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關於小學語文課文教案彙編五篇

作爲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課文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小學語文課文教案彙編五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培養豐富的想象能力。從馬良用神筆幫助老百姓懲罰中,受到啓發。把故事講給家人聽聽。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啓發談話,匯入新課。

學習第一部分課文內容。

讀第1~8自然段課文,主要講了什麼?馬良看什麼看得出神?他是怎麼做的?又是怎麼說的?大官和畫師什麼表現?他們怎麼說?怎麼做?從此,馬良怎樣做呢?找出重點詞句。馬良爲什麼盼望有一支筆呢?(理解:盼望)

學習第二部分課文內容。讀第9~16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馬良的筆是怎樣得到的?爲什麼說它是神筆呢?馬良有了這支神筆是怎樣做的?他幫助老百姓做了哪些事情?

學習第三部分課文內容。讀17~28自然段,主要說了什麼?大官讓畫師用神筆畫什麼?結果怎樣?大官怎麼辦的?馬良爲什麼答應了?他先畫什麼?再畫什麼?然後畫什麼?最後畫什麼?說說大官的不同表現?

1、大官的下場什麼樣?說明什麼?

2、從馬良懲治大官的過程中,你認爲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二、總結課文。

1、馬良沒有筆的時候是怎樣畫畫的?說明什麼?

2、馬良有了神筆,對窮人和大官的做法有什麼不同?說明什麼?

3、你喜歡馬良嗎?爲什麼?

三、作業。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培養想象能力,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樣子、遊人的感觸和話語,寫一段話詳細描述。

4.引導學生領悟保持生態平衡、保護地球的意義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1.揭示課題。

板書:葬禮

講述:一般指人死亡後所舉行的一種殯。

葬儀式.叫“葬禮”。用彩筆在“葬禮”前加“特殊(sho)的”

問:看到這一題目,大家會提出哪些問題?

(1)爲誰舉行葬禮?(2)爲什麼要爲它舉行葬禮?(3)爲什麼說這是特殊(不同於一般)的葬禮?

2.教師指定:這些問題問得有道理。我們研究課文之後就能弄明白。

二、初讀指導

1.自學課文。

(1)畫出文中含生字的詞語,根據所注拼音讀準字音。

(2)查字典、問典弄清下列詞語的意思。

枯竭:(水源)乾涸。垂危:病很重將要死去不辭而別:辭:告別。

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樣子。一息,一口氣。只剩下口氣,形容臨近死亡。課文中指瀑布即將完全消失,下旬:十天爲一句。每月21日到月底的日子。

(3)聯繫:上下文,理解下列詞晤的意思。

水簾、預測、驕傲、喚起。

(4)指導書寫下列幾個字:垂、竭、葬。

2.各自瀆課文,思考:如果按“舉行葬禮——瀑布今昔——決心保護”分段:

[一(1)二(2-5)三(6-8)]

三、精讀訓練

1.默讀第一段。

思考:這一次葬禮“特殊”在哪裏?[地點特殊:在……河上;主持人特殊:巴西(南美洲最大的國家)總統;對象特殊特殊垂危枯竭:一條瀑布]

2.指名朗讀第二段。

(1)“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指什麼?(第1自然段中總統爲瀑布舉行葬禮)哪幾個自然段回答廠這個問題;(第3—5自然段)

(2)讀“但這雄偉的景觀,竟然不辭而別”。

①“竟然”是什麼意思?(有點出乎意料)“不辭而別”呢?(課文中指瀑布的消失)

②“這雄偉的景觀”指什麼?(默瀆第3自然段,指名描述,用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雄偉壯觀”)

③爲什麼會不辭而別?(兩個原因:用水毫無節制,森林被亂砍亂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

(3)“見到這樣的情景”指的是怎樣的情景?(逐漸枯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後的消亡)

(4)小結要點:

①學習課文上下銜接、呼應的寫法。

②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由於人爲的破壞,將要完全消失。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地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創設情景:給老師以掌聲,給聽課老師掌聲,以表示歡迎,出示課題《掌聲》,齊讀課題。

2、正是同學們的掌聲,使一個女孩改變了,這個不幸卻又幸運的女孩是誰?(英子)

二、文字對話,感受掌聲魅力

1、請輕讀掌聲前的部分,畫出有關句子和詞語,並用一兩個詞語概括從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英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抓住重點詞句)

(1)、她很文靜……最後一個離開

(2)、英子立刻把頭低下

(3)、英子猶豫……

2、換位思考:假如你是英子,此時你心理會怎麼想?

3、你們心目中的英子應該是什麼樣的?課文怎麼寫?

4、是什麼力量讓英子有了這麼大的改變?邊讀邊找出課文中描寫掌聲的句子。

5、採訪同學們,你爲什麼給英子送去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6、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此時她一搖一晃走下講臺,這與剛纔走上講臺感覺一樣嗎?如果你是英子,此刻你最想說什麼?

