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熱門】小學美術教案九篇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美術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熱門】小學美術教案九篇

小學美術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不同形態的材質,啓發學生的立體造型感受力、判斷力和想像力,同時獲得造型思維、方法、技能的基本訓練和審美能力的培養。

2、培養心靈手巧、善於發現、勇於創新的意識觀念。

教學重點

瞭解不同形態的材質在立體形態中形式美的表現和立體形態的構成形式,及其成型方法,學會“化腐朽爲神奇”。

教學難點

造型美觀、材料運用巧妙,作品立意新穎。

教學方法

啓發式、導學式、列舉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教師:1、實物教具或模型。

2、圖例欣賞。

學生:個人或小組收集各類點、線、塊狀材料,主要廢棄材料。

二、新課匯入

1、實物展示用廢棄材料製作的一兩件作品,提出問題:

(1)工藝構思;(2)所用材料。

2、圖片展示各類材料製作的作品。

3、學生回答作品的立意構思以及所學材料,並能說出自己受啓發後的新構思。

三、課堂發展

1、簡單示範一件作品的製作過程。

2、操作實踐:

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新構思完善並付諸實踐。

3、評價:

(1)自評作品;

(2)互評作品。

4、學生討論個人或小組提出的新構思的優缺點,揚長避短,發揮各自優勢能力合力進行製作實踐。

5、做出優秀作品,讓學生髮表體會。

四、課後拓展

集優秀作品舉辦一個以“變廢爲美”爲主題的工藝品製作展覽,讓學生寫簡短的創作體會。

五、預計效果

學生對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做自己喜愛的工藝設計會很感興趣,而且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小學美術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音樂會表達情緒是透過音樂的旋律線、音階、節奏、和聲等音樂法則展開,音樂會而美術作品也可以透過形狀與色彩去構築、演繹不同的“樂章”,美術與音樂都是一種精神的傳達,心靈的感染,都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課音樂會屬於“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借音樂會這一主題,讓學生設計音樂會招貼,製作簡單的立體抽象作品。這兩種美術活動形式爲學生的審美心理建構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客體和刺激途徑。 音樂會

本課音樂會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美學法則的聯繫與連接上。本課音樂會主要貫穿的是統一與對比、節奏與韻律的原則。統一是尋求形、色等各要素之間的聯繫,以形成一個整體形態,對比是要求各要素之間的差異使整體發生變化,兩者相互依存。重複與秩序爲節奏準備了前提,節奏在音樂中表現爲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快慢現象。美術中的構成要素作高低的變化即產生起伏韻律;構成要素排列作疏密變化即產生急緩韻律;構成要素作長短曲直變化即產生悠揚韻律。 “活動一”學習內容是設計音樂會海報(招貼),海報設計需注意主題鮮明、構圖清晰、色彩明確等基本原則。本課應圍繞音樂會這一主題合理確定圖片、圖形、圖案及字型。招貼畫要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又依賴於色彩的表現。音樂的節奏體現在節拍上,色彩的節奏體現在每種顏色之間以及與整體的關係上。我們把每種顏色看成是一個音符,音符之間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形成色彩旋律,透過色彩的形狀、鮮灰、深淺、冷暖和肌理的構成而完成視覺音響的表現,如教材中的電腦繪畫就是運用色彩表達音樂的感受。康定斯基的畫直接以點、線、面、色等抽象的造型來表達感情,受音樂的啓發,強調即興的創作與情感的宣泄,享有“畫布上的樂師”的美稱,他的作品體現了音樂與繪畫的完全的內在結合。教學步驟的設計可採用兩種方式。音樂會第一種方式是沿襲低年級的視聽即興訓練,讓學生先聽樂曲,即興作畫,然後在這幅畫中合適的位置上標明音樂會的主題、地點和時間。第二種方式是有意識地在平面內組織點、線、面這些元素,在構思佈局時應巧妙分割空間,注意點、線、面形態的位置關係,也可採用色彩和調子進行有意規劃。教材右上角四幅圖能使學生領略節奏、方向、大小、深淺的對比效果,體現基礎的美學原理。

