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從軍行教案(精選8篇)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從軍行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從軍行教案(精選8篇)

從軍行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三個生字。

2、結合註釋,藉助課外資料和工具書,透過學習,正確理解兩首詩的大概意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將士們忠心報國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將士們忠心報國的豪情。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鋪墊渲染

1、引入

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學習王昌齡的邊塞組詩《從軍行》中的兩首詩。(板書課題:從軍行)

2、解詩題

師:讀懂詩題是我們理解古詩的第一步。一起輕聲讀讀題目,誰讀懂了?(從軍就是參軍,標題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屬於樂府詩。)

3、鋪墊渲染

以往我們學過一些邊塞詩,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和學生接詩)在你們的印象中,邊塞是個怎樣的地方?

過渡:王昌齡在他的筆下,又爲我們展示了怎樣的邊塞風光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1、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請大家把這兩首邊塞詩先認認真真地讀兩遍,要讀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讀出節奏,讀得有板有眼。(生讀)

①誰來選一首讀一讀(師相機點評指導)換另一首讀讀

②師小結提問:有感情地朗讀也是理解古詩的一種方法。除此之外,學習古詩的方法還有哪些?(看註釋、看圖畫、想象畫面)

請同學們藉助這樣的方法,默讀這兩首詩,一句一句地讀,邊讀邊看註釋,讀完一句想想這句的意思。讀完一首,想想整首詩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同桌也可以邊讀邊討論。

2、析字詞、明詩意

小結過渡:兩首詩表面的意思你們經過合作已弄明白了,現在我們一起深入體會詩中深層的含義。

出示:(一)前兩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①自己輕聲讀一讀,你從中看到了邊塞的什麼?(青海湖、長雲鋪天蓋地,很長很長、雪山、一座孤城,還看到了玉門關。)

②追問:什麼樣的雪山?(出示雪山圖),這裏的雪山,是指祁連山,海拔4000——5000米,終年積雪,雪光閃耀,異常壯麗。祁連山因它的雪白而壯麗,如今怎麼就暗了下來呢?(漫天的黃沙,四起的硝煙,讓雪山變暗了,邊塞變暗了。)

③帶着你的理解來讀這兩句。

④人有時會因心情的不同而對周圍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國破家亡時“看到盛開的繁花濺淚,聽到鳥的叫聲亦驚心。”。再讀讀這句,對“暗”還有不同的理解嗎?(將士們遠離家鄉,遠離親人,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導感情朗讀(你不僅走進了邊塞,也走進了徵人的心啊!)

⑤在你積累的詩句中有和玉門關有關的嗎?背給大家聽。(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⑥聯想到這些詩句,再讀這句詩,哪個字撞擊着你的心扉?(孤獨,對故土的思念,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詩句中,再讀。

過渡:環境是這樣的惡劣, ;鄉情是這樣的深切,。可戍邊將士——

出示(一)後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①齊讀,誰願說說自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在黃沙滿天的戰場上,徵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們表示不破樓蘭就不回來。)

②師:“穿”是“穿上金甲”嗎?(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金屬製作的盔甲會磨破!不可思議呀!你認爲可能嗎?

邊塞將士是怎樣把金甲磨破的?(征戰時間之久,暗示戰爭的激烈頻繁)。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呢?

③指導感情朗讀:金甲易損,生命可拋,戍邊將士報國的意志卻不會減,所有的豪情、氣勢都融在了這兩句詩裏,。

刀光劍影、生死拼搏裏橫刀立馬的身影流露着馬革裹屍的豪情。

豪壯的語言中,你感受到了將士們一顆怎樣的心?(決心,不把敵人消滅誓不還的決心,一顆熱愛祖國的決心。)

3、感悟詩情

“不破樓蘭終不還”這鏗鏘有力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了將士們的萬丈豪情,難道他們就不思念家鄉的親人,真的不想還嗎?

家鄉的親人也無時無刻不牽掛着他們啊!會有誰在牽掛着他們呢?

