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部編版五年級《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1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部編版五年級《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1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部編版五年級《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1篇)

部編版五年級《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1

運用“比較法”去獨立閱讀課文。這需要老師的指導,交學生去“漁”。

著名特級教師支玉恆在《落花生》一課的教學中,指導學生用“對照比較”抓重點,進行學法指導,就是典型的一例。

《落花生》一課樸實無華,重點突出。教材的訓練要求是“分清課文的主次”,但真天要“分清”必須掌握方法。支老師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認識文章的重點,他根據課文的不同情況,採用了三種比較的方法。

1.比較詳略抓重點

在課文“種花生”與“過收穫節”、“吃花生”與“談花生”的比較中,老師引導學生看文章的詳略,詳者爲重點。

2.比較內容抓重點

在“我們談”與“父親談”的內容比較之中,“父親談”的內容更加重要,學生透過比較內容,抓住了重點。

3.比較目的抓重點

在“贊花生”和“學花生”兩點中,再找出最重要的,用前兩個方法顯然無濟於事了。

部編版五年級《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2

《落花生》是一篇極富哲理的文學。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突出“議花生”這部分內容。我執教時側重於引導學生對父親與我的對話內容進行探討,交流,感悟。

一《落花生》一課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

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我緊緊圍繞這句話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什麼樣的人是有用的人,”“講體面是什麼意思”並點撥學生聯繫周圍的生活實例深談,學生在我的啓發下,感悟到的“清潔工”“建築工人”“警察叔叔”教師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學生明辨是非,強化了情感的薰陶。

二、這節課充分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獨特體驗。

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不同想法,我沒有抑制學生髮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讓學生認同我的想法,按原計劃一步一步進行教學(即引導學生學習花生的默默無聞,不炫耀,不張揚),而是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尊重了他們獨特的理解、感受和體驗。(即:做人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樣,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善於表現自己,像人們展示自己的才華。)

我執教時大膽質疑,給學生探究學習的環境。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人文氛圍,能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愛護、尊重和期待中主動探究,自主學習。教學中,我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尊重學生,尤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課程標準》語)。只有允許學生盡情表達,而且鼓勵學生盡情表現,才能談得上解放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在教學《落花生》課中,學生質疑:“老師,課文中桃子、石榴、蘋果是不是隻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呢?”我馬上肯定這位學生愛動腦筋,然後抓住疑點引導學生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閘門開啟了:學生各抒己見,雖然說法各不相同,但無論哪種見解都是發自內心的表白。課後連結叢書《塞上看柳》,作者借塞上柳指什麼?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爲本,弘揚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還學生自由的空間。

部編版五年級《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3

《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情況,透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爲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在教學這一節課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抓住重點,整體感知。

我先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猜謎語,提示課題。再瀏覽課文,讓學生明白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接下來,分段理解,感悟做人的道理。

二、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含義深刻對學生極有教育意義。我在課中注意讓學生品讀理解。如第十自然段,設計了判斷題、填空題,讓學生明白花生默默奉獻、不炫耀自己的特點。

三、聯繫實際,情感昇華。

《落花生》一課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理解了“有用”後,並讓學生聯繫周圍的生活實際談談,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花生一樣默默奉獻的人,學生感悟到清潔工、教師、建築工人、醫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學生說得有理有據,這一環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昇華。

四、不足之處。

課堂提問要精心設計。主要問題的設計必須緊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巧妙設計出探索性的問題,透過一兩個探索性問題來牽動課文與學生、學生思維的神經才能被課文內容緊緊吸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要注意用探索性的問題、品味性的問題、體驗性的問題、延展性的問題讓學生解讀文字、感受語言、豐富經驗、拓寬視野。要注意挖掘課文中典範而精妙的語句,設計好問題來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訓練學生思維,從語言細節中去理解、分析、推敲、比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領悟能力。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老師在有效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課堂提問,要巧妙設計課堂提問,把問題問得巧妙,問得有水準,從而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激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思維。

