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實用】小班數學教案錦集9篇

作爲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班數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小班數學教案錦集9篇

小班數學教案 篇1

一、活動名稱:數字拼拼看

二、活動目標:

1、在操作的過程中,認識並能區分0-9的數字。

2、培養幼兒分類歸類的能力。

3、激發幼兒對數字的興趣。

4、培養和發展幼兒觀察能力。

5、培養幼兒的合作和競爭意識和能力。

三、活動準備:

10個動物圖畫(每個動物圖畫都剪成如干塊,每個動物圖畫的每一塊寫有0~9的數學數字,每個動物的每一塊上的數字是相同的)、背景音樂、將幼兒均分成兩組。

四、活動進程:

A、以談話匯入,激發幼兒。

1、小朋友們,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許多小動物,大家想不想看看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呀?想不想知道這些可愛的小動物是什麼呀?

2、讓老師告訴你吧,這些可愛的小動物要大家努力才能看得到。

3、小朋友們,老師現在手裏拿的就是這些可愛的小動物。不過這些小動物呢,是在一塊的,他們身上的數字是相同的,只要大家找的相同的數字拼起來,就可以看到這些可愛的小動物了。大家想不想玩呀?

B、帶領幼兒開始拼圖。

1、拼圖結束後教幼兒說出相應的動物的數字和動物的名稱。

2、重新引導幼兒學習10個數字。

3、請幼兒讀出並學習寫出0-9十個數字。

五、自然結束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學會了十個數字,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些可愛的動物和數字哦。

小班數學教案 篇2

課程設背景:

對於低幼的兒童,數概念的培養一直是件令教師和家長頭痛的事。從幼兒喜歡的故事入手,借用故事的外殼將數概念的培養溶入到生動、有趣的故事欣賞中,不失爲一種較理想的教學模式。小班階段數概念的學習重點是認識基數1~4,學會點數並選用正確的數字來表示數量。

創設背景:

對於低幼的兒童,數概念的培養一直是件令教師和家長頭痛的事。從幼兒喜歡的故事入手,借用故事的外殼將數概念的培養溶入到生動、有趣的故事欣賞中,不失爲一種較理想的教學模式。小班階段數概念的學習重點是認識基數1~4,學會點數並選用正確的數字來表示數量。在小班階段引入序數的概念,既是筆者的大膽嘗試也是筆者一貫的教學主張:知識經驗的學習應該注重其自身的完整性和不可割裂性,基數和序數的有機地結合纔是完整意義的數概念學習。活動的設計靈感來自於中班故事《煮蛋?煎蛋?》(選自朱家雄主編《幼兒主題式課程》),故事中爺爺、奶奶外出散步撿到了一籃子蛋,分大大的、不大也不小的、小小的三種,三種蛋的數量呈倍數遞進,故事內容與卵生動物有關。筆者班上的孩子恰好也剛學會了一首與卵生動物有關的兒歌《蛋蛋圓溜溜》,正契合故事的情節,故萌發了把該故事移植到小班,利用講故事、念兒歌的方式進行數概念學習的教學念頭。

教學目標:

1、複習基數1~4,初步感知序數1~4;

2、認識卵生動物。

教學準備:

1、圖片:10個蛋(從中間剪開,背面粘貼動物圖片),分別是1鳥2雞3鴨(紅、黃、藍3色)4魚(紅、黃、藍、綠4色),老爺爺、老奶奶各一;

2、音樂磁帶《小雞走》、《烏龜爬》,磁性數字卡1~4兩套(紅、黑兩色)、1~3(黑色)一套,白紙四張;

3、一個烏龜玩偶,將其翻轉成蛋的形狀。

4、板書設計:(各部分均用白紙矇住,逐一掀開。)

第1天,撿到個蛋。

第2天,撿到個蛋。

第3天,撿到個蛋

第4天,撿到個蛋。

教學過程:

1、開始部分:音樂《小雞走》進場。

2、基本部分:欣賞故事《蛋蛋圓溜溜》,複習基數1~4,初步感知序數1~4。

⑴出示老爺爺和老奶奶,講述故事《蛋蛋圓溜溜》。“老爺爺、老奶奶經常外出散步。”

