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盤山公路的啓示》教案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盤山公路的啓示》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盤山公路的啓示》教案

教學資源開發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的第四課。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簡單機械。住宅門口供自行車、摩托車上下臺階的斜坡、搬運工把貨物裝卸到汽車上時用的一頭架在車廂上一頭架在地上的“跳板”、立交橋、高速公路的引橋、商場裏不斷運轉的電梯等都是斜面在日常生活裏的運用。透過這一課的學習,要讓學生初步瞭解家庭、學校和社區周圍的各種斜面及其器械的性質和功能,透過實際操作活動掌握斜面這一簡單機械中所蘊含的科學道理,認識到斜面可以幫助人們用較小的力提升物體到某一個高度,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如變爲楔形、尖形使工具變得更鋒利,還可以改直線運動爲螺旋運動,從而使人們的工作、生活變得更容易、更輕鬆。

斜面這一簡單機械具有什麼功能?斜面的要素對提升物體作用力的大小有什麼影響?這一系列的答案需要透過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自己來發現。教材以“盤山公路”匯入對斜面的研究,而盤山公路並不是斜面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並且也不爲學生所熟悉,所以我們覺得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該選取學生更熟悉的斜面--橋的引橋開始探究活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教學過程中的寶貴資源,喚起學生的興奮點有利於拉近學生與研究主題的距離,使他們更主動、更直接地投入到研究活動之中,增強實驗的可操作性,從而發現斜面要素對力的影響。

螺旋和楔形是斜面的兩種變形,透過觀察和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它們與斜面的緊密聯繫,有利於幫助他們瞭解螺旋、楔形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深刻理解斜面這一簡單機械所蘊含的科學道理,指導學生用科學的觀點去認識社會、指導生活。

本課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透過觀察,描述斜面構造上的要素;

●能夠就斜面要素與用力大小的關係提出疑問,瞭解問題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透過實驗驗證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識與技能

●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之一,瞭解它的結構特徵及組成;

●知道斜面及其變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瞭解斜面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關注身邊的簡單機械的應用。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⑴演示材料:盤山公路、橋樑的引橋等圖片和電教課件、斧子、葡萄酒開瓶器、瓶子上的蓋子、水龍頭、螺絲釘、一段圓木等。

⑵分組實驗器材:一個封閉的重盒子、長短不同的木板、鐵架臺或其他支架、彈簧秤、滑輪組、書、各種螺釘、各種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紙片。

2、學生準備:拉鍊、帶蓋子的塑料瓶等實物。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定情境,引入斜面

1、提問:我們已經學過了哪幾種簡單機械?這些簡單機械各有什麼作用?

2、談話:假如有一個沉重的機器要你從低處搬到高處,你會怎麼做?小組討論,並利用身邊的現有材料操作演示搬運活動。

3、交流,比較:哪一種方法搬運起來更容易些呢?

4、小結:利用斜坡,搬運工作會簡單許多。用了斜坡,將沉重的機器用手推車推到高一點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難了。(畫示意圖)

【評析】以一個問題處理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展示不同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觀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利用多媒體出示盤山公路、橋樑的引橋、樓梯等圖片,引導學生觀察:這些事物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2、交流、歸納、總結:都可以將物體提升到一個高度;都具有一個傾斜面。

3、揭示:像盤山公路、橋樑引橋這樣的斜坡或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與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書:斜面)

4、討論: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來調整斜面的傾斜度?(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斜面的長度,二是斜面的高度。這也是斜面的兩個要素。)

5、圖片出示兩座高度相等、引橋長度不等的拱橋的圖片。提問:如果你騎自行車上橋,上哪一座橋比較輕鬆些呢?說說你以往的體驗和感受。

6、談話:爲什麼同樣高的拱橋,騎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氣不一樣呢?當引橋變得更長些時,引橋這一個斜面的坡度變得更小了。

【評析】以橋樑的引橋作爲學生研究斜面的參照物,有利於學生髮現並瞭解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兩個要素,爲後續探究實驗中有效地控制變量奠定基礎。同時,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初步交流斜面的作用,也爲對“一個斜坡的坡度大小到底是如何影響小車運動時拉力的大小的呢?”這一個問題提出假設提供了認識的基礎和現實的經驗。

