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精選5篇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精選5篇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精選5篇1

活動目標:

在佈置菊花展覽會的過程中積累一二間隔、二一間隔等規律排列的經驗,並感受秋天菊花的美。

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活動準備:

1、ppt(菊花展覽會);菊花圖片若干;3個藝術花壇照片(其中2個花壇分別有abb/aab模式);與幼兒操作材料相同的菊花若干。

2、幼兒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

1、以辦“菊花展覽會”匯入

教室裏做了許多美麗的菊花,今天要開個菊花展覽會。

說說自己對菊花的認識。

2、每到秋天,菊花有各種顏色、有各種形狀、還有各種不同的大小,真美麗,所以要辦個菊花展覽會,讓大家欣賞菊花。

3、(ppt)

看看這些菊花有哪些不同?有些什麼不一樣?

這麼多的菊花假如排成一排可以佈置我們的菊花展覽會?

還可以用其他排一排的方法來佈置菊花展覽會嗎?

說說有哪些排列的方法。(老師要突出一朵一朵排列是小班就會的太簡單了,還有什麼辦法?)

請幼兒示範。

小結:可按照菊花顏色或大小、形狀隔開來,從頭到尾一模一樣排一排也能把展覽會佈置得很美。

二、幼兒自主探索

(一)提出要求

排菊花,我們看看桌上準備了哪些菊花?試一試。

(二)幼兒探索操作

1、幼兒自由操作

2、從頭到尾排下去一模一樣的。

3、一邊排一邊說一說。

4、排好後,找幼兒說說你排菊花的辦法和別人一樣嗎?

三、分享交流

自己排的菊花漂亮嗎?排好菊花開展覽會,讓我們把花送到花壇上。

1、介紹abb模式花壇。

花壇的花是怎麼排的?誰是用這種方法佈置菊花展的?請幼兒介紹

小結:雖然有的是按顏色,有的是按大小,還有的(按形狀),但排列的方式都是相同的,都是按照1個2個的方法佈置花展的,非常美麗。

2、第二個花壇是按照幾個幾個排列的方式來佈置的?

誰的菊花可以送到這個花壇?

小結:按照2個1個的方法佈置花展的。

3、還有其他方法佈置花展的嗎?

出示第三個花壇,把剩下不同排列方法的菊花放在一起。

4、邀請其它班小朋友參觀“菊花展覽會”。

活動反思:

活動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能有效地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能喚起幼兒對生活數學的情感體驗,能很好地讓他們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真正體驗到玩中學學中玩的快樂。透過玩、想、比,充分地調動了幼兒們的積極性,使他們不知不覺地去感知了何謂排列。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精選5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物一個接着一個的方法測量出蔬菜的長度。

2.嘗試探索不同的測量方法,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測量的結果。

活動準備

1.課件-黃瓜,茄子

2.長長的蔬菜實物若干,各種小型測量工具如小棒等若干,記錄紙。

活動過程

一、長長的蔬菜

1.觀察圖片:黃瓜,茄子

教師:這是什麼蔬菜?

黃瓜和茄子看上去怎麼樣?

(引導幼兒說出長長的蔬菜。)

2.這些長長的蔬菜有多長呢?你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

(量一量)

二、尋找測量蔬菜的方法

1.教師:用什麼量?怎樣量?

引導幼兒回憶測量圖形邊長的經驗。

2.請幼兒演示用一個接着一個的測量方法測量黃瓜。

告訴幼兒量好後還要想辦法記錄下來,怎麼記錄呢?

教師:有一根小棒就畫一條短線,量出來有幾根小棒就畫幾條短線。

(教師在黑板上示範。)

讓幼兒想一想除了可以畫短線來表示,還可以畫什麼呢?

(提示幼兒還可以用圓點、圖形等。)

三、測量蔬菜

1.提出測量要求:

每張桌子上有兩種蔬菜和一種測量工具,先量一種,然後跟小夥伴交換。

量好了拿出記錄紙和筆用剛纔說的方法記錄下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對記錄有困難的進行引導。

3.交流:

你們用的是什麼工具測量的,你們的蔬菜量出來有多長?

