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小石潭記(語文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小石潭記(語文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21 小石潭記

【教學目的】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氣與堅韌。

 

2.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設計理念】

 

1.走入文字,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

 

2.啓迪思維,透過合作探究,瞭解文章、瞭解文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預習】

 

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和文下注釋,解決初讀中遇到的疑難,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①給下列字詞注音。

 

A.篁竹( )  清冽()  爲坻( )

B.爲嶼( )  爲嵁()    佁然( )

C.俶爾( )  翕忽()  差互( )

D.寂寥( )  悄愴( )  幽邃( )

 

② . 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 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爲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爲:①全石以爲底(動詞,當“作爲”講) 

    ②爲坻,爲嶼,爲堪,爲巖。(動詞,“成爲”)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4) 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遊無所依。(    ) 

③似與遊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匯入  。 

2. 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爲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二、整體感知。

 

1. 師範讀課文,生輕聲跟讀,並補充。

2.悟情。

 

探究:透過試讀,你感悟到字裏行間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確後繼續試讀,儘可能把感情韻味讀出來。) 

 

三、虛擬聚焦。(慢慢的描)

 

活動設計:假如你就是一位錄像師,請你把文章展現的景物重現畫面、聲光,把文字元號轉化成可感知的視覺聽覺形象。

 

活動要求:自行設計,不必拘泥於課文的描述,可以拓展,進行潤色、加工。

 

小組活動:內部討論。(教師巡迴。)

 

成果展示:由小組發言人語言展示錄製的設計和內容。

 

──《小石潭記》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有水、石、樹、竹、魚、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簡潔的文筆就把豐富的景給寫出,譬如,“蒙絡搖綴”四個字,就寫出了樹蔓的自然生長態勢,或茂盛、或自然,或靜態,或動態,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而且作者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鳴佩環”,那種由水聲帶來的快樂也躍然紙上。文中這種例子實在很多。

 

四、多角品讀。(細細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顯示)下列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做爲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爲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全石以爲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寫了“石”。(明寫)“聞水聲,如鳴佩環”“其岸勢犬牙差互”(暗寫)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僅摹出了兩岸的形,而且描繪出了兩岸的神。“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6.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清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投影顯示)

 

(二)教師提出各種專題,供五人學習小組選擇,並引導討論。

 

1.濃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樣融匯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

 

2.描寫的視角轉換(“鏡頭”與“畫面”)。

 

3.文中的“石”與文章的命題立意。提示:注意暗寫。

 

4.文中的“水”。

 

5.文中“動”與“靜”的配合。

 

6.文中“對比”與“烘托”的運用。

 

7.短句與濃郁的愁、清雅的景(“景”與“情”)。

 

8.文中“樂”與“悽”的關係。

 

9.文中“清”含義。

 

10.描繪的角度。

 

五、熟讀成誦。

 

六、課堂小結。

 

小石潭,人跡罕至,悽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遊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緻地寫景狀物,文字充滿着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寄託了他悽苦憂傷的感情。

 

柳宗元的遊記就是這樣──借景抒情、寫景寓情、遊蹤清晰。他的《永州八記》很值得一讀。 

七、課後訓練。

 

《小石潭記》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態顯現了出來。其實呀,中國文人太多這種遭遇了:懷才不遇,抱負難施,惟有借文學抒寫出來,柳宗元是一位,我們從文學作品中還了解其它人嗎?(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那是時代的悲劇啊!失意的文人只有藉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鬱、或灑脫、或大氣……如果有興趣,大家可利用課外時間,對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瞭解,從他們的作品中去走近他們內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氣與堅韌。解讀失意文人應是很有品味的事。請同學們課下蒐集相關的作家作品,組成一幅歷史畫廊,凝成一首抑鬱哀怨的古典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