三、實踐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對力的影響

1、出示問題:一個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長短)到底是如何影響小車運動時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學生提出假設。

3、如何透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小組討論,設計實驗。

4、交流:你是如何設計實驗的?需要什麼材料?(鼓勵學生儘量使用身邊現有的材料來做簡單的實驗)。

5、評點學生的實驗設計,並作指導。

可以分別從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兩個因素去考慮並實驗操作:斜面的坡度和斜面的長度。各組同學在實驗操作時要保持其中一個量的不變。

【說明】在對比實驗中一定要指導學生掌握好控制變量,否則將使實驗結果失去可比性,也難以揭示變量與變量之間的關係。

6、學生按假設的不同分組實驗,收集相關數據,填寫活動記錄。

7、彙報實驗現象,交流實驗收穫。

8、提問:比較全班同學測得的數據,你有什麼發現?

9、小結:如果斜坡的長度不變,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車運動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變,增加斜面的長度,斜坡越長,小車運動時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盤山公路的圖片,提問:通往山頂的公路爲什麼不修成滑梯一樣的斜面?公路繞着山盤旋而上,與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變?盤山公路爲什麼要修成這樣呢?

【評析】透過實驗驗證斜面省力的原理以後再讓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這樣的理解纔是深刻的,這樣的啓示纔是有收穫的。

四、認識變形的斜面

1、實踐操作活動:從紙上剪下一個直角三角形,將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貼在一支鉛筆上,然後將紙圍着鉛筆繞起來。你發現了什麼?

2、出示螺釘,組織觀察並討論:螺釘上的螺紋與斜面有什麼關係?

3、小結:螺旋是一種變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長,繞在圓柱形物體上的螺紋就越密。

4、討論: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嗎?爲什麼要把釘子做成螺旋狀的?

5、出示一段圓木,你可以把它掰開嗎?藉助於什麼工具可以把這段圓木分開?(出示:斧子)觀察斧子的剖面結構。我們把這種形狀叫做“楔形”。楔形是兩個背對背的斜面。

6、指導一學生操作實踐,利用斧子的楔形結構將圓木劈開。說說感受。

7、還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組織學生觀察拉鍊:你是否嘗試過用手把拉鍊的兩邊扣到一起?怎麼樣把拉鍊的兩邊分開或者合上呢?

實踐操作,體驗拉鎖的重要作用。

9、小結: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變形。

【評析】這一環節是拓展學生思維、加深學生對斜面的作用認識的重要過程。一系列實踐活動既使學生認識了斜面的變形,也讓他們體驗了斜面在生活中的有效作用。

五、學習應用,遷移拓展

1、利用多媒體出示多幅圖片,解釋一下它們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和螺旋,它們的作用各是什麼?

教學片斷賞析

交流“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和螺旋”的教學片斷

師: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和螺旋,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生:我看見建築工地上的工人在一個斜的板上把裝沙子、水泥的車子推到高的地方去。

師:對,這個斜的板就是一個斜面。

生:高速公路的引橋是一個斜面,而且一般都是繞着圈子上去的。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出示高速公路引橋的圖片)這樣修有什麼好處?

生:這樣可以讓引橋的長度變得更長些,汽車開上去就更容易了。

生:樓梯是一個斜面。

生:我爸爸爲了把摩托車推進家裏,常常在門檻上擱一塊木板,這也是一個斜面。

生:斧子是一個變形的斜面。

生:拉鍊也是一個變形的斜面。

生:我們家裏用的水果刀刀刃很鋒利、刀背比較寬,也是一個斜面。

師:好,分析得有道理!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或者螺旋呢?

生:螺絲釘運用的是螺旋。

生:盤山公路也像是一個螺旋。

生:家裏開葡萄酒的工具也運用了螺旋。

生:我發現塑料瓶的瓶蓋內有一道道螺紋,這也是應用了螺旋。

師:螺旋是變形的斜面,它的使用有什麼作用?

生:都可以省力!

