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狼》教學反思15篇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狼》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狼》教學反思15篇

《狼》教學反思1

《彼得與狼》是用交響音樂來講一個生動的故事,不同的樂器扮演不同的主角,利用網絡視頻資源及課件,我讓學生先看樂器圖片,然後聽樂器的聲音,再自己總結出每種樂器所扮演的主角,讓學生自己理清人物性格與音樂的關係,比如:彼得----絃樂四重奏-----勇敢堅定;小鳥----長笛----靈活輕巧等,這一環節設計一改過去聽故事--複述故事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結合美術學科(樂器的圖片、主角的形象),讓學生在各種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各種主角的主題音樂,循序漸進地掌握作品的主題和作品所表現的資料,爲學生後面的表演做了鋪墊。

在這個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僅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開發了學生的表演和創造潛能,使學生開心快樂地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增強了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信心,同時也使音樂教學變得更加簡單和愉悅。我利用網絡教學,讓學生觀看了《彼得與狼》的動畫片,這但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也是他們進行認知活動的重要途徑。在觀看時,我用了兩種方式,只看畫面沒有聲音,只聽聲音沒有畫面,比較欣賞的目的是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設定情境,賦予動畫的音樂性激活教學,在動態畫面與節奏配合的實踐中,有效地進行音樂基本節奏的感知、內化、提高,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讓學生再現彼得與小鳥怎樣樣捉住了狡猾的大灰狼,讓每位學生都參與,讓學生的慾望得以釋放,讓他們的個性在此得以張揚。

總之,整堂課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慾望,變被動爲主動,把知識的掌握當作一種精神的享受,在愉悅中得到美的薰陶,得到情感的審美體驗。

《狼》教學反思2

《鹿和狼的故事》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講了在美國一個森林裏有四千只鹿出沒,兇惡的狼是鹿的天敵,美國總統下令獵人消滅狼羣。很快鹿增多了,達到了十萬只。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難逃厄運綠色植物一天天減少,飢餓造成鹿大量死亡,疾病流行,無數只鹿死亡,從十萬只銳減到只剩八千隻病鹿在苟延殘喘。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誡人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界各事物間的內在聯繫,不能隨意破壞生態平衡,否則將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後果。

這是一節略讀課文,學習主要是採用透過學生的自學,老師引導爲輔的原則進行學習:

我首先讓學生根據平時對“鹿”和“狼”的瞭解,用簡單的詞語概括對這兩種動物的印象,爲學習下文,改變對這兩種動物的一般認識做好鋪墊。再結合同步學習的課前自學,透過自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大意,用自己的語言歸納課文主要內容。最後透過自學理解提示,明確造成凱巴伯森林幾乎毀滅的根本原因。在文中勾畫出“羅斯福爲了保護凱巴伯森林的鹿採取了哪些措施”和“有這些措施導致的後果”。並讓學生在文中進行標註,明確捕殺狼之後所造成的四個連續性的後果。在學生小組交流後,進行全班彙報交流,再讓學生明確這些措施所導致的惡果之後,讓學生想象怎樣做才能挽回損失。透過這個環節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羅斯福總統決策的錯誤根本,並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在教學中,還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發言的機會,還需要進一步合理的解決。

《狼》教學反思3

內容:十二冊教材第七課欣賞《彼得與狼》

教學目標:

1、透過故事的講述比,發展學生對音樂的聽覺想象力。

2、鞏固和運用已學過的樂器知識,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

3、根據音樂創作連環畫,加深理解《彼得與狼》這首樂曲所表現的內容。教學難點:根據音樂描述故事情節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磁帶、錄音機、畫紙、畫筆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同學們,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音樂教室。

二、複習學過的樂器知識,聽賞不同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斷。

1、匯入:(師)今天的音樂教室帶給大傢什麼呢?請看——這是什麼地方?(生)森林中一片美麗的草地上。

2、認識樂器:(師)在這兒馬上要舉行一場器樂演奏會,參加演出的樂器有很多,你認識他們嗎?

