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有關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集錦六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課文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集錦六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動物尾巴的特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認識動物尾巴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四、教學準備:教學課件、生字卡、動物頭飾、錄音帶等。

五、教學課時: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動物嗎?今天我們一起去動物園看動物好嗎?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們一起坐上去動物園的汽車(播放汽車的音樂)。到了,請同學們坐好。

2、出示圖片,問:動物園裏有哪些動物?你們想知道它們尾巴的特點嗎?

3、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3課《比尾巴》就能幫我們找到答案了。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把書開啟到第3課,一邊看書一邊聽錄音範讀課文,想一想這課有幾小節?

2、請同桌同學互相幫助來讀課文,把生字讀三次。

3、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開火車、齊讀)

4、這篇課文有多少個小節?(有4個小節。)

(三)、學習第二節。

1、請同學們齊讀第一、二節,想一想:你知道了什麼?

2、貼動物圖,問:這是第幾節講的?(第二節。)

3、指着沒有尾巴的動物的圖,問:這些動物的尾巴怎樣了?(它們的尾巴沒有了。)

4、出示動物的尾巴圖,問:它們的尾巴在這裏,誰能幫它們找回自己的尾巴?

5、你是怎樣知道的?(猴子的尾巴是長的,兔子的尾巴是短的,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板書:長、短、像傘。

6、問:你們知道猴子的尾巴有多長嗎?兔子的尾巴有多短嗎?

7、問:比兔子的尾巴長的動物有哪些?與猴子比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

8、小結:長和短不是一定的,要透過比較才知道。

9、問:你還知道有什麼長,什麼短嗎?

10、松鼠的尾巴是什麼樣子的?傘是什麼樣子的?(學生做手勢來表示傘的樣子。)

11、看黑板的板書來讀第二節。

(四)、學習第一節。

1、在第一、二節裏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是什麼符號?)

2、教師講解:這是問號,用在問句的後面,表示提出問題。

3、問:第一節提出了幾個問題,分別是什麼?板書:誰的尾巴、“?”。

4、學生練習說問句。

5、指導讀問句。教師範讀,指名讀。

6、加上表示尾巴特點的動作來齊讀第一、二節。

7、小結:第一、二節寫得很生動,因爲用了一問一答的形式寫出了動物尾巴的特點。課文裏還有哪幾個小節用了一問一答的形式來寫其它動物尾巴特點的呢?

(五)、學習第三、四節。

1、請同學們分四人小組來自學第三、四節,邊學邊想:你學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

2、問:你學到了什麼?(A、尾巴的特點;B、三個問句。)板書:彎、扁、最好看、“?”。

3、問:你還想到什麼?

4、指導朗讀:男、女分組讀。

(六)、做遊戲《找朋友》。

1、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做遊戲?老師有個要求:請同學們在做遊戲時要邊看遊戲的內容邊練習背課文,好嗎?

2、這個遊戲叫《找朋友》,想玩的同學請坐好。(教師發動物及相關動物尾巴的頭飾)戴動物尾巴頭飾的同學站到講臺前。開始遊戲,(如:A、戴猴子尾巴頭飾的同學問:我的朋友在哪裏?B、同學齊答:猴子,猴子快出來!C、戴猴子頭飾的學生走出來說:你的朋友在這裏!)

3、看圖加動作來背誦課文,再比賽背課文。

4、總結板書:這節課,我們學過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特點?

