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搭石》教學反思範本

篇一:《搭石》教學反思(1111字)

《搭石》這一課爲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小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搭石》教學反思範本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爲本,以讀爲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1、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教學時採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發現感受身邊的美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現在認爲什麼是美?在我們身邊哪裏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透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於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於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着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爲“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說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篇二:《搭石》教學反思(1729字)

王崧舟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教學它有一道檻,越過這道檻是語文教學,沒有跨過這道檻就不是語文教學,這道檻是什麼呢?就是話語形式。”因此,我在教學《搭石》這篇課文時,以學生自讀自悟爲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以“美”爲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一、引領走進文字——隨風潛入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樂趣。”依據這一理念,我把文中抽象的文字還原爲生動的畫面。課堂伊始,我透過出示畫面,感情匯入,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劉章爺爺生活的那個小山村,走近讓作者魂牽夢縈的搭石。而後一句“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裏橫着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很自然地使搭石浮出課本,我的一句“如果沒有搭石,村裏的人們又是怎麼過河?”的追問,孩子們對“人們……就必須脫鞋挽褲。”有了更深地體會,自然地引導學生了解了搭石的重要性。有了對搭石淡淡的瞭解,多了對搭石甜甜的感情,便吸引着孩子們對課文美美地品讀下去,這一切,都進行得如春風潛入夜般的自然。

二、理解感悟文字——潤物細無聲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恰當的情境,引導學生感悟走搭石的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緊緊抓住“一羣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和“老人、年輕人走搭石”三幅畫面,將讀懂詞句、體驗畫面、感悟情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家鄉的人們心中爲什麼是一道風景。

如在理解“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這一句時,我抓住“協調有序”這個關鍵點,創設情境,透過“我們是在走什麼?”“不小心會掉進水裏”等情景渲染,讓學生採用合作朗讀“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前面的……後面的……”來體驗朗讀的協調有序,進而感悟人們走搭石時動作的協調有序。然後,我又改課文爲詩歌,引導學生誦讀詩歌,更是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有着濃濃鄉情的搭石旁邊,引領學生用朗讀將這美好的畫面呈現在大家面前。

對於青年人遇到老年人怎樣走搭石的內容,我則以“在讀書的過程中,有的詞語會讓你心頭輕輕一顫”的引導方式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抓住“伏”和“理所當然”。從“伏”的品詞到“理所當然”的過渡,又由請學生上臺做“伏”的動作,說說要不要老人千恩萬謝達到自然和諧的統一。我像鏈子般地將文中的語言點串到了一起,在我的引領下,孩子們用心地體會文字的味和美!我的一句“得到幫助的老人曾在年輕時理所當然地幫過別的老人,而幫助他人的年輕人也會在自己年老時理所當然地得到其他年輕人的幫助。”不僅讓學生順利地理解了“理所當然”這個詞語,更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對學生尊敬老人,學會將心比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而這樣的引導方法,又絲毫不會沖淡我們語文課中寶貴的語文味。

三、拓展延伸文字——功到自然成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爲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爲教材的奴隸,應該做教材的主人。”因此,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很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我在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後,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想象,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創造性思維,而且藉助學生的想象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如最後一環節的寫話訓練,在感悟了三塊內容描寫不同的對象走搭石的情景後,學生在頭腦中已透過想象儲存了很多關於人們走搭石的情景畫面,這時我便引導學生透過朗讀激活畫面,再引導想象,效果是很好的。學生也很自然地想到還有不同的人來走搭石,還有不同的走搭石的情景畫面。這時,我讓學生模仿課文去說去寫,學生的想象思維很快被調動起來,說內心的話表內心的情自然是水到渠成。這樣,語言、情境、人文內涵全都有了。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改正的地方。我更清楚新課改的探究之路還很長,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思想,是我今後教學思考和實驗的主旋律。

篇三:《搭石》教學反思(970字)

本節課能把《新課程》嶄新的理念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懂得:老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對話關係,講臺並非是老師專有的陣地,老師會常常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也神采飛揚站在這裏施展自己才能。《搭石》上完後,可以看到課堂上學生們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尤其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課件,引來學生嘖嘖的稱讚,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我要學生動筆在文章空白處中寫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一環節,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學生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甚至出現了爭搶的現象。

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有時會超越教師的設想,這是教學相長的好機會。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從中汲取營養,用於再教學時啓迪學生的思維。課文最後一句話“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着故鄉的小路,聯結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這句話怎麼理解?說真的,這句話含義很深刻,我認爲對四年級的小學生未免太難了。因爲文章語言表面比較易明,但內涵隱晦,作爲老師,有時都一下子都轉不過彎來,何況是四年級的的小學生?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爲單位展開討論,最後有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安排在課文的最後,作者是不是要用來點明中心呢?而課文的中心就是要讚揚鄉親們,那讚美搭石就是讚美了鄉親們。”另一位同學接着回答:“這句話表面是寫搭石靜靜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卻無怨無悔、默默無語。實際上就是寫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同學在學習時,碰到問題能去動腦筋查找資料,這是一種探究精神的體現;經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透過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在慢慢的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爲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爲教材的奴隸,應該做教材的主人。

“爲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是課改的核心,作爲教師,教學中不是爲教案負責,而要時時處處爲每一個學生着想,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每個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真正使每一個孩子得到了發展。

篇四:《搭石》教學反思(798字)