部編版五年級《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4

《落花生》是一篇極富哲理的文章。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突出“議花生”這部分內容,這節課,我也是圍繞這部分內容展開的,側重於引導學生對父親與我的對話內容進行探討,交流,感悟,從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先是對上節課的內容做一個反饋銜接。接着引導學生品讀重點語段,明白父親透過花生告訴我們要做像花生那樣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人。最後在自由辯論中提升自己的價值取向——即:當代社會,我要做哪一種人?(有的學生認爲做人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樣,不注重外表,默默付出;有的學生則表示做人也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但善於表現自己,向人們展示自己的才華。)

這節課,我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獨特體驗,面對學生的不同想法,老師沒有抑制學生髮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讓學生認同我的想法,而是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尊重了他們獨特的理解感受和體驗。

不足的是,在組織辯論時,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交流,過程形式化,使得此環節缺少靈動性。

部編版五年級《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5

根據“教學課程”理論,《落花生》這片課文反映出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闡明做人的道理,很有教育意義,是人們學習的榜樣,花生雖然外表不美,但心靈很美值得讚美,喜歡,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如下方式:

1、重視培養學生讀書能力,利用插圖和錄音等多種媒體,對課文內容進行初步瞭解。

2、對重點字、詞、句、段進行富有實效的訓練,使本課的知識點落到實處。

3、圍繞學習提示語,把學習提示作爲課堂教學的指導,與課文理解融合在一起,文章第二段是重點段,着重理解父親說的話。父親拿花生跟石榴、蘋果比,讚美了花生藏而不露的特點,告訴我們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4、學生進行比較真正體會到做人的美德:

⑴ 花生、核桃──外表醜陋,果實香、實用。

⑵ 桃子、石榴、蘋果──外表美,果實又香又甜。

5、小組合作,自主構想,自主探究設計,互相交流引導、評價。

6、在過程性自我評價中提升發展需要和發展目標,具有生活化的學習點明文章主題,父親借花生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用“藏而不露”埋在地裏象徵革命前程無限美好,光明燦爛,表現出父親有一顆愛祖國、愛勞動的心,教學中緊緊抓住父親教育子女的話去讀,從讀中品味,從讀中欣賞。

7、不足之處:

學生理解的能力有層次的差異,今後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努力使每位學生學有所長,可採用“扶──半扶半放──放”的順序進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部編版五年級《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6

《落花生》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15課,這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許地山,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落花生》是許地山的散文名篇,以其淳厚朴實的風格著稱。因原文的行文不易於小學生讀懂和理解,所以在選入課文時做了“翻譯式”的改動。這篇散文的文字本就不見功夫,所謂“無技巧”,修改後更是顯得簡單平易,學生對課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不會有什麼困難。另外,文章的抒情性不強,主要部分是以“實錄”的對話形式出現,主要透過父親對花生的談論,讚揚了一切“默默無聞,爲人民多做好事,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說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如何在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挖掘這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是這課教學首先應考慮的。經過找師傅和教研組長評課,有如下認識。

一、本節課設計的可取之處

1.課文內容上詳略得當,直抓重點。《落花生》是一篇極富哲理的文章。我執教時從“課文講了哪些事入手”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並順勢點明本文突出優點“詳略得當”。接下來直奔重點——議花生。把握課文重點,抓緊上課節奏,避免了課堂的拖沓。

2.聯繫實際,理解文章重點《落花生》一課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用處的人。”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圍繞這句話進行熱烈地討論。出示許地山的個人事蹟,用實例告訴許地山筆名的含義。之後讓學生自由發言,舉例自己身邊的“落花生”一樣的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落花生的品質,更希望學生日後能學習落花生的品質。

二、本節課的不足

1.課堂上對學生語言規範不到位。語文不只要求老師使用優美合理的語文語言,更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五年級的學生足可以講話說的規範。但我平時課上強調較少,導致學生語文語言差。

2.課堂各“任務”間過渡語表達不清晰。課堂過渡語使連接課堂的關鍵。老師明確清晰的進行過渡才能使所有學生了解接下來的課堂節奏,不至於是學生跟不上老師節奏。但我課上的過渡句使用不好,可也是會有學生走神的關鍵因素。日後的上課過程中,要注意這個問題。

