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1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我們第五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被譽爲我國宋代小百科全書的《清明上河圖》這一古畫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及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這幅名揚中外的畫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古色古香的圖包含了太多的美。怎麼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做畫的精心和古畫的歷史價值呢?這成了我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中,我本着略讀課文的教學原則——“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採用賞、讀、悟、議、贊相結合,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檢查預習,落實字詞,初步瞭解古畫。

因爲了解到孩子們課前都已經預習過課文,又考慮到略讀課文不必字斟句酌,所以揭題之後,就馬上進入了檢查環節,重點讓學生把握“攤販、官吏、作坊、溜達、拽住、一乘轎子”讀音和意思。(可是因爲多媒體的效果不好,在幾個難點詞的讀音上花了不少的時間)。接着檢查孩子對這幅畫的瞭解,速讀了第一自然段。(本來在此處,應該讓學生對畫的尺寸應該有形象上可比的感覺,這樣,也許對學生感悟張擇端高超的畫技有幫助)

二、確定主旨,賞讀結合。

以“《清明上河圖》究竟是怎樣一幅畫,爲什麼說它名揚中外?”爲主打問題,啓動文字學習。預調時,我想讓學生邊欣賞古畫邊聽課文朗讀,並配上優美古典的古箏樂曲,將學生帶入畫中美輪美奐的意境中,激發學生進一步瞭解古畫的興趣。接着,我讓學生圍繞主旨問題進行交流,再找出這些內容邊賞邊讀邊悟。爲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古畫的藝術價值,在教學時設計了兩處補白:一處是讓學生想象,畫上還畫着哪些人,感受人物衆多;第二處是賞圖說說“我還看到畫上的人有的_____,有的_____,還有的_______。”旨在讓學生充分感受畫中人物的.形態各異,感受畫家的畫技精湛;(可惜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細節都不夠完美,學生由於一開始讀得不夠通透,所以在感悟時、交流時,語言不夠流暢,讀得不夠精彩。加上課件的效果不好,使得兩處補白的效果大打折扣。爲了順應學情,忽視了2、3、4自然段文字的步步遞進的關係,使得整個教學過程顯得有點亂了。)

三、拓展欣賞。

這一環節設計,目的是仿照第四節,自主說說畫中精彩的場景,把賞圖、想象、說話結合起來,以期達到“一個設計,多重效益”,實現既定的學習目標。(因課堂中的意外生成,順應學情,這一環節融合進了上一個環節,因爲對第4自然段讀得不夠透,悟得不夠深,點撥得不夠到位,所以在“說說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場景”時,學生便有些無從下“嘴”了,是本課教學中極遺憾之處。)

四、結課延伸

這一環節主要是透過學生在之前賞讀的結果,總結了這幅畫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而名揚中外。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總之,反思自己的這節課,總體感覺是知識點抓得準卻不夠常深入,訓練點設計顯得單薄,課堂效率低下,對課堂中的生成沒有很好的把握和應用。這都是我今後教學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2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教學應:“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

我在教學中設計中體現以下兩點:一在內容上,粗知課文大意,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首先學生自讀課獲取資訊。學生自主閱讀之後,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交流空間,交流各自讀懂了什麼。課上,學生交流的內容,大都是對《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瞭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歷史價值以及與圖畫內容相對應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部分雖是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但我並沒有放任自流。我順勢梳理和歸納學生的零星資訊,並將個體的讀書收穫不斷輻射到全體學生。透過自主閱讀和交流資訊,學生已對課文的內容及文章的脈絡有了大致的瞭解。

然後,讀文,感悟語言,激發情感。重點賞讀第二、三、四自然段。讓我們再次看圖讀文,細細賞讀課文的第二、三、四節,把你看到的、讀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畫面展現街市上的熱鬧場面及橋北頭的場景,學生邊讀文邊看畫,然後交流:學生有的從“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個“有”等詞句讚歎畫家畫技的高超,有的還從畫面中找到了農民、商人等各種行業身份的人,還有的從畫中傳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嘆這幅畫確實名揚中外。這一過程仍然充分關注到了學生個體的讀書感受,沒有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提過高的要求,花費過多的時間。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名畫,課文的插圖很小,上課時,又沒有找到這幅畫,孩子沒有清晰地看到這幅畫,是一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