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雜詩十二首》其二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原創教案 平邑一中 西鄉

《雜詩十二首》其二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雜詩十二首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A案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觀點分析詩歌,理解詩人情感。

2.學習透過多種途徑表現詩人“悲慼”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移情的手法;意象的選用,意境的營造。

2.難點:“悲慼”的深意。

三、教學步驟:

一、匯入

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阮籍說“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李白說“花間一杯酒,獨酌無相親”,他們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遠的志向,不願隨波逐流,因而都難容於世,陶淵明也是這樣一個人。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雜詩十二首》。

一、作家作品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陶淵明出身沒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封長沙郡公。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曾做過幾年地方小官,後“不爲五斗米折腰”,辭官回家,從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隱居不仕。主要作品《歸園田居》、《飲酒》、《讀山海經》、《歸去來辭》《桃花源記》 《五柳先生傳》、《感士不遇賦》等。

陶淵明的雜詩十二首系組詩,約作於晉義熙十年(414)前後,大都慨嘆時光流逝、壯志難酬的情懷。課文所選爲其中的第二首。

二、詩歌鑑賞

1.師問:找出最能表現詩人情感的一個詞?

生答:悲慼。

2.師問:詩人爲什麼“悲慼”?(用詩中的語言回答)

生答:“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時光飛逝離人而去,空有壯志難得伸展。(結合詩人生活背景討論)

3.師問:詩人是如何表現“悲慼”的?(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生答:這首詩先描寫了日月更迭,萬里輝煌的景象作爲鋪墊,一句“蕩蕩空中景”爲全詩鋪下了悲涼的感情基調。然後詩人又用了晚風、冷席的意象,寫出了因爲天氣的變換覺察出四時更替,更以“天寒”襯托出“心寒”,刻畫了自己“不眠”的淒寒心境。接下來的兩句寫出了孤獨文人常有的一種景象:對影獨酌,倍顯詩人之孤獨。

師問:“風來入房戶,夜中枕蓆冷”中“冷“字用的妙,試分析。

生答:表面上是寫枕蓆冷,實際上是寫人的心冷。這裏運用了移情的修辭手法。

4.主題把握

這首詩寫詩人中夜不眠時的情懷,抒發了事業無成的感慨。用環境的清冷襯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獨,又以時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騁的悲慼,是陶淵明詠懷詩中的代表作。

5. 總結:

古代很多文人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我們對他們應該報以深深的同情。好在我們生活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新時代,同學們一定要珍惜當前的大好時光,認真學習,細心做事,懷大志,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