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有關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九篇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課文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九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彤、陪”2個生字,會寫“彤、霞、陪、趁”4個生字,正確讀寫“紅彤彤、晚霞、浪花、睡覺、睡夢”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懂得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太陽是大家的,人類應友好相處。

【課前準備】

懂得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太陽是大家的,人類應友好相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

1、教師匯入:

我知道同學們特別喜歡猜謎語。現在老師來說一條謎語,大家可要認真聽,動腦筋猜啊!有位長壽老公公,天亮從東來出工。他把光明給世界,還把溫暖灑人間。要問公公在哪裏,請你仔細看畫中。

2、學生猜謎,教師引導。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讀一讀:

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畫一畫:

畫出本課生字,多讀幾遍。

3、認一認:

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認讀。

4、幫一幫:

四人爲一小組互讀課文,互相幫助指正。

5、比一比:

每組推選一名代表讀課文,比一比哪個小組讀得正確、流利。

三、朗讀感悟

1、讀一讀:

自由讀文,想一想這首詩告訴了我們什麼,把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

2、幫一幫:

小組內同學互相說一說讀了這首詩知道了什麼,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共同研究。

3、說一說:

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師結合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感悟詩句中所蘊含的意思,並結合第二小節,啓發學生說一說太陽做了哪些好事。除詩中所寫的之外,太陽還做了哪些好事?指導學生仿照詩句進行補充,如:

她使莊稼茁壯成長,

她使動物有了溫暖的家;

她陪着小朋友在學校學習,

聽他們充滿童趣的談話。

4、朗讀最後一節,結合插圖,說說這一節的意思:

⑴ 從對別的國家的小朋友等待太陽、盼望太陽的描寫中,感受太陽是大家的;

⑵ 太陽是大家的,人和人是平等的,各國人民要友好相處。

5、議一議:

提出在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討論。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2

一、說教材

《秦兵馬俑》課文一方面用詳盡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另一方面從身材體格、衣着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個性鮮明。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我們如臨其境。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秦兵馬俑,感受其宏偉氣勢,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能力:認識8個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和方法:會默讀課文,能結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馬俑的神態與氣勢。

3、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暢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激發民族自豪感。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透過閱讀課文,想象秦兵馬俑宏偉的氣勢和鮮明而豐富多樣的神態,激發民族自豪感。

二、說教法與學法

我在進行教學時,選擇了以默讀爲主,同時穿插了瀏覽、自讀、齊讀、有選擇的讀、師生配合讀這些讀書形式。在這個充分接觸文字的基礎上,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學秦兵馬俑的兩個不同方面時分別採取了三種不同的學習形式:

規模宏大:默讀批劃—反饋—感悟

類型衆多:默讀—有重點的讀—感悟—感情朗讀—資訊反饋

個性鮮明:默讀—感悟—想象擴展

 三、說教學過程

(一) 介紹歷史背景,激趣匯入

1、雖然學生對秦兵馬俑本身非常感興趣,但它畢竟是離我們兩千多年前秦王朝的產物,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這除了給秦兵馬俑本身罩上了一層神祕感之外,也讓學生對於它的理解與想象產生了很大的難度。因此我在開課時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詩匯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候盡西來。”讓學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氣。然後我對秦王朝以及兵馬俑做了簡單的歷史背景介紹。在這個大的歷史背景下,爲學生接下來在閱讀中感悟文字打下伏筆。

2、在板書課題後,問學生:知道什麼是俑嗎?什麼又是秦兵馬俑呢?《課標》對中年段的學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課前佈置學生去搜集相關資料。這個問題的提出一方面是瞭解學生蒐集資料的情況,另一方面是使學生對秦兵馬俑有初步的認識,爲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初讀感知,直奔重點

1、默讀課文,讀完後想一想從中感受到什麼?在學生初次接觸文字後,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想,擴散學生的思維。

2、兵馬俑究竟有哪些特點,文中一句話概括的好,迅速瀏覽課文,找一找。課文第三自然段是對全文主要內容的概括,同時又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讓學生透過瀏覽課文的形式再次接觸文字,直奔重點,抓出兵馬俑的三個特點: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

(三)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

1、採用默讀批劃的形式,讓學生默讀相關部分,並劃出能感受到規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饋時,重點指導學生從“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這句話中感悟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結合課文中的數據“五十個籃球場”“八千個兵馬俑”,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時引導學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達方法。

(四)瞭解兵馬俑的多種類型,感受他們威武的氣勢。

1、課文介紹了兵馬俑的哪幾種類型,默讀相關部分,找一找。

2、在學生了解了兵馬俑的各種類型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閱讀喜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類,認真讀一讀那一段,然後結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讀後的感受。