3.課外拓展沒有發揮實用。

《石灰吟》是學生接觸過的“借物喻人”的古詩名篇。我原本的設想是透過《石灰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但是,我沒有對《石灰吟》中借哪些物喻那些人進行解釋,沒有達到目的。使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困惑。今天這堂課經歷了3次的試講,改教學設計4次,最終得以展示在學生的面前。雖然這節課有很多不足,但之前試講的“沒有抓住重點”“時間分配不合理”“課堂節奏拖沓”“教態軟綿”這些問題都改正了。經歷了之前爲了這堂課的磨練,我想到了一句詩“寶劍鋒從磨礪出”。希望我可以越練越好,越練越進步。

部編版五年級《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7

《落花生》這篇精讀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經過,透過對花生的好處的談論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爲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這是一篇敘事散文,文章篇幅簡短,但內含深刻的哲理。

我在課堂上對課文內容的處理只要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透過朗讀加深理解,把父親所說的幾句話作爲學習該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親話的含義,從而抓住課文的重點段,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全文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上讓學生了解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幾件事,主要是寫哪件事,看看父親是怎麼議論花生的,由此父親說的這幾句話中領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這種品格的人。

在理解課文所說明的做人道理的問題上,我安排學生個體進行閱讀,思考和小組交流討論,讓學生聯繫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聯繫起來,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但是不足之處是:

1、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幾件事後,我要求學生抓出相應的部分,讓學生進行分段,浪費了很多時間,使得後面學生的閱讀時間不夠充分。

2、本課中父親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是僅僅就果實是否露在外面這一點來比較,以突出花生的品格,沒有說哪三種水果外表好看而沒有用處。我在教學中沒有引導好,所以後面問學生喜歡當什麼的時候,學生都說當花生,有了侷限性,後來及時補充了,還是覺得學生理解不好。

3、時間不夠,沒有很好的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有感情的讀課文,深刻理解課文。

部編版五年級《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8

教學完《落花生》一課,我的感觸頗多,我覺得在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方面值得關注。

一、教師應從始至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從匯入的懸念到文章資料的理解,以及寫作方法的.說明和對教材資料的補充,應充分思考到調動學生的原有認知,摸清學生的心理狀態,使學生從頭到尾都沉浸在一種我想探究,我想學習,我渴望解答這一問題的情境之中,這樣才能把理解資料,昇華感情與實踐導行三者有利地結合起來,真正到達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教師應當營造平等、愉悅的交流環境,還要適時引導。

語文課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但被激發,就會問題多,答案多,話題多,有時甚至會與課文資料毫不相干,這時教師就要營造一個平等的交流氛圍,但要避免學生談的漫無邊際,教師就要全面調控課堂,對於學生說得離譜時要採用適時適度的評價性語言及時把他們引導到課文的相關資料中來,還應注意不打消學生的學習用心性,保護他們的求知慾。

三、學生蒐集資訊與理解課文是相輔相成的

透過本課教學,我覺得學生蒐集資訊的潛力和途徑都很差,因此時理解文章資料造成了必須的障礙,只能從教師蒐集的資料外獲得資訊,相對來說,資訊比較少。

部編版五年級《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9

《落花生》一篇敘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狀況,透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爲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抓住重點,整體感知。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明確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這幾部分資料後,提出一個問題:這幾個部分資料中你最喜歡讀哪個部分,爲什麼?讓學生自選資料,學習體會,學生興趣盎然,精彩紛呈。並在無拘無束的自學中個性得到了發展,而透過學生的發言,我明白多數學生喜歡讀“議花生”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點、難點之所在。這樣,我就從學生的興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用心性,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含義深刻對學生極有教育好處。我在設計時做到以讀爲本,讓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師生合作讀,生生配合讀,分主角讀,齊讀)等,去體味文章的語言,去感受蘊涵的哲理。這樣一遍一遍的要求到達了事半功倍的滿意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潛力,使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

三、聯繫實際,情感昇華。

《落花生》一課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資料,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中我緊緊圍繞這句話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什麼樣的人是有用的人,講體面是什麼意思,並讓學生聯繫周圍生活實際談談,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花生一樣默默奉獻的人,學生感悟到清潔工、教師、醫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學生說的有理有據,在這一環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昇華。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應善於營造民主、平等、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個性得以充分張揚,讓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以滲透。