5、小結:同學們說得很好,只要我們平時多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更多動物尾巴的特點。

(七)、練習(畫一畫)。

1、出示幾種動物的圖片,讓學生來幫它們加上尾巴。

2、畫完後讓學生說說動物尾巴的特點。

(八)總結全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畫》是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一首古詩。課文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和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山水相映,鳥語花香的美感。課文以“畫”這個謎底爲中心,抓住山水畫的形象特徵展開描述,圖文對應,妙趣橫生。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透過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教學目標]

1.認識“遠、看、近、聽、春、還”六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瞭解古詩大致意思,懂得這首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激發學生熱愛自然和喜愛朗讀古詩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學習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設計理念]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在新課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實起來,“靈秀起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對每個學生學習個性的尊重。教學中,應讓每個孩子自由地讀、自由地學、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達、學生有了自由、纔會有靈性。課堂上,我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詩句,自由選擇喜歡的方式讀書,引導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學會傾聽、學會汲取、學會欣賞,從而產生思維的撞擊、情感的交流、知識的共享和心靈的震撼。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喚起他們去探究學習中華古文化的主動性,催化了學生情感,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應把握“古詩誦讀”這一課型教學的尺度,即重點是識字和熟讀成誦,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多讀,要讀準每個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詩讀通順,要讀好整首古詩直至能熟讀成誦。學生主要透過多讀和結合看圖,以及教師適當的詩意描述,瞭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悟詩的意境美。教師還應恰當創設出詩境,讓學生透過多讀體會美、欣賞美、評價美,以至於自己表達美、創設美。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剛人學的一年級小朋友,自我約束能力差,老師如若引導不當,會使他們產生厭倦情緒。因此,課堂上把遊戲寓於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如本節課開課的猜謎語遊戲,識字過程中的開火車、猜字的遊戲等等,讓學生學習情緒高漲,爲他們創設了一個生動活潑、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感受學語文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情境匯入

師:同學們,你們都猜過謎語嗎?誰來出個謎語給大家猜?

(學生興趣盎然地玩猜謎語的遊戲)同學們真聰明,老師也請你們猜個謎語(出示古詩),它是一首謎語詩(板書:古詩誦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學完古詩,你們一定能猜出謎底。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1.請大家翻開書92頁,自由讀詩,注意藉助拼音讀準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這六個字你們會認嗎?先自己在下面讀一讀吧!

3.誰想讀給大家聽一聽?(學生自主選擇讀宇,重點指導讀好前鼻音“近”、後鼻音“聽”)

4.讀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讀這麼好嗎?咱們開火車比賽來讀一讀吧1

5.猜字遊戲:老師藏一張字卡在身後,讓學生猜是哪個字寶寶這麼調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遊戲。(學生在遊戲中鞏固生字的讀音)

三、再讀古詩,讀通詩句

1.生字讀得這麼好,相信大家再讀古詩時一定能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自己在下面讀一讀。

2.同座互讀、評,指名全班讀、評。

3.全班齊讀。

四、品讀詞句,領悟詩境

1.學生自由讀詩,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行多讀幾遍,並讀給同座聽。

2.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調整教法,學生喜歡讀哪一句,就指導學生讀好哪一句。導讀方法如下:

“遠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圖片,師描繪遠山:遠遠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峯連綿起伏,多美呀!誰能把這行詩讀得很美呢?

“近聽水無聲”,演示“水”的分解圖片,師述:嘩嘩的流水從山間流出,請一位同學上臺來聽流水的聲音,其他同學把耳朵貼在書上聽一聽,能聽到流水的聲音嗎?爲什麼?(畫上的水)。那麼,這一行該怎麼讀呢?

“春去花還在”,演示“花”分解圖片,師述:春天到了,百花盛開,現在春天過去了,花怎麼還在開放呢?(畫上的花)。誰能把這一句讀好呢?

“人來鳥不驚”,演示“鳥”的分解圖片,師述:枝頭上站着一隻可愛的小鳥,咱們來跟它打個招呼吧。請一個同學上來,和下面的同學一起說:“嗨,小鳥,你好呀!”哎呀,小鳥不理我們,這是怎麼回事呀?(畫上的鳥)。誰會讀這行詩?