《搭石》這篇文章就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合。文中詩一般流暢的語言,鄉親們水一般清澄的心靈,都給學生一種美的薰陶。在上課初始,我就想把學生帶進文中那個詩情畫意的氛圍,描繪家鄉美景匯入。從學生們的表情上,雖似懂非懂的意象已經使他們感受到了一種美。這樣也激發了他們接下來學習的積極性。

《搭石》這一課,並進行了認真的備課。當我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著鄉村的生活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在文字中和諧共生。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爲本,以讀爲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爲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把“美”這條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讓學生透過這些畫面的體會,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時,學習最後一段,並透過背景介紹,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搭石默默無聞的美,情感又進一步得到昇華。

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繫上下文理解,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在我們的心裏,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

篇五:《搭石》的教學反思(1175字)

今天上午第一節,我上了《搭石》一課,完成了本學期上優質課的任務。這是任務,同時,也是機會。

上語文課,我是外行,一直以來,我對別人都這樣說,但從骨子裏我有上好語文課的思想準備和堅定的信念,我一定能行!

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若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這樣的畫面,帶給人們一種最樸質的、似乎就是身邊的景兒。

上完課後,慢慢回憶,找出了許多不足:

1、在設計上不合理。

昨天,上了這課的第一課時,掃除了課文裏邊的生字、詞,同時,帶着孩子們一起了解了什麼是“搭石”。原計劃是匯入之後,就讓孩子們通讀幾遍課文的。但今天到校後,我突然改變了想法,想嘗試讓孩子們聽了遍課文的錄音。聽完錄音後,就請孩子們找出文章中的美。這太“突然”,以至於顯得生硬了。

孩子們沒有充分讀課文,怎麼會發現美呢?發現了,也沒有了解得更透徹。這一環節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和自主性,多麼大的`失誤!

2、話到嘴邊卻沒有強調。

在學習“一行人走搭石”時,沒有強調“像輕快的音樂”。話到嘴邊,卻沒有說出來,好似做一道菜,沒有在起鍋時加少許味精一樣,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兒味兒。

3、在小黑板上寫錯了一個字。

利用小黑板寫了三個段落,在寫了“上了點兒年歲的人……再在上面採上幾個來回……”,我竟寫成了“更在”,孩子們發現了,我沒發現。孩子們高高舉着小手時,我突然意識到一定是我出錯了。孩子們給我指正,我沒有將“更”字改成“再”就將小黑板取下來了(其實,正好要進行下一個環節),放下黑板那一瞬,我想將小黑板再掛上去改正過了,卻沒能。這又是一個失誤。

嚴格地說這是一個不小的錯誤!

4、沒有“點睛”

課文的最後一段是本課的點睛之筆,而被我給忘了(下午,我已經補上了)。這個失誤與“虎頭蛇尾”正好相接!

一堂課結束了,找出自己的不足,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

1、抓重點段落和詞語

本課中,處處是景,而最美的是“走搭石”。我參照王湘玲老師上的這一課,將這一段劃分出意羣,讓孩子們細細地品讀,尤其是“清波漾漾、人影綽綽”讓孩子們邊讀邊“過電影”想像着那是一幅怎麼樣的畫兒。將孩子們分成兩大組來一個在前邊“走”一個在後面“跟”,讓孩子們理解“協調有序”。

2、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講到兩人走搭石時的謙讓時,讓孩子們聯繫到實際生活,想想該怎麼做;講到“理所當然”讓孩子們說說生活中做哪些事是理所當然的,孩子們說出了很多了。結合學校這個星期重點抓環境衛生工作,告訴孩子們隨手撿起一個包裝袋也“理所當然”的。

這一課中,我認爲,人文性更強!

一堂課結束了,自己的教學又走上一個新起點!

篇六:《搭石》的教學反思(635字)

記得《搭石》這篇課文的文質兼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特想好好地給孩子們上上這一課。爲了上好《搭石》,我從網上下載了幾個課件,然後把這些課件綜合了一下,又看了一下名師的課堂實錄。

我首先讓學生按照我的預習設計預習好了課文,然後學生就用了一節課的準備。我從課文的承上啓下句入手,問學生:“搭石給人的印象怎樣?”學生說:“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美麗的風景。”

我緊接着問:“從哪兒可以看出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美麗的風景呢?”學生們再從課文中找。有的學生先說走搭石的部分,我肯定了學生的回答,提醒學生儘量按順序找,這樣不會把美麗的片段遺漏掉。學生很快反應過來,找到文中整搭石的片段。我出示學生找的部分,讓學生找找本部分的關鍵詞語。“那一行人走搭石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學生很快找到了。“那怎樣的動作纔是協調有序的呢?”“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哪個小組的學生用你的聲音來展示一下人們走搭石的美景?”剛開始學生讀得有些慢,我提醒學生:“千萬別掉到小溪裏去了。”第二小組的學生展示的就更緊湊,只聽前面的一個學生一讀完“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一個學生趕緊接上“後面的緊跟上去”。經過這樣一番展示,學生彷彿看到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我覺得教學能夠讓學生透過文字,讀出文字蘊藏的深意,這也就達到了語文教學的境界。

後面的部分,學生也在剛纔愉快的氛圍中逐漸體會到了。《搭石》是讓學生愛上閱讀語文的好文章,希望編導們多讓學生學習這樣的美文,愛上語文指日可待。我說的不知對不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