也許兩鬢斑白的雙親拄着柺杖一次次在村頭翹首以盼;也許一雙年幼的兒女在一次次的呼喚父親回家;也許留守家園的妻子因思念而過早的讓黑髮染霜。請你們代替邊關的將士們給家鄉的親人寫一封信,告訴他你爲什麼‘終不還”。

學生練筆、交流。

從軍行教案 篇2

授課對象:

五年級學生

備課時間: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基於識字寫字: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2)基於閱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默讀有一定的速度。學習思考,能聯繫古詩的描寫背景和自己的積累,推想古詩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情分析

(1)基於識字寫字:五年級的學生已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在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獨立識字。在寫字方面,學生已掌握了漢字的基本筆畫和生字間的間架結構,重點指導難寫的字。

(2)基於閱讀:五年級學生已初步掌握默讀的方法,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理解詞句,能夠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閱讀中能正確劃分斷句,說出自己的感受。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透過古詩描寫的環境,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教材分析

《從軍行》這首古詩選自盛唐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其詩含蓄、深婉、渾厚。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主要寫了青海湖上的綿延雲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單的城鎮遙望着玉門關。歷經百戰黃沙磨穿了鐵鎧甲,不攻破樓蘭始終堅決不回家鄉。透過描寫邊塞悲壯、暗淡的景物,襯托將士們戍邊生活的孤寂和艱苦,以及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和責任感。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五千仞嶽、薊北、涕淚、衣裳、襄陽”等詞語,正確書寫“仞、嶽、摩、遺、涕、巫”六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詩詞,感受王昌齡積極向上的愛國精神。

評價任務

1.透過指名讀、全班齊讀,學生能準確讀出本課詞語:透過觀察提醒、老師範寫的方法,學生能規範書寫“仞 、嶽、摩”等生字。

2.透過自由朗讀、默讀、邊讀邊想象畫面、邊讀邊加上動作體會等形式,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在讀中感受王昌齡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從軍行教案 篇3

知識與技能:

背誦古詩,理解詩意。

方法與過程:

想象畫面,理解詩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表達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表達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解釋“從軍行”。

“從軍行”是樂府曲名。詩題中加“行”、“歌”、“吟”、“引”都是樂府詩。

2.簡介作者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白,擅長寫七言絕句,以邊塞詩著稱,被稱爲“七絕聖手”。代表作《從軍行》七首,《出塞》。(指名學生背誦《出塞》)

3.介紹邊塞詩。

“邊塞”指“邊關”“邊界”,而邊塞詩就是描寫邊疆軍事生活的詩。詩中有的展示了雄偉蒼茫的邊塞風光和戰爭場面,有的表現了將士們英勇無畏,許身報國的英雄氣概。

[設計意圖]從介紹邊塞詩入手匯入新課是爲了讓學生對這類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總體感知邊塞詩的風格除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爲了讓學生真正品讀《從軍行》時能更快地融入此詩特有的情境。

二、品詩句,明詩意

1. 初讀,讀準字音

2再讀,整體感知。

(1)指名讀,教師讀,齊讀。

(2)透過這幾遍讀,你們能不能感受到詩人在表達—種怎樣的情感?

3.研讀,讀懂詩意

(1)以小組爲單位,結合註釋,帶着自己對這首詩的初步感知,把詩讀懂。

(2)指名談對詩句的理解。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是領悟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詩初步讀懂是這一切的前提,此環節中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的學習時間,感悟理解詩的內容,初步體會詩的情感。並注重了合作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最後大家將自讀自悟及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把自己逐步置身於古詩的意境當中,爲下一步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三、想意境,悟詩情

1.“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1)指名讀,教師隨手將“暗”“孤”加上點,再請同學讀。

(2)透過這兩句詩,透過這“暗”“孤”,你的腦海中有了一個怎樣的畫面?這樣的畫面讓你的腦海中又涌現出哪些詞?

(3)請你走進這個畫面,你是那個遙望玉門關的戰士,你心中會想些什麼?

(4)將你的體會融入詩句,讀這兩句詩。

2.“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你從這兩句中又讀出了什麼?爲什麼?