3.四行詩都讀好了嗎?現在我們把整首詩連起來讀一讀。

練讀,指名讀,齊讀,看圖讀,引讀。

4.讓學生猜出謎底:畫。(板書課題,齊讀)說說是怎麼猜出來的。

五、積累詩句,熟讀成誦

1.學生再來欣賞一下這幅美麗的畫,配樂,學生邊看圖邊吟誦。

2.學生在學習小組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好這首詩吧!

(小組合作多種形式練讀)

3.小組學習成果展示。

4.熟讀成誦。(背誦時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山、水、花、鳥”來背。)

六、課外延伸,再現情境

1.師:(充滿激情地)這首詩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個字就描繪了這麼美的一幅景象。你們還知道哪些有趣的詩嗎?(學生擴展背詩,激發喜愛朗讀古詩的情感。)

2.回家請爸爸媽媽猜今天學的謎語詩,如果猜對了,就畫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送給他們作爲獎勵,並蒐集更多古詩參加下週班級開展的“古詩誦讀會”。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1、掌握生字詞。

2、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變化的原因。

3、感悟語言的魅力。

 重難點、關鍵:

1、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變化的原因。

2、感悟語言的魅力。

課時劃分: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自學生字詞

生字:紳士一枚硬幣魔力

詞語:

木然:呆呆的樣子。

佝僂:脊背向前彎曲。

襤褸:(衣衫)破爛。

俯身:低下身子。

詢問:徵求意見,打聽。

欣慰:喜歡而心安。

魔力:使人愛好、沉迷的吸引力。

風燭殘年:比喻臨近死亡的晚年。

襯托:爲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陪襯或對照。

二、匯入新課

1、自由讀課文,初知文章的內容。

2、講一講文章內容。

生講後師歸納。

中午,一個街頭乞討的老婦人立在寫着“我什麼也看不見”的牌旁,什麼也沒得到,一個詩人給了她錢,並在牌子上加了“春天到了”,晚上,老婦人收到了許多銅幣。

三、理解課文

1、分組討論:中午和晚上老婦人的所得爲什麼會有不同?

2、彙報討論結果。

教師歸納:“春天到了,我什麼也看不見!”告訴來來往往的人們:春天來臨了,百花齊放,百綠崢嶸,生活是這樣美好,而“我”卻什麼也看不見,“我”能看見的只有黑暗、陰沉,能感受到的是飢餓、貧寒,“我”是多麼不幸啊!請幸福地生活在春天裏的、能感受花開樹長鳥飛水流的人們施捨“我”一點吧。看到蘊含着這樣深刻意義的詩句,誰不動惻隱之心呢?誰會不掏出一點錢施捨這位可憐的人呢?所以詩人在“我什麼也看不見”之前寫的“春天來了”具有催人動心、感人心肺的作用,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3、請同學們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什麼是同情心,什麼是幸福?

生髮言後教師歸納:“同情”是一種美德,它縮短了幸福之人與苦難之人的距離,它是伸出的雙手,它是溫馨的花香,它是春日的暖風,它給苦難送去幸福,給憂傷送去歡樂,人人都獻出一份同情,這世界會變得更美好。“幸福”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比如寒酸的小職員看到“春天來了,我什麼也看不見”就會覺得自己看得見春天是多麼幸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會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幸福。

 四、小結

加了一句話,就“讓什麼也看不見的老婦人”令人同情,這就是襯托的力量,春天的美好襯托出老婦人的悲慘,更令人一拘同情,這就是語言的魅力。讀了這篇文章,希望大家要會運用語言,學會用語言去打動人心。

 五、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讀課文的最後一段話。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4

一、深入理解教材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只看教參上的提示是遠遠不夠的,要自己去讀去悟才行。《小喜鵲的兩個家》這課加上試講一共講了三遍,感覺每一次講完以後,都對課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越講越覺得課文有的可講。

小喜鵲的兩個家這課文是根據發生在北京的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透過小喜鵲的兩個家,說明了人們對小鳥的關愛,表現了人與鳥的友好相處。課文人和喜鵲兩條線展開,感人而有趣。重、難點是瞭解課文內容,體會到人類對小鳥的關愛及小鳥對人的友好。

