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囚綠記》學案之二(人教版高一必修學案設計)

 [學情分析]

在必修一的學習時,學生曾接觸過“品人與品文”類現代散文,如《記念劉和珍君》、《小狗包弟》、《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等,學生對於寫人記事類散文有了一定的瞭解;同時,本課之前也學習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學生對寫景抒情類散文也有一定的認識。

[文字定位]

《囚綠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的第三課,該文是第一次選進中學語文教材,它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組成本單元。《荷》與《故》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承擔任務的是“景”的描寫方法(如描寫角度,修辭與詞語的準確使用等),以及景與情的關係(散文中如何寫景造境,寫景抒情,融情入景等),教學的重點在“景”與“情”;《囚綠記》被安排在本單元最後一課,所以其承擔的任務應當是對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深化與鞏固,同時,本文在寫景狀物與抒情上又有其獨特之處,寫景時所攝取的景物是空間片斷式的,只寫綠條,綠條之外的景物一概捨棄,它不同於《荷塘月色》寫景的時間片斷式,這是教學時應加以特別注意的。另外,《囚綠記》是新進文字,略讀課文,故應抓住要點,略去其餘,教師導引,學生多動。

[學習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可以確定爲以下幾點:

1.品味細膩優美的語言。本文屬於寫景抒情散文,就單元教學目標來說,當然也應當注意品味其獨特的語言,讓學生在寫景、抒情的語言表達上得到一定的開拓和積累。

2.學習寫景狀物的手法。本文寫景抒情采取的手法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明顯不同,通篇多用擬人等修辭手法。

3.體會真摯含蓄的情感。寫景當然離不開抒情,探究景與情的關係當然是教學的重點,本文所抒之情比較含蓄,應當深入探究。

[學習方法]

誦讀感悟法。對於散文,尤其是語言優美、情感真摯的散文更應當多加誦讀。誦讀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可以是教師有感情的示範誦讀(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恐怕是不可缺少的,它比放錄音讓學生聽更重要;當然不必全文誦讀,可以有選擇地讀),學生自由誦讀(文學作品的欣賞不可能千人一面,定然是各各不同,所以自由誦讀比集體朗讀要科學得多,有效得多)。

圈點評價法。如何品味語言?應當讓學生說出自己感受最深之處。這,很重要!語文畢竟是語文,欣賞畢竟是欣賞,還是要讓學生談出自己的體會纔好,教師只能扶助、引導,而不能代辦、強加。

脈絡梳理法。一篇優秀的散文,其脈絡必然是有一定條理的。研究文章的結構,瞭解行文的起承轉合,不僅有助於理解文章,而且有助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討論交流法。討論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分享思考所得,碰撞思想火花,積聚衆人智慧。對於文章中有些隱含的、內在的東西,對於教學中的難點、疑點,採取討論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文字解讀]

一、語言:平中見美

就語言來看,本文顯然沒有《荷塘月色》語言的美,而是顯得通俗平實,樸素之中又顯清麗,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多用口語。通觀全文,作者似與人聊天般地娓娓寫來,給人樸實平和的口語之感。如文章開頭就是“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即如和人講故事一般。再如,文章結尾:“我懷念着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麼?”也是如此。綜觀全文,我們可以感受到,文章幾乎沒有華麗的語言。但也正是這口語般的表述,讓我們更能見到作者的語言功底和內在情感。

善用詞語。語言通俗樸實並不是說不要講究煉字遣詞,作者對於詞語的使用還是非常講究的。如在觀察綠枝的時候,作者的描寫就非常注意用詞,“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鬚,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摺疊着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用“伸開”、“攀住”、“舒開”來描述卷鬚的生長,連用兩個“漸漸”來寫卷鬚顏色的變化,同時也能看出“我”觀察時間長,觀察細緻。在囚住綠的時候,作者這樣寫道:“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連用三個“依舊”來表現綠枝的生命力頑強,而“伸長”、“攀緣”、“舒放”則準確地表現綠枝的生長過程。詞語的重複使用也增加了語言的氣勢,如“裝飾……裝飾……”,“比喻……比喻……”,“依舊……依舊……依舊……”等。

