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優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優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優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優秀教學反思1

由葉校長指導的“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制定核心目標”的實驗課第一輪磨課結束了,從剛開始分析別的老師的案例,到在葉校長的指導下,自己分析教材嘗試制定一個單元的核心目標,再到自己備課上課,這一輪的嘗試走下來,雖也還在摸着石頭過河,但也有了些許的收穫。現將這一輪的學習反思總結如下。

實驗課題的關鍵詞是“怎樣制定核心目標,怎樣落實核心目標”,衆所周知,我們所上的每一節課都是有教學目標的。在此之前的語文課堂,我們注重朗讀,注重文字內容,注重讓學生體會你從課本中感受到了什麼,唯獨忽略了語文學科最重要的是語言訓練。當經過一次次的培訓,磨課,我們漸漸明白,語文課就應該有語文味,語文課不是思品課,我們更應該注重的是語言訓練點,我們的課堂也開始發生了變化,一節課下來,教給了學生無數個知識點,但每個知識點都是蜻蜓點水,學生掌握得不甚牢固。在我們迷茫的時候,葉校長告訴我們一節語文課有許多個知識點,但卻只有一個核心的訓練點,只要核心目標定好,一節課都應該爲它服務。這個時候,我們豁然開朗,原來語文課也並不是那麼的複雜,當每一節課都定好了核心目標,課堂反而變得簡單化了。

第一輪的實驗課,我選擇了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我要的是葫蘆》來分析磨課。《我要的葫蘆》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這則寓言故事就是想透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二年級的語文教學更應該注重詞句的訓練。縱觀文字內容,有好幾個語言訓練的知識點。第一自然段有一個教學生把句子寫具體的很好的範例,第二三自然段出現了不少的感嘆句、反問句與陳述句。再仔細檢視課後練習題與園地,課後練習是出現了兩組句字的朗讀。我在第一次解讀文字的時候就以爲這兩組句子的出現是要學生掌握感嘆句與陳述句的轉換,以及反問句與陳述句的轉換,所以第一次備課時我的教學目標制定爲進一步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嘗試把反問句、感嘆句轉換成陳述句來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一次磨課的效果不甚理想,學生對於句式的轉換掌握得不是很好,課後,葉校長對這節課進行了點評並提出了課的問題所在:核心目標制定得過高。感嘆句與陳述句的轉換或反問句與陳述句的轉換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點應該是讓學生先認識,但我卻直接提升到了運用,難怪學生學起來有困難。

在葉校長的指導下,我修正了這一課的核心目標:認識可以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同一個意思。第二次磨課,要求降低了,並圍繞這個目標設計了充分有效的練習,學生學習的效果還不錯。

透過這一輪的實驗磨課,我認識到要準確制定好核心目標除了對該文字要深入解讀,對於知識點的承前啓後也該明白清楚,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地積累對教材的熟悉程度,把每一個知識點都要像串珍珠一樣把它串起來,隨時都能明白這個知識點出現在哪裏該有怎樣的訓練要求。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優秀教學反思2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透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我在作了如下的幾點思考:

一、字詞教學要紮實

1、識字方式多樣化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多種識字竅門,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是提高識字效率的前提。對於識字教學,有的生字可以跟學習課文相結合。如在學習“葫”“蘆”“藤”時透過圖片來指認“葫蘆”和“藤”,讓學生先認識一下“葫蘆”和“藤”是什麼,然後透過觀察瞭解到“葫蘆”和“藤”都與植物有關,所以是草字頭。有的用猜字謎的形式鞏固識字,如“鄰”、“盯”。最後的生字教學環節比較有新意,學生在全面回顧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後自然引出寫字教學,教學過程顯得比較自然。

2、明確一種思想——以讀品文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注重讀的層次,讀通——讀懂——讀透。讀通就是要求學生能把課文中的生字讀準字音,讀懂就是能帶着問題有目的去讀,並能邊讀邊思考,讀透就是在讀懂的基礎上選擇重點片段讀,加深課文理解,體會語言文字優美之處,並且讀的形式多樣。

我一共設計了以下幾種形式的讀:1、第一次自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多讀向遍,第二次自由讀第一自然段,劃出描寫葫蘆樣子的句子。2、指名讀出葫蘆樣子的句子,邊讀邊想。3、指名讀,讀後師生一起進行評價。4、同桌互讀,讀出喜愛的事情,5、默讀課文,思考:種葫蘆人的最後得到了嗎?6自由讀,讀出傷心,7、齊讀課文。讀好後,我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進行聆聽觀察、分析反思、組織表達,這樣使評價的孩子得到激勵,感受成功的喜悅,孩子在讚賞別人的優點時,也是主動學習,積極接受;在教學中我還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爲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結合各自生活的實際賦予其不同的內涵。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透過好句子、好詞語積累,爲日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課文比較短,但是好詞好句還是挺多的。如“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等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爲日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二、找準一個切入點——以題導文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順機啓發學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說話。因爲切入點選得準,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紛紛提出:那個人結果得到了葫蘆嗎?那個人爲什麼得不到葫蘆?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了頗有深度的問題——“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爲什麼是葫蘆?”

