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王維《使至塞上》說課稿含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維《使至塞上》說課稿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維《使至塞上》說課稿含教學反思

王維《使至塞上》說課稿含教學反思1

一、說教材

《使至塞上》是一首邊塞詩,在七年級教材第二單元,這首詩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七年級學習,希望七年級的學生能以中考的心態來面對學習。掌握中考題型,掌握學習方法。另外,本單元的內容是瞭解青年時代,不同經歷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學生能從中吸取積極的養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說課標

《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提出這樣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解讀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對古代詩詞的學習應達到如下目標:

誦讀。要求準確、有感情地誦讀。常見的考查方式是劃分朗讀停頓。

積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積累。常見的考查方式是默寫。

感悟。理解詩詞的寫作手法,理解詩詞的中所抒發的感情。常見的考查方式是簡答題、賞析題。又雙運用。能在現實的語言實踐中恰當地運用。常見的考查方式是結合顯示創設具體的語言環境,讓考生恰當運用古詩句。

欣賞、審美 鑑賞詩詞意境、語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見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題。總結上述所說,對古詩詞的考查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默寫,一是賞析。

三、說學生

七年級的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喜歡被表揚,學習的熱情比較高。但是,我擔任的兩個班級,學習基礎較差,對古詩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談內容理解和對句子賞析了。

四、說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把學習目標定爲:

五、說教學過程

1、匯入:直接匯入

2、預習提問:作者和寫作背景,教師適當補充。

3、朗讀指導:三步走,教師範讀,學生聽讀,聽清節奏和字音。學生朗讀,把握節奏讀準字音。學生展示讀,看誰讀的好。

4、翻譯句子,小組結合,藉助工具是翻譯,小組代表展示。教師補充、點評、糾正。指導翻譯的方法。

5、名句賞析:教師給出方法,學生從不同角度賞析,其他小組點評,補充。教師補充。

6、背誦全詩。

7、課下作業:對名句賞析。

六、教學反思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30課古詩四首中的第二首詩。該詩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王維的一首邊塞詩。該詩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其爲“千古壯觀”詩句。蘇軾曾評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開元年間,王維被排擠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訪邊關,訪問邊關與吐蕃交戰的崔希逸將軍。途中,詩人有感而發,作了此詩。

在瞭解詩人生平含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誦讀詩歌,品味詩意,最終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

首聯以記敘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輕車簡從,遠赴邊關;頷聯看似寫景,實則情景交融,詩人以翻飛的蓬草,北歸的大雁兩個意象象徵了自己被排擠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發了作者幽微難言的悲憤之情;頸聯是全詩的名句,描繪了一派邊關壯麗的奇景:黃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煙,一輪紅日,意境雄奇開闊,詩中有畫,真可謂“千古壯觀”,其中“直”“圓”二字,看似俗,實則妙;尾聯,以敘事點明瞭邊關緊張的戰鬥生活,體現了邊關將士們的愛國之情。

總之,這首詩歌敘事、寫景、抒情交相融合,詩人以開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抒發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對邊關壯麗的欣喜。

王維《使至塞上》說課稿含教學反思2

一、說教材

《使至塞上》選自人教版九年級下第五單元第25課,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邊塞詩歌,從情感到表達都堪稱一篇佳作,作者透過不同視角的描寫爲我們展示了雄奇壯美的塞外風光,飽含着羈旅中深深的孤獨和無奈。

二、說學情

我們常說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初三的學生具豐富的字詞和詩詞知識的積累,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均已具備,本文篇幅不長而且語言鮮活文字理解上難度不大,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着重引導學生學習透過品詞析句來體會文字的藝術特色,深刻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含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可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正確解釋全詩大意,並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過程與方法】:透過品詞析句和小組討論,學生可領悟詩中託物言志和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可體會詩文雄渾、豪邁文字背後的孤寂、悲苦和無奈,以含對羈旅生活沉重的嘆息。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內容,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透過品詞析句和小組討論,學生可領悟詩中託物言志和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學生可體會詩文雄渾、豪邁文字背後的孤寂、悲苦和無奈,以含對羈旅生活沉重的嘆息。