如果沒有__________ ,我就_________ 。

因爲_____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 。

三、總結昇華

四、課外延伸

1、上中學後,英子來信了,快來讀讀,從信中你知道了什麼?

2、給英子回信

3、老師贈言

五、佈置作業

1、收集有關愛的名言

2、有感情朗讀課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4

一、教學要求

1、認識10個字,會寫“不、開、四、五”4個字。認識1種筆畫“”和5個偏旁“父、刂、冫、人、灬”。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懂得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人人都要愛護它。

二、教材說明

課文以圖中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事情:冬天,爺爺爲小樹禦寒;夏天,小樹爲爺爺遮陽,表現出人與樹之間的關係多麼親密、和諧。

教學重點是認記生字、理解重點語句和練習朗讀。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1、可拼成本課合體字的偏旁、部件卡片,爺爺和小樹兩個頭飾,“棵、穿”的猜字圖。

2、要求學生觀察校園、路邊、生活小區的樹木,瞭解人們爲保護樹木做了哪些事情。

(二)認字、寫字

1、認字

生字中,注意讀準“穿、傘、暖、冷”的字音。要認識的10個生字多爲單音節詞,適宜隨課文分散認字。從字形上看形聲字居多,本課要隨生字認識“父、刂、冫、人、灬”5個偏旁。根據生字的特點,也可從偏旁入手,相對集中認字。如,先複習“、日、糹、”4個偏旁,再認本課5個新偏旁,並適當說明“冫、灬、刂、父”所表示的意思。然後讓學生到生字表裏找找9個偏旁分別藏在什麼字裏,藉助拼音,看看課文,想想怎樣記住它。在學生議論中會發現有的用熟字換部件,有的用事物的樣子(傘)就可以記住字形。教師在討論中可提示學生:

(1)看圖猜字。“棵”(左邊畫棵樹,右邊畫個果子)。“穿”(上面一個洞口,下面一排牙齒)。(2)記個大概印象。對難字如“暖、熱”可以不一步到位,先記個大概,隨着閱讀、復現,逐漸鞏固。爲了精確辨認生字,可安排兩項練習。(1)選偏旁、部件卡片組成字讀一讀。

(2)比一比,組詞:爺——爸、棵——課、穿——窗。

2、寫字

本課要認識筆畫“”,鞏固先裏頭後封口的筆順規則。教學時重點指導兩個字:“四、五”。

四:第一筆“豎”在左半格,行筆向下略向右斜;第二筆“橫折鉤”起筆處和“豎”的頂部相連,橫行至右上格折轉向下,略向左斜至右下格向左略微鉤出。第三筆“短撇”和第四筆“豎彎”,都從橫上起筆在框內均勻分佈。寫“豎彎”時,豎要直,轉彎要圓,不要寫成“豎折”。最後一筆“橫”與第一、第二筆的收筆處相連。

五:第一筆“短橫”在上半格;第二筆“豎”從“橫”中點起筆,行筆略向左斜;第三筆“橫折”起筆超過“短橫”,向右行筆至右半格與“短橫”上下對齊處折筆向下,收筆與“豎”對齊;第四筆“長橫”託連第二、三筆,起筆、收筆處超過第三筆。

(三)詞句

本課要求理解“暖和的衣裳”和“綠色的小傘”各指的是什麼。教學中可運用插圖讓學生明白:“暖和的衣裳”指包紮在樹幹上的稻草或草簾;“綠色的小傘”指枝葉茂密的樹冠。還要聯繫上下文,從它們的作用:預防小樹被凍壞、遮擋夏日炎熱的陽光,讓學生知道爲什麼這樣說。

文中有一對反義詞:冷——熱,可在閱讀中點一點。

本課首次出現自然段,可先從另起一行、開頭空兩格這樣的行文方式上讓學生感知,再透過一段一段地讀,逐步知道一個自然段說一個意思。

(四)朗讀

朗讀時要提示學生,讀完一個自然段要停頓一會,停頓的時間比句號長一些。

本課重點指導第二、三自然段。句中要適當停頓,如:爺爺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樹/不冷了。語氣中要表達出互相關心的喜悅之情。

(五)實踐活動

1、課後“讀讀說說”是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詞彙。練習時可先讀讀左邊的部分,感知四個短語的結構特點,再仿照說說。指導的重點是擴大積累,運用恰當。可先同座或四人小組練說,再用四張填空卡片變換順序開火車口頭填空,比比哪一組說得恰當而不重複。

2、演課本劇。加上爺爺與小樹的動作、對話把第二、三段的內容演一演。這是第一次演,如學生有困難,就教師幫助編,由兩個同學演給大家看,意在激發興趣。經常演演,學生也就會自編自演了。