引導學生抓住“黃沙“百戰”“穿”等重點詞語去體會環境的艱苦,邊地的荒涼,戰爭的殘酷,時間的漫長。抓住“終不還”去體會將士們保家衛國的決心。

(2)教師用語言去渲染情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詮釋,用自己的朗讀去表達。

3.感受此詩的藝術技巧。

(1)—、二句的寫景對錶現邊疆將士的形象有什麼作用?

(2)小結: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的高度統一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一個突出特點。

[設計意圖]古詩的用詞極其精妙,所以這個環節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在反覆誦讀中走進詩的畫面,從而使學生的心靈與文字產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後的意思。同時藉助多媒體課件,營造氛圍,讓學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誦讀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與詩境融爲一體,並自然而然地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邊塞詩是唐詩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那些雄渾開闊的邊塞詩讓我們透過歷史再次走進了那些棄家入塞,許身報國戍邊戰士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運用古詩五步學習法:解詩題、知詩人、讀詩句、明詩意、悟詩情,我們來自學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五。

2.學生看老師發的資料,藉助註釋理解古詩。

(1)自由讀古詩。

(2)合作交流,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3)體會作者的感情,朗讀古詩。

3.你還知道哪些愛國詩篇?

(1)學生背誦王昌齡的《出塞》,陸游的《示兒》,再次感受愛國情感。

(2)有感情的背誦《從軍行》。

五、作業

1.默寫古詩《從軍行》。

2.收集其他的愛國詩篇,讀一讀,背一背。

從軍行教案 篇4

一、匯入新課

1.展示匯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首古詩了,你喜歡哪一首呢,爲什麼?一起來談一談吧!

預設:

(1)我喜歡《詠柳》,因爲賀知章在詩裏描繪的春景真是美不勝收!我來背一背吧!

(2)我喜歡《村居》,因爲高鼎在詩中寫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來背一背吧!

2.展示匯入:出示句子: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清]林則徐

談一談你的理解?

預設:

若用現代語言表達,即“只要有利於國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爲害怕災禍而逃避呢。”此聯已成爲百餘年來廣爲傳頌的名句,也是全詩的思想精華之所在,它表現了林則徐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誠無私的愛國情操。

3.同學們,一首好詩往往蘊含一種心情,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讀懂詩裏的歷史,便能體會詩裏的心情。

4.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從軍行》。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

(2)以前我們有沒有學過這位詩人的詩詞呢?

(3)誰能爲大家介紹一下詩人王昌齡呢?

預設:

王昌齡,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爲“七絕聖手”。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認真讀古詩,解決生字問題,練習劃分節奏,初步感知古詩的內容。

2.出示朗讀要求:

(1)自讀古詩,邊讀邊理解詩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

(2)想一想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詩句的大意。

3.學習詞語:

從軍行:樂府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

玉門關:古關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

樓蘭:西域古國名,這裏泛指西域地區的各部族政權。

預設:瞭解詩中的地名,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詩意。

4.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聽一聽朗讀,分享你的斷句成果吧。

討論主題:

(1)怎樣可以讀通古詩。

(2)你有什麼辦法可以儘快讀懂古詩。

從軍行

[唐]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預設:

探究古詩的斷句,根據節奏感進行劃分標記。

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得飽滿一些,會有更好的誦讀效果。

三、感知詩歌,初步體會

1.反覆讀,將詩讀通順,讀流利,讀出一定的節奏和韻律。

2.誦讀古詩,整體感知。

(1)《從軍行》是邊塞詩。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爲題材的詩。一般認爲,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

(2)小聲自讀,邊讀邊理解詩句的意思,和同學分享理解詩意的好方法。

3.同桌探究:理解詩意的好方法有哪些?

預設:

(1)藉助註釋。

(2)聯繫上下文。

(3)想象畫面。

4.小組同學說一說自己對古詩的理解。

四、感知體會

1.“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1)想象一下 “長雲”是怎樣的情景呢?

預設:滿天都是雲。

(2)爲什麼會“暗”雪山呢?

預設:雲朵把雪山都遮擋着隱隱的,暗下來了。

(3)你在這樣的意境下想到了什麼?