⑵“第1天,他們撿到了1個蛋。”複習兒歌《一個蛋蛋圓溜溜》,學習什麼是卵生動物並用數字“1”表示數量。

⑶“第2天,他們撿到了幾個蛋?猜猜蛋蛋裏藏着什麼寶寶?”幼兒自由回答,列舉常見的卵生動物,目測並用數字“2”來表示。

⑷“第3天,他們撿到了幾個蛋?猜猜蛋蛋裏藏着什麼寶寶?”“紅色的小鴨藏在哪個蛋裏,請告訴大家。”創設問題情景引出序數的概念,幫助幼兒理解序數的實際應用價值。

⑸“第4天,他們撿到了幾個蛋?猜猜蛋蛋裏藏着什麼寶寶?”要求幼兒給蛋標上序號並回答第幾個蛋裏藏什麼顏色的小魚,鞏固對序數1~4的認識。

⑹透過提問複述故事,進一步感知數1~4和卵生動物。

①老爺爺老奶奶外出散步撿到了什麼?

②從蛋蛋裏生出來的動物寶寶叫什麼?你知道有哪些卵生動物嗎?

③第1天,他們撿到了幾個蛋?蛋蛋裏分別藏着什麼寶寶?第2、第3、第4天呢?

④第4天撿到的蛋中,第1個蛋蛋裏藏着什麼顏色的小魚?第2、第3、第4個呢?

3、結束部分:“老師也撿到了一個大蛋蛋,裏面藏着什麼寶寶呢?”複習兒歌《一個蛋蛋圓溜溜》,展示蛋裏藏着的烏龜玩偶,全體幼兒模仿烏龜爬出教室,活動自然結束。

教學反思

1、本次活動設計精巧,手法新穎,教學環節銜接自然流暢,活動趣味十足。活動對“教”的內容的完備性較爲重視,所預設的教學行動目標與所選擇的方式、載體渾然一體。

2、操作要點:

⑴故事、兒歌是吸引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參與興趣的關鍵手段,要靈活運用好,注意花費在這上面的時間不應太多,以免喧賓奪主;

⑵活動的難度及綜合的知識方面多寡可根據所在班的孩子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小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樂意參與分糖果的操作活動,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2、觀察、發現糖果顏色的不同,學習按顏色的標記進行分類。

3、能用簡單的語言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並進行操作活動。

活動準備:

1、幼兒自帶1—2種不同顏色(紅色、黃色、藍色等)的糖果。

2、盤子若干,透明塑料杯(3—4個),糖果(4—6顆)、分類杯(貼有顏色小熊標記)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糖果大聚會。

(1)教師出示幼兒帶來的各種各樣的糖果,吸引幼兒興趣。

教師:這些糖果寶寶真可愛,又漂亮又好吃,它們一樣嗎?說一說哪裏不一樣?

(2)教師鼓勵鼓勵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這些糖果有紅的、黃的、藍的。

(3)教師重點引導幼兒認識糖果的顏色。

教師:請你取一顆自己最喜歡的糖果,然後告訴大家你拿的是什麼顏色的。

2、認識標記,學習按糖果的顏色分類,送糖果回家。

(1)教師出示有顏色小熊標記的塑料透明杯,引導幼兒嘗試把這些糖果送給哪隻小熊最合適。

(2)教師引導幼兒認識並討論顏色標記:紅顏色小熊的杯子就是紅顏色糖果的'家……。

(3)教師按顏色標記給糖果分類,邊分類邊說:“××糖果送你回到××小熊家裏”,鼓勵幼兒和老師一起說一說。

3、幼兒個別操作。

(1)教師介紹並引導幼兒觀察操作材料。

(2)教師: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小碟糖果和一個分類杯,請幼兒按照分類杯上的標記將小碟裏的糖果寶寶送到杯子寶寶家裏。

(3)教師鼓勵並引導幼兒操作,進行個別指導。

4、嘗一嘗糖果。

請幼兒品嚐糖果,感受糖果的味道,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延伸:

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環境中物體的顏色與形狀,鼓勵幼兒按顏色或形狀的特徵對事物進行分類,並學會講訴。

小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利用文學作品激發幼兒收集的興趣。

2.利用幼兒收集的自然物.發展幼兒點數及分類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欣賞散文濤《收集東收集西》。

2.秋天的自然物,信封、大白紙、小筐等。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撿拾多種自然物的興趣。

老師:小朋友每天都能在院子裏收集到許多大自然送給我們的寶貝.尹老師發給每個人一個小信封。請你們把寶貝裝在信封中,看誰收集到的寶貝多,而且它們的樣子還不一樣。幼兒自選信封。

2.到戶外指導幼兒撿拾多種自然物。

老師:你都收集到什麼了?哪種最多?還能收集到其他東西麼?

