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大自然警號長鳴的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大自然警號長鳴的教案設計

1.理解議論中的說明。

2.理解並掌握文章所採用的結構方式。

3.學習本文的語言特色。

4.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此前須佈置預習:1.瞭解全文結構,理清作者思路。2.收集破壞生態環境的圖片和文字。3.列出《保護生態環境》(暫定名)的作文提綱。)

一、匯入新課。

同學之間相互傳看所蒐集的圖片。

接着投影推出一組圖片:(見下頁)

教師解說:地球本來是一個美麗的星球,可時至今日。地球上的森林植被越來越少,江河湖海遭到嚴重污染,大自然已經警號長鳴。當我們目睹這些可愛的小生靈在污水中掙扎、哀鳴時,每個有理性、良知的人都應該發出呼號:救救它們,救救地球,也救救我們自己。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著名作家秦牧的《》,看他面對大自然遭到嚴重破壞的狀況,是怎樣大聲疾呼的。

二、檢查預習情況,理清作者思路,列出全文結構圖,理解全文主旨,體會語言特色。

檢查預習情況略。

(一)分析第一、二部分。

提問:第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主要寫了聽到一則“關於引進東北虎”的消息;是全文的引子,下文擺事實、講道理,均由此生髮出來)

教師接着引發:那我們就來看看作者由“消息”引發出了一些什麼?

學生快速搜尋第二部分,逐段討論、明確:“消息”呻東北虎少了(第二自然段)→華南虎少了(第三自然段。這兩段可合併爲一層:說明虎數越來越少)→野生動物減少(第四、五自然段)→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大自然已到處發出緊急警號(第六自然段,揭示題旨)

教師接着再引發:比較一下每一段的內容,看有什麼不同,結合第一段看,在內容和結構上呈什麼趨勢,或者說表現了什麼特點?另外,作者採用了什麼表達方式?

待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點示,同時提出新問題: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敘述、說明的現象。這部分中,後段比前段在說明範圍上都要大,這樣,就形成了由小到大,從個別到一般,層層推進的特點;作者採用了敘述、說明的表達方式。請想一想,這樣有什麼好處?

森林植被越來越少渾身油污的海鳥

孤獨的小鳥 在油污的湖中漫步

師生共同討論明確:如此由小到大、從個別到一般、層層推進,不僅順理成章地講清了題意,而且使讀者的視野逐步擴大,有了豐厚的感性認識,爲下面的議論作了鋪墊。

教師繼續引發:“大自然已到處發出緊急呼號”這一句是全文的主旨,是文章中的第一次點題。這主旨是從上文大量事實中引發、提煉出來的。在上文敘述、說明的事實中,有一個字出現的`頻率很高,是什麼字?(少)請大家把它所處的詞句(或短語)或表達相近意思的詞句(或短語)找出來,仔細體會一下它們的意義及用法上的物點。

詞、句例有:越來越少少、一直在減少下去、都在不斷減少、屈指可數、減少得多麼驚人、魚蝦減少了、出林面積縮小了、使禽獸銳減了。

意義及用法特色:反覆使用“少”,突出“少”,突出大自然生態環境遭破壞的嚴重性,意在引起人們的警覺、思索;以便於與以往的“多”相對比,給人一種緊迫感。以上詞句,雖均帶“少”意。但作者在組詞語句上很注意,靈活多變,毫沒有重複之感;給人一種樸實的感覺。

(二)分析第三部分。

提問:寫了大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之後,作者接着又寫了些什麼呢?先不忙找答案,先自己設想一下,接着應該寫什麼?(對照預習時所作作文提綱)

待學生充分發言後,老師再引導分析第三部分的各段和第四部分。

分析第七自然段:這一段寫警號長鳴的原因。在這一段中,作者寫了哪些原因呢?

