遊戲匯入,當學生從袋中摸出比較陌生的物體時,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這個過程雖然看似簡單,但並不是流於形式。因爲學生在觸摸中初步感受了圓柱的特徵,因而能準確地把它與學過的立體圖形區別開。

第二,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課堂上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實效性。讓學生結合實物閱讀教材進行自學,很好地利用了教材,並且把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議一議”、“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幾個活動連接在一起,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整體。

第三,注重學生多樣化的思考策略。

教學中,充分爲學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透過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例如。在讓學生驗證“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這一環節,學生的思維也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課堂上我們聽到學生說出了4種不同的方法,教師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評價,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力爭讓每名學生都有所收穫,體現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一教學理念。

第四,注重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課堂結束時爲學生布置了一項“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爲罐頭廠家設計一個外包裝。這是將書本知識轉化爲解決問題的能力。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又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這一理念。

但精彩中難免也會有些遺憾:一是,語言有時不太準確。如:指着圓柱說“圓柱旁邊有一個面是側面”。過於急躁,如果說“圓柱除了兩個底面還有一個曲面,它是圓柱的側面”就會更好了。二是,應該善於啓發學生的思維。如:當有一個小組彙報出側面展開後是一個不規則圖形時,應該就勢引導學生演示,讓學生髮現它透過割補法也可以轉化爲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

反思了本節課,我有了一點教學重建的設想:對於“圓柱的高”的教學同樣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這一環節的處理應再深入一些。上課過程中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測量一下手中圓柱的高。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它的高有無數條,而且知道測量外側的高比較方便,同時也爲後面佈置的實踐作業奠定了基礎 。

《圓柱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生活中的圓柱體很多,學生看到的也很多,但是這些都是感性的認識。圓柱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柱的特徵,所以在教學時,我透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來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徵的。

在匯入新課時,我直接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同學們你們今天帶來了圓柱體嗎?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好的圓柱形物體,因爲在我們的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還是到處可見的。

在實際生活中,雖然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的認識都是感性認識,而課堂教學是對圓柱體進行理性的認識。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學時,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是本節課的主題。

我讓學生動手去摸一摸自己帶來的圓柱、比一比同學帶來的圓柱,再和同學交流一下,你發現了什麼?我認爲我在這節課教學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始終圍繞學生的思維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轉,而不是學生圍繞教師在轉,因爲在備課時就想到學生髮現的問題與預案中的教學順序未必相同,所以當學生說發現了上下兩個圓面是“相等”時,我們就先研究兩個底面,在研究前我首先讓學生討論一下用“相等”這個詞來表敘是否準確?立刻就有學生說應用“完全相同”來表敘,因爲完全相同與相等在概念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這時我反問一句“你怎樣證明這上下兩個圓就是”完全相同“的嗎?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探索的境界中,學生在課堂中能不能進行探究,關鍵還是要教師的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方法證明了上下兩個圓是”完全相同'後。有的學生就提出了還有個曲面,“這個曲面到底是個什麼樣?你想知道嗎?怎樣才能知道?”這一問又把學生帶入對圓柱側面的探究中去了。這時有學生說將圓柱上的包裝紙剪開就知道了,這時課上出現了一個問題,學生帶來的圓柱體大多沒有包裝紙,怎麼辦?這也是教學預設中我沒有想到的,因爲我頭天特意佈置讓學生找帶有包裝紙的圓柱體。這時,我臨時將動手操作分爲兩種,一是將包裝紙剪開看一看側面是個什麼樣,另一個是給自己帶的圓柱體做個包裝紙。透過一段時間的操作,在我和學生的交流時,我有了很驚喜的發現,做包裝紙的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比、量,發現了知道了圓柱的側面的底面周長相當於長方形的長,高相當於長方形的寬。而直接剪開包裝紙的學生卻沒有這樣的發現,這就說明了動手做的過程就是動腦的過程,會帶給學生更接近於本質的東西。透過動手做,本課的難點就迎刃而解,真是實踐是檢驗“知識”的唯一標準啊!這樣就將教學重點、難點化抽象爲具體,並把“觀察、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課的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於圓柱側面剪開的教學,我做了一些處理。在以前的課堂中將包裝紙剪開後成四種不同的形狀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的圖形還是教學的重點,因爲課本中沒有出現這麼多的形態,老師若在課中做到了,教學水平可見不是一般了,但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若課前不進行特別處理還當堂還真找不出這麼多的形狀,特別是不規則的那種,學生幹嘛要把包裝紙那樣歪歪扭扭的剪下來呢?一般同學不會的,在圓柱體的特徵教學中它能起到什麼作呢?不管怎麼剪成什麼樣不都要將它轉化成長方形來研究嗎?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非要逼着學生剪出四種圖形確實沒有多大意思,因此,教學中簡化這一過程,當學生剪開側面出現了長方形。正方形,而沒出現平行四邊形和不規則的圖形時,我用課件動畫的展示了這四種形狀以及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