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豪放飄逸的李白詩的教學教案

教學目標

豪放飄逸的李白詩的教學教案

1.能初步瞭解李白的生平事蹟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註解鑑賞本專題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體會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詩美特點並對其內涵有所瞭解。

教學建議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詩人,既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又兼各家之所長,他既以“豪放飄逸”而成爲唐詩中不可企及的典範,又兼有曠達、瀟灑、清新、俊逸之美。透過本專題的學習,我們應該讓學生初步瞭解李白詩美的典範性特徵。豪邁奔放,謂之豪放。李白詩歌的豪放特點,既表現在作爲詩人的主體特點,也表現在作爲描寫對象的客體特點。就抒情主體而言,表現在詩的風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盪,格調昂揚;想像奇特,誇張出格;志向高遠,襟懷曠達;氣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蕩不羈。就描寫的對象而言,則是:氣勢崢嶸,場面壯闊;境界縹緲,極目無垠。李白詩歌中的飄逸是指其風格的:體氣輕揚,志向凌雲,形影飄忽,磊落不羣,風姿灑脫,神情閒逸。但是李白的飄逸決不是棄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飄飄欲仙是不摒棄塵俗的,是一種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蕩不羈,倜儻不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但不是瘋狂、癲狂,是指不畏權貴,不隨流俗,一身傲骨,渾身正氣。爲此,我們建議:

1.《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是李白傳誦千古的名篇之一,教師主要應引導學生體會此詩的“豪放飄逸”的詩美特點以及詩人對人生的深沉感慨。對此詩的主題,歷來有多種解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多元解讀,但持論必須有據。

2.《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是李白狂放風神的典型寫照,教師在指導學生吟誦的同時,應仔細品味其中的複雜情感。

3.《送友人》是李白送別詩的代表作之一,充滿了詩情畫意,形象鮮明活潑,語言清新自然,學生可以藉助註解讀懂此詩。教師主要應抓住詩歌中形成對比的意象引導學生體會詩中那種豪邁而不哀傷的情感基調。

4.《將進酒》是李白詠酒的名篇,也最能代表詩人的人格個性和藝術品格。詩人以其特有的誇張的手法,使此詩具有震撼古今的氣勢和力量;由於有詩人的心中充實而深厚的內在感情在駕馭着,所以詩人酒後的豪言壯語並不顯得空洞浮誇。對這樣的樂府歌行,教師應儘量讓學生從反覆的誦讀中體悟詩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藝術魅力。

學習指導

【 “品讀與探討”指導】

1.最能展示李白這首詩歌奇妙瑰麗詩境的是描寫夢境的那一段(從“我欲因之夢吳越”至“倪驚起而長嗟”):飛渡鏡湖,湖月照影,謝公宿處,淥水盪漾,猿猴啼鳴,半壁海日,空中天雞,於巖萬轉,迷花倚石,熊咆龍吟,層巔驚慄,雲青青,水澹澹,好一派使人迷往且又使人驚駭,亦真亦幻的奇妙境界。如果說前面僅僅是詩境的奇異的話,那麼接下來則是轉入了光怪陸離,夢境也隨之進入到高潮。暮色幽深,丘巒崩摧,訇然中開,青冥浩蕩,金臺銀臺,日月照耀,霓爲衣,風爲馬,紛紛雲君,虎鼓瑟,鸞回車,真可謂目不暇接、驚心炫目的瑰麗世界。

2.雜言和七言樂府歌行以及楚辭句式的使用對錶達這種詩歌境界能起到錯綜參差,節奏徐疾多變,奔放而不流易的效果。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說:“讀李詩者當於雄快之中,得其深遠宕逸之神,纔是謫仙人面目。”

3.詩中的月、影、我是“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的“朋友”關係。但詩人卻是認真的,希望“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因此月亮是知友,是良伴,可以隨意約請。明月伴他飲、伴他歌、伴他舞,把明月、身影當同伴邀請,分明是孤單的卻又如此熱鬧,這不是癲狂的形象,而是深刻地揭示詩人內心的孤獨感,極奇妙的想像和極孤獨的感覺相輔相成。社會人生中找不到“有情遊”,這“無情遊”的`珍貴,更襯托出他對現實的不滿。

1.《送友人》一詩充滿了詩情畫意,情意纏綿,動人肺腑。這一藝術效果的取得,在於詩人成功地使用了對比手法。如“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青山”對“白水”,“橫”對“繞”,“北郭”對“東城”。青山有情,橫亙於北郭,似在挽留友人。白水有意,環繞東城,不肯遽去。兩相對比,盡顯朋友分別之情。青山白水,如此佳景,又與下文的“孤蓬萬里”相對比,凸顯朋友情誼的美好。又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浮雲漂浮不定,比喻遊子的居無定所的漂泊生活;與落日依依的故人之情形成對比,更顯朋友相聚的珍貴。“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人與馬相對比,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2.此題的回答可以因人而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雪!”用兩個長的排比句造成了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用黃河的偉大與永恆突出了生命的渺小與脆弱,但出以如此豪放而有氣勢的詩句,就便人不感到纖弱和傷感,而只會把它當成是巨人的感傷,有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

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在詩人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就當縱情歡樂。詩人雖然短暫地得意過,但那只是一場幻影,有的是失望與憤慨。同時這也不是意氣的消沉,而是樂觀好強地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必有用”是何等地自信!因此,在詩人看來,這正是暢快痛飲的時候。骨子裏的豪情溢於言表。

如:“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這是酒後的狂言,也是酒後的真言;是詩人的豪放,更是詩人的憤激。

如:“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是詩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憤慨之語。接着舉出陳王來印證“古來聖賢皆寂寞”,借古人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

如:“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詩人的狂放豪氣盡顯於這典裘當馬的豪飲中。

【 “積累與應用”指導】

李白寫月亮的詩歌很多,學生也已經學習了不少,教師可以選取學生熟悉的幾篇進行講解。這裏節選張天健《論李白詩歌月亮意象》(見《中國李白研究》,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一文,供教師們參考。

李白的月亮意象充分展示了他在詩歌領域無所不可的藝術表現才能。他在組象領域的表現有兩個基本點;一是將月亮作爲最羌的物象;一是作爲最親近的物象。由此而構建意象,其主要傾向的表現方式如下。

望月:這是人們最習常的對月亮的組象方式。李白的明月詩首推《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因月而思,因思而望。故鄉,明月;明月,故鄉。詩是明白的,也是深沉的;是最容易理解的,又是體味不盡的。如此自然連在一起,透過望月,捕捉詩心,組合意象。詩人沒有說出的比他已經說出的要多得多,月亮是屬於遊子的,遊於是屬於故鄉的,故鄉是屬於情感的,情感是屬於詩的。無言的資訊在俯仰之間,頓成絕唱。

他的另一首望月名篇是《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怨深,夜深;簾內,簾外。就這麼單純,去表現極不單純。似人憐月,似月憐人。詩不見姿容,不寫心裏,詩人冷靜得像無動於衷,只以人物行動見意,引人進入詩最幽僻處。長夜寂寥,她在階下久久佇立。她是在想什麼?或許什麼也沒有想。夜露清冷侵入羅襪,她才醒悟回屋,放下水晶簾,又未回內房,只是癡癡凝望簾外的秋月。是誰使她這樣?一個望月細節,使詩情無限遼闊,無限幽深。真可謂情在景中,神傳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