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四年級上冊《科學》優秀教案範文

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科學》優秀教案範文

科學來源於生活,學生學科學必須要學自己能“看得見、摸得着”的科學。本課採用建構主義和探究教學的思想着力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科學,在動手動腦中學知識,重視從學生的視角來展開研究,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本課的開始,教材以一段文字引發學生進入聲音世界,指出我們周圍充滿着各種聲音,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資訊;然後安排了兩個造聲活動,讓學生儘可能多地想出辦法制造聲音;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出本課的研究主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最後引導學生運用間接觀察法和歸納法發現物體發聲的共同規律,建立起“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

設計思路:

本課所呈現的教學活動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和經驗,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核心,重點發展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結構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製造聲音,提出猜想——設計實驗,多法驗證——歸納結論,拓展應用。本課教學的關鍵,貴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發現,自主設計實驗,強調多法並舉和方法創新。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交流,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知識與能力:能夠用間接觀察法觀察物體在發聲時的變化和停止發聲時的變化,建立振動的概念,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學會尊重事實,學會透過收集第一手資料來探求事物之間的聯繫。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在實驗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的好習慣,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現象的樂趣。

教學重點:

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中認識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透過觀察、比較,將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建立起聯繫。

教學準備:

課件、保鮮袋、小鼓、鼓槌、音叉、尺子、橡皮筋、綠豆、鈸、乾淨的透明瓶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感受聲音,提出問題1、談話:老師這兒蒐集了好多種聲音,想試一試你的耳朵靈不靈,猜一猜這些聲音都是什麼物體發出的,有興趣嗎?

播放製作的聲音課件:國歌聲、雨聲、鞭炮聲、鳥鳴聲、歡呼聲、打雷聲……

學生彙報。

提問:你能從這些聲音中知道些什麼?

2、保鮮袋發聲。

談話:請你試着用不同的方法讓這隻保鮮袋發出聲音。

學生實驗、交流方法。

3、身體發聲。

談話:請你試着用不同的方法讓自己的身體發出聲音,我們每組請一個人上來做,老師也參加。

提問:你們有什麼想說的?

4、小結:我們周圍充滿了各種聲音,有自然的,有人爲的,它們爲我們傳遞了各種資訊。

5、關於聲音,請提出你感興趣的問題吧!

學生提出關於聲音的諸多問題,選擇“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板書課題:聲音的產生)

[設計意圖:一是將學生帶入到輕鬆優美的聲音中,讓學生放鬆身心,愉悅性情,同時也感受到我們周圍充滿着各種聲音,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資訊;二是想辦法制造聲音,可激發學生對研究聲音的興趣,讓學生知道發聲的方法很多,豐富學生對於製造聲音的感性認識。]

二、製造聲音,觀察現象,猜想原因  1、提問:爲什麼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體發出聲音?你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

學生交流。

2、交流:用哪些方法可以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呢?

透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可以用耳聽、手摸、眼睛看的方法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

3、提出實驗和觀察要求:下面老師給你10分鐘的時間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製造聲音,這兒老師有兩點建議:(1)製造聲音時不易用力過猛損壞器材,控制好聲音的大小;(2)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注意觀察每一種物體發聲時的現象,比一比誰的發現最多!

學生按要求使它發出聲音,然後完成課後記錄表。

(1)橡皮筋:將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張開這兩個手指,用左手手指拔動橡皮筋。

(2)鋼尺:一隻手在桌子邊緣按住鋼尺的一小部分,另一隻手向下按住鋼尺另一端,鬆開。

(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錘敲擊音叉。

(4)鼓、鼓槌、綠豆:將綠豆撒在鼓面上,將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擊鼓面。

(5)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輕輕地連續吹氣。

4、交流與猜想:(1)各種物體發聲時分別有什麼現象?(2)儘管不同的物體用不同方法發出的聲音不同,但它們發聲時有什麼共同現象?(3)由此推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5、小結:各種物體在敲打、碰撞、摩擦等外力作用下發出聲音時都有一個共同現象,即物體發聲時都有振動現象,由此可以推想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設計意圖:在以往執教這一課的諸多課例中,由於教師的指導不夠到位,學生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怎樣製造聲音上,忽視了對發聲物體的觀察,導致了學生動手多,觀察少,對聲音產生的原因的推測缺乏深入的思考,只關注外力作用。爲避免重蹈覆轍,教師提出了明確的活動目標,透過交流明確了觀察方法和要求,展開了有目的的探究活動,保證學生有針對性地獲取充分的感知資訊,讓學生的猜想有根有據。]

三、設計實驗,驗證猜想,歸納結論

1、預設實驗方案:你能想辦法讓我們看到或感受到物體發聲時在振動嗎?比如,老師擊鼓後怎樣看到鼓面在振動,你可以設計個實驗來證明給大家看。其他的發聲物體如音叉、小瓶、氣球、水、鑼、笛子等都可以設計一個看得見振動現象的實驗,比比看,誰的方法多,做法妙!

學生選擇材料,討論實驗方案。

2、交流:(1)選擇什麼材料,怎樣進行實驗?(2)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交流時可以對設計不完善的實驗進行修改,對設計中沒有用的材料提示學生運用。)

3、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視,傾聽和指導。

4、展示交流實驗結果。

5、歸納結論:以上實驗現象可以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固體、液體、氣體振動都可以發出聲音。

[設計意圖:教師啓發學生想辦法讓振動發聲現象顯性化,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充分表達、交流實驗方案與實驗結果,體現了個性的張揚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四、應用所學,昇華認知,感受快樂

1、教師擊鑼、鑼聲發出的聲音很長,怎樣去做才能使鑼聲立即停止呢?(用手摸鑼面或用其他物體的接觸鑼面。)

2、手摸喉嚨發聲,感受發聲時的現象。

3、欣賞歌曲(假如幸福拍拍手):讓我們隨着優美的歌聲,用心體會振動發聲帶給我們的快樂。

[設計意圖:聯繫現實生活,把知識轉化爲技能,並能使學生有用所學知識去改變生活的意識。]

五、拓展應用

1、老師送給你一件小禮物:麥杆,試一試能讓它發出動聽的聲音嗎?

2、課後製作會發聲的麥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