(多媒體出示各種樂器)——請說說它們的名稱?屬於哪一類樂器?生回答……

3、聽賞七個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斷:(師)演奏會開始了,同學們想先聽聽誰的演奏呢?聽後,請說說音樂給你的感受是明快的還是暗淡的?(明快的把手舉起,暗淡的把手放下)生聽賞、感受。

(設計意圖:透過"器樂演奏會"這一形式營造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複習了舊知識,學習了新知識)

三、熟悉、選擇不同音樂所代表的不同形象。

1、認識各角色。

(師)七個樂器給我們演奏了七段精彩的音樂,這音樂分別代表着樂器主人的性格特點和形象。我們來看一看,這七個主人分別是誰?(多媒體出示角色)——生回答……

2、復聽七段音樂。

(師)現在要請同學們根據主人們的不同性格特徵和形象,找一找樂器演奏的音樂分別代表誰?老師把七段音樂重播一遍,同學們在心中做好選擇。 ——聽賞選擇

3、選擇樂器所代表的角色。

(師)選擇開始了!假如正確了,樂器在會奏響音樂;假如錯誤的,樂器會飛回原地等待!

——樂器們都找到主人了嗎?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運用新穎適用的多媒體輔助教學,透過遊戲"找一找",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爲各樂器找到了它們所代表的各角色,在遊戲中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積極性,在愉悅中掌握知識。)

四、欣賞《彼得與狼》

1、引入:在一天清晨,在這美麗的森林中,七個主人相遇了,你覺得森林還會安靜嗎?那麼會發生一些什麼事呢?讓音樂來告訴你吧!

2、聽賞:(分段聽賞)

師引導:音樂告訴我們森林中先後出現了誰?來幹什麼?在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生回答……)

3、學生討論,講述整個故事。

以小組爲單位,一起討論,講述整個故事。

4、完整聽賞。(一位學生旁白)

5、揭題:

大家知道我們剛纔欣賞的這首樂曲嗎?它是俄國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作曲的交響童話《彼得與狼》。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學生完整聽賞樂曲的部分,讓學生根據音樂講述故事,在這聽一聽、想一想、說一說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發散性思維。)

五、創作畫面。

(師)這首樂曲它既是一個動人的童話故事,又是一幅美麗的連環畫,你看,上面這幅畫面展現的是哪一段音樂的內容?(結尾)

那麼,前面隨着七個主人的陸續出現,不同的音樂給我們展現的七幅不同的畫面,要請同學們創作完成!(首先,請問,貓出現時的畫面是怎樣的呢?這是第幾副畫面?(第四幅),那就由第四小組每一位同學負責這幅畫面創作。)最後由組長從小組中選出最漂亮的一幅上前展示,並用語言描述一下畫面的內容。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童話音樂創作連環畫,是一個大膽又創新的嘗試。我們都知道"想不如說,說不如做。"透過畫一畫促使學生更完整、更準確、更深刻地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和理解音樂。當然這些畫並不象美術課那樣追求畫面的高質量,而追求畫面上所反映出的內容。)

六、 小結。

今天的音樂教室帶給了我們什麼呢?(交響童話《彼得與狼》)歡迎大家下次繼續光臨音樂教室,同學們再見!

(這是一堂音樂的綜合課,一改過去"聽故事——複述故事"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結合美術學科(樂器的圖片、角色的形象、連環畫創作等),巧妙地安排教學環節(參加演奏會——尋找樂器的主人——主人間發生的故事),讓學生在各種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主題音樂,循環漸進地掌握作品的主題和作品所表現的內容。整堂課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提高學習慾望,變被動爲主動,把知識的掌握當作一種精神的享受,在愉悅中得到羙的薰陶,得到情感的審美體驗。新頒佈的《音樂課程標準》不僅提出了"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而且還增加了與姐妹藝術的綜合、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這是新的理念,新的舉措,富有鮮明的改革色彩。我們在付諸實施推廣中,既要大膽實踐,又要不斷地總結經驗。)

《狼》教學反思4

曾記得有人略帶誇張的說過這一句話:“文言文等於一門英語“。這句話形象 的道出了文言文的難教難學。我們在上文言文時一般都是先帶領學生處理文章的字、詞、句翻譯,之後纔來對文章的內容作進一步的深究。這一傳統的教學方法僵化老死,不但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反而是學生望而生畏。但是聽了張麗園老師的講課方法卻走出了傳統模式。我認爲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鑑,歸納一下有以下幾點:

一、加強讀的訓練。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書的重要性,尤其是文言文更要反覆的讀,盲目機械的讀效果並不佳。但是張麗園老師卻做的讀的方式的安排與指導。如:自由讀,開小火車一人一句的讀,男女分組讀,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聲音讀。讓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讀中,逐步深入,逐步理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就在這樣輕鬆的氛圍中學習,真可謂是快樂學習,輕鬆學習。