預設:

我想到了戍邊的戰士們艱苦、孤寂的生活。

我覺得他們肯定很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2.“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你在這詩句中體會到什麼?

(1)“穿金甲”就是把戰衣鎧甲都磨破了。

(2)預設:

我體會到了戍邊時間漫長,邊塞荒涼。

我體會到了戰事頻繁,戰鬥艱苦。

(3)理解“終不還”的意思嗎?

預設:誓死不回家。

(4)戰士們這樣艱苦爲什麼“終不還”?他們有着怎樣的誓言呢?

預設:保衛邊疆,這是他們的錚錚誓言。

3.理解這首詩的意思,重點組織語言說一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意思。

預設:塞外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五、交流展示

1.瞭解古詩背後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古詩,體會詩句要傳達的情感。聽老師分享王昌齡寫這首詩前的經歷。

預設: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 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詩裏描繪了邊塞將士在漫長而嚴酷的戰鬥生活中誓死殺敵“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2.結合書上的插圖和註釋,將你讀到的詩中的場景描繪出來,請嘗試用一段話描繪這首詩呈現的畫面,並隨後談一談你對詩句的感悟。

六、作業佈置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默寫古詩,並談一談自己的理解。

七、鞏固提高

開啟“基礎訓練-《古詩三首》”,一起來闖關吧!

從軍行教案 篇5

設計理念:

以學生的“學”爲主,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不斷理解、感悟、體驗、積累,教師則從中起指導、引導、誘導、輔導的作用,使學生自主、主動、生動地學習。

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詩中的生字、新詞。

2、理解詩意,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 情境引入課題,出示課題。

1、同學們,老師今天帶來幾幅畫,大家想看看嗎?大家請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圖畫。

2、看了這幾幅畫,同學們想知道畫中講了什麼嗎?好,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從軍行》(板書課題),這首古詩講的就是有關這幾幅圖的故事。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從軍行》就是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從軍行》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一個總題目,在這個題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詩,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說說你對這首詩的作者王昌齡有多少了解?

王昌齡,唐代詩人。中過進士,做過官。擅長寫七言絕句,以邊塞詩著名。詩多描寫邊塞征戰,既表現了將士棄家出塞、奮勇殺敵、許身報國、建功立業的積極進取精神,又寫出了戰鬥生活的艱辛、徵人的悲慘遭遇。有些詩還生動地描繪了雄偉蒼茫的邊塞風光和戰鬥場面。這類詩寫得氣魄雄偉,聲調鏗鏘,語言精確,用心理描寫展現軍人愛國立功和思鄉懷土的內心世界。他的詩氣魄宏大,特別能鼓舞鬥志。

三、整體通讀,理解詩意。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我們讀古詩,不僅要讀得正確、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美。(課件出示標有停頓的詩句)

3、找出詩中的兩個生字,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學習兩個生字。

①記住每個生字的偏旁部首、筆畫筆順。

②理解字義,並組詞。

4、合作交流,理解重點字詞(青海、雪山、玉門關、穿、金甲、樓蘭)。結合課後註釋理解或請教老師、同學。

四、品讀古詩,體會詩情。

1、理解體會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句描繪圖景,觀察圖上景物,這一句描寫了幾個景物:(青海長雲雪山,師板書)師說詩意,生讀詩句。首句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境(板書:環境惡劣)。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品讀此句,讀出沉重壓抑之感。

2、理解體會第二句。課件出示第二句描繪圖景,觀察圖上景物,(孤城 遙望)師說詩要意,生讀詩句。這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板書:思念家鄉)。讀出孤寂、憂傷的語氣。

3、看圖讀前兩句,你有何感受?(青海、長雲、雪山、孤城烘托邊塞戰場環境的蒼涼荒蕪)帶上感情讀一讀。(戍邊將士艱苦、孤寂的生活,懷念家鄉。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

4、過渡語:儘管環境這樣惡劣,鄉情這樣深切,守邊將士又是怎樣做的呢?