五、說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此環節,教師先用出示大漠落日的圖片,並引出詩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請學生結合圖片和此句思考: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是激昂的,雄壯的,沉鬱的,惆悵的還是其它?提出這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迅速關注的情感上來。

補充本詩的創作背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工大唐屬國。唐玄宗任命王維以檢查御史身份奉使涼州(今甘肅武威),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本詩是作於出塞途中。

根據創作背景,學生可感受到,這次出行,作者是不太情願的,自然詩中的情感也會比較悲苦和無奈。本詩的情感表達比較含蓄隱晦,初中的學生理解時可能會出現偏差,因此在此環節教師就將情感基調拋出,在此後的環節引導學生分析文字,探究並感受這種情感。

(二)整體感知

首先,教師範讀,請學生結合註釋和工具書解釋全文大意,並畫出詩中表示地名和官職的詞。之後教師PPT出示屬國、居延、蕭關、燕然的位置。透過這個環節,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更加直觀,會自行將遙遠的路途與孤獨、悲苦相關聯,爲下一環節深入探討詩歌情感做好鋪墊。最後請學生自由朗讀,試着讀出情感。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透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

首先教師指名一個學生讀,其餘學生思考:這首詩創作的時間和地點是什麼?作者要去哪?請結合具體文字回答。

透過閱讀和思考,學生們不難找出:時間:春天—歸雁入胡天;地點:車上—單車欲問邊;目的地:屬國—屬國過居延。接着,我會請學生思考前三句從哪個角度寫雪景?運用了哪些寫作技巧描寫了景物的什麼特點?

用這樣的方式,學生就找出了詩中交代的創作時間、地點、狀態與目的地,在這些資訊提取出之後,學生即可將精力都放在解讀情感上。

之後,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並追問:這些景物的作用一樣麼?

透過學生的思考和教師的點撥,學生可以找出,徵蓬、歸雁、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這些意象。並且可以學習到這些意象的作用,這就爲下一環節,即對錶現手法的探討做了鋪墊。

接下來,教師會請學生分組討論:全詩中哪些字詞體現了作者悲苦無奈的情感?

全班學生將會分成四個小組,每小組討論一聯,透過詩句中的某些字詞解讀情感。在匯入環節,教師已經引導學生了解了本詩的情感基調,在整體感知環節,學生也對本詩的大意進行了大致地學習和了解。那麼在此環節,學生的任務就是深入地解讀文字,自己探究出文字與情感的.連接點。

這一部分是學生可以透過自己思考正確得出的部分,因此我會請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調動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強了整個班級的參與度。

(四)延伸作業

在這一環節,教師依舊會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本詩的藝術特色,在上一環節,學生已經找出了能夠表達作者心境和情感的關鍵字,學生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概括,教師根據討論情況加以糾正和補充,總結出本詩的藝術特色集中表現在亮點:託物言志和寓情於景。

透過這個方式,學生可深刻理解詩歌分析的方法,爲學生以後詩歌鑑賞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小結作業

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本堂課知識點,並再次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背誦。作業是將本詩擴寫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教學反思

新教材的日積月累中,選取了不少的古詩詞讓學生來誦讀,這不失爲學習古代文學的一個好的渠道。但是,單純的讓學生死記硬背或許就失去了編者的本意。應該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瞭解掌握與其相關的文學知識,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詩作。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來說,可以在學生理解記憶的基礎上,把這句詩意作爲背景,讓學生對其描繪的內容展開想象,改寫成一篇現代文,同樣是一篇很優美的寫景文章。學生的想象力在這裏會得到很好的鍛鍊,理解記憶也得到昇華。

當然,還可以讓學生以繪畫的形式把這句詩的內容表現出來,同樣是對學生想象力的訓練,也是對學生繪畫能力的檢驗。

總之,採取靈活多樣的積累古詩文的方式,不僅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更深,記憶更牢。還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您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