“活動二”學習內容是利用紙材做簡單的立體抽象作

品。透過同一形態的紙筒的重複漸變和反覆交替來形成有秩序、有規律的運動感。紙筒組合是紙立體造型的一種方法,在整體造型上應注意重心穩定,可以有對稱式、迴轉式、平衡式、漸變式等各種造型形式。紙筒組合可產生位置變化、數量變化和方向的變化。紙筒組合固定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方法爲黏結,把各個圓筒用膠黏合;一種方法是卡接或插接,在一個紙筒上留下幾個切口,與其餘紙筒相互插在一起,或利用插片與特有插口的紙筒連接。插接時應注意開口的位置、切口的深淺及方向、數目的變化。教材選用了芬蘭女雕塑家埃拉·希爾圖寧的作品——西貝柳斯紀念碑,展現了空間立體構成所具有的抽象的形式美感,充分表達了對音樂的感’受。“學習屋”的內容進一步說明了美術、音樂、書法、建築等各門藝術之間的綜合性,怎樣使各科的學習形成一種互補、互利的生態關係,需要不斷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學目標

◆欣賞康定斯基的作品,初步感受藝術作品抽象的形式美感。

◆學會海報設計的基本步驟、方法,設計一張音樂會海報。

◆運用紙筒或紙片組合進行立體造型,體現節奏與韻律的美感。

◆在學習活動中感悟美術與音樂的聯繫,發展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思路

對形式美法則的領悟主要靠美術活動來完成,教師應首先明確學科主要任務,合理設計音美學科的連接點:可以是即興的關聯,如聽樂曲畫一畫;可以是非直接關聯,如放背景音樂讓學生做練習;可以是直接關聯,討論用什麼樣的線條、色彩或其他要素才能把所定音樂的情調錶達出來。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水平、自己的特長和教學經驗來確定音美之間的聯繫,哪些是強制性的,哪些是自然而然的,哪些是隱含不露的。

“活動一”教學過程安排建議爲“明確任務——名作欣賞—— 掌握方法——綜合探究——創造表現——交流評析”,開門見山,提出爲本校設計一張校園音樂會海報的學習任務,並出示優秀的海報作品讓學生欣賞,討論海報設計的內容——畫面和文字(包括主題、舉辦時間、地點、單位)。大家共同探究畫面的設計,可以對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進行理性分析,也可以根據形式美法則,運用點、線、面組織畫面,然後再確定文字的大小、色彩和位置。

“活動二”教學過程安排建議爲“作品欣賞——發現規律——掌握方法——自主表現—— 評析交流——學習遷移”。從西貝柳斯紀念碑欣賞開始,逐步引導學生觀賞一些立體抽象作品,發現這些作品單體一致,重複漸變、重複交替的`組合規律。指導學生掌握紙筒組合的方法——卡接或黏結法,製作一件立體抽象作品。“學習遷移”可充分利用“學習屋”的內容進行討論延伸。

四、教學選擇

1.海報設計的工具材料可以是油畫棒、水彩筆、顏料。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直接用電腦設計海報。

2.立體造型的材料用紙筒或紙片製作。可以用拼擺組合的方法,只是注意單體選擇應一致,且準備充分,達到一定的數量。可以用切割的方法,比前種方法稍難一些,製作前構思顯得尤爲重要,應注意切口的方向、長短。教師應側重於某種方法、技術的指導,解決立體造型的實際操作問題。

3.課時的安排建議用2—4課時。如用2課時:1課時設計海報;1課時進行立體制作。如用4課時:可以用兩個課時設計海報;1課時進行立體制作;1課時對“學習屋”的內容進行綜合欣賞評述。

五、教學建議

1.本課是由美術切入的綜合藝術課,主要依靠美術活動體驗視覺藝術的抽象美。海報設計的工具材料可以是油畫棒、水彩筆、顏料。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直接用電腦設計海報。

2.立體造型的材料用紙筒或紙片製作。可以用拼擺組合的方法,只是注意單體選擇應一致,且準備充分,達到一定的數量。可以用切割的方法,比前種方法稍難一些,製作前構思顯得尤爲重要,應注意切口的方向、長短。教師應側重幹某種方法、技術的指導,解決立體造型的實際操作問題。

3.課時的安排建議用2— 4課時完成。如用2課時:1課時設計海報;1課時進行立體制作。如用4課時:可以用2課時設計海報;1課時進行立體制作;1課時對“學習屋”的內容進行綜合欣賞評述。教學中音美結合的環節應臺理、合拍,切忌生硬、牽強、累贅,建議設定一些音畫匹配的遊戲讓學生辨析選擇。