5、出示第三句圖景,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黃沙”、“百戰”、“穿金甲”說明了什麼?“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徵,“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 “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鬥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短短七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環境的險惡,戰爭的頻繁,以及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戰鬥的英雄形象。品讀第三句,讀出低深、憂抑的語氣。

6、金甲儘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爭和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將士們豪壯的誓言。齊讀末句,讀出激昂、堅定的語氣。

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是——

爲了讓我們的子孫不再遭受戰爭傷痛,我們發誓——

爲了祖國的威嚴,我們發誓——

五、體會意境,品悟詩情

1、出示全景圖,讓學生看圖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2、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一起回到唐朝的西北邊陲,再一次將所想到的、見到的、聽到的,留在心中。

音樂起,老師誦讀古詩。記住了嗎?

3、背誦古詩。齊背,指名背誦。

4、同學們,讓我們牢記戍邊的`將士,學習他們奮勇殺敵、許身報國、建功立業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吧。讓我們隨着《精忠報國》的音樂,再次大聲地朗讀這首古詩吧!

拓展閱讀。

收集王昌齡《從軍行》的幾它幾首小詩,然後讀一讀,背一背。

從軍行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瞭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

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鑑賞同類詩歌,進一步瞭解詩人邊塞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理解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的藝術技巧。

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解題

《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內容敘述軍旅戰爭之事。本詩體現了出征將士報國禦敵,以身許國的壯志。

二、總體感知

邊塞詩歌的代表人物和風格 盛極一時的邊塞詩是構成盛唐之音的一個基本內容,它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前無古人的。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高適、岑參向來並稱齊名。

三、王昌齡背景介紹

詳見《學海導航》 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是《出塞》和《從軍行》。《出塞》共有兩首(均從《全唐詩》)。其一爲: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詞語點撥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古名鮮水或仙海,北魏時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經常在這一帶發生戰爭。暗雪山:使雪山晦暗無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連山。

2.玉門關: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漢時是邊境的一個重要關隘。唐時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勢力範圍。

3.樓蘭:漢西域國名(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通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使。昭帝元鳳四年(前七七),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用計斬其王。唐時已無樓蘭之稱。這裏借用此典,意指消滅侵擾唐朝邊境的外敵。還:歸,回家。

五、總體感知

詩開始兩句,次第展現出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的上空,長雲瀰漫;濃厚的雲層,使湖北面綿延千里的祁連雪山也顯得隱隱約約;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裏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塞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着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爲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短短七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環境的險惡,戰爭的頻繁,以及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戰鬥的英雄形象。“百戰”極言戰事之多;“黃沙”二字,極力突出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的艱苦激烈和將士們所做出的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爭和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這些將士們豪壯的誓言。 這首詩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轉折有致,對照鮮明,抒寫出了戍邊將士的豪情鬥志。整首詩的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體現出王昌齡絕句的突出優點,也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優秀篇章。全詩前兩句是鋪墊,是烘托,是渲染;後兩句是抒情,是顯志,是歌贊。景中寄情,以實代虛;情中有物,以實化虛。整首詩不僅格調高昂豪邁,蘊含深邃,而且用語也十分洗煉、精道。

六、重難點分析

1.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請作具體分析。 答:“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徵,“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鬥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

2.一、二句寫景對錶現戍邊將士有什麼作用? 答:透過境界壯闊、環境惡劣的景物描寫,襯托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

七、比較鑑賞

比較分析本詩與《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麼特色?在環境與心理描寫上又有什麼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筆抒情,虛寫徵人家鄉的妻子的無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發戍邊將士爲國殺敵、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 環境與心理描寫(“其一”側重環境的淒涼孤獨,透過寫羌笛的聲音,從聽覺上抒寫思鄉之情,心理描寫採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其四”側重寫邊塞環境條件的艱苦,心理描寫上採用實寫方式,直接寫戍邊將士爲國盡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課堂小結

九、佈置作業

背 誦 全 詩

從軍行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想像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默寫《塞下曲》。

【重點難點】

重點: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

難點:想像詩句所描繪的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教具準備】

生字(詞語)卡片,教學掛圖(課文插圖)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匯入課題,簡介作者

