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高二政治《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趨勢》複習教案範文

教學目標:

高二政治《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趨勢》複習教案範文

透過本課教學,對學生深入進行難物辯證法發展觀的教育。在第二課、第三課知識的基礎上,具體地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使學生能從整體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課之間的內在聯繫;初步劃清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界限;透過分析各種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觀察和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逐步樹立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

(一)知識教學點

1、識記

(1)內因的含義、外因的含義。

(2)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

(3)量變和質變的含義。

(4)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係。

(5)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

2、理解

(1)列舉實例,分別說明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申的作用。

(2)列舉實例,說明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3)舉例說明必須堅持適度的原則。

(4)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原理。

(5)選擇實際事例,對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不同表現做出判斷。

3、運用

(1)用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分析在個人成長中應如何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

(2)用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談談對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認識。

(3)用量變引起質變的原理,闡釋 “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4)用事物發展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論述如何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如何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的困難。

(二)能力訓練點

總的來說,透過本課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哲學觀點,對人生和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觀察思考和進行分析的能力,對是非、正誤的識別、判斷能力,對所學理論觀點的分析綜合能力。具體表述如下:

(1)透過基本原理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理解、思維能力。即達到 “懂”和“信”的要求。

(2)透過方法論意義的教學、培養學生在實際中運用理論的能力,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達到“會”和“用”的能力。、

(3)透過對《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及 “本課小結”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理論觀點進行分析和綜合的能力。使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三)、德育滲透點

本課的內容,在全書中是份量最重的一課,它體現了世界觀、方法論和人生觀教育的有機結合,特別有利於聯繫實際,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提高。

所有德育教育的內容,概括起來大體分爲兩大類:一類是解決個人成長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如主觀努力與外部環境的問題,包括順境逆境問題、機遇問題、把握適度原則的問題、遠大理想與埋頭苦幹的關係問題,正確對待曲折的問題等等;另一類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實際問題,如深化改革、堅持自力更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係問題,有步驟、分階段把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問題,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可以根據教育的需要靈活地加以處理。

教學重點

(1)內因和外因的相互關係。

(2)量變和質變辯證關係。

(3)前進性和曲拆性的統一。

教學難點 (l)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的困難。

(2)理解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和表現。

教學課型: 複習課。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 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和邏輯結構

(這個問題由老師講述)

1、本課地位

本課既是對第二課發展的觀點的迸一步具體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課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回答事物爲什麼變化發展,怎樣變化發展以及變化發展的方向、道路等問題。本課的最後一框題還是對唯物辯證法基本觀點的概括和總結,因此,與第二、三課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同時由於本課內容具有十分廣泛的世界觀、方法論意義,對於人們正確對待人生和社會有非常直接現實的指導作用,因而在唯物辯證法教學中歷來受到格外重視和普遍歡迎。這些都使本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邏輯結構

總的來講全課圍繞着一箇中心:深入進行唯物辯證法發展觀的教育,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觀察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以提高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劃清一個界限: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界限。處理好一個關係:第二、三、四課的關係。

第一節講事物發展的原因,共兩框題。第一框題講基本原理,第二框題講方法論意義。明確體現了與第三課的聯繫。突出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的思想。

第二節講事物發展的狀態,共兩框題。也是第一框題講基本原理,第二框題講方法論意義。這是在第一節回答 "事物爲什麼會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 "事物是怎樣變化發展的",兩節之間是緊密相聯的。同時第二節還體現了第三課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原理。

第三節分爲兩框題,第一框題講事物發展的趨勢。在指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的基礎上,又從個人成長和國家發展所遇到的曲折兩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方法論的要求,體現了世界觀,方法論和人生觀教育的統一。第二框題實際上是對第二、三、四課的歸納和總結,也是實現全書的總體目標。在綜述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之後,又對青年學生提出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的要求。所以說本課三節之間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繫,同時又與第二、三課之間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二、本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這部分內容由學生歸納

1。 基本概念

⑴內因P119 ⑵外因P119 ⑶量變P127 ⑷質變P127

⑸唯物辯證法P141 ⑹形而上學P141

2。基本常識

⑴在個人成長過程當中要學會正確對待內因和外因P122—125;