老師:你撿到的樹葉真多呀.還能收集到什麼其他的寶貝嗎?

老師:你都有什麼寶貝?是從哪撿到的?

3.回教室指導幼兒把收集的寶貝進行分類。

老師:你們收集的東西真是太豐富了.尹老師發給每個小朋友一張大大的白紙,把你們收集的寶貝都倒在大白紙上,看看你收集的寶貝有沒有長得一樣的,我們把它放在一起。

老師:你收集到什麼了?

幼兒:我收集到了好多種樹葉。

老師:它們都是樹葉.都有什麼樣子的樹葉呢?

幼兒:有楊樹葉、小扇子葉、像小手的葉子,好多種呢。

老師:這是什麼葉子呢?

幼兒:楊樹葉。

老師:你能挑出和這片葉子一樣的樹葉放在一起嗎?

幼兒:我撿到的東兩名字都不一樣。

老師:都有什麼?

幼兒:小花瓣、小草,還有樹葉,還有……都數不出來了,我先把一樣的放在一塊兒再數就行了。

老師:對,那我們把一樣的放在一起,然後再數數。

幼兒:我找到了5樣寶貝呢。

幼兒:老師,我自己分了11種。

老師:你是怎麼知道的?我們一起分分好麼?

幼兒:花種子放在一起,小樹枝放在一起……原來我撿到了4類東西呀,我撿到了11片核桃葉,還以爲是11種東西呢。

幼兒:我收集到8種東西,樹枝是一種,但是有楊樹枝和泡桐樹枝,樹葉是一種,也有很多種樹葉..

老師:一種東兩也可以分很多,對麼?

幼兒:因爲它們都不是一種樹上的樹枝和樹葉……

4.利用集體分類幫助幼兒更加明確類的概念。

老師把幼兒收集的每類中取出一個,放在不同的大筐中。小朋友們帶着自己分好類的寶貝去給它們找家。

老師:請小朋友把自己分好類的收集分別放在屬於它的家葉,看看我們全

班小朋友共收集到幾類寶貝。

5.我們今天收集了許多寶貝.小朋友們平時在回家的路上、小公園中發現了什麼新鮮的東兩還可以收集起來,和大家一起用這些寶貝玩遊戲。

活動結束

1.鼓慟幼兒開動腦筋想出各種遊戲的玩法,如,比比誰的樹葉項鍊長、樹葉拼擺畫、樹枝長短的排列、裝飾畫等。

2.家園配合激發孩子收集自己喜歡的東西的興趣,如各種各樣的書等。

小班數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與背景:

大小排序是一項很平常的數學活動,但是怎樣引導幼兒學習是大家關注的一個問題。在這裏,我們嘗試以遊戲的形式,在簡單、輕鬆的活動中,讓幼兒自主地探索,學習。活動的材料,我們採用蒙氏教育材料,透過感覺統合,促進幼兒發展。

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正確獲得大小、差異變化的知覺。

2、在活動中能大膽進行嘗試。

3、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各種方體玩具、包裝盒

活動過程:

1、遊戲:“搭火車”

(1)幼兒嘗試遊戲。

師:“小朋友們瞧,老師帶來了好玩的積木寶寶。”

“看看,它們是什麼樣的?”

“它們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再想一想,感知立方體及它們的不同。活動中,幼兒說出了“上面有許多正方形”、“它們大小不一樣!”“有小的、有大的!”)

“你們想玩嗎?”“我們玩一個搭火車的遊戲吧!”

“看看哪個寶寶能幹,搭的火車漂亮!”(老師先不提要求,讓幼兒自由操作,老師參與幼兒的活動,注意發現是否有幼兒按規律進行排序。) (2)討論小結。

(在幼兒的活動中發現規律,既肯定了幼兒的探索,又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音樂集中幼兒、觀察選擇能按大小順序排列的火車)

師:“xx寶寶搭的這列火車真漂亮!我們來看看它是怎麼搭的。”

(丁政和蔣佳茜兩位小朋友是按大小規律排列的,我們請他(她)說一說他們是怎樣搭的,但是小班幼兒的表述能力還不行,所以他們不知道怎樣說,於是,老師和小朋友一起邊看邊說:大大的火車頭,身體越來越小。表揚了這兩位幼兒,他們非常的開心。)

(3)老師示範。

師:“老師也想玩一玩這個遊戲。寶寶們看,老師也來搭火車!”