(五)走近兵馬俑,感受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爲精美的藝術精品。

1、走近兵馬俑,仔細端祥,會看到什麼呢?在文中找一找。指名反饋。

2、默讀這一段,想想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3、在學生談完自己的感受後,再次讀一讀這一段,看看兵馬俑都有着什麼樣的神態,然後師生配合讀。透過多次對這段文字不同形式的朗讀,挖掘學生的想象空間。

4、還有的兵馬俑會是什麼樣子,它們又在想着什麼呢?請學生也用“有的……好像……”來說一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馬俑的神態各異,擴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六)總結談話,激發學生探究中國世界遺產的興趣。

教師進行總結:秦兵馬俑,這沉睡了幾千年的藝術瑰寶,一朝醒來,震驚了全世界。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爲擁有這顆異彩獨放的明珠而感到驕傲。其實,中華民族值得我們驕傲的歷史文化遺產,還有很多,等待着我們去了解、發現。請大家下課以後,就行動起來,去搜集你感興趣的相關資料。課文雖然學完了,但是語文學習並沒有結束,而應是一個新的開始,透過這個巧妙的點撥,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探究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興趣。 點擊>>> 點擊>>> 點擊>>>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3

第一單元本單元由看圖學文《馬踏飛燕》《伏爾加河上的縴夫》,講讀課文《古詩二首》和基礎訓練1組成,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教案。

一、教學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頸、咒、沮”等字的讀音;“齡、祭”字的寫法;注意“載、興、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義。

2、理解字詞。能夠辨析“寬廣、寬闊”“繁重、沉重”等近義詞的意義及用法。

3、複習漢語拼音字母表的順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寫。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本單元課文,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會默寫《示兒》。

三、教學重點:

1、兩篇看圖學文着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詩二首要讓學生弄懂詩的內容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怎樣觀察事物,抓住特點表現中心,根據事物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寫作順序。

看圖學文

1、馬踏飛燕

一、教學要求

1、透過瞭解“馬踏飛燕”的特點,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具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卓越的創造才能,增強民族自豪感。

2、學習從幾個方面觀察事物的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運用圖文對照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繼續培養觀察能力。

2、圖文對照,理解內容。

三、教具準備:

1、繪有銅奔馬的掛圖。

2、生字生詞卡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4

一、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26課,請大家齊讀課題。(出示PPT),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提出讀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其實今天,還有一位朋友跟我一起來到了課堂上,它就是小鳥波比。波比想請大家去它居住的森林裏看看。咦,怎麼出現了一些詞語寶寶?只有打敗了它們,我們才能繼續趕路。

(1) 出示帶拼音生詞,小老師領讀

蓬鬆 活躍 鳥巢 嶄新 木牌

撲棱棱 嘰嘰喳喳 蹦蹦跳跳

撲棱棱 “棱”單獨讀一聲,組成詞語是變成了輕聲。(放在什麼地方?)

撲棱棱,小鳥在做什麼?(它在揮動翅膀呢)請學生做動作體會。

撲棱棱,你能再說說這種形式的詞語嗎?(ABB)

詞語寶寶一看大家讀得這麼好,一下就把帽子摘掉了,你還認識它們嗎?

(2) 去掉拼音自讀,排火車讀

現在只剩下了生字,大家加油啊!

(3) 去掉拼音讀生字:同位互讀 齊讀

大家識字這麼棒,一定都有自己的方法,誰來說一說?

(4) 交流識字方法

大家都說得很好。下面我給大家出一道看圖猜字

出“鳥窩”圖—古文“巢”——巢

我們的祖先用類似圖畫的符號記錄自己的生活,這種字就是象形字。演變到現在就是“巢”

我們終於趕上了波比,快跟它走吧。

三、學習課文

這裏就是波比生活的森林。(視頻,小鳥在林中)如果你是生活在這裏的小鳥,會有什麼感覺?(快樂)

教師隨機板書:小鳥 快樂

那讓我們用快樂的語氣來讀一讀第一小節。

大家都注意到了,第一句是問句,讀出了疑問的語氣。請大家再讀一下第一句讓我欣賞好嗎?我學會了,下面老師問,大家答,合作讀第一小節。

找同學讀第一小節

你讀得真好,我彷彿看到小鳥就在我眼前,一會兒唱歌,一會兒梳理蓬鬆的羽毛。

誰還能用一會兒,一會兒來造個句子。

3學習第二小節(出示第二小節)

其實,清晨的林中,小鳥不光快樂,它們還最(指着活躍)

教師隨機板書:活躍

請同位互讀第二小節。

它們在忙什麼?(捉害蟲)

你都知道哪些益鳥是捉害蟲的?(生答)

大家知道的益鳥真不少.咱們一起來看看。

小鳥們棒不棒?有了它們,小樹才能健康茁壯的成長!誰能再讀讀第二小節,誇誇這些小鳥呢。男生女生互問答。

有了你們的誇獎,小鳥捉害蟲就更起勁了!

1學習第三小節(出示第三小節圖)(這裏需要多讀一邊課文嗎?放在哪裏?)

