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有關小學語文課文教案集錦10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課文教案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小學語文課文教案集錦10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1

知識目標:

初步瞭解“想象”和“聯想”。

技能目標:

1、運用合理的想象,給課文補充合情合理的情節。

2、並適時的在閱讀和寫作中運用想象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愛的情感,並讓學生明白:“愛越無私、愛的境界越高、愛的價值就越大。”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的合情合理的想象。

教學難點:

讓學生深化理解文字“愛越無私、愛的境界越高、愛的價值就越大”的主旨。

教學方法:

朗讀法 研討法 情感體驗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知識介紹

“同學們你們讀過童話嗎?”同學回答肯定,然後再問:“誰能告訴什麼叫做童話?”同學回答,老師做總結,並用多媒體展示童話的定義:“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透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 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育。”學生在理解童話定義的基礎上對文章的寫作手法的應用會更有利。緊接着出示第二章幻燈片:“大熊星座”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大熊星座的來歷嗎?同學答:“想!”,那我們就一同走進這由俄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爲我們所創作的一篇童話:《七顆鑽石》,從而來了解有關“大熊星座”感人而美麗的傳說。

二、初讀課文、複述故事

(一)在學生讀課文之前,要進行方法的指導。因爲這是一篇童話具有“精美短小”的特點在學習方法上對學生適當的指導。並用換燈片出示朗讀方法:“用你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感情。”讓學生引起注意,請同學採用傳遞式讀法來讀課文,

(二)讀完課文後,請學生複述課文。老師強調,在不看書的情況下對課文進行復述:老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文字中水罐從無水有水木的銀的金的跳出七顆鑽石涌出巨大、清澈而新鮮的水流,這一他系列神奇的變化進行復述。每一次水罐神奇的變化都是因爲無私偉大的“愛”。透過複述課文來感受小姑娘愛的境界之崇高,母愛的偉大和無私。既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技巧,又增加了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在複述文章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交流的過程。

三、鑑賞文字

一個感受藝術的過程,爲了避免肢解文字,給人造成一種支離破碎的映像。在請同學們一起復述文章的同時就應注意怎樣引導學生按着複述故事的線索賞析文字。老師引導學生鑑賞學習,去體會偉大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純樸、傳神而美好的語言。從而去體會:“”在鑑賞文字的過程中設定了兩個大問題,在其中又穿插了一些小問作引導鑑賞文字。

(一)小姑娘在爲生病的母親找水、送水的過程中水罐發生了哪些神奇的變化?

(二)水罐發生一次次更大神奇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爲學生在複述課文的時候就不自覺地抓住了這條線索。而在回答第二個大問題時就是老師引導學生分析鑑賞課文的過程。

(1)孝心感上帝、清水滿罐:(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感受)(在學生了解故事背景的情況下)我們在賞析小姑娘找水的時候,可以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去引導學生聯想一下:小姑娘 “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讓學生自己回顧體驗、感受一下小姑娘找水的艱難。從而引出了水罐從無水到有水的原因是小姑娘不怕艱難找水救母的孝心感動了上帝。(老師在這時點出這種事情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這是應用了想象的寫作手法。)

(2)強忍乾渴、急送救命水:(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概括、體會):請同學們用“四字詞語”來描繪小姑娘口渴難耐的狀態。小姑娘獲得了水後產生了那些心理活動和外在表現?引導學生體會小姑娘此時此刻的心理感受:“這些水給媽媽還不夠呢,就趕緊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繼續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詞語進行賞析(請問同學們書中用了那些詞語描繪了小姑娘得水後的心情和舉動的?):“喜出望外、真想喝個夠、趕緊、匆匆忙忙”來展現小姑娘找到水時的欣喜、口渴的程度、感受、和此時首先想到母親的她那偉大的孝心!學生回答後,老師進行總結。孝心,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也是我們親情關係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小姑娘把這珍貴的生命之水留給了自己的母親。可見她是多麼的有孝心啊!

(3)半路救狗、“木罐”變“銀罐”:(老師引導進行情感教育:愛生命、給同情)在她匆匆忙忙的途中被一隻因乾渴而躺在地上的小狗絆倒在地。而小狗獲得了小姑娘的滴水之恩,而獲救了。(老師點出:水罐又一次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水罐從木的變成了銀的”緊接着老師追問,是木罐價值大還是木罐價值大?這給你什麼啓示?)學生回答,老師做總結:顯而易見,水罐的價值遠比木的價值大。小姑娘自己口渴難耐卻滴水未進,把水帶回家給生病的母親。而在路上又遇到因乾渴而奄奄一息的躺在地上的小狗並被它絆倒在地,她不但沒有埋怨它,反而以滴水之恩救了它的命。因爲她對弱小生命的同情,超過了對自己生命的關懷。可見小姑娘她那寬厚博大的同情心是多麼的崇高和偉大呀!