部編版五年級《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10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富於哲理性的一篇課文,其特點是:由物及人、借物說理、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和重點突出等。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學花生”來寫,重點突出了“議花生”這部分的內容。

在設計這堂課時,首先我大膽地對對教材進行取捨,把父親所說的這幾句話作爲學習該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親話的含義,從而抓住課文的重點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全文思想感情。其次,爲了突破本課教學難點,我讓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以求培養學生求異性思維。最後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聯繫起來,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一、還學生自由學習的權力:

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提前預習課文,並蒐集相關資料。課堂反饋時,我發現透過自已的方式,學生查找到的資料十分豐富,增長知識的同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調動起來。

二、合作探究,給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語文教學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始終堅持“以人爲本”的教育觀,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自由、愉悅、和諧的實踐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多讀、多動、多思、多說、多聽,盡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學《落花生》一課中,從初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到精讀課文,理解父親說的話,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情”,我都引導學生自已讀,小組合作,以交流彙報的形式參與學習實踐活動。特別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兩段話這一環節時,父親的話雖然樸實無華,卻包蘊着一個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學時,我不過多地講解分析,而是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再以小組爲單位進行集體交流。實踐證明,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按學習要求找出花生與三種水果的不同特點,體會出花生默默無聞,默默奉獻,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

三、大膽質疑,給學生探究學習的環境

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尊重學生,尤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只有允許學生盡情表達,而且鼓勵學生盡情表現,才能談得上解放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

在教學《落花生》課中,學生質疑的問題,都由他們自己解決。在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各抒已見,雖然說法各不相同,但無論哪種見解都是發自內心的表白。這樣的課堂討論,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敢於探究,敢於直言,思維異常活躍,個性得以和諧發展。

四、方法延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所以教學結束後,我佈置學生課後讀幾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再次領悟這種說明方法。

總之,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真正的體會到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觸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說只有在學生心目中產生“想學習”的內在情感因素,纔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應該是流淌着情感的。然而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對教材把握不到位、緊張等原因,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教師語言詞不達意、引導學生讀書不夠等,希望各位領導、老師們提出寶貴意見。

部編版五年級《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11

一、以“讀”爲本,理解感悟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含義深刻,對學生極有教育意義。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做到以讀爲本,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抓住課文中的“逼真”一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不僅看出米勒畫得“逼真”,而且讀出作者描寫得“逼真”。讀圖與讀文緊密結合,在教學中,我抓住父親所說的幾句話,作爲學習該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二、以圖引文,激發情感。

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先看圖,談談自己從圖上看到了什麼,想到了生麼?讓學生先建立感性認識,接下來再讓學生讀課文,透過學生的初讀,找出作者描寫圖畫的句子,對照圖畫,再進行感情朗讀,精讀、品讀,讓學生再來看圖自己介紹一下畫中的內容。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又教給了學生習作的方法,同時瞭解作者聯想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讀,理解了課文、體會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學生在默讀、自由讀、分角色讀、朗讀、誦讀中,體驗、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使教學目標得以落實。

三、設定懸念,大膽質疑,

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環境。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人文氛圍,使學生在教師的愛護、尊重和期待中主動探究,自主學習。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允許學生盡情表達,而且鼓勵學生勇於表現自己,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在教學《落花生》課中,學生互相質疑提出問題:如:桃子、石榴、蘋果是不是隻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呢?”還有我是女生做像蘋果一樣漂亮的人不好嗎?等等,對這樣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各抒已見,這樣的課堂討論,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敢於直言,個性得到發展。

在引導學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偉大體面的人。”體會這句話的內涵時,我緊緊圍繞這句話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什麼樣的人是有用的人,”我藉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類人?,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由落花生的特點進而闡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於人類,有着內在的美,有一種默默奉獻的精神。

總之,教學時我側重於引導學生對父親與我的對話內容進行探討,交流,感悟,收到較爲滿意的效果。

因此,我認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爲本,還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以滲透,這樣就會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