師問:翠綠的樹林中,小鳥一邊捉害蟲,一邊唱歌,它們在讚美誰呢?(紅領巾)

紅領巾指的是誰?(少先隊員)

原來加了引號的紅領巾指的是少先隊員呀! 板書:少先隊員

自讀第三小節,回答。

少先隊員來做什麼?(“放鳥巢”) 還做什麼?(放木牌)

(出示空木牌)你認爲這塊木牌上會寫些什麼呢? (小組互相討論,指名說)

2“紅領巾”爲小鳥做了這麼多好事,小鳥會說什麼呢? (指名說:)

讓我們帶着感謝的心情來讀一讀最後一個小節吧。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紅領巾”一樣愛護小鳥們。(圖片)

你想對這樣的人說什麼?

所以,我們要做到(PPT)

當堂檢測:照樣子寫詞語。 AABB 來去

3指導書寫

(1)(出示本課生字“躍“)仔細觀察這個字,它是什麼結構?

(2) 仔細觀察“躍”你覺得在寫這個字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

(3) 老師範寫,學生書空

(4) 學生在書上練習寫一個

四、擴展閱讀

小鳥活潑可愛,不僅少先隊員喜歡它們,愛護他們,古人也有愛鳥護鳥的意識。

(出示古詩,齊讀) 畫眉鳥 [宋]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 不及林間自在啼。

板書: 26紅領巾真好

放鳥巢 快樂 晨

少先隊員 小鳥

立木牌 活躍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5

課時建議:兩課時

教學準備:

1、卡通片《寶蓮燈》的影視音像資料、圖片等。

2、繪畫、手工製作的工具材料。

教學活動建議:

神話故事《寶蓮燈》講述了一個勇敢的男孩沉香爲救出母親,同邪惡的舅舅二郎神不屈鬥爭的故事。

活動一:

1、透過觀看卡通片《寶蓮燈》片斷,激發學生學習卡通表現方法的興趣,加深學生對卡通形象的直觀感受。

2、觀察分析寶蓮燈中角色的不同形象特徵,選擇不同繪畫的表現方法加以表現。

3、引導學生集體創作《寶蓮燈》連環畫(每人完成一個情節,連接成一個完整的小故事)。

4、欣賞《寶蓮燈》的主題音樂,隨着音樂哼唱主題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作品講述神話故事《寶蓮燈》。

活動二:

1、播放卡通片《寶蓮燈》的主題音樂或歌曲,以小隊活動的形式,請學生講述一個《寶蓮燈》的小故事,談一談你最喜歡故事中的哪一個人,爲什麼?

2、播放肢體歌曲愛就一個字,學生運用聽覺器官,結合肢體動作,進行節奏律動練習,並伴隨着音樂進行哼唱練習。

3、結合已有的形象認識和記憶,自行選擇身邊的工具、材料,製作一個《寶蓮燈》,平面、立體均可。

4、師生以製作完成的《寶蓮燈》道具創編小話劇《陳香與媽媽》。

活動三:

教師展示準備的中國卡通經典圖片,讓學生說出它都屬於哪部作品。教師最後將圖片定格在《寶蓮燈》作品上來引出本課課題,教師隨機介紹神話故事《寶蓮燈》。

1、欣賞《寶蓮燈》的主題音樂和歌曲。如果讓你來演《寶蓮燈》,你最喜歡那個角色?學生自由談。

2、學做《寶蓮燈》相關的道具,爲演出做準備。

3、表演歌舞童話劇《小小寶蓮燈》。

教學評價建議:

1、對積極參加本課學習,大膽進行製作的學生要給予表揚、鼓勵。

2、歡迎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本課中來。

3、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相互配合、研討協作精神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與提倡。

教學思路拓展:

1、嘗試藉助卡通手段表現文學作品。

2、結合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欣賞《寶蓮燈》並學唱主題歌、畫《寶蓮燈》故事

教學目標:

透過學生對《寶蓮燈》中卡通形象的欣賞,瞭解卡通藝術的基本特點。藉助繪畫、表演、學唱等形式,豐富學生對古典神話故事《寶蓮燈》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綜合的藝術表現能力。

課型:欣賞課

教學準備:

1、卡通片《寶蓮燈》的影視音像資料、圖片等。

2、繪畫、手工製作的工具材料。

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檢查課前準備

2、導課:

今天,我們一起來唱一唱有關卡通的歌曲。老師知道大家都很喜歡卡通片和卡通形象,那麼我們就來比一比,看誰學的最快。

3、新授:

聽一聽 講一講:

欣賞《寶蓮燈》的主題音樂,隨着音樂哼唱主題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作品講述神話故事《寶蓮燈》。神話故事《寶蓮燈》講述了一個勇敢的男孩沉香爲救出母親,同邪惡的舅舅二郎神不屈鬥爭的故事。

看一看 畫一畫:

1、透過觀看卡通片《寶蓮燈》片斷,激發學生學習卡通表現方法的興趣,加深學生對卡通形象的直觀感受。

2、引導學生集體創作《寶蓮燈》連環畫(每人完成一個情節,連接成一個完整的小故事)。觀察分析寶蓮燈中角色的不同形象特徵,選擇不同繪畫的表現方法加以表現。

演一演:

教學思路拓展:

1、學生和教師份角色表演歌舞童話劇《小小寶蓮燈》。

2、嘗試藉助卡通手段表現文學作品。

3、結合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4、以陳香勇敢無畏的精神爲主線,創編《寶蓮燈》。

教學評價建議:

1、對積極參加本課學習,大膽進行製作的學生要給予表揚、鼓勵。

2、歡迎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本課中來。

3、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相互配合、研討協作的精神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與提倡。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複習,製作寶蓮燈

教學目標:

透過學生對《寶蓮燈》中卡通形象的欣賞,瞭解卡通藝術的基本特點。藉助繪畫、表演、學唱等形式,豐富學生對古典神話故事《寶蓮燈》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綜合的藝術表現能力。

教學準備:

1、動畫片《寶蓮燈》的影視音像資料、圖片等。

2、繪畫、手工製作的工具材料。

課型:手工製作

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檢查課前準備

2、導課:

今天,我們首先複習一下上節課學過的歌曲。老師知道大家非常喜歡卡通片,對於卡通形象也知道的很多。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形象都是進行過誇張的,你們能和老師一起來研究一下嗎?

3、複習:

複習上節課所學知識,並利用已經瞭解的資料,進行手工製作。播放歌曲《愛就一個字》,學生運用聽覺器官,結合肢體動作,進行節奏律動練習,並伴隨着音樂進行哼唱練習。

4、新授:

看一看:

教師展示準備的中國卡通經典圖片,讓學生說出它都屬於哪部作品。教師最後將圖片定格在《寶蓮燈》作品上來引出本課課題,教師隨機介紹神話故事《寶蓮燈》。

談一談:

欣賞《寶蓮燈》的主題音樂和歌曲。以小隊活動的形式,請學生講述一個《寶蓮燈》的小故事。如果讓你來演《寶蓮燈》,你最喜歡那個角色?爲什麼?學生自由談。

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討論“寶蓮燈”的形狀、色彩和結構,特別是立體的製作中更加需要研究它的製作工序和方法。

做一做 :

結合已有的形象認識和記憶,自行選擇身邊的工具、材料,製作一個“寶蓮燈”道具,平面、立體均可,爲演出做準備。

手工製作過程當中,學生與教師或者學生們之間可以相互合作、互相幫忙,使所有學生都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將自己的作品完成,體會到手工製作中的快樂、成就感。

演一演:

師生以製作完成的“寶蓮燈”道具創編小話劇《陳香與媽媽》。

課後拓展:用製作的“寶蓮燈”道具表演給家人《陳香與媽媽》。

此環節教師可以參與其中,激發學生的表演激情,讓整堂課更加活躍,給他們的童年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品大展示:

將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特別是一些製作精美的作品。使學生體會到製作過程的不易和作品完成時的歡喜。

教學思路拓展:

1、學生和教師份角色表演歌舞童話劇。

2、嘗試藉助卡通手段表現文學作品。

3、結合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4、以陳香勇敢無畏的精神爲主線,創編《寶蓮燈》。

教學評價建議:

1、對積極參加本課學習,大膽進行製作的學生要給予表揚、鼓勵。

2、歡迎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本課中來。

3、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相互配合、研討協作的精神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與提倡。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新詞。

2.能用自己的話講述武松打虎場景的精彩描寫,想象武松打虎時的精彩場面。

3.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語言魅力,激發學生對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學重點:

讀中感受作品的語言魅力,激發學生對打虎英雄的.敬佩之情。

教學難點:

讀中感受作品的語言魅力,激發學生對打虎英雄的敬佩之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播放歌曲,激趣匯入

(點擊鼠標播放《好漢歌》)問:這首歌同學們熟悉嗎?是哪一部電視劇的主題歌?關於《水滸傳》你知道些什麼?(學生結合自己的瞭解自由回答)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的一個片斷《武松打虎》。

二、自讀課文,學習字詞。

1.自由讀課文,自學文中的生字和新詞。

2.交流字詞學習情況。

(1)比較組詞。

崗()帳()恥()樑()堂()迸()

岡()杖()職()粱()膛()並()

(2)注意讀音。

迸(bènɡ)、岡(ɡānɡ)

(3)注意字形。

脊:上半部筆順爲:先兩邊再中間,即:點、提、撇、點、撇、捺

樑:上下結構,不要寫成左右結構,最後一筆是捺不是點。

(4)理解字詞意思。

重點理解:

道、印信、榜文、端的、吃、存、綰、直、卻待、納定、兀自、把棒撅了又打了一回,就

三、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正確,把句子讀通順,想想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全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2.交流彙報。

文章記敘了武松乘着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課文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即: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寫了武松上岡,看到印信榜文,才知道真的有虎,但決定繼續上岡。

第二部分(4-6自然段)寫武松赤手空拳與虎搏鬥,終於打死了老虎。

四、佈置作業。

1.抄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

第二課時

一、快速讀課文,回憶主要內容。

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武松乘着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二、默讀課文,深入學習第二部分。

1.默讀課文,說說這篇課文的重點是什麼?