(4)母親捨己救孩子、“銀罐”變“金罐”:(教學方法:感受情境)當小姑娘把水罐帶回家時,母親對小姑娘說:“我反正就要死了,還是你自己喝吧。”(老師提問:請問當時母親說這句話時是怎樣的心情?)學生回答,老師總結:母愛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當面臨生命抉擇時,把獲生的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孩子。(老師又問:這時水罐又發生了怎樣神奇的變化?)學生回答:水罐又從銀的變成了金的。老師追問:“這又給你什麼啓示呢?”學生回答,老師總結:母親,她第一次給“自己”的生命是以巨大的陣痛和艱辛帶來的,而這次卻是以自己的生命爲代價,把生命的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孩子,可以說,這位母親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這愛的境界是更無私、更崇高啊。這是愛的價值在昇華呀!

(5)捨己救人、“金罐”跳“鑽石”:(教學方法:討論法)就在母子兩推來讓去之時,來了一個過路人。小姑娘又把生命之水讓給了過路人,這時水罐裏又發生了奇怪的現象:“突然從水罐裏跳出了七顆很大的鑽石……”(老師問:小姑娘把生命之水給了素不相識的過路人這體現了小姑娘怎樣的愛?)學生回答老師做總結:小姑娘的這種舉動表現了小姑娘的愛早已超越了親情,這種無私的愛已經達到了愛的最高境界!讓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段,(老師提問:請問同學們文章最後一段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願?)同學回答,老師引導總結:用多枚體展示:“願愛心像大熊星座一樣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普照人間,指明方向!”討論題:“請問同學們:水罐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改變的?水罐從木的變成銀的,從銀的變成金的,再從金的水罐裏跳出七顆鑽石、水流……水罐的價值越來越大這給大傢什麼啓示?”四人小組討論,老師總結;“愛可以創造奇蹟,愛的境界越高,愛的價值越大!”

四、放飛想象

童話最主要的特點是“想象”,既而讓學生放飛想象,引導學生插上合情合理的故事情節,無疑是對學生的能力的一種鍛鍊,這不緊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也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力。想象不能胡編濫造,於是便用多媒體展示同學們在想象時應注意的問題。“請你插上想象和聯想的翅膀,爲的某一個細節和結尾插上你所設想的生動的情節。(注意想象要合情合理、要有新意。)”

結束後,老師總結:這篇童話故事敘述了小姑娘,在用她溫厚的心去愛她周圍的每一個人和事物,她的愛是崇高的,偉大的!故事中的母親是那樣 的無私、那樣的偉大和崇高。

師生共唱《愛的奉獻》用多媒體展示歌詞、配樂齊唱。

(這時學生和老師的感情被激起到一個高潮,從而更有利於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進入下一環節。)

五、知識遷移、能力訓練 用多媒體展示

愛心大比拼:

愛心像一抹照射在冬日裏的陽光,

使貧病交加的人感到分外的溫暖;

愛心像一泓流淌在沙漠中的清泉,

使瀕臨絕境的人們重新獲得生活的希望;

愛心像……

請你仿照上面的句型,寫出你對愛心的理解

(注意修辭和句式)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段落,瞭解孩子想考科學家原因。

教具準備:

生字詞卡片、達樂文的有關資料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質疑,匯入新課

1、教師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1課------孩子考科學家。

(2)板書課題,齊讀,認識生字

2、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看了這個韙,你想知道什麼,或者說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的?

(1)學生自由質疑

(2)教師梳理問題,加以板書。

3、教師小結匯入讀文:我們班的孩子真會動腦筋提問題,現在就請大家認真地讀一讀課文,從課文中找答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二、初讀識字,讀通課文

1、教師示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認識文中的生字新詞。

2、引導感受知故事中的人物。

3、學生自由讀文。

4、分段指名讀課文。

5、評議,糾錯正音。

6、結合評議,認識各自然段中的生字詞。

7、回到文中,同桌一起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1、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

2、教師給提示,引導學生將課文分成三個部分

3、學生獨立給課文分段

4、分明名反饋,評議。

四、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瞭解孩子考科學家的原因

1、質疑:孩子爲什麼要考科學家呢?