三、明確一條思路——以“變”理文

文學作品都有一條線索,或爲情感線,或爲敘事線。教師要善於把握這條線,並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貼近這條線。《我要的葫蘆》一文,篇幅雖短,但要落實的知識點卻不少。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抓住一條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過了幾天,葉子發生了什麼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我們葉子葫蘆之間究竟有什麼密切的關係?明確了這麼一條線,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採取了分散突破重難點的方法。當學生學完第一自然段時,透過看圖——學文——品文,引導得出:因爲葉子長得好,所以葫蘆才長得可愛。從而爲後文的學習打下鋪墊。當學生學完3、4自然段時,我又引導學生小結:因爲葉子長了蚜蟲,所以葫蘆才一個一個都落了。最後透過這種變化對比,學生明白了葉子與葫蘆之間的密切聯繫,重難點的突破也就勢如破竹。

四、創設一種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激活孩子們的思維,從而使之更有效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我要的是葫蘆》中種葫蘆的人讓人覺得可笑、可氣,又可憐。可笑的是他的無知愚昧,可氣的是他不聽鄰居的勸告,可憐的是他那麼喜愛葫蘆,結果卻一無所獲。

爲了讓孩子們進入人物的內心,深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多處採用情境創設法:

1、想象法創設情境

在教學課文第一段時,爲了讓學生理解“可愛”“掛”等詞語,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師:同學們,剛纔你們都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了小葫蘆長得很可愛。

生:我看到了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他的小葫蘆。

生:我看到了藤上長了幾個可愛的小葫蘆。

師:你從哪個詞看出小葫蘆很可愛?

生:我從“掛”字看出小葫蘆很可愛,因爲“掛”字讓我感覺葫蘆好像在風中搖動,一蹦一跳,十分可愛。

透過想象,把孩子們帶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從而有身臨其境之感,好像葫蘆就在他們眼前,那個人就在他們的身邊。

2、角色體驗創設情境

爲了讓孩子們理解那個人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這句話,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拿出一個小葫蘆)那個人是怎樣看着他的小葫蘆的?

生:(做出一動不動的樣子)看着小葫蘆。

師:你爲什麼這樣看呢?

生:書上說那個人盯着小葫蘆,所以要一動不動地看。“盯”就是一動不動地看。

師:是啊,上課時,同學們都盯着黑板。那個人盯着小葫蘆說了什麼?

生:(齊讀):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

師:老師這兒有一個小葫蘆,誰來表演一下?

生:(盯着小葫蘆)說……

師:你現在的心情怎樣?

生:我很急,希望我的小葫蘆快快長大。

師:那麼你會怎樣讀這句話?(指導朗讀)

……

師:這句話是種葫蘆的人對誰說的?

生:對葫蘆說的。

生:對自己說的。

師:你從哪知道的呢?……

師:這種自己對自己說話,我們稱爲“自言自語”,老師就曾有過這樣的體會:有一次,我的筆不見了,我自言自語地說: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麼一會兒功夫就不見了?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體會?

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紛紛應用“自言自語”說出自己的經歷)

這樣,我透過巧妙地創設情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也更深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體現。

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結合本課特點,從觀察插圖入手學習第一自然段,然後匯出第四自然段,瞭解現象及結果後,在第2課時再學習二、三兩段,探究其緣由“葫蘆爲什麼落了”。在第一課時中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透過感情朗讀,抓住描寫葫蘆前後變化的句子,體會人物的心情變化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識字教學在整個課時中佔據了比較多的時間,前鬆後緊,導致後面的朗讀、理解比較急,比較淺。在讀的指導過程中,老師沒有尊重的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如體會向處心情的地方,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時,老師遷強地讓孩子去達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詞語句子自己去探究,讓孩子“我口表我意會更好。由於前面的識字教學時間花得過多,導致朗讀時間不夠充分,朗讀流於形式,不夠落實;朗讀對象狹窄,沒有讓大多數同學得到鍛鍊;

總之,很多不足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漸改正與完善,還需不斷學習,爭取進步!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優秀教學反思3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新課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14課,這是一篇寓言性質、趣味地介紹植物自然生長規律的課文。課文主要寫了種葫蘆的人不懂的事物之間的聯繫,不懂得葫蘆的生長規律,一味只盯着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不去治,鄰居勸他也不聽,結果小葫蘆慢慢變黃,一個個都落了的故事。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課文的內容短小,蘊涵的哲理淺顯。

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幾點。

新課標強調,低年級要重視識字寫字教學,本課要寫的生字比較有規律,因此,我引導學生對本課要寫的子進行仔細觀察。比如:觀察生字的結構。相同偏旁的字:怪、慢;相同部件的字:掛、哇;相同結構的字:治、棵、掛、哇、怪、慢(左右結構,左窄右寬)。然後再觀察每個字的重要筆畫。進行練寫、評議。