4.採用紙筒造型的作業宜選用中等硬度紙材,太厚了不易捲筒定型,太薄了不牢固。採用紙片造型的作業寅選用較厚的紙,便於豎立,黏結重疊後有一定的沐量感 應預先裁好大大小小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紙數張備用。

小學美術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交通圖的表達方式,繪畫從學校到家的路線圖。能夠畫出一路上有標誌性的建築、景或物。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清晰地口述出從家到學校的線路及途中的景物,能清楚地辯認方向。

2、引導學生完整地畫出從家到學校的線路及路上主要景物。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具學具: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1、匯入:

師:小朋友,在我們生活的城市中有許多道路,每條路都有不同的名字,你知道我們學校所在的路是什麼路嗎?

2、新授:

(1)我們從自己住的地方來上學,你住的地方又是什麼路呢?

(2)平時我們上學、上街、去玩都會經過許多道路,這些路四通八達,你是怎樣記得這些路的?

學生討論回答:(路牌、兩邊的建築、路口等)

師:對,這些有特點的標誌和建築都可以幫助我們記得各條道路,那如果你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或是有外地朋友來,可以用什麼辦法記得道路和地點呢?學生討論

3、教師:畫地圖可以讓我們對身邊的道路和環境記得更牢,首先你要能說出身邊環境中的一些明顯的重要的道路和轉彎,還有比較大的建築物,讓我們從學校到家的過程畫起吧。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1、作業要求:以學校爲中心,畫出往各人家的路線,出了校門往何處去,畫出主要的標誌性建築和路口的景物,重點畫出家與學校。

2、路線描繪清楚,內容豐富。

四、作業講評

請學生介紹學校到家的路線圖。

五、拓展

嘗試畫出從家到公園或親戚家的路線圖。

教學後記:

引導學生用不同的繪畫方法,大膽、自由地表達回家路上的人、景、物。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巡迴指導,及時指正作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鼓勵學生創作的畫面要大膽、自由、生動,富於創造力。能夠畫出一路上標誌性的建築、景、物。課堂上在學生述說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教師要及時予以指正,在美術課堂上也要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美術教案 篇4

一、教 材 分 析

本課小學美術教案二年級下冊:03課 猴子上樹教學內容取材於民間遊戲“猴子上樹”,本課猴子上樹在傳統造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是一節融摺紙、繪畫、遊戲於一體的綜合製作課。

在瞭解傳統的“猴子上樹”的基本折法與玩法的基礎上,本課猴子上樹強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更多地發散思維,即在折法與玩法上有創新表現。教材爲學習者呈現了三種摺紙方法以供參考,使“猴子”既可以從外面的對摺夾縫往上爬,也可以從裏面的內折夾縫往上爬,從而較好地擴充了遊戲製作的可選擇性。由於教材猴子上樹在作業內容的選擇上也提供了一些形象,設定了一些小情境,使遊戲活動的容量有了新的拓展,羣體所呈現的學習結果和形式方法,將因此變得更爲豐富,更富有情趣性和娛樂性。

二、教 學 目 標

*掌握製作玩具“猴子上樹”的方法,並能找出其他可行的折法。

*在添畫、粘貼等裝飾處理中,使活動具有一定的情節性、故事性,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在活動中體驗探究、合作的樂趣。

三、教 學 設 計

本課教學設計建立在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從學習活動的基本製作方法的教學,到尋找折法的多樣性,再到透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設計故事情節,並進行裝飾,都應該充分尊重學生意見。在教學組織方面力求尋找合適的形式方法,做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本課教學過程可以設計爲以下幾個環節:

感知激趣——自主探索——表現創作——欣賞評價。

在感知激趣學習環節,可以透過教師示範演示或cai課件演示,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內容的趣味性,使其在直觀教學活動中,對遊戲形式、方法和規則有一定的瞭解,建立印象深刻的客觀感受,產生激活學習慾望的作用。因爲本課的基本折法在一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已有接觸(見《穿花衣的熱帶魚》一課),在學習活動中更多的是讓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玩具或基本的折法,自己動手摺一折,教師應鼓勵同學間的交流互動,在適當的時機給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表現創作這一學習環節的任務,主要是對玩具進行裝飾,追求的不僅是學生添畫、粘貼的技能,同時也是低年級學生進行主題想像、創作的嘗試,給傳統的遊戲賦予新的內容。欣賞評價階段可以讓學生玩一玩,議一議,使之在交流過程中獲得製作、繪畫、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在評價活動中鞏固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提高興趣和信心,從而使學習績效得以延伸。

