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一個這樣的老師》教學反思

【1】

《一個這樣的老師》教學反思

《一個這樣的老師》是美國作家歐文回憶自己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時寫的一篇文章。它記敘了懷特森老師在科學課上運用“故弄玄虛策略”教給學生“新懷疑主義”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對學生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又與衆不同的老師形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與學生常見的文章有所不同: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描寫人物,這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文中既有對懷特森老師語言、動作、神態的正面描寫,也有對“我”的心理活動、懷特森老師教育效果的側面描寫。二者相互結合,懷特森老師的特點就更加鮮明突出了。

這篇課文的教學需要兩個課時,我展示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本課時的教學思路是:以“我”的心理變化及同學們的反應爲線索,在閱讀中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品味人物形象,瞭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以及對學生的深遠影響,並能夠寫出對他的評價,同時體會側面描寫對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比較充裕的時間閱讀文字,用一個覆蓋面較廣的問題給學生的學習引路:面對懷特森老師的一系列做法,矇在鼓裏的學生們有什麼反應?爲什麼有這樣的反應?然後學生自主學習,勾畫描寫“我”的心理活動及同學們表現的句子,並且批註上自己的體會。在比較充分的朗讀和彙報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新懷疑”主義,並讓學生明白懷特森老師的別有用心,同時在這裏體會側面描寫的寫法對刻畫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在第二件比較簡單的事例的學習中,我利用文字的留白之處,讓學生想象在兩天的時間裏“我”都做了些什麼?從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我”是如何運用“新懷疑主義”的思想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加深對“新懷疑主義”的認識。接着我又一次讓學生想象:在科學課上,懷特森老師還會帶領大家進行什麼有意思的探索?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拓寬文字的容量,也進一步領會懷特森老師帶給學生的深遠影響。隨着文字的不斷深入,我帶領學生透過對比第一次科學課和以後的科學課同學們的不同表現,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懷疑主義”的內涵,從而也突破了教學難點。

但這堂課留給我更多的是遺憾:學生對老師的憤怒越深、誤解越深,越能表現老師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獨特的教育思想,然而在課堂上這種對比還顯得不夠強烈;學生的朗讀僅僅浮在表面,層次感的體現蒼白無力,說明老師的指導方法存在很大欠缺;整篇文章洋溢着兒童情趣,然而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的情趣卻不甚濃郁,原因是我較少站在兒童的視角去設計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我的問題比較零散,導致問答的形式比較多,學生被我牽着鼻子疲於回答老師的問題,因此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多;最大的問題是我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人類利用“新懷疑主義”思想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程,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了相關資料,可是在課堂上沒有時間展示。“我”把新懷疑主義的思想帶到了生活中,並能勇敢地用懷特森老師老師教授的學習方法來維護自己的老師。針對這一學習內容,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如果你是“我”,你會怎樣來維護懷特森老師呢?“不,你錯了,懷特森老師——————————————————————”讓學生填充後面的內容。這個課堂小練筆,不但可以讓學生對人物有一個準確而完整的認識,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思想,把課堂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如果我在兩課時學習內容的安排上能合理一些,那麼第一課時就不會太清閒,第二課時,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遺憾了。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也不斷進步,讓遺憾的次數能少些,再少些。

【2】

本文是美國作家大衛.歐文回憶自己少年時

學習生活時寫的一篇文章。它敘述了科學課上懷特森老師運用“故弄玄虛策略”,教會學生“新懷疑主義”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對學生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又獨具一格的老師形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與學生常見的文章有所不同: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描寫人物,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文中既有對懷特森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正面描寫,也有對“我”的心理活動、懷特森老師教育效果的側面描寫。二者相互結合,懷特森老師特點就更加鮮明突出了。能夠結合正側面描寫來了解人物的特點是本文的教學重點,體會這種側面描寫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實施新課標以來,大家越來越感受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的重要性,我們學校也力爭走在改革的前列,正如火如荼地掀起學生自學狂潮,這不,語文導學案設計就是以培養學生自學爲目的的自學模式。

上課伊始,我按照導學案設計的內容逐條進行展示彙報,第一節課結束,課堂氣氛沉鬱、學生思維僵化,我的心情也很鬱悶。爲什麼精心設計的預案,學生在展示時沒有了活力,沒有情趣。原來上課時那涌動的生命的張力,那一個個火花的迸發消失的無影無蹤。我想是導學案出現了問題,還是上課出現了問題。