同時,還要重視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讓學生逐步品味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學生朗讀感悟的基礎上,我引到學生,“真可惜,小葫蘆都落了!這是不是種葫蘆的人的錯誤所導致的呢?錯在哪裏呢?”學生透過朗讀理解到(種葫蘆的人錯了,他錯在:①他沒有聽鄰居的勸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葉子都落了,小葫蘆也沒了,種葫蘆的人看見這個景象,會想什麼呢?(讓學生充分自由發言。)

改進之處,教學評價還要繼續到位,有時爲了趕時間,對於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地評價,不利於課堂問題的生成,應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引導學生。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優秀教學反思4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語言樸實,用詞準確,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愛葫蘆的人種葫蘆時,只知道要葫蘆果實,不知道要殺死葉子上的蚜蟲,結果什麼都沒有得到。其中不僅蘊含了“果實與葉子密切聯繫”的自然常識,而且更滲透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不能光看點,要看面”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就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朗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學效果本課

學生本節課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在教學本課時,我特別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爲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特點,使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察圖面說說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爲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

二、成功之處

1.課上我特別重視閱讀指導。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先讀題質疑,指導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在討論交流中引導學生學習用詞、積累詞彙和培養語感,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教學中我把握了同組各部分內容的內在聯繫,從整體上把握了教材內容設計教學。

3.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爲了使學生能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我引導學生看圖激趣,引導學生利用葫蘆圖及形聲字的特點自主識字,這樣識字有意識地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培養了識字能力。

三、不足之處: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由於準備不夠充分,所以處理不夠到位。

2.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應該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這些與自己課前的準備不夠充分也有關。

3.課上教師提問的有些問題,把學生問得不知方向,浪費了課堂的時間,說明對問題的設計還需再細推敲,以後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4.課上自己說得太多,尤其是最後道理的引出,最好能夠放手讓學生多說多想。

四、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完成任務,是今後努力的方向。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鍊,明確語言的指向性;使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另外,要多聽課,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鑽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優秀教學反思5

心理學告訴我們,情感對於一個人的認知操作活動具有調節功能。語文是情感的載體,教師、學生和教材是形成課堂教學中情感資訊迴路的三個情感源點。在學習《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

我以教材爲憑藉,以情感爲紐帶,以形象爲中介,以發展語言爲目的的指導思想來組織教學,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創造性,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並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繫的。

一、運用插圖----動情

語言的學習與掌握,都是從詞語的理解開始的。學生只有準確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內化的基礎。利用課文插圖可以有效地幫助低年級學生形象地理解語言,有利於詞語的積累。

在學習《我要的是葫蘆》一文中,我先讓孩子們觀察長勢很好的小葫蘆插圖,讓他們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蘆,孩子們說的挺好的,有的說“小葫蘆長得枝繁葉茂”;有的能根據葫蘆藤—葫蘆葉—小葫蘆的順序來表述。然後我再讓他們讀讀文中作者描寫小葫蘆的相關句子,對比感悟作者遣詞用句的準確、巧妙,從而感悟、積累優美語言---“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這樣圖文結合,孩子們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蘆的可愛,自己的內心燃起了對這棵葫蘆的喜愛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體會到文中種葫蘆人對自己所種葫蘆的深愛情感。爲後面的感情朗讀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導作用。

二、憑藉語言——融情。

語言作爲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質外殼與思想內容應當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語言不可能不表達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總帶有一定的情感。衆所周知,語言的習得,要經過感悟、積累、運用的過程。因此要發展學生的語言,必須要藉助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去感悟、去體會、去聯想、去想象,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爲積累和運用語言打基礎。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我抓住描寫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等重點詞句,讓學生抓關鍵詞、關鍵標點符號等方法透過反覆朗讀、想象、感受那個人喜歡小葫蘆的思想感情。同時還引導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如果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地落了,你會怎樣地說什麼?說之前讓同學小組交流討論,建立同學之間資訊交流的通道,師的參與,便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在資訊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碰撞。由於這個問題一下子拉近了種葫蘆人和學生的距離,學生能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到了種葫蘆人那種後悔、傷心、自責、痛恨等複雜的感情。在這一創造性學習中,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鍛練了學生說完整話,讓學生的說話有了依託,又有較大的活動空間。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三、角色體驗——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級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遊戲活動。學生閱讀教材的過程,也就是情感“蓄積”的過程。根據課文的特點,讓學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透過角色表演把“蓄積”的情感盡情地抒發出來。角色體驗的過程,伴隨着思維的過程,語言內化、錘鍊、發展的過程,也是情感豐富的過程。課後我結合老師們的建議,我反思在教《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時除了角色朗讀外,如果能再給孩子們創設了這樣一個演一演的情境:讓孩子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種葫蘆的人和鄰居之間的對話、動作、神情,透過鄰居的口自然而然地總結出課文所蘊含的道理,而不是先讓他們用成語概括自己的體會,學生在與夥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頭交際的臨場發揮中,在老師和同學的讚揚聲中,才能更好地嚐到成功的喜悅,才能更好地拓展學生個性化思維發展。這種愉悅之情,無論是在視覺、聽覺等生理上,還是精神、智力上,都獲得了滿足、快感。從而能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同時把全體學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