教師可以以小組學習或夥伴學習的形式組織開展活動,使探究活動和設計活動更完美。

作業要求:製作一個“猴子上樹”的玩具,畫上你喜歡的活動內容,和同學交流、玩耍。

四、教 學 建 議

*在折法的探究上,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比賽,優勝者當小老師進行示範講解。若有學生找到其他新的折法,教師應及時對其進行肯定,並抓住時機鼓勵其他學生繼續探究新的折法。

*在對“猴子上樹”進行添畫裝飾設計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注意設計的圖案要適合“猴子”和“樹”的形狀特點。特別對“猴子”添畫時要注意選擇的圖案要適合畫在三角形中,如不適合可另外採用剪貼的形式。

*在玩的時候,可以採用小組合作或同桌合作的方式,對玩具進行粘貼、添畫,設計故事情節,邊玩邊說。

*在教學策略運用方面可在路徑上多一些選擇,根據具體情況加以適當調整。甚至可以從設疑反思、探究解惑進入製作活動,採用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主動學習模式,培養學生應付境遇的自主能力。

(王琴)

小學美術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能夠認識生活中的各種曲線和直線,說說曲線、直線給自己的感受。

能力目標:能夠用繪畫、剪貼等方法表現曲線和直線的畫面,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收集不同直線、曲線材料進行創作,培養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細節的好習慣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觀察,使學生認識直線、曲線在畫面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利用身邊材料的曲、直特性巧妙創作一幅畫。

教材分析:

本課旨在引導學生透過收集不同的直、曲材料進行創作,培養學生留心生活細節與自主創新意識。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收集各種曲線、直線物品以及圖片、作品等。

學生準備:預習《曲曲直直》,收集不同的曲線、直線材料,剪刀,膠水等。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同學們,今天的美術上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幾位在繪畫中經常給咱們以幫助的好朋友,你們看誰來了?(大屏幕播放直線)你能叫出他們的名字嗎?對了,這些直直的線條叫直線,那麼直線像什麼呢?(學生回答)大家的想像力可真豐富,真佩服你們。

2、你們還想認識其他的線條朋友嗎?再看它們是誰?(播放曲線)快給它們取個名字吧,這些彎彎的線都叫曲線。那你們覺得生活中有哪些東西長得像曲線呢?(學生回答)

3、同學們真能幹,說了這麼多直線和曲線的東西,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曲曲直直》(播放課題)

二、講授新課:

(一)音樂中感受直線、曲線

1、讓我先來聽一個音符(播放音符)誰願意到講臺前用一根線條表達對這個聲音的感覺。

2、我們再來聽兩段音樂(播放音樂)這兩段音樂給我們的感覺一樣嗎?(不一樣)誰願意到講臺前再用線條分別表現對這兩段音樂的感覺。

3、小結(指向學生畫的線)美術的線條和音樂一樣也有節奏感,其實不同的線就像不同的音樂一樣給了我們不同的感覺(曲與直、粗與細、長與短、蔬與密)。

(二)大自然、生活中感覺直線曲線

1、接下來我們一起到大自然,生活中,去尋找更多的直線和曲線,感受一下那裏的直線和曲線給我們什麼樣的感覺?

2、(播放圖片)在這幾幅圖片中你發現了直線還是曲線?(曲線)誰來說說圖片裏的曲線給了你什麼樣的感覺?(引導學生去感受、用語言表達曲線給我們的感覺)總結:畫面形成的曲線會給我們柔和、流動、輕快、生動,活潑的感覺。

3、(播放圖片)再看這幾幅圖片中發現了什麼線?直線給你什麼感覺呢?(引導學生去感愛、用語言表達直線給我們的感覺)總結:挺拔的直線會給我們明快、簡潔、力量、莊嚴、正直、平穩、安靜的感覺。

(三)作品中感受直線曲線

1、剛纔我們從音樂、生活中、自然界裏發現了那麼多的直線和曲線,它們給了我們不同的感受,請同學們接着看(這是一張卡紙,我把它剪成一張紙條)同學們看這張拉直的紙條給我們的感覺是直線還是曲線的呢?誰有辦法把它變成曲線(幾個學生上臺演示)