(武松打虎經過是文章的重點。)

2.自由讀4-6自然段,想一想每個自然段講了什麼內容?

(1)大風過後,跳出大蟲。(猛虎出現)

(2)老虎一撲、一掀、一剪,武松一閃、一閃、又一閃。(猛虎進攻)

(3)老虎翻過身來,武松打斷梢棒;老虎咆哮起來,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武松用半截梢棒又打了一回,打死了猛虎。(打死猛虎)

3.這一部分表現了武松的什麼性格特點?從什麼地方最能體現出來?

(表現了武松機智、勇敢、武藝超羣的特點。)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課件,重點體會:

(1)那個大蟲又飢又渴,把兩隻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撲,從半空裏攛將下來。武松被那一驚,酒都做冷汗出來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後。那大蟲背後看人最難,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將起來。武松只一閃,閃在一邊。大蟲見掀他不着,吼一聲,卻似半天裏起個霹靂,振得那山岡也動;把着鐵棒也似虎尾倒豎起來,只一剪,武松卻又閃在一邊。

(攛、掀、吼寫出了虎的氣勢,虎的聲勢,寫虎是爲了寫人,虎有如此氣勢,那麼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了。本段抓住了老虎和武松的動作,具體地寫出了打虎的過程。)

(2)武松將半截哨棒丟在一邊,兩隻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胳瘩地揪住,一按按將下來。那大蟲急要掙扎盡平生之力,只顧打。

(能看出武松機智勇敢、武藝超羣。)

4.交流討論:這段主要透過什麼寫出人物性格特點的?具體描寫了虎的哪幾方面?用意何在?

(這段主要透過人物的行動表現出武松的機智勇敢,英勇無畏,武藝超羣的特點。)

(從半空攛下來表現出虎的氣勢。)

(把腰胯一掀表現虎的靈活。)

(吼一聲,就像半天裏起了個霹靂,震得山岡也動了。表現虎的聲勢,從虎的氣勢、聲威上反襯出武松的勇敢無畏。)

5.朗讀指導。

透過指名讀、評讀、想象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在讀中加深感悟和理解。讀的時候語速可稍快些,讀出虎的聲勢,氣勢及武松的勇敢無畏。

6.試着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武松打虎的經過。

指導提示:

(1)在讀的基礎上,理清打虎經過的三個層次(猛虎出現、猛虎進攻、打死猛虎)。

(2)語言要簡練。

(3)用自己的話來表述,注意適當運用文中的精彩詞句。

三、回顧前文,學習第一部分。

1.指讀提問: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點,具體寫出了武松打虎的經過,我們仔細閱讀過了同時也體會到了武松的性格特點,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有什麼聯繫,省略掉可以嗎?

2.默讀第一部分,思考這一部分主要寫的是什麼?(武松的心理活動。)

3.武松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什麼性格特點?用筆圈畫出武松心理活動的句子加以體會。(透過寫武松的心理活動,表現了武松好強、無畏的性格特點。)

4.這一部分有什麼作用?

(這一段雖然不是重點段,但是對於武松性格的刻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透過心理活動描寫使武松勇敢無畏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也爲下文做了鋪墊,對於人物的刻畫是必不可少的。

5.自由讀第一部分,體會心理活動描寫之妙。

四、總結全文,深化中心

1.感受了武松打虎過程之後,你想對武松說些什麼呢?請以武松,我想對你說爲話題,說一兩句話。

2.總結:

這節課,我們跟隨着作者,穿越時空,來到了景陽岡,目睹了武松打虎的全過程,品味了作品語言的魅力,初步學習了評價一個人物。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再次回味武松打虎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好漢歌》再次響起)

的確,《水滸傳》是一部不朽的宏篇鉅著,108位好漢,一個個動人心絃的故事等待着你去閱讀呢!

五、佈置作業。

1.用自己的話把武松打虎過程講給父母聽。

2.閱讀《水滸傳》中的其它故事。

六、板書設計。

老虎:撲、掀、剪

武松打虎

機智勇敢、武藝超羣

武松:跳、閃、躲、掄、

打、揪、踢、摁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繼續練習獨立識字的能力,歌聲教學設計及反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透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小姑娘面對困境時那種勇敢、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師手指課題,生齊讀)《歌聲》。

2、考考同學們對生詞的掌握情況(多媒體出示詞語)

2、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二、體會“絕望”。

1、①觸礁了,船沉了,哪個自然段在寫船沉了?