經過我的深思,我覺得原因還在於課堂上老師的調控能力。語文課如果僅僅是練習的彙報,學生是不會喜歡的,它應該有動感、有魅力,有學生沒有想到的但能夠激發想象力、調動學生學習慾望的興奮點,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興奮起來、快樂起來。否則課堂就想一潭死水,激不起學生思維的浪花。

所以上課時不能全部按照導學案的順序亦步亦趨地進行,這樣的課堂學生永遠都不喜歡。因此,第二節課時,我把導學案三和四步驟進行整合,首先給學生比較充裕的時間閱讀文字,用一個覆蓋面較廣的問題給學生的學習引路:面對懷特森老師的一系列做法,矇在鼓裏的學生們有什麼反應?爲什麼有這樣的反應?然後學生自主學習,勾畫描寫“我”的心理活動及同學們表現的句子,並且批註上自己的體會。接着在比較充分的朗讀和彙報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新懷疑”主義,並讓學生明白懷特森老師的別有用心,同時在這裏體會側面描寫的寫法對刻畫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在第二件比較簡單的事例的學習中,我利用文字的留白之處,讓學生想象在兩天的時間裏“我”都做了些什麼?從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我”是如何運用“新懷疑主義”的思想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加深對“新懷疑主義”的認識。接着我又一次讓學生想象:在科學課上,懷特森老師還會帶領大家進行什麼有意思的探索?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拓寬文字的容量,也進一步領會懷特森老師帶給學生的深遠影響。隨着文字的不斷深入,我帶領學生透過對比第一次科學課和以後的科學課同學們的不同表現,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懷疑主義”的`內涵,從而也突破了教學難點。

同時這堂課上我還有許多的遺憾:在品味懷特森老師的神態時,要把“我”的心理活動結合起來,學生對老師的憤怒越深、誤解越深,越能表現老師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獨特的教育思想。然而在課堂上這種對比還顯得比較不強烈,原因在於朗讀指導不足,一是方法、二是對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夠精巧,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也不斷進步。

【3】

《一個這樣的老師》敘述了科學課上懷特森老師運用“故弄玄虛策略”教給學生“新懷疑主義”的故事,它塑造了一個對學生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又別具一格的老師形象。對於這篇課文的學習,教師首先要做到精讀教材,讓教材熟記於心。備課時預先設計問題非常重要,因爲課堂上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涉及的方面比較多,爭論的焦點比較散

針對教材“我的視角”鼕鼕的話,課堂上我提出問題,你同意鼕鼕的觀點嗎?依次來測試同學是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全班同學討論得非常熱烈。最後歸納爲:兩次“正視”表面意思是說用嚴肅認真的態度來對待,不躲避,不敷衍,深層含義是說學生有了敢於質疑的勇氣和堅持真理的坦蕩與毅力。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懷特森老師雖然只教“我們”科學課,但卻使“我們”所有的學習活動乃至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都發生了變化。同學的發言精彩極了。這堂課不僅學生收穫多,老師也收益多。

【4】

今天,我教了本學期第七單元的主體課文《一個這樣的老師》。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用“這是一個的老師”的句式來表達自己透過預習而得出的對這個老師的看法,同學們的發言很活躍。有的說,這是一個與衆不同的老師;有的說,這是一個博學的老師;有的說,這是一個有耐心的老師;有的說,這是一個古怪的老師……答案很多,也很有意思,這很好地調動起了學習的積極性,下面的學習非常順利,後來我又抓住一個要點讓學生分小組探討:你對懷特森老師的這種做法有何看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討論異常熱烈,學生的學習活動進入了一個高潮。之後的反饋更是五彩紛呈。持贊同,持反對,或覺得這種做法既有利又有弊的學生都進行了精彩的陳述,透過這一形式,其實一種寬鬆、平等的教學氛圍已然形成,而且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另外,我覺得本節課還有一個亮點。那就是給本篇文章做評析。由於學生平時評改作文的能力較差,而本篇文章又是篇較通俗的寫人的文章,所以特別適合作爲例文讓學生評析。本來我以爲學生只能從語言是否生動、文章結構是否完整等簡單地點評,沒想到他們居然能把本文最突出的三大特點概括出來,1、作者在內容安排上,一開始就給讀者以閱讀上的期待——懸念。2、人物心理描寫貫穿始終。3、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描寫人物。因此,上完本課,我深有體會,千萬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正所謂“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對教師而言,即“你眼中的學生有多棒,他就有多棒。”

標籤:老師 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