2、哇!變出這麼漂亮的曲線了,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他同學們用手中的材料創造出來的線條吧(播放學生作品)看看直線在哪裏?曲線在哪裏?剛纔我們發現直線和曲線都跑到圖形上去了,其實每個圖形都是由線組成的。再看看這幾幅漂亮的作品都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你們知道它們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3、教師邊演示邊講解:

(1)構思,先想一想要做什麼。

(2)在彩卡紙上用鉛筆畫稿。

(3)塗膠或粘雙面膠。

(4)粘直線和曲線材料。(在實物投影上用彩繩和毛線演示小刺蝟的做法,強調構圖,色彩搭配,和線條的粗細、蔬密變化。)

4、(出示教師範畫)

大家看這些作品都是用剪貼的方法做出來的曲曲直直的作品,有用彩繩做的人物類,這是用彩色吸管做的交通工具類的,這是用彩卡紙剪貼的交通工作類的,還有這是用牙籤做的建築類,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做出許多其它的東西,例如:水果、蔬菜、生活用品等等,做的時候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前面圖形的顏色和底紙的顏色要儘量區分開,兩個相鄰圖形的顏色也要區分開)。

除了剪貼的方法我們還可以用繪畫的方法表現曲曲直直:(1)先用黑色筆勾線筆起稿。(2)再塗上漂亮的顏色。(出示範畫)

小結:瞧,這這些曲曲直直組合在一起還真好看啊,同學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創造你們的曲曲直直?現在和同桌一起觀察一下你們帶來的材料,區分一下直線和曲線,商量一下用它們做什麼?

5、(播放作業要求)同學仔細聽一下作業要求:用直線和曲線剪貼或繪畫,組成一幅作品。可以單獨選用直線或曲線一種線形,也可以二者對比。

三、學生創作,教師輔導。

四、展示評價:

1、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用了什麼線表現了什麼,感覺滿意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

2、學生評價他人的作品,說出你最欣賞的作品,欣賞的理由。指出不足,幫他提些建議。(老師給與及時的點撥)。

3、教師圍繞本課的知識點進行點評,(從構圖、線條、色彩、學生的學習態度等方面進行全面的點評)。

五、小結

今天我們與線條度過了愉快的一節課,我們發現了生活中無處不存在着美的線條,其實只要我們善於去觀察,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美,那是不同感覺的美。

六、課後拓展:指導學生課後用線材製作簡單的立體構成。

教學反思

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興致盎然,透過看實物、圖片以及找尋身邊的實例,加深學生對線的理解。在利用身邊的材料進行創作能明確不同的視覺效果,已達到教學目的。

小學美術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自然界中存在着對稱,瞭解對稱在生活中的運用。在欣賞中感受對稱。

2、引導學生分析什麼是對稱,並運用對稱制作蝴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學以制用的意識。

3、創設藝術欣賞的氛圍。在《化蝶》的音樂及圖片的展示中讓學生展開聯想,感受其中的美。

4、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把自己的情感溶入作品之中。

教學重點:

認識對稱,體會對稱的美。

運用對稱制作蝴蝶。

教學難點:

體會對稱的美。把的情感溶入作品中,創造性的表現蝴蝶。

教具學具:

教具:課件、課本、作品、彩紙、剪刀、其它材料

學具:課本、彩紙、剪刀、膠水、彩筆、其它材料

課時安排:

本課共兩課時,本節是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導階段

1.展示課件引出蝴蝶

調動學生的情緒.

2.設問:蝴蝶美嗎?美在哪裏?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學習新課

在欣賞中體會蝴蝶的美

新知教授階段

1.組織學生觀察分析,提問:蝴蝶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2.進一步分析,提問:誰能說說蝴蝶的特點?

