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鄭和遠航教學反思範文

篇一:蘇教版五年級下冊11《鄭和遠航》教學設計及反思

一、教學要求:

鄭和遠航教學反思範文

1.學會本課7個生字,結合語境理解“扶老攜幼、驚歎不已、嚴陣以待、化險爲夷”等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根據文後習題理清課文的脈絡。

2. 在閱讀中感受鄭和遠航的友好和兇險,瞭解其深遠的意義。

3. 學習用理清層次、抓關鍵詞句、想象畫面的方法練習複述鄭和第一次航海經歷,逐步做到清楚、具體、生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閱讀中感受鄭和遠航的友好和兇險,瞭解其深遠的意義。

難點:學習用理清層次、抓關鍵詞句、想象畫面的方法練習複述鄭和第一次航海經歷,逐步做到清楚、具體、生動。

三、教學評價設計:

1.在檢查學生預習環節,透過檢視預習單、自由讀、指名讀等多種方式瞭解學生尤其是學困生識、寫生字及正確、流利讀書情況。

2.在初讀感知環節,透過梳理文章脈絡,劃分意義段,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表達順序,提升學生整體把握文字的能力。

3.在精讀課文階段,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品味重點句子,在閱讀中感受鄭和遠航的友好和兇險,瞭解其深遠的意義。

4.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並及時做出評價。

四、教與學的準備:

學生:完成預習單。(見後附件1)

教師

1.教學課件

2.根據學生預習單檢視預習情況,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實效性。

五、教學課時:2課時

六、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環節一、整體感知——初讀感知,整體把握

(一)導課

1.談話:“公儀休拒收禮物”“祁黃羊兩度薦賢”“林則徐虎門銷煙”這些人這些事在歷史長河中,如朵朵浪花激盪着後人的心。課前我們欣賞了三分鐘視頻,又知道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你能像老師那樣用“誰幹什麼”簡要說一說嗎?(鄭和七下西洋)。

2.揭題:鄭和七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除了影片,人們還用文字儲存了這段歷史,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鄭和遠航》。理解“遠航”。

3.簡介人物和事件:題目簡要告訴了課文的主要人物是鄭和,主要事件是“遠航”。關於“鄭和”和“鄭和遠航”你有哪些瞭解呢?

【交流後出示】:

讀了這則資料你有什麼新收穫?

(二)初讀感知

1.讓我們走進文字,穿越歷史的長河,去看看那偉大的壯舉吧。

(1)請自由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重點自學下列詞語,嘗試完成課後習題2.

(2)仔細閱讀課後習題三,嘗試把課文分成兩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層。

2、讀後組織交流。

問題一:

(1)認讀第一行詞語,注意讀音和書寫。

派遣 瓷器 抱拳

(2)認讀第二行詞語,先理解帶點的字,再理解整個詞語。

扶老攜幼 化險爲夷 驚歎不已 嚴陣以待

問題二:

(1)讀課後習題3的要求,找到“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2)根據“揚帆啓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三個標題把1—5用“|”分三層。

(3)嘗試把三個小標題連起來說說1-5主要寫了什麼?

(4)剩餘的兩小節分別寫了什麼?鄭和遠航前後共有七次,課文中這七次的寫法一樣嗎?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啓發?

第二課時

環節二、部分理解——精讀感悟,重點突破

(一)複習複述策略,嘗試複述。

1.上次,我們學習了課文“揚帆啓航”(板書)部分,瞭解理清層次、抓關鍵詞可以將內容複述清楚。

2.誰能根據表格提示覆述這一部分內容?

3.指名交流。生按複述方法評價

(二)品味友好交往,補充複述策略

1. 1405年7月11日出航, 1407年10月2日回國, 27個月,將近1000個日日夜夜裏,一定發生了很多事,作者主要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友好交往”“戰勝兇險”。(相機板書:友好交往 戰勝兇險 )

2.我們先來學習“友好交往”部分,請同學們默讀第4小節

要求:1.理清層次,想想文中介紹鄭和和哪些人的交往?2.畫出關鍵詞體會友好交往。

3.交流問題1。

4.交流問題2。你抓住哪些關鍵詞體會到友好交往呢?同學們在交流的時候,儘量按照課文的順序,先讀句子,再找出關鍵詞說出自己的體會。

(1)每到一個國家,鄭和先把國書遞交給國王,並代表明朝皇帝向他們贈送禮品,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

①現在我就是某國的國君,你們就是一個個鄭和,在遞交國書、贈送禮品時,你們會和我怎麼說呢?

② 指名1—2人試着邊表演邊複述。

③師小結:複述的時候能夠想象當時的畫面,複述就更具體生動了。

(2)各國君臣看見船隊規模宏大,使者的態度友好親切,沒有絲毫炫耀武力、威脅別人的意思,都表示熱烈歡迎。

出示:

① 你又能想象出什麼樣的畫面?