根據課文內容、重難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篇。

1、瞭解小喜鵲有兩個家的原因,體會到人類對小鳥的關愛及小鳥對人的友好。

2、透過句子比較,體會課文原句的具體、生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小喜鵲的兩個家展開教學,重點體會郭奶奶一家對小喜鵲的關懷備至和小喜鵲對郭奶奶一家的親密,也就是重點學習第3、5自然段,其他段落則以讀代講。

第一次試講,感覺學生提問環節的設計進行並不順當。雖然抓住了3、5兩個自然段重點學習,但缺少了2、4自然段的鋪墊,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夠深入。於是對教案進行修改,去掉了學生對課文內容提問的環節,只保留對課題提問,並抓住小喜鵲有哪兩個家?爲什麼會有兩個家?這兩個問題來學習課文。加強了對2、4 自然段的品讀。如:在學習第4自然段時提問:大喜鵲爲什麼會在原來的那棵大樹上造新家?樹梢上傳來它們歡快的叫聲。它們的心情怎麼樣?應怎麼讀呢?

第二次試講,感覺過程比較順暢。同學們回答問題比較到位,情感體驗也有一定的深度。而我經過試講對這課文也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似乎覺得每一句話都值得重點品一品,都是意味深長的。最後,還是決定抓住重點來學習。

在我班講的時候,感覺較好地實現了我對這一課的設想,同學們回答問題也是比較準確、到位。有了一定層次的情感體驗。但當馬老師說課時,我感覺到馬老師對這一課的理解有更深的層次。喜鵲對人的報恩,是我沒有體會到的。我想到的是喜鵲對人的親密。雖意思接近,但不夠深入。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還要把握學生,用學生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也就要把握學情。在最後回答爲什麼一到晚上小喜鵲就會回郭奶奶家過夜時學生有的答道篇:因爲小喜鵲想要去陪伴郭奶奶。有的說:因爲小喜鵲已把自己當成了郭奶奶的女兒。學生真正是以一顆童心,將小喜鵲當成人來看待,給它賦予了人的情感。而我卻並沒有。這一點是我應該向學生學習的。如果我事先對教材的把握再深入一些,在學生回答問題時適時點撥,相信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會達到更高的層次。

二、落實訓練點

語文課要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人文性體現在學生在課上的情感體現。工具性則體現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我感覺在這一課我的語言訓練點的設計還是比較好的,但在實施上有一定的欠缺。對於馬老師講的迂迴方法和訓練的展開要體現層次,感觸頗深。如:在體會關懷備至一詞時,我設計的是讓學生先說說關懷備至的意思,再說說關懷備至體現在哪兒,都是怎麼做的。其實可以先讓學生說說關懷備至體現在哪兒,都是怎麼做的,再體會關懷備至的意思。這樣從具體到抽象,就給了學生一個臺階,理解起來也就容易了。再如:在口語交際這個環節,學生髮揮不是太好。可以讓學生聯繫到自己想一想:爸爸、媽媽上班去,下班回來的時候,自己會對他們說些什麼。再來進行口語交際,結果也許會好一些。

三、關於課時安排

我講的是第二課時,其中一個環節,對課題提問。馬老師認爲不太合適,沒有抓住學生的心理需要。細品起來感覺很有道理。我也得到了一個啓示。我們通常會把學習生字放到第一課時,講讀課文放到第二課時。這樣一來到講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對於課文的興趣就減弱了許多,也就會有個別學生有在學習課文時往後翻看後面的課文的現象。其實,在一、二年級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不少生字和認讀字。那麼對於一些生字較少、文從字順的課文,就完全可以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先講讀課文再處理生字。