3.展示蝴蝶翅膀翻動的課件,說明對稱土星及其特點。

4.透過課件介紹動物、植物、昆蟲的對稱,瞭解自然界中的對稱,從古今中外的建築,手工藝品、圖案進一步瞭解生活中的對稱及對稱在生活中的運用。

5.組織學生以“說說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對稱”和“誰知道對稱在生活和藝術中的運用?”爲題展開討論。

6.提問“你覺得對稱的事物美嗎?美在哪裏?”引導學生體會對稱的美。

1.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大小兩對翅膀,雙須……

2.學生思考討論,總結蝴蝶的特點:對稱

3.看課件分析瞭解對稱和對稱圖形。

4.欣賞圖例,瞭解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對稱及對稱在生活藝術中的運用。拓展思路。

5.在討論中積極思考,拓展思路,以自身的經驗進一步瞭解對稱。

6.學生談論對稱給自己的感受,總結對稱美的特點

實踐探索階段

1.引入蝴蝶聽《梁祝-化蝶》講《梁祝》的故事感受其中的美2.簡介蝴蝶的製作,重點在形狀和花紋、色彩的對稱。

3.倡導學生把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想法融入到作品之中。

4.學生製作,教師巡視輔導。

播放課件,在音樂中創設情境,提供大量圖片、資料,以供參考。

1.學生感受音樂中的美並體會故事的情節展開聯想創作作品。

2.小組共同製作。

評價階段

1.組織學生展示作品。注意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想法。

以“你今天學到了什麼?”爲題,組織學生自我總結。

1.學生展示作品,並簡單的介紹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內涵。

2.說說自己學到了什麼,作自我總結。

小學美術教案 篇7

第一課明與暗

教學目標:

1.瞭解物體在光照射下所產生的明與暗。

2.培養學生對客觀世界存在的自然現象的研究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觀察、分析和比較物體在光照射下的明暗變化的原理和規律。

教具準備:

球體、立方體石膏模型數個、射燈、靜物桌、襯布、範畫兩幅

第1課

教學過程:

一、欣賞匯入

1.出示素描範畫,說說這些作品有什麼特點?

小結: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現的石膏體。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研究明暗怎樣產生的。

①把一張白紙放在燈光下觀察,它的表面上有沒有明暗變化?

②把紙卷一下,觀察在光的照射下發生了什麼變化?

總結:有了從明到暗的漸漸過渡。

③把紙折一下,放到燈光下,有什麼變化?

總結:明和暗有了一條明顯的分界線,對比非常強烈。

④把紙揉皺了,在燈光下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總結:紙上出現了豐富的明暗變化。

2.透過觀察,你能總結出明暗是怎樣產生的嗎?

總結:有體積的物體在光線的照射下,會呈現出一定的明暗變化。

三、觀察體會

1.把石膏球體擺在桌上,觀察光線照射時,我們有什麼發現?球體的亮部有沒有明暗變化?暗部呢?

(學生思考、討論後回答)

總結:光照後,球體表面出現了明、暗半球。球體的明暗變化比較複雜,而且是逐漸轉變的,可概括爲: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側面受光面),暗面(即沒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線(區分明暗兩部的界限),反光(側面環境光影響),投影(物體擋住光源產生)。

2.出示石膏幾何體觀察,找找看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發現了什麼?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物體明暗變化的基本規律,希望同學們能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繪畫中,畫出優秀的作品。

第2課

教學目標:

1.瞭解物體在光照射下所產生的明與暗。

2.學習用鉛筆表現石膏立方體或圓柱體的明暗關係。

教學重點:

初步運用物體的明暗畫法規律,表現出物體的立體感。

教具準備:

球體、立方體石膏模型、射燈、靜物桌、襯布。

教學過程:

一、演示繪畫

同學們,怎麼作素描畫呢?

師用鉛筆畫素描的形式表現圓柱明暗關係,並講解畫法。

1.整體觀察分析。確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線所在的位置。

2.起稿。直線畫出圓柱的結構輪廓;標出明暗交界線、投影。

3.鋪大色調。鋪出暗面、投影的基調。(注意:用直線排成塊面,順着球的弧面畫;投影近實遠虛。)

4.細緻刻畫。從明暗交接線入手,先畫出背光面基本調子;背光面近暗遠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調亮;再從明暗交界線向亮調子由深到淺過度;亮調子用較硬鉛筆畫。

二、學生實踐

1.選擇立方體或圓柱體畫明暗素描,師巡迴指導

2.注意把握以下問題:

A、灰調過少或高光位置不對;

B、明暗交界線不準;

C、投影不準;

D、排線問題;