② 這樣的使者我們怎能有理由拒絕呢?

(3)老百姓聽說明朝的船隊來了,也都扶老攜幼,爭相到海邊觀看。他們面對那些從來沒有看見過的寶船,個個驚歎不已。

①“扶老攜幼”中“攜”是什麼意思?那是一個怎樣的場景?生想象畫面、理解詞語。一個“扶老攜幼”讓你體會到什麼?

②理解: 驚歎不已

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紛紛涌向海邊,爭相觀看。情不自禁發出感慨,你就是其中一員會說起什麼?讚歎了一句又一句,都不知道停息了,這就叫(驚歎不已)“已”就是什麼意思?一個“驚歎不已”讓你體會到什麼?

(4)沿途的百姓聽說船隊滿載這些產品,都很高興,紛紛用香料、珊瑚、珠寶等去換取中國的土特產品。各地的商人十分樂意同中國人做生意。很多人還向中國客人贈送禮物,以表達友好的感情。

出示:

靜悄悄的海港成了繁華的集市。

5.練習複述

(1)嘗試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練習複述,表現那種友好交往的氣氛。

(2)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找三名同學交流。

三、激情朗讀文字,體會人物艱辛

1. 溫馨的畫面讓人久久難忘。然而,這次航行也充滿了兇險。

鄭和他們的船隊到底遇到了哪些兇險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五小節,邊讀邊想象畫面,完成這張表格。

生默讀課文,完成表格。教師巡視。

2. 展示臺展示一位同學的表格。

3. 根據學生展示表格相機完成下述內容:

(1)那是怎樣的風浪啊?用你的讀表現出來吧!

開火車讀、齊讀,師相機評價。

(2)理解“化險爲夷”

船隊衝出了風浪,脫離了危險,獲得了安全,這就是(生接:化險爲夷)。 這個“化險爲夷”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鄭和?怎麼看出來的?

(3)面對風浪,鄭和表現得無比的英勇,面對海盜,鄭和表現出無窮的智慧。

海盜,你來吧!我們等着,定讓你們有來無回!文中哪個詞能夠表現此時的鄭和胸有成竹?(嚴陣以待)這個“嚴陣以待”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鄭和?怎麼看出來的?

7.這一段文字如同一幅幅畫面,將旅途的艱辛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穿越時空,再次用心體會那驚心動魄的場景吧!齊讀這一節。

環節三、迴歸整體——積累拓展,讀寫訓練

(五)小結複述方法,學生練習複述

1.師小結複述方法:(1)理清層次 (2)抓關鍵詞 (3)想象畫面

2.請同學們試着向同桌複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複述要求:1.層次清楚2.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情節,抓住關鍵詞展開想象,儘量做到具體生動。

3.交流1—2人 評價。

(六)發現寫法

1.從鄭和遠航這篇課文的字裏行間我們感受到了作爲一名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那麼作者是怎樣描寫鄭和一生所進行的七次遠航的?除了描寫遠航外還寫了什麼?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看看你從文章的寫法上會有什麼發現?

2.有詳有略寫法我們來看看這是鄭和一生七次遠航的時間和經過的地方,你

們仔細讀一讀,並注意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詳寫的是第一次而不是其他六次?

篇二:《鄭和遠航》教學反思

一、抓住“文眼”,尋找突破。

在對全文的熟讀和掌握課文基本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快速瀏覽找出最能體現“鄭和遠航”的特點的句子,於是“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峯。” 就出來了。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學習本課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二、走進文字,感受遠航的`輝煌

(1)規模宏大的遠航

讓學生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裏感受遠航的規模。聯繫生活想象148米長,60米寬,十多層樓房那麼高,該是怎樣巨大的輪船。在學生藉助語言文字想象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鄭和第一次遠航像這樣的寶船就有60多隻,還有隨行的戰船,糧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這兩百多艘船隻航行在海洋上,綿延該有十多裏呀,上千面風帆鼓風張起那是怎樣壯觀的景像呀?!可以用課件展示船隻編隊出航壯觀場面的圖片。感受規模宏大。

師引導學生對鄭和遠航和西方的幾次大規模的遠航進行比較後讓學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國的建船技術,遠航技術,船隊的規模就遠遠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領先他們的何止是一百年呀!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聯繫生活展開想象,適時的補充資料,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在學生的腦海中使 “寶船”的形象鮮活起來,感受遠航規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誦讀 動情。

(2)充滿兇險的遠航

學生細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這是一次充滿規模宏大的遠航還是一次充滿兇險的遠航。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重點從兩個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兇險”。從“像脫疆的野馬”“咆哮”“彷彿要把船隻撕裂”等描寫,感受海浪的巨大與可怕。