二、 打破傳統的文言文翻譯方式。

在我們平時的文言文教學中,非常注重文章的翻譯,從字到詞在到句的翻譯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並且效果並不顯著,學生翻譯過後印象也不是特別深刻。但是張老師她

並沒有代學生翻譯,而是以學生按要求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給了學生三個角色,按照不同的角色來講述這個故事,講完之後再叫學生起來點評,透過這樣一個教學方式來讓學生一遍又一遍的熟悉課文內容。這一方式不僅省去費時的翻譯,也讓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並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深層次來賞析這篇課文。當然,張老師也沒有放棄字詞句的處理,在課文的最後設計了練一練 ——咬文嚼字這一環節,來加強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這樣打破常規的教學方式,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這節課的亮點很多,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聽完這節課之後,我想我會反思自己的語文課堂,努力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式,爭取讓自己的課堂也變得更精彩。

《狼》教學反思5

《狼》這篇文章有什麼讓人感到奇“異”的地方呢?這個問題太難了,初一的學生,基本上也就能理解到故事的奇異。文筆的簡約是《聊齋志異》的一大特色,但我卻沒有好的辦法進行突破。原因是我的水平有限,而絕不是像有些人認爲的文言文都簡練,不必講。我想,不是的,不是不必講,是我們不會。文言文爲什麼都簡練?《聊齋志異》的語言又有什麼特殊的魅力?這其中當然有原因,只是我們不知道。近來,我在想,一個教師,即便是他擁有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也絕不是據此便可以大有作爲的,其關鍵還是要看自身的學問根底。

《狼》教學反思6

第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我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同時,進行了大膽的突破。以學生的合作學習和交流爲主,教師起到引導和點撥作用。學生了解三個主要角色之間的關係後,我讓學生用適當的詞語概括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然後我請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分別在書上用不同的符號標出相關的內容。學生的合作學習十分有成效,充分鍛鍊了學生的自學、合作能力,課堂教學體現以學生爲主。學生主動地投入,誦讀、圈劃、討論、質疑,用上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整個課堂氣氛濃烈,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學生在這塊大舞臺上盡情展示。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極其重要。學生的思維應該是有條理的,說話是有根據的。如學生找到狼搶在老農前說的話“……這樣的壞人,不該吃嗎?”爲什麼這幾句話也能說明狼的狡猾?學生紛紛氣憤地表示:狼是個忘恩負義的東西,東郭先生救了他,他還要吃掉東郭先生;明明是東郭先生問老農的話,應該老農來回答,但狼卻搶先回答,不讓老農說話,說明狼很狡猾;狼是自願鑽進口袋的,卻說東郭先生要悶死他,還說他是壞人,應該吃掉,狼完全是在強詞奪理,說明狼很狡猾。由此可見,學生已能結合狼的特點分析他的行爲。

第三、體會語音語調和角色之間的關係 。學生最喜歡模仿狼的語氣朗讀,因爲狼的語音語調最富有變化。學生的朗讀繪聲繪色。而東郭先生則相反,讀時語速放慢,聲音略微壓低。我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會到東郭先生的愚蠢,也清楚地認識了狼的狡猾和兇殘,對揭示寓意起到了幫助作用。

第四、新穎的回家作業,令學生拍手叫好。每天枯燥、乏味的作業,常常令同學們叫苦不迭。老師也天天埋頭於“對”“錯”之間。瞧:小練筆——東郭先生第二次遇到狼,他會怎麼辦?結果如何?續編故事。演一演——大家來當小導演和小演員,把故事排成課本劇。這樣輕鬆愉快的作業,一下子令同學們歡聲雀躍。 語文課堂教學本來就應是豐富的,多樣的,富有變化的,只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難點作爲教學的亮點,樹立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一定能使教學創出新意。

《狼》教學反思7

狼是兇殘的,鹿是溫和的,狼是大壞蛋,鹿是人們憐愛的對象。這是我們在童話故事裏瞭解到的狼和鹿,那麼在現實的森林中,狼和鹿是怎樣各自地生存着呢?它們之間有着什麼聯繫呢?