師:對啊,瓶蓋上的螺紋和瓶口上的螺紋相互吻合,我們用不大的力氣就可以使蓋子緊緊地合在瓶口上。(出示水龍頭),它的內部也有許多螺紋,我們開啟水龍頭時也不需要用特別大的力。

生:(露出各種不同的神情,得意的、驚歎的、有點疑惑的……)

師:把剛纔大家交流的發現記錄在你們的“科學活動記錄”上吧!

【片斷評析】生活是科學的空氣和土壤,在學習的過程中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他們完成個人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書本上的知識和課堂上的交流纔會對學生的發展有真實的意義。鞏固階段的交流既是認知的展現,更是思維的相互碰撞和激發。

教學手記

科學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每當我撰寫教學設計將教學目標分解成“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大塊逐條書寫時,內心總有一點點的忐忑:我們透過科學教育真正給予孩子們的是否跟我們書寫在紙上的目標與一樣多?作爲教師,我們該做些什麼?

茫然時,閱讀到的一份資料給我指引了前進的道路,讓我明白了自己該以何種姿態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科學教育的目標是:

1、個人能力的發展。這不僅包括基本的讀、寫和算術技巧,也包含溝通技巧,社會活動,對待工作的嚴肅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對讚賞、喜歡、安全感、歸屬感等心理需要的滿足。

2、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現實逐漸有意識。學生們通常對他們所處的環境充滿好奇,他們渴望瞭解它--如果我們不抑制他們的個體主動性。學生們不停問:“爲什麼?”“怎麼?”“什麼時候?”“在哪裏?”“是什麼?”高明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向發展個人技能和獲得科學知識之路。我們,作爲教育者,應利用孩子們的這種好奇的天性作爲他們學習科學和其他學科的主要驅動力。

3、在遊戲、競賽、愛好和娛樂中享受樂趣。科學是很有趣的!學生們喜愛創造性的項目和表演性的試驗。許多科學知識可以透過遊戲和競賽獲得。許多學生的很多愛好都包含着科學,如蒐集石頭、養寵物和做飛機模型、手工等。一些娛樂活動如游泳、揹包徒步旅行、衝浪和溜冰等活動也都包含着科學,這些都可以成爲課堂上教師利用的手段。

4、享受藝術的體驗。各種藝術形式都與科學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畫的顏色、音樂中的聲音、舞蹈中的動作都與科學有着關聯。

5、生活得健康而安全。科學教育者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有關食物、休息、鍛鍊、防止事故、急救、疾病產生的原因等知識。即使他們年齡很小,也要讓他們明白吸毒與抽菸甚至會帶來成功和失敗、生與死截然不同的結果。

6、科學無處不在。科學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各行各業中,從繁瑣的家務到所從事的原子能工作。

7、瞭解生物和自然環境的基本現實。透過對基本事實的建立,學生可以形成一些基本的觀點與看法,隨着一些新的事實的出現又擴展了新觀念;觀點是從事實中總結出的,而非相反。在科學教學中通常遇到的問題是教師如何選擇可以得出預想觀點的恰當事實。

8、發展一種科學的態度。學生開始學習因與果之間的關係、增加好奇心、不輕易下結論、增強一種去尋找合理可信的答案的願望、思路開闊地對待問題並且將“科學方法”作爲解決事實問題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科學的態度可以消除迷信,驅逐無事實根據的恐懼,避免陷入錯誤的結論。

9、使用“科學方法”。雖然它不能解決人們在生活中所面臨的所有問題,但是懂得了“科學方法”的基本步驟,至少可以幫助個人解決許多問題。它可以使學生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提出假設,設計可能方案,進行試驗,做精確的觀察,蒐集數據,避免誤導的線索,從而最終找到正確的答案,如果不是一試即成,那麼依次研究問題。“科學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事實;它從不能幫助我們解決評價問題。科學不能說明何爲好與壞、對與錯、更好或更糟--這些價值判斷需要那些哲學家來回答。問題促使人思考,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迫切需要人們嚴肅思考。

10、建立一種合理的適合個人的和實用的人生哲學。這是對以前所有目標的總結。依據事實、觀點、科學態度、科學知識和使用“科學方法”產生智慧並關注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