2、學生默讀課文第一部分

3、指名反饋,交流、評議,認識兄弟倆與達樂文

(1)小兄弟倆很喜歡捉蟲子玩

(2)爸爸講著名科學家達樂文的故事

(3)兄弟倆對達樂文很感興趣,想見達樂文,於是想考考達樂文工團是否真像爸爸說的那樣有學問。

五、總結課堂,鼓勵閱讀與查找資料

1、教師總結:酷愛蟲子的兄弟倆得知達樂文是個著名的科學家,懂得許多有關蟲子的知識,於是,他們就盼望着見見達爾文,並且想考考達爾文。

2、學生齊讀課文第1~4自然段。

3、鼓勵閱讀與查找資料:兄弟倆接下來是怎麼考達爾文的,結果呢?達爾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科學家呢?請同學們下課後繼續去讀課文,查資料。

六、結束課堂,佈置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

2、查找資料,瞭解達爾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聽寫本課生字組成的新詞。

2、說說上節課學了文中哪些內容,從中你瞭解到了什麼?

3、學生自由發言,回憶兄弟倆到底是怎麼考達爾文的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瞭解兄弟倆考前的準備工作

1、學生默讀課文第二部分。

2、教師導言:聽說達爾文要來,兄弟倆的心情如何,他們有什麼想法?

3、指名反饋

4、學生裝有感情地朗讀第5、6自然段,讀出文中感嘆號表示的興奮、高興的語氣

5、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弟弟在哥哥耳邊說了幾句悄悄話,他會說些什麼?

6、質疑:兄弟倆是怎樣製作這個怪蟲標本的呢?

7、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7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瞭解兄弟倆考的過程與結果

1、教師導言?過了幾天達爾文爺爺綞來了,兄弟是怎麼考達爾文工團的?

2、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第8~17自然段。

3、用橫線畫出文中描寫兄弟倆表情的語名,引導體會

4、教師質疑:達爾文真的被考信了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5、學生裝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讀課文第8~17自然段

6、議一議?兄弟倆爲什麼對達爾文爺爺更加尊敬了?

四、總結課堂,佈置作業

1、教師總結:這對調皮而聰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個拼湊而來的“怪蟲“來考倒達爾文爺爺,然而就被博學多才的達爾文爺爺一眼識破,在這之後,他們對達爾文爺爺更加尊敬了。

2、結束課堂,佈置作業。

(1)把文中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收集一些昆蟲的知識與同學們互相交流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正確讀寫觀潮、據說、籠罩、薄霧、悶雷、水天相接、沸騰、猶如、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霎時、餘波、風號浪吼、恢復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學習作者按照觀潮順序記敘景物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能認讀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積累文中出現的四個字的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3、4自然段。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標:

透過感受錢塘江大潮來時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風光秀麗,你一定去過許多旅遊勝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師將帶大家一起去欣賞一下自古以來被譽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

板書:

觀潮

(齊讀課題)

二、預習入手,瞭解學情

1、昨天回家都預習了嗎?讀課文了嗎?老師把檢查的權力交給大家:

⑴ 同桌互讀互查:

同桌互相讀課文,每人讀一段,合作將這篇文章讀完,看是否讀正確、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讀得好,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揚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讀時遇到了困難,也請你幫幫他,好嗎?

(反饋情況:獲得表揚的同學請舉手。)

⑵ 檢查生字讀音情況:

課文讀過了,生字詞語一定難不倒大家。

課件依次出示詞語:

據說 籠罩 薄霧 猶如 霎時 餘波 恢復 漲高

悶雷滾動 人聲鼎沸 踮着腳 浩浩蕩蕩 山崩地裂 風號浪吼

(開火車讀,齊讀。)

⑶ 透過預習,你知道課文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嗎?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8個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藉助插圖,瞭解課文內容。

3、透過採用擬人的寫法,體會小鳥的活潑可愛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

4、培養學生的愛鳥、護鳥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瞭解課文內容,體會小鳥的活潑可愛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

2、瞭解課文采用擬人的寫法的作用。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圖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8個字。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題、匯入新課。

同學們,看了這個題目你想到什麼?

二、識字寫字。

1、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並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2、讓學生自主識字:小組交流識字方法。

3、全班彙報:教師講解。

4、鞏固識字:搶讀生字比賽、開火車讀詞語。

5、寫字指導:教師示範講解。(重點指導左右結構的字。)

三、朗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1、指名讀課文:讀準字音,做到正確、流利。

2、分小節讀課文:說說每小節寫了什麼?