“看看誰最大?讓它做火車頭!再找個大的做身體,找哪個?看看,還有誰大?搭上去。再找哪個?

小班數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複習三角形。

2、建立正方形的概念,學習正方形的基本性質。

3、引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黑板上畫一個一般的三角形,一個正方形。

活動過程:

1、複習三角形。

2、教師邊指正方形邊引導幼兒數出正方形角的個數和邊數,啓發幼兒說出:它是一個四邊形,它有四個角。

3、讓幼兒進一步觀察正方形的特點:4個角都是直角,4條邊都一樣長。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正方形。

4、小結:正方形有4條邊,它的邊一樣長;正方形有4個角,它的角一樣大,都是直角。

5、邊講述邊在黑板上再畫幾個邊長不同的正方形,使幼兒知道:所有正方形除大小不同外,其它性質都相同。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選材十分適合小班幼兒的認知年齡特點,抓住了他們的最近發展區,用多種形式達到了一個目標,逐層推進、逐步提高要求。各環節環環相扣,緊密聯繫,使幼兒的注意力始終處於集中狀態。教師還注重了低年齡幼兒的語言、社會能力的發展。若在最後環節添上一些讓幼兒的情緒得到高漲的遊戲活動會更貼切小班幼兒的心理。

小班數學教案 篇7

一、活動目標

1、能手口一致點數5以內的數,並按點卡上的點子數匹配同樣多的物體。

2、積極參與活動,感受操作中學習數學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1、1~5的師用大點卡一套,幼兒用的小點卡若干套。大範畫一副(缺花朵花瓶),若干彩色花朵。

2、自制足量彩色面泥,小盤子若干(幼兒數+桌子張數),大盤子三個。

3、《搓元宵》韻律磁帶、錄音機。

4、邀請五名幼兒客人蔘加。

三、活動過程

(一)、整理課堂教學環境。

遊戲:《我的小手骨碌碌》

(二)、點物匹配示範教學

師:今天,我們要邀請幾位小朋友到班上來做客,我們先把教室裝飾得漂亮一些。(出示範畫)

教師:花瓶了的花怎麼了?(凋謝了)我們把它變出來,好嗎?要變幾朵呢?你怎麼知道的?師幼點數花瓶上的點子數。請幼兒示範,按花瓶上的點子數自由選取花朵粘貼上。師幼點數花朵與點子數是否一致,表揚幼兒的能幹。

(三)、物點匹配,等量匹配示範操作。

請出小客人,歡迎小客人。

師:小朋友數一數來了多少客人?可以用那張點卡表示?請一幼兒選擇、出示相應的大點卡,師幼點數客人數與點子數是否匹配,表揚幼兒的能幹。

教師:一個客人一把椅子,5個客人需要幾把椅子?請幼兒給客人匹配椅子,師幼點數客人數與椅子數是否匹配。表揚小主人的熱情。

(四)、幼兒操作實踐點物匹配。

小朋友來做客,我們怎麼招待他們呢?家裏有元宵粉,小朋友們想搓元宵招待他們麼?你想搓幾個呢?你想搓幾個元宵你就選有幾個點子的點卡,好麼?

幼兒自選點卡,數一數點卡上有幾個點子,說一說要搓幾個元宵。

按桌分發面泥,幼兒每人一個小盤子。放《搓元宵》韻律磁帶。幼兒在音樂律動中根據點卡上的點子數搓元宵裝在小盤子裏。幼兒互相觀察、點數搓的元宵是否與點子數一樣多。

四、煮元宵。師觀察,幼兒送回點卡,並把搓好的元宵點數到老師的大盤子裏,老師煮元宵,小朋友休息,準備吃元宵。

小班數學教案 篇8

主題《落葉飄飄》讓我們與幼兒一起進入落葉的世界,去探究、去發現、去思索、去想象、去表現。《樹葉媽媽和孩子》就是透過落葉而匯入,讓孩子們扮演樹葉寶寶與樹葉媽媽在一起遊戲的過程中認識、區別綠色、黃色,並能一一對應找到相同的顏色。