巧用修辭。大量地使用修辭手法,使文章的語言變得形象生動。首先是擬人,作者是把綠枝擬作人來寫,賦予其人的性格氣質和“朋友”的身份,讓人感覺親切。排比的使用則增加了語言的氣勢,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等。

二、情感:真摯深沉

1.對綠色的喜愛,真摯強烈。文章以“囚綠”爲題,實則表現作者對綠色的由衷喜愛。這種喜愛之情從多個角度表現得淋漓盡致。

正面描寫,直接抒發對綠色的喜愛。如寫自己選擇公寓房間時,說是“佔有”,因爲“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作者由衷地讚歎綠色:“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着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並說自己“懷念着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着雨水”,還用了“急不暇擇”、“視同至寶”等詞語來形容自己的心情。而觀察綠時,又是帶着“快活”、“留戀”、“歡喜”的心情的。

側面描寫,多方表達對綠色的喜愛。“我”毫不猶疑地選擇這個小房間時,“我”的“了截爽直使公寓裏夥計都驚奇了”,夥計的驚奇更是突出“我”對綠色的無盡喜愛。

爲什麼如此鍾情於綠?因爲綠是愛和幸福的象徵,是青春和力量的代表。

2.對國運的憂慮,深沉悲切。囚住綠是爲了“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我”的心情爲什麼這麼抑鬱?因爲“蘆溝橋事件發生了”,這短短的一小句話,點明瞭文章的寫作背景,也點明的“我”心情抑鬱的原因。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往往在景物身上傾注了自己的感情,而這感情又是含蓄的。正因爲國家、民族的危難就在眼前,讓作者心情抑鬱、悲痛,所以才強烈的喜愛綠枝這一生命、力量、愛和幸福的象徵,這也正是作者的追求。

三、手法:含蓄委婉

上面已經說過,寫景抒情的散文往往寄情於景,行文往往也就顯得含蓄,本文也是如此。全文用了大量的筆墨來寫綠枝,寫自己如何觀察綠枝,綠枝如何生長,自己如何囚住綠枝,綠枝又是如何反抗的。實際上,這些都是爲文章主旨服務的,綠枝只不過是一個憑藉,一種象徵,是抒情的憑藉,是淪陷區廣大民衆的象徵。而最關鍵的靈犀一點是“蘆溝橋事件發生了”這句話。這一句在文章結尾部分出現,巧妙地點明文旨。因而,“我”的愛綠、囚綠、釋綠、懷綠也就很好理解了。綠枝在文章中被擬人化了,被賦予了人的性格和氣質,而實際上,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也一直是把它當作人來寫的。就整篇文章來看,其抒情的手法是含蓄委婉的,也是值得令人細細玩味的。

四、結構:凝練有致

我們常說散文“形散神聚”,本文則是“形聚神聚”。文章開頭用了不少“閒筆”來寫自己所選擇的那個公寓小房間及其理由,接着又用了相當多的富有詩意的語言來讚美綠色,又細緻地描述自己是如何觀察綠枝以及綠枝是如何生長的,又寫了自己是怎樣囚住綠枝,綠枝是如何反抗、衰病的,其間穿插了不少抒情語句,而文章的結尾則簡潔地述說自己南歸釋綠,以及對綠友的懷念。全文都是圍繞着“綠”來展開的,其脈絡是尋綠、觀綠、囚綠、釋綠、懷綠,其中,“囚綠”又是敘寫的重點,作者對“綠”的一系列動作都是愛綠、喜綠的表現,正因爲喜愛綠,所以才尋綠、觀綠、囚綠、釋綠、懷綠。而這一切行爲又都統攝在“綠”所承載着的內在意義之中,那就是,“綠”是有所指的,它是淪陷區廣大民衆的象徵,是力量、生命的象徵。明白了這些,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作者爲何如此喜愛綠並囚住綠,爲綠的衰病而自責了。