第一小節:寫小鳥最快樂,寫出小鳥的活潑可愛。

第二小節:寫小鳥最活潑,寫小鳥是人類的朋友。

第三小節:寫“紅領巾”的愛鳥行動。

3、同桌間一問一答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四、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體會小鳥的活潑可愛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

2、培養學生的愛鳥、護鳥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自瀆課文,做到正確、流利。

二、朗讀感悟。小組合作學習。

思考:1、“紅領巾”爲什麼加引號?“紅領巾”指什麼?

2、小鳥爲什麼說“紅領巾”真好?應怎樣讀?

3、你覺得小鳥可愛嗎?爲什麼可愛?

三、全般討論得出答案。

1、指名讀出讚美的語氣。

2、藉助圖片理解可愛——外形、叫聲、作用。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情感。

教師範讀,學生全班讀。

五、實踐活動:小組討論一個愛鳥護鳥方案。

六、佈置作業。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5

一、說教材

《秦兵馬俑》課文一方面用詳盡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另一方面從身材體格、衣着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個性鮮明。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我們如臨其境。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秦兵馬俑,感受其宏偉氣勢,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能力:認識8個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和方法:會默讀課文,能結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馬俑的神態與氣勢。

3、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暢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激發民族自豪感。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透過閱讀課文,想象秦兵馬俑宏偉的氣勢和鮮明而豐富多樣的神態,激發民族自豪感。

二、說教法與學法

我在進行教學時,選擇了以默讀爲主,同時穿插了瀏覽、自讀、齊讀、有選擇的讀、師生配合讀這些讀書形式。在這個充分接觸文字的基礎上,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學秦兵馬俑的兩個不同方面時分別採取了三種不同的學習形式:

規模宏大:默讀批劃—反饋—感悟

類型衆多:默讀—有重點的讀—感悟—感情朗讀—資訊反饋

個性鮮明:默讀—感悟—想象擴展

 三、說教學過程

(一) 介紹歷史背景,激趣匯入

1、雖然學生對秦兵馬俑本身非常感興趣,但它畢竟是離我們兩千多年前秦王朝的產物,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這除了給秦兵馬俑本身罩上了一層神祕感之外,也讓學生對於它的理解與想象產生了很大的難度。因此我在開課時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詩匯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候盡西來。”讓學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氣。然後我對秦王朝以及兵馬俑做了簡單的歷史背景介紹。在這個大的歷史背景下,爲學生接下來在閱讀中感悟文字打下伏筆。

2、在板書課題後,問學生:知道什麼是俑嗎?什麼又是秦兵馬俑呢?《課標》對中年段的學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課前佈置學生去搜集相關資料。這個問題的提出一方面是瞭解學生蒐集資料的情況,另一方面是使學生對秦兵馬俑有初步的認識,爲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初讀感知,直奔重點

1、默讀課文,讀完後想一想從中感受到什麼?在學生初次接觸文字後,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想,擴散學生的思維。

2、兵馬俑究竟有哪些特點,文中一句話概括的好,迅速瀏覽課文,找一找。課文第三自然段是對全文主要內容的概括,同時又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讓學生透過瀏覽課文的形式再次接觸文字,直奔重點,抓出兵馬俑的三個特點: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

(三)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

1、採用默讀批劃的形式,讓學生默讀相關部分,並劃出能感受到規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饋時,重點指導學生從“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這句話中感悟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結合課文中的數據“五十個籃球場”“八千個兵馬俑”,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時引導學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達方法。

(四)瞭解兵馬俑的多種類型,感受他們威武的氣勢。

1、課文介紹了兵馬俑的哪幾種類型,默讀相關部分,找一找。

2、在學生了解了兵馬俑的各種類型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閱讀喜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類,認真讀一讀那一段,然後結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讀後的感受。

(五)走近兵馬俑,感受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爲精美的藝術精品。

1、走近兵馬俑,仔細端祥,會看到什麼呢?在文中找一找。指名反饋。

2、默讀這一段,想想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3、在學生談完自己的感受後,再次讀一讀這一段,看看兵馬俑都有着什麼樣的神態,然後師生配合讀。透過多次對這段文字不同形式的朗讀,挖掘學生的想象空間。

4、還有的兵馬俑會是什麼樣子,它們又在想着什麼呢?請學生也用“有的……好像……”來說一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馬俑的神態各異,擴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六)總結談話,激發學生探究中國世界遺產的興趣。