生:第一段

②這時人們是什麼心情?邊讀第1段邊從書中找一個最準確的詞語來概括。

生:絕望。(師板書:絕望)

2、①什麼是絕望?(沒有一點希望)

②孩子們,這裏所說的沒有希望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沒有希望相同嗎?

生:不同

③那這裏所說的沒有希望,絕望是什麼意思?(沒有生存的希望了,快死了)

④請你讀出這個詞的意思來!

3、人們絕望了,爲什麼人們絕望了?請聽老師讀第1段,邊聽邊想。(多媒體配樂,師範讀第1段)

4、生交流“絕望”的語句。抓重點詞語,品讀並感悟。

5、①孩子們,讓我們親眼去看看這場災難吧!

(多媒體放錄像,師配畫外音:這是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一艘輪船不幸觸礁了,只聽“轟”的一聲巨響,船身一下子被剖開了一個大口子,海水兇猛地涌進了船艙,頃刻間,大人、小孩奔跑着、叫喊着、哭泣着,人們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都束手無策,人們驚慌失措,任憑海水無情地把他們吞沒。船沉了,人們紛紛落入了水中,海水猛烈地擊打着人們,人們在冰冷刺骨的海水裏拼命地掙扎着,呼救着,大家都在艱難地尋找着能讓自己獲救的東西,可是什麼也沒有。)

②剛纔我們看到了這場災難,輪船觸礁沉沒了,海水捲走了許多人,此時,你心情怎麼樣?

讓我們再一次用心去體會那些絕望的人們的心情吧!拿起書,和老師一起讀讀第1自然段。(師引讀第1自然段)

三、體會歌聲如何給人力量

1、馬金納絕望了,老師也絕望了,而且我還不會游泳,就在這時(播放歌曲《loving you》)

2、當你在大海上孤立無助的時候,聽到這樣的歌聲,你會有什麼感受?

3、那馬金納又有什麼感受,又是怎麼做的?從課文中找出句子。(引出第二自然段)

4、做詞語“頓時”的替換練習。

四、體會小姑娘唱歌的句子

1、這美妙的歌聲又是誰唱的?

2、好,請你們默讀第3自然段,用波浪線勾出小姑娘唱歌的句子,教學反思《歌聲教學設計及反思》。(生默讀勾畫,師巡視)

3、生彙報(多媒體出示: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她們中間,正在高聲歌唱。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自己讀讀這兩句話,想一想,你從這兩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再把你體會到的,說給自己聽一聽。(生讀句說體會,師巡視)

師:孩子們,請你們想想,這個小姑娘在唱歌時會遇到哪些困難?

4、剛纔你們把這兩句話體會得很好!(多媒體出示: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她們中間,正在高聲歌唱。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現在就把你們對小姑娘不同的感受送到句子裏,自己讀讀吧!

生:(自由讀)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她們中間,正在高聲歌唱。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

五、體會歌聲的作用。

1、孩子們,人們得救了嗎?(得救了)得救啦!讓我們看看課文是怎麼寫的?讀。(多媒體出示:終於,一艘小艇追尋着歌聲駛來了!)

(生齊讀)

2、老師這兒還有一個句子,你們比一比,有什麼不同?

多媒體出示:終於,一艘小艇追尋着歌聲駛來了!

一艘小艇追尋着歌聲駛來了!

3、所有游過來的人都得救了。大家從內心感謝這位小姑娘,爲什麼?

(師引讀課文最後一段相關語句)

生:(齊讀)是她,用自己的歌聲,給人們增添了勇氣和力量,是歌聲救了大家。

4、①小姑娘用歌聲救了大家,如果她不唱歌,人們就會像錄象中那樣的悲慘!所以,這不是一般的歌聲,這是希望的歌聲,(師板書:希望)這是生命的歌聲,因爲它給了人們勇氣和力量。(師板書:勇氣和力量)絕望了的人們纔會像小姑娘一樣堅持了下來,等到了救生艇。這歌聲多麼令人難忘呀!讓我們記住這歌聲吧!有感情地再讀課題。(生有感情地齊讀課題:歌聲)

②人們終於獲救了,假如你就是船上的一個人,你會怎麼樣感謝小姑娘?讓我們對着她說吧!6、孩子們,就讓我們再一次懷着感激的心情,再讀讀最後一段吧!(生齊讀最後一段)

五、總結。是呀!小姑娘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沒有絕望,沒有放棄,她仍然頑強地高聲歌唱,最終才獲得了生的希望。我們的一生中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和不幸,當我們真正面對它們的時候,要像小姑娘一樣,充滿希望,不要放棄,不要退縮,要勇敢地面對一切……

板書設計:

歌聲

絕望勇氣和力量希望

教學反思

掩卷反思,自覺本課教學最大的收穫是透過多媒體和教師的語言爲學生創設情境,儘可能讓學生穿越時空的阻隔,走進文字,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學習第一段時,在學生觀看了沉船的視頻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此時,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個落水者,你最期望看到什麼?”“海岸!”“救生船”“小島”……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與人物進行深度對話,看人物所看,想人物所想,真正走進了文字。

另外,本課的教學也非常讀的訓練。透過齊讀、默讀、分組讀、指名讀、引讀和重點品讀等多種誦讀形式,讓學生與文字發生碰撞,在讀中去品味語言,在讀中去體味情感。例如:在品讀描寫小姑娘唱歌的語句時,透過自由讀學生體會到這些句子最能表現小姑娘的堅強與樂觀,然後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8

一、深入理解教材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只看教參上的提示是遠遠不夠的,要自己去讀去悟才行。《小喜鵲的兩個家》這課加上試講一共講了三遍,感覺每一次講完以後,都對課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越講越覺得課文有的可講。

小喜鵲的兩個家這課文是根據發生在北京的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透過小喜鵲的兩個家,說明了人們對小鳥的關愛,表現了人與鳥的友好相處。課文人和喜鵲兩條線展開,感人而有趣。重、難點是瞭解課文內容,體會到人類對小鳥的關愛及小鳥對人的友好。

根據課文內容、重難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篇。

1、瞭解小喜鵲有兩個家的原因,體會到人類對小鳥的關愛及小鳥對人的友好。

2、透過句子比較,體會課文原句的具體、生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小喜鵲的兩個家展開教學,重點體會郭奶奶一家對小喜鵲的關懷備至和小喜鵲對郭奶奶一家的親密,也就是重點學習第3、5自然段,其他段落則以讀代講。

第一次試講,感覺學生提問環節的設計進行並不順當。雖然抓住了3、5兩個自然段重點學習,但缺少了2、4自然段的鋪墊,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夠深入。於是對教案進行修改,去掉了學生對課文內容提問的環節,只保留對課題提問,並抓住小喜鵲有哪兩個家?爲什麼會有兩個家?這兩個問題來學習課文。加強了對2、4 自然段的品讀。如:在學習第4自然段時提問:大喜鵲爲什麼會在原來的那棵大樹上造新家?樹梢上傳來它們歡快的叫聲。它們的心情怎麼樣?應怎麼讀呢?

第二次試講,感覺過程比較順暢。同學們回答問題比較到位,情感體驗也有一定的深度。而我經過試講對這課文也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似乎覺得每一句話都值得重點品一品,都是意味深長的。最後,還是決定抓住重點來學習。

在我班講的時候,感覺較好地實現了我對這一課的設想,同學們回答問題也是比較準確、到位。有了一定層次的情感體驗。但當馬老師說課時,我感覺到馬老師對這一課的理解有更深的層次。喜鵲對人的報恩,是我沒有體會到的。我想到的是喜鵲對人的親密。雖意思接近,但不夠深入。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還要把握學生,用學生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也就要把握學情。在最後回答爲什麼一到晚上小喜鵲就會回郭奶奶家過夜時學生有的答道篇:因爲小喜鵲想要去陪伴郭奶奶。有的說:因爲小喜鵲已把自己當成了郭奶奶的女兒。學生真正是以一顆童心,將小喜鵲當成人來看待,給它賦予了人的情感。而我卻並沒有。這一點是我應該向學生學習的。如果我事先對教材的把握再深入一些,在學生回答問題時適時點撥,相信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會達到更高的層次。

二、落實訓練點

語文課要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人文性體現在學生在課上的情感體現。工具性則體現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我感覺在這一課我的語言訓練點的設計還是比較好的,但在實施上有一定的欠缺。對於馬老師講的迂迴方法和訓練的展開要體現層次,感觸頗深。如:在體會關懷備至一詞時,我設計的是讓學生先說說關懷備至的意思,再說說關懷備至體現在哪兒,都是怎麼做的。其實可以先讓學生說說關懷備至體現在哪兒,都是怎麼做的,再體會關懷備至的意思。這樣從具體到抽象,就給了學生一個臺階,理解起來也就容易了。再如:在口語交際這個環節,學生髮揮不是太好。可以讓學生聯繫到自己想一想:爸爸、媽媽上班去,下班回來的時候,自己會對他們說些什麼。再來進行口語交際,結果也許會好一些。

三、關於課時安排

我講的是第二課時,其中一個環節,對課題提問。馬老師認爲不太合適,沒有抓住學生的心理需要。細品起來感覺很有道理。我也得到了一個啓示。我們通常會把學習生字放到第一課時,講讀課文放到第二課時。這樣一來到講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對於課文的興趣就減弱了許多,也就會有個別學生有在學習課文時往後翻看後面的課文的現象。其實,在一、二年級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不少生字和認讀字。那麼對於一些生字較少、文從字順的課文,就完全可以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先講讀課文再處理生字。

透過這一課,收穫很多。今後,還要更加努力、深入地理解把握教材。在落實各個訓練點的時候,還要更好地給學生搭好階梯,要有層次。還要注重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鋪墊。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9

【教學目的要求】

1.教育學生從小樹立“哪兒需要就在哪兒紮根”的志向,小學語文5年下《白楊》教案設計1。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能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造句。

3.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理解白楊本質特性和爸爸的心願。難點:領悟爸爸的心願。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1.向學生介紹沙漠和白楊樹的有關知識。

2.準備一幅能夠分步拼貼的教學掛圖和幻燈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審題:

1.課文寫了白楊的哪些特點呢?