透過這一課,收穫很多。今後,還要更加努力、深入地理解把握教材。在落實各個訓練點的時候,還要更好地給學生搭好階梯,要有層次。還要注重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鋪墊。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1.認識“壩、傣”等5個生字,《我們的民族小學》第一課時教案。會寫“坪、壩”等12個字。能正確讀寫“坪壩、穿戴、打扮”等19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這所民族小學的喜愛之情。

3.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描寫窗外安靜情景的句子。

4.瞭解民族小學學生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課文表達的自豪和讚美之情,並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抄寫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初步體會這些句子的含義。教學準備課前發動學生蒐集有關我國少數民族服飾和風情的圖片、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舉行“民族風情”展示會,鍛鍊學生蒐集資訊、交流資訊的能力。

2.自學生字詞,試讀課文。

3.指導書寫生字新詞。

教學流程一、舉行“民族風情”展示會

1.師談話匯入。輕聲播放音樂《愛我中華》,

師: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飾,更有不同的風俗,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十四個生字和新詞“留戀、不禁、展示、顫動、南國、應接不暇”。

2、訓練學生按作者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導學生體會哪些地方描寫了事物的靜態,哪些地方描寫了事物的動態,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學重點】

1、瞭解大榕樹的外形特點,體會“鳥的天堂”的含義。

2、學習描寫事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學生活動設計】

1、回答文中設計的問題,勾劃重點詞句。

2、同位討論、小組交流、理解重點句。

3、觀察投影片上的圖,發揮想象,進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

4、質疑問難。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1、檢查預習情況,質疑問難。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主要內容。

3、理清層次,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讀課文、正音、解詞:

⑴ 讀準字音:

“顫”讀 chàn;“應接不暇”中“應”讀 yìng;“一簇”中“簇”讀 cù;“隙”讀 xì。

⑵ 理解詞語:

留戀:不忍捨棄或離開。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顯地表現出來。

南國:指我國的南部。

顫動:本課指微風吹動樹葉一閃一閃的樣子。

應接不暇:本課指由於鳥兒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過來。

2、用“ ”劃出文中你認爲寫得美的詞句來讀一讀、細體會。

3、自由讀課文:

質疑問難。

二、揭題,學生自悟

1、板書課題:

“天堂”指什麼?在文中怎樣理解?

文中“鳥的天堂”指的是什麼?

2、默讀全文思考:

作者幾次去“鳥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麼不同?

(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黃昏鳥都棲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寫了“天堂”本身──大榕樹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正是鳥兒最活躍的時刻,所以着重寫了“天堂”裏的居民──鳥兒熱鬧活動的情景。)

三、小組討論

我們把作者兩次遊覽“鳥的天堂”各爲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幾段?各段的大意是什麼?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們划船出去遊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寫我和朋友們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了“鳥的天堂”──大榕樹。

第三段(10~13自然):寫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們再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了“ 鳥的天堂”裏的居民──鳥兒的活動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寫作者對“鳥的天堂”的讚美和留戀。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

1、分析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初步瞭解課文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

1、讀一讀、說一說你讀懂了什麼,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出來的?

1、作者吃過晚飯,黃昏時,在河邊與朋友乘船出遊。從“吃過晚飯”、“我們陸續跳上一隻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體會到,當時環境十分幽靜。從“沒有波浪”、“平靜地移動”、“聽見了水聲”體會到的。

2、練習朗讀:

體會作者遊玩時愉悅的心情。

二、學習第二段

1、出示投影片(文中插圖):

看圖用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概括說說這是一棵怎樣的大樹。

(獨木成林,枝繁葉茂,充滿生機與活力,鬱鬱蔥蔥……)

2、默讀思考:

作者是按什麼順序描寫榕樹的?主要寫了榕樹的什麼特點?用 線劃出來。

3、小組討論、互相交流:

這一段描寫了榕樹“大”“美”的特點。

⑴ 描寫“大”的語句:

① “在一個地方,河面變窄了。”

