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日食和月食》教案

一、教材簡析:

《日食和月食》教案

《日食和月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四課時的教學內容,本課分爲“瞭解日食現象”、“推測日食的成因”、“推測月食的成因”三個部分。從教材的角度來說,把這兩種現象作爲學生們學習的主題,有三個目的:一是因爲這兩種現象對學生有吸引力;而是這兩種現象都涉及了本單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體是運動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形成的;三是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推理能力,本課是學生們在學習了“地球的運動”以及“在太陽下”兩個單元以後認識發展的必然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部分內容是學生認識天體運動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基礎部分。

教材上是以一副簡單的日食發生過程圖來告訴學生日食發生的特點,不過這樣的匯入似乎對學生情感的體驗不夠,因此將其改爲以古代戰爭故事和日食的故事爲教學起點,引領學生的情感一步一步地認識日食的特點,加上根據學生課前已對月食和日食有相關的資料收集或學生原有的對天體運動的瞭解,所以便展開有效的推測,在此過程中產生知識面上的衝突,經過嚴謹的實驗方案設計進行開展實驗,最終得出科學的概念,學生在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教學背景:

透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它們所熟悉的校園中生活着的植物種類。過去他們也知道校園中有許多植物,但是,調查後的發現依然會讓他們感到吃驚,校園中植物的`種類,大大超過了他們所知道的範圍。那我們的家鄉、國家、整個地球上會有多少種植物呢?這樣的問題必然會引發學生了解植物種類的極大興趣。如果我們能將學生由調查校園植物引向調查家鄉、全國乃至全球的植物種類,學生會更好地認識到植物的多種多樣,從而建立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然而生物種類的龐雜、生活環境的多樣,使得我們無法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調查。那麼如何將學生對多種多樣植物的認識由校園擴展到校外,真正建立地球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呢?

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2.月球執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於月影中時,因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月食則是月球執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

科學詞彙:月食、日食、執行軌道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對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細緻的觀察。

3.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科學方法:觀察比較、查找資料、分析推理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意識到設計科學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夠大膽地想象,表達自己的想法。

3.意識到模擬實驗與推測和客觀真實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識到天文現象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

核心價值觀:

模擬推測是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

教學重難點、重點:

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難點:

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學準備:

教具學具、說明與提醒

課件、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日食和月食的資訊、大小圓紙片 科學記錄單 大小圓片可以用濾紙代替

教學流程:

收集資料,推測分析 → 推測日食發生的原因→模擬實驗設計→實驗→成因分析→深入探討

(一)引入

1.講古代戰爭與日食的故事,同時播放日食錄象資料。

(設計意圖:選擇古代戰爭與日食的故事是以孩子的興趣爲起點,能讓學生及時地進入到教學情境中,有意識的去關注日食這一奇怪的天文現象)

2.你們見過這一天文現象嗎?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的?一起來看一下日食發生的過程。

(設計意圖:學生帶着情境時的濃厚興趣進入了回憶和思考階段,有效的情境帶來了有價值的參與度。)

(二)認識日食發生的過程特點

1.出示日食發生的課件,討論:日食發生過程有什麼特點?什麼原因能導致這些原因產生?把你們的推測記錄在表格中。(課件出示)

我的推測

(設計意圖:猜想和推測有效的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對科學概念的形成前製造前概念上的矛盾和衝突,是建立科學概念的有效途徑,並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猜測品質,糾正不合邏輯的猜測。)

2.小組彙報,教師整理記錄。

(三)日食模擬實驗

1.在小組討論中,有人認爲是月球擋住了太陽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如何證明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通常科學家會採用模擬實驗的方法?

(設計意圖:在認識的衝突上引出實驗方法,哪裏有問題哪裏就有科學的方法出現,顯得和諧、順暢,並且是以科學家的名義來執行模擬實驗的方法,有益於學生接受和對實驗的尊重。)

2.分小組指定模擬實驗計劃

①用什麼實驗材料來做這樣一個實驗?(老師給每個桌的同學準備兩個大小不同的圓片。)分別用什麼材料來代替什麼?

②如何做模擬實驗?(材料怎麼擺?距離怎麼控制?月球放在哪裏?月球怎麼移動?)我們要尊重模擬實驗,怎樣做纔是尊重模擬實驗?

(設計意圖:灌輸尊重模擬實驗的意識,認識到模擬與客觀有差距,但不能讓差距拉大,做到合理、符合客觀的操作,使實驗體現得更有價值。)

③觀察到的哪些現象能說明日食發生了?

(設計意圖:實驗前的方案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評價實驗是否有效的一個標準,是實驗前的一個思路整理,避免實驗開展地盲目、無章,同時也是爲了操作後的表達更加清晰;透過對如何實驗的討論,使學生對月球的公轉、材料的放置、小組的合作有了一個更爲科學的操作意識,爲下面的有效操作提供基礎。)

3.學生分小組進行模擬實驗。

(課件出示要求)

1.將發生日食時三個天體的位置準確地畫下來。

日食成因示意圖

2.認真分析實驗現象,寫下你們的研究結論。

我的研究結論

發材料,學生開始做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實驗要求的設計充分考慮到避免學生毫無目的的開展實驗,形成邊操作邊記錄的習慣,有利於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和認識,也作爲保留證據去做科學的發言。)

3.交流:模擬實驗是如何做的?

(1)你們剛纔是怎麼操作的?(生示範模擬實驗)

(2)哪些現象可以說明發生了日食?這時太陽、月球、地球各處於何種位置?

(3)日食在發生的過程中有怎樣的特點?

(4)在什麼情況下不會發生日食?

(設計意圖:示範操作有利於形成全體學生的正確操作和糾正部分學生操作上的錯誤;解釋日食現象有利於展開深入的研討,有利於概念的形成和表達能力的提高,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併爲解釋月食的成因提供知識基礎和操作經驗。)

(四)日食的成因

(1)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圖,讓學生講解日食的成因。

(2)這時地球上的哪些地方能看到日食現象?

(3)從示意圖上你還了解到了哪些資訊?

看來關於日食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課外去繼續研究研究。

(五)瞭解月食

1.那麼發生月食的時候,三個天體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生說)

2.出示示意圖:

(1)根據示意圖你能解釋一下月食的成因嗎?

(2)這時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呢?

3.研究日食和月食看到的機會

(1)出示資料:

一年中日、月食最少有兩次,而且這兩次都是日食;一年中可能一次月食都不會發生(如1980年);一年中日、月食最多可以有七次:五次日食和兩次月食(例如1935年),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例如1917年和1982年)。

但是我們通常爲什麼說看到月食的機會比看到日食的機會大呢?可以根據示意圖分析一下。

(2)小組討論。(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黑板上顯示日食和月食的示意圖)

(3)交流彙報。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很好的將日食和月食進行整合聯繫,也是這堂課的一個對比思考,透過對日食和月食發生機率的分析,使對日食和月食理解地更深刻,獲得的知識也更多,對“一般來說,月食發生的機會要比日食多。”這句話做一個更科學的理解;也有益於學生更清晰的認識三個天體之間的關係。)

(六)總結收穫,課外延伸

對於日食和月食現象還想知道些什麼?你知道農曆什麼時候容易發生日食和月食現象嗎?(安排學生課外繼續研究。)

標籤:日食 月食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