E、反光太亮。

三、欣賞講評

1.展示作品,學生欣賞討論,說出自己的觀點。

四、課堂總結

透過同學們動手作畫,談談你的感受。

這節課我們運用物體明暗變化的基本規律表現了石膏幾何體的立體感,希望同學們能觀察生活中各種不同物體的明暗,並用畫筆把他們描繪出來。

小學美術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前兩課的基礎上開設的,前兩課分別對人和動物的腳進行了寫生和裝飾;同學們對的腳有的形狀和特徵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泥塑製作,他們的創作能夠有一定的基礎。也得心應手。

教學目的:

1、提高學生的泥塑製作能力。

2、形成立體空間感。

3、更透徹地瞭解各種類腳。

教學重點:

腳的結構形式以及各類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腳的細部處理、質地的處理。

教學準備:

教師:有腳的明顯特徵的雕塑作品或圖片、電教媒體、演示陶泥、工具。

學生:製作材料、泥塑工具一套。

教學過程:

引導討論:

展示上節課的學生優秀作品,提問:“有誰能將這些畫面變成立體效果的形體呢?”小組討論,並選一同學記錄,公佈討論結果。

欣賞:

展示有代表性的腳的雕塑作品圖片。提示對腳的外形特徵觀察,注重對捏製方法的探究。

感受:

帶領學生取一塊陶泥在手中簡單捏製,瞭解泥的性能,體驗手捏製時對泥的感受,教師做演示指導。

構思:

選擇感興趣的腳,找出特徵,在心中構思捏製形狀,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討論:

分組討論。“泥準備捏製的什麼樣的腳?打算用哪些工具來表現?”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討論,還可以鼓勵其集體設計構思創作內容。

操作訓練;

按照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動物的腳的特徵,進行創作。集體創作的同學還要根據內容進行合理分工,組合完成。

評價:

對完成的作品,師生相互評議,可以談談自己的創作想法,感受,以及遇到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改進方法。

再創作:

針對出現的問題,啓發學生如何修改,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更感人,進一步加工。

板書設計:

第13課 英俊的腳(三)

小學美術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辦家家(有的地方稱辦酒酒)是兒童喜愛的一種遊戲形式。教師應透過這一形式來設計辦家家、組織教學,讓兒童透過自己動手、實踐玩遊戲,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活動的樂趣。

本課辦家家教學應讓兒童透過觀察、認識、瞭解餐具和食物的各種形狀特點,使之從感受引發兒童學習的慾望。本課辦家家教學應重視操作過程和對造型手段的認識,透過揉、搓、捏等方法和雙手的協調配合,做自己熟悉、喜歡的餐具和食物,並用粘貼、刻畫的方法來進行表現裝飾。

本課辦家家教學內容是兒童平時生活的再現,應該將個體製作與集體活動結合起來,調動學習的慾望。由幾個人一組,一起動手做各自熟悉的餐具和食物等,將學習置於可予認同的生活情境中,在學習和遊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想象能力。

小學美術教案一年級下:18課 辦家家

二、教學目標

認識餐具、食物的形狀,發展形象思維的能力。

掌握製作的基本方法、步驟和技能。

養成認真、細緻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設計

本課的教學設計,教師要注意做到激活學生記憶、感受、想象的發揮,培養動手錶現的能力,透過活動方式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把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學習製作活動中,做到寓教於樂。

本課教學過程的安排要考慮到諸多教學環節的設定,要求條理層次清楚,完整流暢,銜接合理。透過記憶感受——體驗發現——創造表現——遊戲活動——自我評價,從記憶感受的表現活動中,激發興趣,反映生活情境。

本課教學以童年爲主題的美術學習活動進行,透過玩泥巴,做餐具,捏食品等,引發學生的共鳴。在體驗和活動中完成本課的學習。教學中要啓發學生在玩中尋找、發現、創造。

教學中,教師要在玩泥巴的活動中對製作的方法、步驟和裝飾手法作適當的操作演示,使學生能透過合適的方法來創造表現。

作業評價:讓兒童對製作好的作品談自己的感受和遊戲活動中獲得的發現以及樂趣。

作業要求:動手製作幾件自己熟悉的餐具和嘗過的點心,大家一起做遊戲。

四、教學建議

教學中,教師可準備陶泥,也可用彩泥提供給學生進行製作,有條件的學校可將陶泥製作的作業燒製成型。所以在教學中可準備適當典型的有啓示性的陶製品提供給學生作直觀欣賞。

作業形式可採用自主表現或合作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