(六)教學時間

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一)談話引入

1、啓發談話:人們爲保護樹木做了哪些事、

2、揭示課題。

(二)自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思考:爺爺爲小樹做了什麼、

(三)檢查朗讀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2、認識自然段。

(四)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認識其中的7個生字;

2、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什麼。

3、指導朗讀。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回憶第二段的內容、學習過程,學習第三段。

1、認識其中的3個生字;

2、理解“綠色的小傘”指的是什麼。

3、指導朗讀。先讀第三段,再讀全文。

(六)鞏固練習

1、認記生字(選部件拼字)。

2、完成課後的“讀讀說說”。

(七)指導寫字

(八)擴展活動

演課本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5

教師:同學們,人世間最動聽的話語是關愛的話語,最感人的故事是真情故事,最偉大的力量是愛的力量。今天這節語文課,我們就學習一篇令人心動的課文。請同學們把書翻到47頁,我們先聽一聽課文的主人公,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向我們訴說了什麼。饒旭日,請你讀第一段。朱若晨同學,請你讀最後一段。請讀。

饒旭日:用父親和妹妹的話來說,我在音樂方面簡直是一個白癡。這是他們在經受了我數次“折磨”之後下的結論。在他們聽來,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鋸牀腿。這些話使我感到十分沮喪,我不敢在家裏練琴了。我發現了一個練琴的好地方,樓區後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樹林,地上鋪滿了落葉。

朱若晨:後來,拉小提琴成了我無法割捨的愛好。我能熟練地拉許多曲子。在各種文藝晚會上,我有機會面對成百上千的觀衆演奏小提琴曲。那時,我總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那清晨裏我唯一的聽衆……

教師:同學們,你們發現課文的首尾有什麼特點嗎?

學生:透過剛纔兩個同學的`讀,我發現第一自然段講的是:以前作者拉小提琴特別不好,但是經過他唯一的聽衆給予他自信之後,他的小提琴曲拉得特別好了,而且已經可以在各種文藝晚會上演奏了。

教師:很好!也就是說,首尾兩段內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學們,咱們師生合作,說幾組句子,我說句子的前半句,講作者開始怎樣,你們說最後的結果。我們看看形成了怎樣鮮明的對比,可以嗎?好,那我先說:“開始,作者拉琴很生疏。後來……”誰接着說?請你說。

學生:後來,拉小提琴成了作者無法割捨的愛好,並且拉得非常熟練。

教師:很好!開始,作者連一支曲子都拉不好。後來……

學生:後來,作者能熟練地拉許多曲子。

教師:非常好!開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後來……

學生:拉小提琴成了作者無法割捨的愛好。

教師:非常好!開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十分沮喪。後來……

學生:作者有機會面對成百上千的觀衆演奏小提琴。

教師:非常好!開始,作者被家人稱爲音樂白癡。後來……

學生:後來,他成爲了拉小提琴拉得非常好的一個人。

教師:能當着成百上千的人演奏小提琴,成了小提琴演奏家。請你寫在這裏(指黑板)。好,同學們,這一切都總是使作者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出示幻燈片:老人的形象),那清晨裏──

全體學生:唯一的聽衆。

教師:(板書:唯一的聽衆)好,同學們,你們能不能根據課文首尾兩段的內容,提出一些探究的問題呢?請鮑思傑先說。

鮑思傑:爲什麼作者在之前是個音樂方面的白癡,但後來,就能當着成百上千的觀衆演奏小提琴曲?

教師:你的意思是說,爲什麼作者能有這麼大的進步?這個問題提得好。

學生:在作者拉小提琴的時候,爲什麼總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而且那個“耳聾”打了引號。

教師:對呀,“耳聾”這個詞打了引號。同學們預習了課文,你們說,這位老人是真正的耳聾嗎?

全體學生:不是。

教師:對啊,最後還是打了引號。那你們要探究的問題是什麼?

學生:爲什麼那位老人她要說自己耳聾?

教師:非常好!接着說,你們還想探究什麼?

學生:那位老人都給了作者怎樣的幫助,使他從一個“音樂白癡”成了一個“小提琴演奏家”?

教師:(板書:音樂白癡)同學們說得非常好。也就是說,這位唯一的聽衆,她不曾給過作者拉小提琴技巧的指導,也不曾給他講解過拉琴的竅門。那麼,她是怎麼幫助作者的呢?是怎樣做唯一的聽衆的呢?她爲什麼要稱自己耳聾呢?好,我們帶着這些問題來細讀課文。下面,我請同學們自己默讀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一邊用心地默讀,一邊思考:作者和老人是怎樣相識的?(出示幻燈片:加上作者拉琴的形象)他從老人那裏,獲得了什麼?好,下面請同學們先默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