先引導學生找出直接寫原因(包括不利條件)的句子,然後概括總結:

客觀因素:人均可耕地少、森林覆蓋面小、自然保護區落後。

人爲因素:打鳥、獵獸、毀林、倒垃圾,天天干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勾當。

然後,提問引發深層思索:作者爲什麼要先寫“不利條件”(既客觀因素)?把這一層去掉行不行?(不行。先寫“不利條件”,能消除人們心中的模糊認識——“地大物博”的認識等,更能警策人們;先寫不利條件,更能突出人爲破壞行爲的可恥和可怕)兩個因素聯繫是緊密的,大家可不可以舉一個日常生活例子來說明一下?(就好像一個經濟條件並不好的家庭,偏偏出了個“敗家子”,結果使得家庭情況更糟)作者寫到“人爲因素”這一層時,語氣、感情色彩何如,請大家體會一下。(先讀這一層,然後找出“可怕、目無法紀、愚昧短視、兩個“不知”句、天天干、勾當、“使得”句等詞句,體會“貶斥”“怒斥”及鋒芒初露的效果。體會語句上聯繫緊密,勢如流水奔瀉的效果)

分析第八自然段:這一段主要寫我們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上所取得的成績。作者爲什麼要寫到“成績”呢?(給人們以鼓舞,從正面引匯入;有意形成兩種勢力,爲下段作鋪墊,爲點明全文主題作準備)

分析第九自然段:指出兩種勢力——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和生態環境的破壞者——之間存在着一場尖銳的鬥爭。

教師小結:以上第七到第九段爲第三部分,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着重闡述“”的原因,也表明了必須跟生態環境的破壞者作堅決鬥爭的意圖。

(三)分析第四部分。

提問討論:在這部分裏,作者大聲疾呼:“在這場搏鬥中,誰也不是局外人。”“人們,你們究竟各各站在哪一邊呢?”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什麼?(號召人們跟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勢力作鬥爭,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這是全文的主題)在這一段中,作者把三句話分爲三個自然段,這是爲什麼?(前兩句分爲兩段,是爲了突出第一句,這句是作者的論斷,有一定的高度,非常重要。兩句分開,顯得更有力。最後一句,與前兩句又不相屬,其作用是收束全文,再次點題,總說寫作緣起,自應另爲一段)

(四)抽一學生複述課文思路。

複述後,師生共同評述、訂正。

(五)列出全文結構圖。

三、疑難分析。

提問:本文爲什麼說明記敘成分較多,但仍屬議論文?

師生共同討論分析後明確:因爲本文的主旨是透過議論來完成的,敘述和說明都爲議論服務。

[說 明]

這篇課文很值得教好學好。不僅因爲其內容很有現實意義,提出了一個大家都能親身體會到和關心的環保問題,而且因爲全文的結構、語言等,也極具特色,很值得學習,也易於被學生學習、掌握。

好課文還得教好,學生方能學好。本設計基於這些想法,透過深入鑽研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精心構思,形成了以下特點。

一、以理清作者思路、弄清文章結構形式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主線。在引導解剖全文佈局、結構的過程當中,穿插分析、理解全文的主題,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這樣安排,不僅課文的學習重點較突出,而且條理清晰,很利於學生對全文的學習、把握。而對於“理解議論中的說明、記敘”的問題,也穿插於“結構分析”之中帶過,讓學生了解前部分均採用“說明敘述”,最後設計一“疑難分析”環節,讓學生明白“議論文中可以有‘說明、敘述’成分,但‘說明、記敘’必須爲議論服務”即可。

二、充分利用教材,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如在教學前,就讓學生蒐集環保方面的圖片,在“引入”部分,又利幻燈投影,營造氣氛,激發情感。這樣,爲學生學習本文深刻的“環保”內涵先打下了一個思想感情上的基礎。

三、充分發揮課文的範例作用,把它與學生的作文訓練和說話訓練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如課前要求學生編寫寫作提綱,課中又聯繫寫作提綱安排學生思考“寫完現象後,你將接寫什麼”,然後再看作者是怎麼寫的,讓學生聯繫自己的設想,對照作者所寫,這將使學生得到許多啓發。說話訓練方面,除引導學生髮言、參加討論外,還配合學習本文結構特點,有意安排了一個“複述”的環節,這些,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