在教學《狼和鹿》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採用了一系列對比,讓學生獲得更加分明的感受,進行了以下引導:

一、狼與鹿的對比

學文前,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再讓他們談談“你是喜歡狼,還是喜歡鹿?”學生都認爲狼兇殘,鹿溫和,狼令人們痛恨,鹿被人們喜愛。對比很明顯。接着,我又讓學生讀文章最後一小節,在這裏凱巴伯森林的災難使狼和鹿換位了。狼居然成了制約鹿羣過度繁殖,消滅病鹿的“功臣”。鹿呢,卻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大壞蛋”,如此變化又形成鮮明對比,啓示人們必須保護自然生態平衡。

二、凱巴伯森林的前後對比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呢?”問題提出來,學生興致勃勃地自由讀文,感受凱巴伯森林原先“一片蔥綠,生機勃勃,小鳥在枝頭歌唱,活潑而美麗的鹿在林間嬉戲。”雖然“鹿羣的後面,常常跟着貪婪而兇殘的狼。0它們總在尋找機會對鹿下毒手”,但一旦成了鹿的“自由王國”,凱巴伯森林中的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生態失衡造成惡果。

三、鹿羣變化的對比

凱巴伯森林原有“活潑而美麗的”鹿4000只,自從人爲地殺掉6000多隻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鹿的總數迅速超過了10萬隻,翻了15倍。當“森林中鬧起了饑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樣在鹿羣中游蕩”時,鹿又急劇地死去6萬隻,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這裏的對比鮮明,點明瞭生態失衡所造成的悲劇。

鮮明的對比,觸目驚心的數據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是多麼重要。課文透過狼和鹿之間的故事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了這個聯繫,就破壞了生態平衡,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我想到利用課外擴展,讓學生收集有關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事例,在班上進行交流,比如“人類大量捕殺青蛙,使田間的害蟲越來越多,影響農作物生長。”“人類濫砍亂伐樹木,引發沙塵暴,使鳥類無處生存。”等等,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讓他們更真切地認識“生態平衡”的概念,更加自發地去保護生態平衡。

《狼》教學反思8

《彼得與狼》這節課故事情節簡單,樂曲篇幅長,針對這一特點我設計了一條“看——找——聽——演”相結合的教學思路,意在調動學生的多方位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爲他們營造一個簡單快樂的欣賞氛圍,讓他們愉悅的理解交響音樂。

看: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認識樂器,然後欣賞幾個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段,區分音樂明朗與暗淡。這一環節透過"器樂演奏會"這一形式營造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複習了舊知識,學習了新知識。

找:請同學們根據主人們的不同性格特徵和形象,找一找樂器演奏的音樂分別代表誰?這一環節,運用新穎適用的多媒體輔助教學,透過遊戲"找一找",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爲各樂器找到了它們所代表的各主角,在遊戲中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用心性,在愉悅中掌握知識。

聽:在那裏要聽故事情節,學生從音樂本身入手,初步聆聽。同時要抓住細節、以小見大。如抓住貓在爬樹的時候,單簧管的吹奏由慢到快,把貓遇到危險爬樹的過程描繪的惟妙惟肖。讓學生理解在音樂表現時的各種手段,鼓勵學生在以後的欣賞中,用心發現其中的表現因素。

演:根據故事情節,展開想象進行創作表演。

本節課整體效果還能夠,只是作品太長,我採用了分開欣賞的方法,不知對作品的完整性會不會有所破壞?

《狼》教學反思9

1、文言文的教學尤其要重視“因材施教”。我這裏所說的“材”,不是隻教學對象(學生),而是指教材,即文章本身,《狼》一文情節曲折動人,對這類敘事性特別強的文言文字,我們不能因爲“基礎”的需要,而一味的進行字、詞、句的教學,應該充分發揮情節吸引人的優勢,賦以情節性,生動性,趣味性,正如新教材要求的“要讓學生動起來”。但同樣的,如果不是這麼一篇情節生動的“狼”的文章,而是其他的以情感感人、或者是以事曉人的文章,我們也讓學生一樣頻繁的、熱鬧的動起來,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一切都得從文字出發,新教材的課文對我們教師來說同樣是陌生的。我們應該在學生之前先認識文字,和學生一起親近文字,課後反思自己的文字的認識。

2、文言文的教學也好,其他教學也好,我們都要鼓勵學生的個性閱讀和獨特體驗。作品的主旨應由讀者在閱讀鑑賞中自行發現,自主建構。我啓發學生從狼的角度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諸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等,讓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的建構文字意義,交流自己對文字的認識,自然而然的進入了故事發展的情景當中。