2.課題是《白楊》,全文僅僅就是寫白楊嗎?

(二)老師範讀課文。

(三)學生自學課文。

1.出示自學思考題。學生自學:

(1)查字典或根據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戈壁茫茫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

分辨介紹撫摸表白沉思

(2)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3)大戈壁是什麼樣的?白楊樹是什麼樣的?

(4)爸爸是怎樣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的?

(5)試着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2.老師檢查自學效果。

(四)學生質疑問難。

(五)課內練習:

1.寫近義詞:介紹()撫摸()分辨()高大挺秀()

2.寫反義詞:清晰()動搖()軟弱()消失()

3.朗讀課文,找出文章中的三個問句。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找出三個問句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瞭解到課文講的是一位旅客帶自己的兩個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車上向孩子們介紹了白楊樹,並借白楊表白了自己的心願。那麼這位旅客的心願是什麼呢?他是怎樣借白楊來表白自己的心願的呢?這是這節課學習重點。

先請同學們找出課文中的三個問句。

小黑板出示: ①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②“爲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

這節課我們就順着這三個問句來學習課文。

(二)學習第一部分。

1.列車在哪兒前進呢?齊讀第一小節,讀後回答:大戈壁是什麼樣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掛圖。教師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有的只是滿地的黃沙。大風一起,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分不清哪裏是天,哪裏是地,大戈壁是多麼荒涼呀!

3.在這樣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車。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齊讀第三小節,讀後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楊樹長得怎樣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麗。最高的白楊有35米高,相當於十層樓房那麼高。)

4.老師在大戈壁的背景圖上貼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楊樹。

5.看到這白楊樹,爸爸的神情是怎樣的?兄妹倆又是怎樣的呢?分角色朗讀4—13小節。

6.過渡:兄妹只知道白楊很高很直,不知道它爲什麼這麼直,長得這麼高,當哥哥提出這問題時,爸爸的臉色有什麼變化?他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

(三)學習第三部分,小學語文教案《小學語文5年下《白楊》教案設計1》。

1.指名朗讀14小節。讀後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句話,然後逐句講讀。

第一句:“這白楊從來就這麼直,這麼高大。”

(1)“從來”是什麼意思?這句話講了白楊的什麼特點?

(2)朗讀比較,體會感情。

第二句:“哪兒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1)這句話講出了白楊的什麼特點?

(2)指導有感情朗讀。

第三句:“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1)這句話讚揚了白楊什麼特點?

(2)幻燈再現白楊與風沙、雨雪、乾旱、洪水抗爭的情景。

(3)老師描述:

在風沙面前,白楊像城牆一樣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楊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在乾旱面前,白楊像駱駝一樣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楊像中流砥柱一樣牢固堅定。這就是白楊的品格!

2.小結,指導有感情朗讀。

(四)學習第三部分。

1.啓發過渡:爸爸介紹白楊樹時爲什麼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了呢?他爲什麼要想一會兒才告訴兒子和女兒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願。爸爸的心願是什麼呢?你能不能從下面的一段話中看出?

3.引讀16小節。讀後討論爸爸的心願。

(爸爸的心願是:不僅自己要像白楊那樣紮根邊疆,還希望孩子們也能像白楊那樣紮根邊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話既回答了兒子的問題,又是在借白楊勉勵自己,教育孩子。)

4.引讀17小節。過渡:爸爸介紹的這一點白楊的知識和做人的知識就像一粒種子播在了孩子們幼小的心田裏。這種子能不能生根、發芽、成長呢?

5.老師讀18小節。讀後討論: (1)爸爸爲什麼又陷入沉思?(2)爲什麼他又露出了一絲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作者僅僅就是寫小白楊嗎?

6.老師在大白楊樹的旁邊貼上兩棵小白楊樹。

(五)總結課文

1.中心思想: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藉以表達自己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生根、發芽、成長。

2.抓住三個問句,總結文章的結構特點。

3.交流感受、昇華中心。

(六)佈置作業

1.造句:(1)哪兒……哪兒……

(2)不管……不管……總是……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葉老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那麼如何在高年閱讀教學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學路和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達到“入境始與親”、“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呢?我試着在《白楊》一文的教學中作了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