二是海盜的襲擊。適當補充這是當時橫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強悍的海盜,他們勢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透過反覆誦讀,引導學生從文字裏感受遠航的兇險與可怕,則與兇險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鄭和機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覺中突顯出來了。同時引導學生融入想象,朗讀這段驚心動魄的文字鄭和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將深深刻入學生心裏。

[3)友好和平的遠航

生自讀課文第四自然段,透過表演的形式感受這還是一次友好和平的遠航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重大意義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三、走向歷史,品味遠航的辛酸

教師引導同學們討論:一些研究鄭和遠航的學者卻對鄭和遠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鄭和遠航,雖然規模宏大,影響深遠,但從歷史上看它更像是強盛的明朝帝國向他周邊的鄰居擺闊顯富而已,也是勞民傷財的。

——一些研究“鄭和遠航”的學

“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

——

大多明朝官員

“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於海。一旦他國之君奪得海洋,華夏危矣。” ——鄭和

教學結束後引導學生思考:假如你是一個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權高位重的明朝官員,你會繼續支援鄭和遠航事業進行下去嗎?教師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場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談對鄭和遠航的認識並寫一寫。

篇三:《鄭和遠航》教學反思

一、緊扣題眼、突破重點:

本課的題眼應該是“遠航”。課文的最後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說明。“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這句正是本文的重點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導學生體會“規模之大”這一環節時,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讓學生先計算:

我們的教室長約10米,寬約8米,教學樓每層樓高約4米,學校的師生員工大約2600餘人,算一算,每艘寶船相當於我們的教室多少間?相當於我們的教學樓多少層?需要幾艘寶船就能裝下我們全校的師生員工?

讓學生用數學的方法去計算後加以比較,在語文課中運用數學的方法,既體現了學科間的融合,又能讓學生更感性地體會到“規模之大”。在感受完“規模之大”這一特點後,可以讓學生說說,這次遠航除了“規模之大”之外,你還有什麼體會?可讓學生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聯繫課文內容說一說,我想體會“時間之長”、“範圍之廣”並不是件難事,這樣就能把鄭和遠航的特點作爲一個整體來加以理解體會。

二、創設意境、放飛想象:

在教學中,我注意創造意境,提供平臺,給學生以放飛想象的空間。拓展學生的視野,給他們提供口語表達的機會,並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比如,當教到鄭和船隊出發時的壯觀場面時,讓學生說一說:“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麼呢?”當教到鄭和船隊在遠航中遇到了許多艱難險阻時,請同學們說一說:“他們還可能遇到了什麼情況呢?”……

三、抓住線索、完成目標:

本文按照“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的順序來寫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那“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鄭和遠航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呢?”這也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這個問題可以從“戰勝兇險”這一環節中得以解

決。除了書上所說的遇到的兇險外,可以啓發學生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發揮自己的想象:他們還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兇險?這裏的兇險不外乎人爲的和自然的兩種。這樣把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有效地爲課堂教學服務,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四、利用網絡、深化教學:

在本課的教學中,牽涉到很多歷史知識、地理知識等,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和學生在課前蒐集大量的跟本課相關的資料,但並不是蒐集到的資料都能爲本節課服務的,這就要求我們學生在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中加以篩選、加以整理,最終爲本節課服務。這就培養了我們學生蒐集資料、篩選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在資訊化的社會,我們的學生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得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深化課堂教學。

篇四:鄭和遠航 教學反思

1、抓住了文中列舉的數字,讓學生透過這些數字型會遠航船隊規模之大,體會鄭和七次遠航歷時的久遠和範圍的廣泛。其中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對寶船的介紹,透過朗讀體會寶船的雄偉壯觀;抓住第六自然段中鄭和遠航時間長達28年,7次,來體會鄭和對航海事業的豐功偉績,讓學生由衷地讚美這位航海英雄。並透過誦讀“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峯”這一句話激發學生對鄭和遠航偉大意義的感知和對鄭和的崇敬之情。

2、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體會鄭和遠航對我國與亞非許多國家經濟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的促進作用。並透過誦讀“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再次促進學生對鄭和遠航偉大意義的理解和對鄭和的崇敬之情。

3、抓住航行途中遇到的兇險來體會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在這一段的教學中,緊緊扣住“面對如此險境,鄭和總是鎮定自若,指揮着船隊在波峯浪谷中奮勇向前,一次次化險爲夷。”這一句話,引導學生思考“鄭和的船隊究竟遇到了怎樣的兇險,他又是如何

渡過險境的?”體會鄭和的勇敢機智頑強。並透過誦讀“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再次激發學生全面感知鄭和遠航的偉大意義和對鄭和的崇敬之情。

篇五:鄭和遠航教學反思

一、緊扣題眼、突出重點:

本課的題眼應該是'遠航'。何爲'遠航'?課文的最後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說明。'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峯。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着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這段課文,正是本文的重點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導學生體會'規模之大'這一環節時,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讓學生先計算:

我們的教室長約8米,寬約米,教學樓每層樓高約4米,學校的師生員工大約4000餘人,算一算,每艘寶船相當於我們的教室多少間?相當於我們的教學樓多少層?需要幾艘寶船就能裝下我們全校的師生員工?