3、適當的運用了一些教學機智,如學生在扮演兩狼對白時,在表演狼一命嗚呼的時候發出了聲音,我就當堂評價好。要讓學生動起來,必須做到民主、寬鬆的氣氛。

4、老師們相互的交流也是我對新教材有了更深的認識,讓我感覺到大家對新課程及其帶來的一些新思想、新實踐也多了理解與寬容,多了躍躍欲試的期待。因爲“語文是門遺憾的藝術”,任何新教材的實踐只要自己不斷總結,都是值得鼓勵的。

《狼》教學反思10

《狼》一文情節曲折動人,對這類敘事性特別強的文言課文。重視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老師一起和文字實現多邊互動交流,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的去認識文字,自然而然的進入故事發展的情景當中,在閱讀鑑賞中自行發現,自主建構文字的意義。由於學生緊張,整節課氣氛不夠活躍,大家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但是重點字詞學生掌握的還可以,學生脫離課本基本能翻譯出來。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應多想辦法調動學生的情緒,營造活躍積極的課堂氛圍。

《狼》教學反思11

透過這一次教學,我更深切地認識到,學生自身具有認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教師應該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學習是自我實踐的過程,學習中培養學生遇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可包辦代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點撥引導、提供條件、補充資料、創設氛圍。

對於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及工具書自行領悟,教師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簡要的講解。本文敘事簡潔而又情節曲折緊張,引人入勝。教師可因勢利導,將學生引入故事的情節,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使其對生動的情節有深切的感受。引導學生揣摩語言,認識狼貪婪、兇狠和狡詐的本性,以及屠戶心理、行動的變化過程,正確認識人與狼鬥智鬥勇的矛盾。最後,理解本文主旨。

在課堂上,我只是透過梳理脈絡和語言賞析詮釋本文。對學生是否真正瞭解大義缺少檢測,如果加入這一環節,會更好地體現這節課的特點。

《狼》教學反思12

上完這節課,令我感受最深的有兩點:

1、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實施新課程教育中越顯其重要。現代教育理論認爲:學校教育應着眼於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性地學習,務實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這已成爲現代社會教育的口號。因此,我在本課中設定以下三個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1)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在整個教學流程中,學習活動始終在一個自主的空間裏進行。課堂既給了學生一個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又使學生在感悟、學習中不知不覺地達到了學習目標。

(2)給學生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利用問題:簡要講述發生在笨狼身邊的故事,並說說你從中懂得一個什麼道理?

2、教師要善於捕捉教育資訊充實自己的課堂。這節課雖然結束了,但它令我想到,如果我能及時地把有關資料及生活現象提供給學生,也許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會得心應手,課纔會變得更加成功!透過笨狼和朋友們之間的故事,讓學生去判斷,去討論,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現象值得發揚,哪些現象要批評。

泛讀課和語文課一樣,要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透過生活化的課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爲與習慣,讓學生在拓寬知識面的同時,又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處事,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爲呢?我想只有對學生補充進這樣的資源,課堂纔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教師纔不會處於被動,而且能較靈活地上好每一節課。

《狼》教學反思13

《狼和小羊》選自《伊索寓言》,講的是狼爲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課文對於學生來說,一點兒都不陌生,孩子們老早就知道,也能流利地講下這個故事,而本文作者的目的不僅僅只是讓孩子會讀這個故事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能透過讀,明白道理:像狼一樣的壞人,它的本性是兇殘的,是一定要幹壞事的,對狼這種壞傢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可是怎樣讓孩子明白呢?唯一的辦法就是透過朗讀。所以整個教學環節,都是圍繞朗讀展開的。在揭示課題後,直奔課文的兩個主要人物,“狼”和“小羊”在你的印象中,它們各是什麼樣子的?這一問題既激起孩子原有的感情基礎,又激發孩子的愛憎之情,同時也爲理解課文作了鋪墊。整個教學過程,緊緊扣住“找碴兒”這個關鍵詞。首先,理解 “找碴兒”就是“找藉口,找事”的意思,那麼“故意找碴兒”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故意找藉口、故意找事”的意思,”誰對誰故意找碴兒?(狼故意找碴兒),“一共找了幾次碴兒?”“每次它都是怎麼找碴兒的?”問題層層推進,環環相扣,既讓二年級的孩子易於理解,又能讓學生更清楚認識到狼的本來面貌,狼故意找碴兒就是想吃掉小羊。狼是兇殘的,蠻橫無理的,狡猾的;小羊的溫和善良,與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故事中的對話最能體現兩者的特點,因此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又組織了分角色朗讀課文,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狼》教學反思14