[學習流程]

一、誦讀:初步感受文章

安排本環節,主要是希望能讓學生初步熟悉課文,整體感受課文,並能在誦讀中對某些特別的地方加以注意,爲下面的點評作準備。

誦讀方式應當靈活多樣。可先由教師誦讀,教師可全文誦讀,也可有選擇的誦讀;也可以讓同學們推薦幾位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和教師搭檔誦讀,教師先有感情地讀幾段,讓選定的學生再接着讀,或讓選定的幾位學生一起讀。然後再讓大家自由地誦讀課文。(注:不建議採用放錄音的方式,也不建議採用全班集體誦讀的方式,更不建議採用競賽誦讀的方式,因爲這些方式雖輕巧、熱鬧,但會造成教師的缺位和表面的熱鬧,不利於感染學生,不利於進入文字,因而也不利於後面的欣賞品味。)

二、點評:深入品味語言

安排本環節,意在完成“品味語言”、“學習寫景狀物的手法”這兩個目標。作爲寫景名篇,本文有很多優美的句子、精巧的詞語值得品味,其寫景抒情的手法也值得學習模仿。

可以按下面方式操作。

1.學生自由默讀文章,圈點出感受最深,或最欣賞的句子或詞語,並在其旁作簡要的評點,評點的字數不限,但要寫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教師隨機選取學生讀出自己圈點的語句詞語及點評內容。對於學生的點評,教師可以肯定,也可和其商討,也可和全班同學一起商討,讓其他同學也參與進來。

說明:學生因個性愛好、欣賞水平的不同,選取點評的語句肯定有所不同,但是教師應當對學生有可能點評到的語句提前預作準備,這樣才能應對自如、有效完成預設的教學內容。就學生的情況來看,可能涉及到的語句、詞語如下:

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裏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我懷念着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疲累於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着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着雨水!

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鬚,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摺疊着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

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

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

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

它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3.課文在寫綠條時都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說明:承接上面的語句點評欣賞,既是對它的總結,也是引出對文章“寫景狀物”的手法的研討。

從以上語句可總結得出擬人、排比等,教師要特別明確,就整篇文章來看,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綠條人的性格和氣質,這是文章取得特殊的藝術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梳理:整體把握結構

把握文章結構,意在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和感情發展變化的脈絡。可以採取以下步驟完成。

1.學生細讀課文,劃分文章層次,並用簡潔的詞語表述各層次主要意思。(注:劃分文章層次是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常用手法,後被大加撻伐,今日的課堂教學已經很難再見到給課文劃分層次的了。但矯枉不必過正,給文章劃分層次還是能鍛鍊學生的邏輯能力、結構文章能力的,有些時候還是必要的,只是不要太死板,不要糾纏於某一個段落到底劃分到哪個層次,理清文章大概思路即可。)

2.班級內部交流,共同研究文章層次。可以由幾個學生說說自己的劃分及表述,再由全班同學評判,共同協商出比較好的方案,明確行文思路。

3.教師引導,相機點出作者的感情發展變化的脈絡。

本文結構可由以下圖示表示:

 

四、探究:明確文章主旨

問題設計--

1.作者爲什麼喜歡綠,進而要囚住綠?

明確:綠是生命的象徵、希望的象徵、愛和幸福的象徵;囚住綠是爲了親近綠,表達自己對綠色的喜愛,對生命、愛和幸福的追求。

2.文中寫綠條的處境,綠條的生長反抗,綠條的衰病有何內在含義?

點撥:文章寫作背景--“盧溝橋事件發生了”。

明確:綠條象徵北方淪陷區的民衆,他們努力生活,頑強抵抗侵略,他們處境悲慘但永遠“向着陽光”。

五、遷移:訓練寫景狀物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選擇一個完成。

1.學習課文用擬人等修辭寫景狀物的手法,描述一種你最熟悉的景物。

2.古代詩詞中有不少詠物佳作,請查閱相關書籍,選取幾首,說說它們都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來描寫所詠之物的。

 

李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