讓學生用數學的方法去計算後加以比較,在語文課中運用數學的方法,既體現了學科間的融合,又能讓學生更感性地體會到'規模之大'。在感受完'規模之大'這一特點後,可以讓學生說說,這次遠航除了'規模之大'之外,你還有什麼體會?可讓學生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聯繫課文內容說一說,我想體會'時間之長'、'範圍之廣'並不是件難事,這樣就能把鄭和遠航的特點作爲一個整體來加以理解體會。

二、巧搭舞臺、放飛想象:

三、圍繞線索、達成目標:

本文按照'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的順序來寫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那'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鄭和遠航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呢?'這也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這個問題可以從'戰勝兇險'這一環節中得以解決。除了書上所說的遇到的兇險外,可以啓發學生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發揮自己的想象:他們還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兇險?這裏的兇險不外乎人爲的和自然的兩種。這樣把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有效地爲課堂教學服務,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四、鑽研教材、深度剖析:

五、辨證思考、引導質疑:

本文都是讚揚鄭和的一面,那我們辨證地思考,他究竟有沒有'過'的一面呢?歷史地看,應該有他的'過',這節課結束後可以引導學生質疑,引導學生辨證地、歷史地看待問題,讓他們的思維與文字發生碰撞,這樣我們才能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政治家、歷史家、哲學家。

六、利用網絡、深化教學:

在本課的教學中,牽涉到很多歷史知識、地理知識等,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和學生在課前蒐集大量的跟本課相關的資料,但並不是蒐集到的資料都能爲本節課服務的,這就要求我們學生在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中加以篩選、加以整理,最終爲本節課服務。這就培養了我們學生蒐集資料、篩選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在資訊化的社會,我們的學生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得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深化課堂教學。

鄭和遠航教學反思

一、倒敘入手,直奔中心。

二、巧搭舞臺,放飛想象

在教學中,十分注意創造意境,巧搭舞臺說的舞臺,給學生提供放飛想象的空 間。拓展學生的視野,給他們提供口語表達的機會,並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比如,當教到鄭和船隊出發時的壯觀場面時,讓學生說一說:"此時此刻,你最想說 什麼呢?當教到鄭和船隊在遠航中遇到了許多艱難險阻時,請同學們說一說:"他們還可能遇到了什麼情況呢?......新課程理念認爲,應該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 驗出發設計教學。因此,到結束課程時爲學生設計了實際解決問題的體驗課題。把學生的練習引向國家、社會、羣體、個人的未來。

課文詳細地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並點明瞭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組織課堂教學:

1、抓住了文中列舉的數字,讓學生透過這些數字型會遠航船隊規模之大,體會鄭和七次遠航歷時的久遠和範圍的廣泛。鄭和遠航教學反思鄭和遠航教學反思。其中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對寶船的介紹,透過朗讀體會寶船的雄偉壯觀;抓住第六自然段中鄭和遠航時間長達28年,7次,來體會鄭和對航海事業的豐功偉績,讓學生由衷地讚美這位航海英雄。並透過誦讀"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峯這一句話激發學生對鄭和遠航偉大意義的感知和對鄭和的崇敬之情。

2、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體會鄭和遠航對我國與亞非許多國家經濟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的促進作用。並透過誦讀"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再次促進學生對鄭和遠航偉大意義的理解和對鄭和的崇敬之情。

3、抓住航行途中遇到的兇險來體會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在這一段的教學中,緊緊扣住"面對如此險境,鄭和總是鎮定自若,指揮着船隊在波峯浪谷中奮勇向前,一

次次化險爲夷。這一句話,引導學生思考"鄭和的船隊究竟遇到了怎樣的兇險,他又是如何渡過險境的?體會鄭和的勇敢機智頑強。並透過誦讀"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再次激發學生全面感知鄭和遠航的偉大意義和對鄭和的崇敬之情。

回到家,攤開語文書把課文反覆地讀了好多遍,仍然沒有一條清晰的"貫穿線浮出水面。於是放棄了設計,先找了一大堆關於鄭和的視頻來看。結果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中的《1405,七下西洋》給了我一個靈感,接着又想到了辦公室裏的一個同事前幾天去聆聽專家授課時回來分享的一個教學方法:把重點從課文中"抓出來,再一拳打出去,纔是最能給學生深刻感受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