在教學《狼和鹿》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採用了一系列對比,讓我們獲得更加分明的感受,進行了以下引導。

一、狼與鹿的對比。

學文前,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再讓他們談談“你是喜歡狼,還是喜歡鹿?”學生都認爲狼兇殘,鹿溫和,狼令人們痛恨,鹿被人們喜愛。對比很明顯。接着我又讓學生讀文章最後一小節,在這裏凱巴伯森林的災難使狼與鹿換位了。狼居然成了制約鹿羣過度繁殖,消滅病鹿的“功臣”。鹿呢,卻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大壞蛋”,如此變化又形成鮮明對比,啓示人們必須保護自然生態平衡。

二、凱巴伯森林的前後對比。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呢?”問題提出來,學生興致勃勃地自由讀文,感受凱巴伯森林原先“一片蔥綠,生機勃勃,小鳥在枝頭歌唱,活潑而美麗的鹿在林間嬉戲”。雖然“鹿羣的後面,常常跟着貪婪而兇殘的狼它們總在尋找機會對鹿下毒手”,但總的來說,凱巴伯森林充滿了活力。但一旦成了鹿的“自由王國”,凱巴伯森中的綠色在消退,枯黃在生態失衡造成的惡果。

三、鹿羣變化的對比。

凱巴伯森林原有“活潑的美麗”的鹿4000只,自從人爲地殺掉六千多隻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鹿的總數迅速超過了10萬隻,翻了十五倍。當“森林中鬧起了饑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樣在鹿羣中游蕩”時,鹿又急劇地死去6萬隻,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這裏的對比鮮明,點明瞭生態失衡所造成的悲劇。

鮮明的對比,觸目驚心的數據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是多麼重要。

課文透過狼與鹿之間的故事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了這個聯繫,就破壞了生態平衡,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我想到利用課外擴展,讓學生蒐集有關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事例,在班上進行交流,比如“人類大量捕殺青蛙,使田間的害蟲越來越多,影響農作物生長。”“人類濫砍亂伐樹木,引發沙塵暴,使鳥類無處生存。”等等,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讓他們更真切地認識“生態平衡”的概念,更加自發地去保護生態平衡。

《狼》教學反思15

《狼和小羊》第一課時說課稿

振興小學 範曉媛

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狼和小羊》一課是一篇童話故事,文字簡潔、生動,富有情趣,還蘊含着一定的哲理。它講的是一隻狼故意找碴兒要吃小羊。說明有些壞人做壞事總是要找藉口的,好人對像狼一樣兇惡的敵人講道理是沒有用的。課文抓住了狼的兇殘和小羊的善良的特點,生動地進行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表達了對狼的恨和對小羊的同情。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藉助拼音讀準、讀通課文。

2、指導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學會本課生字。

學習目標:

1、讀準、讀通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

教學重、難點:

1、識字、寫字。

2、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一、本節課我的教學重點是以下兩個方面:

(1)重視字詞句教學。

這一環節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組內互相讀課文,以及時糾正同學的錯誤。同時讓學生說說自己識記生字的方法,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也高,實效也大。

展示交流部分,在檢測一、二類字時,主要選取每組的一、二號同學進行領讀及自主強調字音。隨後請小組代表上臺按自然段進行朗讀,其他小組認真傾聽並給予及時的評價,與此同時,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進行識記。

(2)指導書寫

這一環節,我提出一個任務“你認爲本課的生字哪些不好寫呢?”這樣孩子們開始互動——你說、我講,由於孩子們已經有所書寫的巧方法,所以又呈現出自主、互學的態勢。隨後我進行範寫,學生之後描紅、臨寫,在採用評議的形式選出優秀作品。

(3)檢測導結這一環節,我圍繞學習目標設計了“聽寫”和“選取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讀給同桌聽”兩種形式,效果挺好。

課堂上,我安排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議一議,比一比,演一演,說一說,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真正體現對學生的尊重;我還特別注意學生的參與形式,如同桌討論、小組交流等等,讓學生參與面更廣,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參與的滿足感、成就感,調動了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教爲學的思想,從而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