一、樹葉寶寶找朋友

在歌曲《秋風》的背景音樂中,我帶領孩子跳着舞進入活動場地,有效的激發了孩子們的活動興趣。並以大風把樹葉寶寶都刮到了地上爲由,讓孩子們感受樹葉寶寶的可憐,並引導孩子們趕快撿起樹葉寶寶掛到脖子上扮演樹葉寶寶,並找到與自己顏色一樣的樹葉寶寶手拉手做好朋友。

反思:在一個歡快的氛圍中匯入主題,能有效激發孩子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在寬鬆、和諧的氛圍中孩子們初步認知了綠色、黃色。

二、樹葉媽媽和孩子

教師扮演樹葉媽媽,孩子們根據葉片顏色圍成兩個大圓圈。媽媽和孩子在音樂聲中一起跳舞,音樂一停,孩子們就根據媽媽手中拿的葉片顏色找媽媽。

反思:遊戲孩子們非常喜歡,也很投入。就是場地太小,媽媽站的距離孩子比較近,孩子們找媽媽時有點擠,場地再寬敞一些效果會更佳。

三、大風來了

在孩子們隨音樂跳舞時,播放大風聲音。並告知幼兒大風最喜歡抱走樹葉寶寶了,他想讓樹葉寶寶永遠都找不到媽媽。如果大風來了,你們就躲到大樹的後面,這樣就不會被大風帶走了,可是你們要看清楚,這兩顆大樹只保護和他寶寶顏色一樣的孩子,如果躲錯了你還是會被大風帶走的。跟隨音樂進行遊戲,等孩子們都躲好後,一位老師扮演大風檢查孩子們是否能一一對應找到相同顏色的大樹躲起來,如果躲錯了就帶走。

反思:在狂風的音樂聲中,身披斗篷面帶着大風面具的老師出現了,這個遊戲的氛圍營造的還是不錯的,就是大風面具可能有些兇相。還有讓孩子們躲藏的兩棵大樹的葉子再茂盛些肯更便於孩子們辨認,使孩子能快速找到自己的位子進行躲藏,效果可能更好。

小班數學教案 篇9

一、活動目標:

1、透過在故事情節中感受並發現物體的大小、多少與三隻熊的關係。

2、樂意爲三隻熊擺放早餐並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活動準備

1、《三隻熊的早餐》的圖片12幅

2、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6個“蘋果“及畫有三隻熊的底板一張。

三、活動過程:

(一)觀察小熊一家,透過比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匯入

師:(1)小朋友,看看他們是誰?(幼兒回答)

(2)哪個是爸爸?爲什麼你說他是爸爸?(3)哪個是小熊寶寶?爲什麼?那媽媽呢?

2、師小結

(二)逐一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幫助小熊一家分配食物,感知物體的大小、多少多少與三隻熊的關係。

1、分餐具並陳述理由

(1)師:吃東西前要準備什麼呀?(幼兒回答)

(2)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大小不同的餐具

師:這些碗怎麼分給小熊一家呢?(幼兒回答)

(3)師小結

2、分蜂蜜並陳述理由

(1)師:三瓶不一樣多地蜂蜜怎麼分給小熊的一家呢?(幼兒回答)

(2)師小結

3、分玉米並陳述理由

(1)師:三根玉米都是一樣高的,要怎麼分給小熊的一家呢?(幼兒回答)

(2)師小結

4、操作遊戲

(1)師:第三樣早餐是什麼?(蘋果)數數有幾個?怎麼分給小熊的一家呢?請小請小朋友們來幫他們分一下,他們是這麼分的:熊爸爸吃得最多,熊寶寶吃得最少,熊媽熊媽媽吃得不多也不少。

(2)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根據畫有三隻熊的底板,進行操作活動師,師巡視指導。

(3)評價

展示幼兒操作板,並請2—3名幼兒來介紹一下自己的分法與理由。

(三)延伸活動:思考留下的疑問

1、找找剩下哪樣東西沒有分,猜猜熊爸爸會找哪個盒子裏的魚。

2、開啟蓋子引導幼兒思考如何分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