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春江花月夜》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一課時

過程:

一、匯入

在星光燦爛的唐代詩壇,《春江花月夜》帶着皓潔的月光像鑽石一般熠熠生輝,引人注目,聞一多先生曾將此詩譽爲“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評論家說張若虛這一首詩可以“孤篇蓋全唐”。今天我們來欣賞這篇經典詩作。

二、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爲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

三、解題

《春江花月夜》爲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爲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爲深遠。

四、賞析詩歌

(一)開頭八句爲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於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瞭。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3、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着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爲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

1、提示: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並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重點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三)餘下二十句爲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爲兩層:

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爲一層,寫思婦懷人;

這裏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捲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捲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着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託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爲一層,寫遊子想家。

最後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閒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裏,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着些許傷感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着,斷續着。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裏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覆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採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於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麼富於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爲襯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雲、青楓、玉戶、閒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着景物出現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同時,詩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詩句,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統一,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讚自然的同時禮讚生命。

五、再次欣賞教師誦讀這首的配樂範讀錄音

    學生跟隨錄音,輕聲吟誦,細細體會詩歌美好而幽遠的意境。

六、作業

    用現代文的形式將這首詩的美好意境表現出來。

(作業參考答案:

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隨着千萬裏春潮盪漾,千萬裏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着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裏。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麼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雲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遊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着你的聲息,願化爲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着月色歸來?落月搖盪着--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板書: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遠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暫--永恆

情:遊子思婦相思之情  悽清婉轉

課外延伸:

古人在詩歌中常常喜歡用“月”和“江水”的意象來表情大意,試找出幾句,並分析這兩種意象含蓋的情素。

(1)明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唐 李白)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唐 王昌齡)

“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宋蘇軾)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唐 劉禹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張九齡)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

意象含蓋的情素:思念,懷想,寂寞,冷落,悽美。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赤壁賦》)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李之儀的《卜算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宋辛棄疾《南鄉子》)

“離恨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意象含蓋的情素:人生短暫,自然永恆,綿延思念,愁情。  

 

李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