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必須內因和外因結合起來P125—126;

⑶用量變引起質變的觀點看問題P130—131;

⑷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P136;

⑸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P137—138;

⑹兩種發展觀對立的表現和形而上學思想方法影響P139;

⑺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分歧的表現P140—141;

⑻青年學生如何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P1412—142。

3。 基本原理

⑴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P122;

⑵量變和質變的關係P129;

⑶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P133—134;

⑷新事物的成長壯大一般都要經歷艱難曲折的過程P135—136;

⑸堅持辯證法與堅持形而上學是統一的P142。

三。教師講解複習本課時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幫助學生理解孟子的話:“富貴不淫,貧賤不能衣,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教師可根據情況對盂子的話適當加以解釋。孟子的.話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

學生議論後,教師講解、歸納:大丈夫之所以成爲大丈夫,是由堅強的毅力、清高的品格、無畏的精神等內在因素決定的。而富貴、貧賤、威武都是外因,對意志堅強的大丈夫是無能爲力的。其原因就在於外因必須透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孟子的這段名言,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2。 一個人的進步過程當中如何充分重視內因的作用?

一個人進步過程當中的內因主要是指本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具體表現在理想、志向、進取精神、意志、毅力、勤奮、戰勝困難。挫折、逆境的勇氣等。一個人的進步快慢和程度主要取決於本人的主觀努力。在相同的條件下,個人主觀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績和做出的貢獻就會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即內在動力,才能不斷進步,取得更大的成績。即使是孿生兄弟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級裏學習,外因雖相同,但進步的情況也會有所不同,進步有先有後,有快有慢,成績有好有差。其關鍵就在於每個人的基礎、動力、進取精神、努力程度等內因不同。所以,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內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中國著名的古訓。在歷史上,它鼓舞了無數仁人志士,爲中華民族的富強而奮鬥,爲個人的成長而努力。今天,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在各種學習和工作環境中,一定要堅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

3。 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

人生道路上,順利的境遇能爲個人成長提供良好的條件,逆境會給個人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那麼,如何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能不能把自己的成功和失敗都歸結爲順境和逆境的作用、影響呢?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順境、逆境都是外因。把自己的成功和失敗都歸結爲順境和逆境的作用屬於外因論。外因論完全到事物的外部去找原因,是完全錯誤的。關於外因論的錯誤,我們可以用地理環境決定論爲例來說明。地理環境決定論主張,地理環境(包括氣候、土壤、地形、水源、礦藏等)直接決定人類的體質、心理和道德,決定人口的分佈、種族的優劣、文化的高低、經濟的盛衰、國家的強弱,並由此決定各國社會制度的性質和變化。沙俄時代的一位學者叫做列夫·梅尼科夫的就曾經說:“水是歷史的動力”。其實不管是水,還是氣候,還是資源,任何地理環境都不可能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原因。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國家的地理環境差不多一樣,但有的是社會主義國家,有的是資本主義國家,有的經濟發達,有的不發達,差別非常大,用地理環境是無法解釋這種差別的。就在同一個國家,社會的變化是幾千年、幾百年、甚至幾年或幾個月就很顯著的,而地理位置的顯著變化卻需要若干萬年。在若干萬年內沒有多大變化的地理環境,怎麼能解釋很短時間內的社會巨大變化呢?我國一百多年前是封建性的大清帝國,1840年後變爲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1949年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爲社會主義國家,在這短短的一百多年中,我國的地理環境沒有什麼重大變化,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一樣奔流,珠穆朗瑪峯照樣屹立在西藏高原上,硬說這一百多年中國社會性質的巨大變化,根本原因在於地理環境的變化,豈不是天大的謊話?