② “那是許多株茂盛的榕樹,看不出主幹在什麼地方。”

③ “當我說許多株榕樹的時候……”

④ “我見過不少榕樹,這樣大的還是第一次看見。”

⑤ “真是一株大樹,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

⑵ 描寫“美”的語句:

① “一簇簇樹葉……真綠得可愛”。

② “有許多根垂到地上……臥在水面上。”

③ “那麼多的綠葉……新的生命在顫動。”

4、圖文對照,學生交流、教師點撥、理解重點句:

出示投影片:

這兩句話寫出了這株大榕樹的真面目。樹木的特點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裏”之後就成了樹幹,這就是這株大榕樹“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的原因。

5、指導朗讀:

培養學生體驗“美”、欣賞“美”的'能力。

6、小結:

這一段作者由“遠”及“近”地對榕樹的大小,它的根、葉、幹、枝的形狀、顏色、大小等進行了描寫,這是靜態描寫。

三、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第三段,思考:

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這一段主要寫了作者和朋友們第二天又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情景。)

2、再讀討論,教師適時點撥,再讀思考:

作者是怎樣描寫衆鳥紛飛的活動情景的?標出有關語句,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⑴ 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寫出了鳥形、鳥色及鳥的姿態。用這樣相同或相似的句式來寫,讀起來節奏感強,非常上口。

⑵ 作者用了擬人句“樹上就變得熱鬧了。”“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着,那歌聲真好聽。”寫出了鳥兒們在“天堂”裏活潑、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讀:

體會這一段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4、小結:

這一段作者主要寫了鳥的活動──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動態的鳥,構成了一幅“百鳥圖”。是對事物變化活動的描述,這是動態描寫。

四、學習第四段

1、自由讀第四段:

說說你從哪些語句中讀懂了什麼。

(由“回頭看”、“我感到一點兒留戀”、“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體會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戀。)

2、感情朗讀、深化理解:

要讀出留戀、讚美之情。

五、課後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從“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到“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第三課時

〖明確目標

圍繞重點,學習表達。

〖教學過程

一、過渡

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這篇課文按遊覽路線寫了作者兩次到“鳥的天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兩天的記遊,重點不同,方法也有別。那麼作者是怎樣來寫所見所聞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

二、投影出示自學提綱

默讀思考集中交流、整理:

1、時間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沒有看到鳥,因爲天晚了,鳥兒們已經在樹上棲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鳥兒,因爲早晨,鳥兒開始活動了。

2、因爲這棵榕樹很大,而且枝繁葉茂、土地溼潤、環境安寧,正適合鳥兒做巢生活、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鳥兒得到了保護,便於鳥類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鳥兒生活的“天堂”。

三、再讀課文,討論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是靜態描寫?哪些地方是動態描寫?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1、大榕樹是靜止不動的,文中作者從根、幹、枝、葉等部位逐項來寫,這就是對榕樹的靜態描寫,如:

“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裏”;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2、作者第二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寫了鳥的活動,是動態描寫。如:

“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3、寫文章時,注意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就能把內容寫得更具體、更準確,動靜結合,可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4、朗讀課文,深化理解。

四、總結擴展

1、總結全文,歸納中心:

本文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美麗奇特及被稱作“鳥的天堂”是名不虛傳的。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了什麼啓發?

(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讓學生暢所欲言。可以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或熱愛鳥類,保護環境等某一方面來談。如:學了這篇課文,我懂了觀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大小,形狀,顏色,位置等,而且還要注意事物在不同的時間裏靜態、動態的變化。)

五、佈置作業

1、摘抄佳句。

2、用“ ”線畫出短文中靜態描寫的句子,用“___”線畫出短文中動態描寫的句子這隻青蛙,兩隻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兩顆晶瑩的玻璃球,可機靈了。我把它剛放在水盆裏,那長蹼的後腿向後一劃,“唰”地一下,就躥出好遠,還濺中國點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