教師進行總結:秦兵馬俑,這沉睡了幾千年的藝術瑰寶,一朝醒來,震驚了全世界。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爲擁有這顆異彩獨放的明珠而感到驕傲。其實,中華民族值得我們驕傲的歷史文化遺產,還有很多,等待着我們去了解、發現。請大家下課以後,就行動起來,去搜集你感興趣的相關資料。課文雖然學完了,但是語文學習並沒有結束,而應是一個新的開始,透過這個巧妙的點撥,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探究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興趣。 點擊>>> 點擊>>> 點擊>>>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6

《畫風》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本課要求認識七個生字,會寫十二個生字。透過學文朗讀感受大自然中風動的景物,從而養成留心觀察,遇事愛動腦筋的好習慣。

針對本課教學目標和我班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策略和教法。

一、以讀爲本,感悟朗讀,體現語文課上的“書聲朗朗”。

二、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爲主要學習方法。

三、作業設計體現活動性、開放性、體驗性、創造性。

本着以上宗旨我設計本課第一課時教學環節如下:

一、匯入新課。

小朋友,你們喜歡猜謎語嗎?我們來猜個謎語:看也看不見,摸也摸不着,能讓樹跳舞,能使土飛揚。(打一自然現象)。學生回答後,師評價:你們真聰明!一下子就猜出來了,

就是[風][出示一幅學生畫]請大家看畫面:圓圓的荷葉、美麗的荷花,兩個小青蛙正在打電話,畫面充滿了童真童趣,真是太美了!這時一陣風吹來,池塘裏的景物就會動起來,想不想把它畫下來?下來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去畫風。板書[畫風]

可是風看不見,摸不着怎麼畫呢?今天我們就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探討。請大家把書開啟,翻到六十六頁。

二、初步感知課文,學習生字。

1、學生聽課文錄音標出自然段,畫出生字詞;

2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生字詞。

3出示生字詞、多音字 ,學生認讀、交流識字方法。

三、學習課文。

1、這麼一會兒功夫你們就學會了生字,真了不起!大拇指送給你們。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A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B你喜歡文中的哪個小朋友?爲什麼?學生讀後彙報

[喜歡宋濤,因爲他愛思考 愛提問;喜歡陳丹,因爲她善於向別人學習;喜歡趙小藝,因爲她愛動腦筋,第一個畫出了風。]師提問:“從文中哪裏能看出趙小藝愛動腦筋?”學生在文中找、讀抓住:“眨眨眼睛”“想了想”去體會。師追問:“經過思考趙小藝畫出風了嗎?”學生彙報,師板書[飄動的旗子]師追問:“旗子爲什麼會飄動?”學生彙報,師說:“原來風就在飄動的旗子上。”

師接着問:“看到趙小藝的畫,宋濤是怎麼說的?”學生彙報,師指導朗讀宋濤說的話。師繼續問:“受到趙小藝的啓發宋濤是怎樣畫風的?”學生彙報,師板書[斜斜的雨絲]

師接着問:“看到趙小藝畫的風陳丹是怎麼說的?”學生彙報,師追問:“之前陳丹是怎麼說的?”學生彙報,師引導學生體會陳丹善於向別人學習,知錯就改的好品質。師繼續問:“陳丹是怎樣畫風的?”學生彙報,師板書[彎彎的小樹]這時趙小藝又想出了一種畫風的方法,她是怎樣畫的?學生彙報,師引導學生體會趙小藝善於動腦的好習慣,相機板書[轉動的風車]

2、師引導啓發學生學習文中小朋友的好習慣。師說;“文中的小朋友都畫出了風,解決了畫風的難題。其實在生活中 學習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難題,當遇到難題時你是怎麼做的?”

學生彙報,師相機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文中小朋友的好習慣,並板書[勤於動腦 善於創新]

3、指導朗讀。範讀、分角色朗讀。

4、實踐活動:學生動手、動腦、畫風。

四、佈置作業:一陣香味飄來,香味怎麼畫?