因此,無論順境或逆境,都只是一種外因,必須透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當身處順境時,我們應頭腦清醒,抓住有利時機爭取早日成才。遇到逆境時,我們也決不能悲觀、消沉,而要以堅強的毅力,去迎接各種困難的挑戰,並學會揚長避短,變不利爲有利,堅定地走向成功的未來。

4。 由於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變化引起的質變。

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只是由於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田忌賽馬”說的是戰國時齊威王與大臣田忌賽馬,兩入各出上、中、下三匹馬,上馬與上馬賽,中馬與中馬賽,下馬與下馬賽,結果田忌三戰三敗。後來,軍事家孫臏給田忌出了個主意,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比賽結果,一敗二勝,反操勝券。由敗到勝,是一個質變,但這一質變並不是由增加馬的數量來實現的,而是由上、中、下三匹馬排列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下面再補充幾個事例。(教師可酌情選用。)

人數和素質相同的軍隊,由於組成方式不同,會導致勝利或失敗的不同質的結果;人數和素質相同的勞動力,由於組織和安排的不同,會引起生產結果的質的差異;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的政治和經濟體制的改革,所涉及的就是各種政治要素和經濟要素構成方式的變化,一個僵化的經濟活動的組成方式與一個有活力的組成方式,必然會造成不同質的經濟效果。

只要我們善於觀察,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音樂符號1、2、3、4、5、6、7,本身並不表達什麼具體形象,但如同木頭、磚頭等經過人的勞動加工後就構成房屋一樣,音符經過作曲家的創造,既能組成雄渾、美妙的旋律,也能組成使人意志消沉的靡靡之音。26個英文字母,由於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構成不同的字、詞,並且還能進一步構成宏篇鉅著;流傳千古。顯然,這種質變決非僅僅由音符、字母的數量增減所決定,而是由排列組合的不同所引起的。

在學習上,運用這一道理,就可以科學地運籌時間,適當轉換興奮中心,合理地把讀書與其他活動穿插起來,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如在學校廣爲流傳的“4十4<8”和“8一I>8”的“公式”,說的就是每天埋頭苦讀8小時效果並不好;每天學習7小時,抽出 l小時鍛鍊身體,參加課外活動,學習效率反而會比原來更高。有些學生讀了不少書,但僅僅滿足於死記硬背,不懂得把一點一滴的知識排列組合起來,做到融會貫通,就很難使自己的知識水平有質的飛躍。而有些同學則善於把已知的各種知識巧妙地結合、串聯起來,應用於新知識的學習,指導自己的思想、工作和行動,就能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可以引起質變。所以,我們要想促成事物的質變,就應當有意識地研究事物的結構,優化事物的結構。企業的生產,即使生產要素不變,只要結構合理,就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就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透過對時間的“優化”安排,也會提高學習效率。

5。爲什麼量變要轉化爲質變呢?質變和量變哪個更重要?怎樣才能促成質變? 如果事物的發展僅僅是事物量的變化,那麼,某事物就永遠只能是某事物。就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來說,質變更爲重要。因爲,量變畢竟不等於質變,而沒有質變,事物就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就不會有飛躍,就不會有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一句話,就沒有事物的發展。

所以,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我們就要果斷地、不失時機地突破其範圍和限度,積極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這時,如果瞻前顧後,畏縮不前,就會貽誤時機。

6 兩種發展觀對立的表現和形而上學思想方法的影響 請同學們把課文中列舉的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學家的各種觀點分爲相對應的正確的和錯誤的兩組,並將這些觀點用自己的語言分別概括出來。這些錯誤的觀點(形而上學)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表現?

對於事物的聯繫和發展,存在着兩種截然不同的見解。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着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例如:荀況認爲人和人是密切聯繫的觀點,韓非認爲社會是變化發展的觀點,黑格爾認爲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的觀點,都是正確的,符合辯證法的觀點。郭象認爲人與人是彼此孤立的、毫不相干的觀點,董仲舒認爲天不變、道亦不變(指封建制度的一切原則永恆不變)的觀點,杜林認爲事物中沒有矛盾的觀點,都是錯誤的觀點,是形而上學的觀點。而在現實生活中,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對人們仍然有着廣泛的影響。如看問題辦事情習慣於孤立地就事論事,看人看事一成不變,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長遠利益,把自己成才的希望完全寄託在學校師長和機遇等外部條件上。

7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這兩種不同的發展觀到底有哪些分歧?

請同學們在閱讀教材第139頁第3自然段至第141頁第2自然段的基礎上,自己歸納出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三個分歧,並着重思考和理解二者最根本的分歧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