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五年級上冊《天火之謎》優秀教案

《天火之謎》(國標本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爲了揭開雷暴的祕密,不惜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裏冒着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課文雖然沒有曲折的情節,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富蘭克林勇於探索、敢於獻身的事蹟本身對喜歡新奇、冒險的小學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課文敘述生動、語言準確,很有研讀價值。針對課文特點,我們在教學中注意當好“引路人”,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閱讀、探究的興趣,引導他們合作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年級上冊《天火之謎》優秀教案

一、組裝風箏,引導發現問題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職責在於在新知與舊知相連接的地方喚起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探求的慾望。”

初讀階段,教者從講臺下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風箏配件,請幾名學生到講臺前組裝。學生猜不透老師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卻一下高度興奮起來。如皋是郭氏風箏的故鄉,不少學生放過風箏,因此很快組裝完畢。教師這才亮出“底牌”:“富蘭克林的那隻風箏與這隻風箏有何區別?他爲什麼用風箏作試驗?請仔細閱讀課文,看看能發現哪些問題。”同學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十分投入地讀起書來,提出了十幾個問題:風箏線爲什麼用麻繩做?繩下爲何結上絲帶?爲什麼還要在麻繩和絲帶間繫上銅鑰匙?連許多自認爲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嘲熱諷”,富蘭克林爲何還要堅持試驗?……教者讓全班同學自由選擇一至三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利用課後時間合作研討,方法要多樣,要集思廣益,第二天課上交流。

二、緊扣“風箏”,解開“謎團”

因爲探究的問題是學生自己發現、自主選擇的,研究方法也由自己決定,所以各小組探究的熱情都很高,準備很充分,課上交流氣氛十分熱烈,“發現”多多。

彙報交流首先從破譯關注指數最高的“天火之謎”開始。有的小組運用反覆閱讀的方法發現,試驗之所以選用麻繩,是因爲麻繩淋雨帶電後纖維會“怒髮衝冠”豎起來,便於觀察。很多小組都查了《十萬個爲什麼》等資料,還是弄不明白繩子下端爲何結上絲帶並在接頭處繫上銅鑰匙,於是便請教師範學校的物理老師。原來,結上絲帶是爲了將電荷集中保留在風箏與麻繩這一段,便於試驗;另外,也考慮到自身安全。繫上銅鑰匙,爲的是更明顯、方便地觀察放電現象,因爲尖端之間易發生放電現象。

由此,討論進入了第二個議題:富蘭克林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細心觀察——大膽推測——試驗揭祕,其研究經過了這樣三個階段。這說明富蘭克林不僅有勇於探索、敢於犧牲的精神,還有科學的態度、嚴謹的作風。探究、交流既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多種學習方法嘗試解決問題,而且讓學生在這一過程受到情的薰陶、理的啓迪,真是一舉多得。

大半課過去了,學生的交流基本上圍繞內容的理解進行,對課文的語言關注較少。我又以周雨婷同學對第二自然段一個“推測”兩個“推論”的比較研究爲突破口,將全班同學研究的目光聚焦到對課文語言的鑑賞、吸收上來:第二自然段“怎麼可以”的反問句、“不僅……就連……”等關聯詞和第四自然段敘寫富蘭克林試驗的一系列動詞“結上”“繫着”“攥住”“靠近”“捉住”等極有表現力,值得學習,。

三、拓展延伸,把“風箏”放射課外去

下課前,第六小組介紹了:_{也們在網上搜集到的資料:富蘭克林不但是了不起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民主主義者,是著名的《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教者以此爲契機,佈置了兩條融實踐性、合作性於一體的綜合型作業,把探究的“風箏”放到了課外:一、廣泛收集古今中外科學家勇於探索、勤於發明的故事或以《謝謝您,×××科學家》爲題寫一段話,準備召開故事會、交流會;二、大千世界,值得探究的問題很多:海底爲什麼也有火山?蝌蚪變成青蛙後,鰓能變成肺嗎?如皋成爲長壽之鄉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請選擇或另找一個感興趣的課題,透過觀察、實驗、調查訪問、查找資料等方法,以小組爲單位合作解決,三週後,透過小報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記錄探究過程中的心得、感想。同學們躍躍欲試,熱情都很高。

實踐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只要想方設法創設氛圍,積極引導,學生是能夠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適合自己年齡特徵、認知水平的問題作出深入的探究的;而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既要大膽鼓勵,也要及時調控,以保證學生的探究圍繞主要目標進行,使他們真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