這節課,我根據二年級學生邏輯思維差,但天生愛畫、愛說的特點,對課文的感知主要透過朗讀理解。透過實踐,我覺得我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陶冶了情操。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7

第一單元本單元由看圖學文《馬踏飛燕》《伏爾加河上的縴夫》,講讀課文《古詩二首》和基礎訓練1組成,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教案。

一、教學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頸、咒、沮”等字的讀音;“齡、祭”字的寫法;注意“載、興、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義。

2、理解字詞。能夠辨析“寬廣、寬闊”“繁重、沉重”等近義詞的意義及用法。

3、複習漢語拼音字母表的順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寫。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本單元課文,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會默寫《示兒》。

三、教學重點:

1、兩篇看圖學文着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詩二首要讓學生弄懂詩的內容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怎樣觀察事物,抓住特點表現中心,根據事物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寫作順序。

看圖學文

1、馬踏飛燕

一、教學要求

1、透過瞭解“馬踏飛燕”的特點,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具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卓越的創造才能,增強民族自豪感。

2、學習從幾個方面觀察事物的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運用圖文對照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繼續培養觀察能力。

2、圖文對照,理解內容。

三、教具準備:

1、繪有銅奔馬的掛圖。

2、生字生詞卡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8

一、教學要求

1、認識10個字,會寫“不、開、四、五”4個字。認識1種筆畫“”和5個偏旁“父、刂、冫、人、灬”。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懂得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人人都要愛護它。

二、教材說明

課文以圖中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事情:冬天,爺爺爲小樹禦寒;夏天,小樹爲爺爺遮陽,表現出人與樹之間的關係多麼親密、和諧。

教學重點是認記生字、理解重點語句和練習朗讀。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1、可拼成本課合體字的偏旁、部件卡片,爺爺和小樹兩個頭飾,“棵、穿”的猜字圖。

2、要求學生觀察校園、路邊、生活小區的樹木,瞭解人們爲保護樹木做了哪些事情。

(二)認字、寫字

1、認字

生字中,注意讀準“穿、傘、暖、冷”的字音。要認識的10個生字多爲單音節詞,適宜隨課文分散認字。從字形上看形聲字居多,本課要隨生字認識“父、刂、冫、人、灬”5個偏旁。根據生字的特點,也可從偏旁入手,相對集中認字。如,先複習“、日、糹、”4個偏旁,再認本課5個新偏旁,並適當說明“冫、灬、刂、父”所表示的意思。然後讓學生到生字表裏找找9個偏旁分別藏在什麼字裏,藉助拼音,看看課文,想想怎樣記住它。在學生議論中會發現有的用熟字換部件,有的用事物的樣子(傘)就可以記住字形。教師在討論中可提示學生:

(1)看圖猜字。“棵”(左邊畫棵樹,右邊畫個果子)。“穿”(上面一個洞口,下面一排牙齒)。(2)記個大概印象。對難字如“暖、熱”可以不一步到位,先記個大概,隨着閱讀、復現,逐漸鞏固。爲了精確辨認生字,可安排兩項練習。(1)選偏旁、部件卡片組成字讀一讀。

(2)比一比,組詞:爺——爸、棵——課、穿——窗。

2、寫字

本課要認識筆畫“”,鞏固先裏頭後封口的筆順規則。教學時重點指導兩個字:“四、五”。

四:第一筆“豎”在左半格,行筆向下略向右斜;第二筆“橫折鉤”起筆處和“豎”的頂部相連,橫行至右上格折轉向下,略向左斜至右下格向左略微鉤出。第三筆“短撇”和第四筆“豎彎”,都從橫上起筆在框內均勻分佈。寫“豎彎”時,豎要直,轉彎要圓,不要寫成“豎折”。最後一筆“橫”與第一、第二筆的收筆處相連。

五:第一筆“短橫”在上半格;第二筆“豎”從“橫”中點起筆,行筆略向左斜;第三筆“橫折”起筆超過“短橫”,向右行筆至右半格與“短橫”上下對齊處折筆向下,收筆與“豎”對齊;第四筆“長橫”託連第二、三筆,起筆、收筆處超過第三筆。

(三)詞句

本課要求理解“暖和的衣裳”和“綠色的小傘”各指的是什麼。教學中可運用插圖讓學生明白:“暖和的衣裳”指包紮在樹幹上的稻草或草簾;“綠色的小傘”指枝葉茂密的樹冠。還要聯繫上下文,從它們的作用:預防小樹被凍壞、遮擋夏日炎熱的陽光,讓學生知道爲什麼這樣說。

文中有一對反義詞:冷——熱,可在閱讀中點一點。

本課首次出現自然段,可先從另起一行、開頭空兩格這樣的行文方式上讓學生感知,再透過一段一段地讀,逐步知道一個自然段說一個意思。

(四)朗讀

朗讀時要提示學生,讀完一個自然段要停頓一會,停頓的時間比句號長一些。

本課重點指導第二、三自然段。句中要適當停頓,如:爺爺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樹/不冷了。語氣中要表達出互相關心的喜悅之情。