1、背誦學過的古詩,漫談學習古詩的方法。

2、揭示課題,板書:《從軍行》《塞下曲》

3、簡介作者。

二、初讀古詩,引入意境

1、教師範讀,激發熱情。

2、自讀,掃清障礙:

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字典讀準字音。

反覆讀,讀正確,讀熟,爲理解古詩掃清障礙。

同桌互讀,互相正音。

3、指名讀,注意讀出停頓。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找出重點字詞,結合課後註釋理解或請教老師、同學。

2、藉助插圖,試着用自己的話說說對兩首古詩的理解。

3、交流對詩歌大意的理解,教師相機指導

四、認認寫寫,正確識字

1、交流記住生字的好辦法,準確建立字音與字形的聯繫。

2、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導書寫。

五、佈置作業:熟讀古詩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指名讀古詩,理解個別字詞的意思。

2、分別說說兩首古詩所描寫的內容。

二、細讀古詩,感悟意境

(一)學習《從軍行》

1、出示課文掛圖,教師感情朗讀。

2、出示問題,引導讀、悟: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從中你有什麼感受?

(2)詩的後兩句表現了戍邊將士的什麼精神?

3、指名讀,體會詩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齡,你該怎樣讀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

4、指導背誦。

(二)學習《塞下曲》

1、指名讀,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夜、平明)

2、自讀思考:

(1)結合插圖,說說在“夜”裏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2)結合詩句想象:“平明”來到現場,將士們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心裏產生了什麼樣的感想?

3、彙報交流,師相機把學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入。

4、誦讀古詩,體會邊塞將軍勇敢機智、武藝高強、具有神力的威武形象。

三、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默寫《塞下曲》。

2、收集讚美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從軍行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教導學生識字和寫字,理解古詩的大意。 有感情朗讀並背誦古詩。 瞭解古代資訊傳播的方式。

過程與方法

透過書下注釋、查找工具書自學詩的大意; 抓住重點詞語勾勒典型環境和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學難點

抓住重點詞語,勾勒典型環境和人物形象。

感受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學流程

1、溫故知新——入詩文

出示詩,這首詩學過嗎?老師想找一位喜歡這首詩的孩子讀一讀,《其四》《其五》談談感受引出邊塞詩。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王昌齡的古詩《從軍行》,板書課題。簡介作者王昌齡。

2、字字落實——解詩意

讓學生大聲讀詩,學習一個“閨”字。能字字落實的清晰流暢的讀出古詩。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藉助書下注釋和參考書大體瞭解把握詩意,着重體會詩人的情感。注意在老師的引領下反覆讀。

3、津津有味——悟詩眼

詩言情,那麼這首詩中彌散着一種情感?“無那金閨萬里愁“進而透過孩子們的回答引出本文的詩眼“愁”。從哪裏看出作者的“愁”?這個問題希望學生透過讀詩抓住重點詞來解訣。

透過出示“烽火城”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古代傳遞資訊的方式。獨坐黃昏詩人暮色思鄉,淡淡哀愁以及悲秋情節。

羌笛:介紹

對於關山月這個意象,聽一聽古箏曲,談談別離鄉情。

出示音頻

4、歷歷在目——繪詩境

師:你無奈的是什麼?你萬里愁的是什麼?

師:作爲一名遠在戰場的戰士,此時此刻你想對家鄉的親人說些什麼?——(板書 懷鄉思親)

作爲一名戰士,你想對這無休止的戰爭說些什麼?——同學們,你想對這位戰士說些什麼?

小結

同學們,王昌齡是位偉大的詩人。在他筆下,一位淒涼哀傷的邊疆戰士形象躍然紙上。詩言情,詩更言志。短短28個字,精煉而富有深意。不愧是“七絕聖手”。我們又一次領略了古詩,這種中國古典經典的文化。又一次領略的、了古詩的魅力。

同學們我們在詩人的引領下看見了一位邊疆戰士眼中的畫面,這些情境可謂是滿眼哀愁,由景入情,體會戰士那種對家鄉的思念。讓我們一起想象着畫面,聽着這首關山月,齊讀古詩。

配樂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