(五)實踐活動

1、課後“讀讀說說”是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詞彙。練習時可先讀讀左邊的部分,感知四個短語的結構特點,再仿照說說。指導的重點是擴大積累,運用恰當。可先同座或四人小組練說,再用四張填空卡片變換順序開火車口頭填空,比比哪一組說得恰當而不重複。

2、演課本劇。加上爺爺與小樹的動作、對話把第二、三段的內容演一演。這是第一次演,如學生有困難,就教師幫助編,由兩個同學演給大家看,意在激發興趣。經常演演,學生也就會自編自演了。

(六)教學時間

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一)談話引入

1、啓發談話:人們爲保護樹木做了哪些事、

2、揭示課題。

(二)自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思考:爺爺爲小樹做了什麼、

(三)檢查朗讀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2、認識自然段。

(四)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認識其中的7個生字;

2、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什麼。

3、指導朗讀。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回憶第二段的內容、學習過程,學習第三段。

1、認識其中的3個生字;

2、理解“綠色的小傘”指的是什麼。

3、指導朗讀。先讀第三段,再讀全文。

(六)鞏固練習

1、認記生字(選部件拼字)。

2、完成課後的“讀讀說說”。

(七)指導寫字

(八)擴展活動

演課本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9

一、 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播放《後弈射日》)同學們,知道這是什麼故事嗎?誰來說說。

天上的太陽到底能不能被射來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寫《太陽》的課文。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現在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小組接讀課文,學習生字,交流讀懂了什麼。

3、 彙報。

三、精讀課文,感悟特點

1、 讀讀課文的前三個自然段,在描寫太陽特點的部分中,你認爲哪些句子用得好?

2、在你讀出的這些句子中,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體會列數字、舉列子等說明方法)

3、用你的朗讀來再現一下太陽的特點吧!

四、指導寫字

1、 出示“差、抵、氏、莊、稼、繁、殖”,認讀。

2、 看看這些字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3、 教師範寫,學生描紅。

4、 互相評價。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10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問路指路》是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七單元的聽說課,也是這一冊中最後一次聽說訓練。教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有序

本學期聽說訓練的要求是能聽懂他人講的一件事,邊聽邊記住內容,並學會簡單交際應用中的應對用語。《問路》則是延續《打電話》後第二次進行交際性聽說的教材。

它由三局部組成。爲什麼要問路、怎樣問路指路和結果怎樣。因爲小蘭把寫着鼕鼕家地址的小紙條不知放哪兒去了,小蘭到鼕鼕家玩,於是就要問路。小蘭邊問,民警叔叔邊指,最後小蘭找到鼕鼕的家。教材依照不清楚具體地址——小蘭問路、民警指路——找到鼕鼕的家這樣的事情發展順序寫下來,思路清晰,條理清楚,便於同學述說。

(2)有物

這節聽說訓練的重點則是問路和指路的對話訓練。如何讓同學較易地掌握應對用語呢?教材圖文並茂,插圖的適當出現,則可引導同學仔細觀察圖上民警叔叔的姿勢、臉部的表情和手指的動作來體會他指路時的熱情態度。文章則可以引導同學閱讀,在民警叔叔指路的那段話裏,除了態度熱情外,還要注意指清路名、方向、標誌等,這是很重要的基本知識。同理,小蘭問路時態度該怎樣,注意什麼,禮貌用語該怎樣運用等都可以引導同學——觀察、——體會、——掌握。教材有血有肉,聲情並茂,變一段枯燥乏味的聽說訓練爲一段連貫生動的對話訓練。

(3)有用

本節課的問路指路用的日常應對用語,源於生活,用於生活,又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加之教材內容豐富,畫面形象,在訓練同學的會話能力上又能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真正體現了聽說訓練的廣泛性、交際性和實用性。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同學實際情況,按知識、能力、情感三條線,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懂得問路時態度要有禮、問得要得體;指路時態度要熱情、指得清楚。

(2)初步學會問路和指路,能說清一段連貫的對話。

(3)能把學校到自身家裏的路線說清楚。

3.教學重難點

本節聽說訓練的重點內容有三大塊:①問路和指路要注意什麼?②分角色扮演問路和指路。③能說清學校到自身家的路線。三塊中難以掌握的是理解指路時必需注意什麼。這必需聯繫自身的實際生活去概括。由於指路時關係到實際的方向,可能和地圖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位相矛盾,所以說清學校到自身家裏的路線也是一個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由於這是一篇具有生活氣息的生動活潑的聽說訓練教材,於是沿襲保守的“揭題——出示圖片——指導觀察——小段分說——整篇總說”的聽說訓練模式,大膽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融“優美的動畫揭題,多種形式的說話訓練,讀讀說說、演演說說、畫畫說說、評評說說”於一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教師的主導精神,勝利地達成教學目標。

2.學法

同學是學習主體,聽說技能的掌握也必需透過不時的練習才幹熟練。因此這節聽說訓練以同學的自學和扮演爲主。透過自學讓同學明白聽說訓練的要求,懂得問路和指路時須注意的問題,再透過扮演、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際操作,在操作中提高交際會話能力,出色地達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程序

1.講述精彩故事,展示生活畫面——揭題

運用故事激發興趣,是我們教學中常見的匯入揭題方法。但多媒體計算機集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動畫、視頻圖像於一體。它的大容量資訊向同學提供了許多生動形象的感性素材,爲聽說訓練創設了優美的情境。於是,上課一開始,我就邊講故事《糟糕的大頭兒子》,邊又爲它添上新奇的一筆——動畫展現生動畫面。如“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正是一年春遊的好季節。”馬上畫面上就出現鳥語花香、桃紅柳綠的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再如當講到“當大頭兒子來到第一個十字路口的時候,糟了!爸爸給的路線圖不見了。”畫面上先出現一個十字路口,再出示一個大頭兒子摸摸後腦勺的頭像,最後音樂提醒,出現字幕:“糟了,路線圖不見了。”這樣畫面清晰,條理清楚,形象生動,其中也蘊含了大頭兒子接着爲什麼問路的原因。同理接下來“大頭兒子沒禮貌地問路,小白鴿不負責任地指路,以致最後大頭兒子仍在十字路口,傷心地流下眼淚”也都出示了一連串的動畫,不但讓同學更直觀、更形象地瞭解故事,饒有興趣地走進課堂。同時也激起了同學的好奇:大頭兒子在小白鴿的指路下,爲什麼找不到長城呢?它們到底該怎樣問路和指路呢?教師在同學懸念迭起,思維被疑問所激活的時候順勢揭題,匯入聽說訓練。

2.勇闖三關,紮實訓練

美國蓍名教育家布盧姆曾說:“假如同學對教學目標有明確規範的話,假如同學在學習遇到困難時能得到協助,所有的同學均能掌握學校所教的大量東西”。於是我就帶領同學去闖聽說訓練三大關。第一關就是內容關。如圖所示:

這三道題其實就是本節聽說課的重點,特別是後兩道題問路和指路的要求更是本節課的中心。讓同學透過自學明確教學目標是教學取得勝利的先決條件。

接着訓練聽說技能。技能是明確目標、掌握方法後透過不時的變式訓練而形成的。緊接着我就出示:

當同學自由扮演、指中扮演,再議議評評後,已初步具有操作問路和指路的能力時,我就帶他們闖進第三關:

以上三關,從熟悉要求——掌握方法,初步運用——兩次遷移,多次運用;層次分明,循序漸進。同時勇闖三關,爭奪金盃,形式新穎,能激活課堂教學氣氛。爲攻克內容關,同學迅速地積極憑藉教材,閱讀考慮,解決問題。接着分角色扮演,同學在活動中主動探索,掌握方法。爲順利闖過練習關,同學必需動腦、動手、動口來攻克難關。教師則重在指導、點撥、評價,還可以讓同學再次藉助電腦形象演示行走的路線(包括方向、路名、標誌等)協助同學準確地掌握指路的難點。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同學學得主動,整個課堂教學實現優教、優學。

3.首尾呼應,小結回味

好的課堂教學結尾,不只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使同學堅持旺盛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的效果。當同學闖三關後,我又重新帶領他們回到故事中,把故事揭題中留下的問題放在課內將結束之際解決,讓同學判斷剛纔大頭兒子糟糕在哪?他該怎樣問路呢?小白鴿又該怎樣正確指路呢?讓同學在辨析明理中再次提高認識,也從同學的資訊交流中反饋教學的效果。這樣首尾呼應、完整鮮明。最後課在大頭兒子經過小白鴿的指點,終於找到長城,師生一起欣賞長城美景的愉悅氣氛中結束。同學得到了美的享受,課也得到了美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