4.引導幼兒從結果不同的小組中發現問題並討論:

爲什麼兩個人用同樣的工具量一樣的蔬菜,可是量出來是不一樣長的呢?

引出測量方法的問題,師幼一起討論。

四、嘗試用多種工具測量蔬菜

1.教師:我們用了一種工具來測量蔬菜,現在請你們互相交換,

試試用其他的工具去測量,然後也像剛纔一樣記錄驗證。

2.幼兒操作。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精選5篇3

【活動目標】

1、正確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知道它們的外形特徵。

2、學習嵌板與相應卡片的配對。

3、發展幼兒的視覺與觸覺。

4、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5、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正方形與長方形的嵌板、實心圖形卡片、粗線條與細線條卡片(附後)。

【活動過程】

一、匯入部分,引起幼兒興趣。

師:今天我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對兄弟,請你們仔細看一看(出示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嵌板)。

二、幼兒觀察、操作學具,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

1、操作、感知,認識正方形與長方形。提問:

(1)這對兄弟長得一樣嗎?

(2)它們哪裏不一樣?

(3)那它們有一樣的地方嗎?

(4)師總結:這個四條邊一樣長的方形叫做正方形。這個兩組對邊一樣長的方形叫做長方形。

2、三段式教學法教授正方形與長方形:

(1)師:這是正方形(長方形)。

(2)師:這是正方形還是長方形啊?

(3)師:這是什麼?

三、嵌板與卡片的配對。

1、教師出示卡片,展示教具。

師:今天正方形和長方形兩兄弟還帶來了它們的照片,你們想看看嗎?

(1)(出示實心圖卡片)

師:你們看這張照片是誰的啊?(根據幼兒的回答擺放卡片,檢驗是否正確。然後請幼兒擺放另一張卡片)

(2)(出示粗線條卡片)

師:我這裏還有兩張卡片,和剛纔的有點不一樣,你們來幫幫忙,看看它到底是誰的。(請幼兒嘗試擺放)

(3)(出示細線條卡片,請幼兒嘗試擺放)師:你怎麼知道照片是長方形(正方形)的呢?

2、幼兒操作嵌板與卡片的配對。教師個別指導。

師:小朋友們,桌子上有很多方形兄弟倆的照片,你們想不想去把那些照片發給它們啊?

教學反思

蒙臺梭利教育的科學之處,在於它能針對幼兒發展的敏感期幫助幼兒發展潛能。敏感期有感覺器官精練的敏感期和肌肉運動協調發展的敏感期。在感覺的敏感期內,孩子會以他的視覺、觸覺去學習分辨物體的尺寸、大小、顏色、形狀等。本次“方形兄弟”的活動。正是根據蒙臺梭利教育理念設計的。但它既不是一個純粹的蒙氏活動。又有別於我們當前幼兒園的一般教學活動,它是蒙氏教育思想和《綱要》理念的一個結合。它利用蒙氏教具(正方形與長方形的嵌板)這一載體幫助幼兒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此次活動有以下幾個特點:

1、活動的命名和匯入部分

設計者將毫無生命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稱爲“兄弟”,將枯燥的形狀擬人化、遊戲化,這樣能幫助幼兒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爲具體的形象。使學習活動從一開始就讓幼兒感到親切、好玩,激發了幼兒探討的興趣和慾望。

2、活動充分給予了幼兒實際操作的.機會。幼兒透過觸摸兩個方形來感知正方形與長方形的典型特徵。並且透過觸摸比較找出他們的不同點,體現了讓幼兒自己動手感知、自己得出結論這一科學的教育理念。

3、嵌板與卡片的配對練習進一步幫助幼兒感知和理解了方形、長方形的特徵。同時,配對的練習又是分層次的。從實心到粗線圖再到細線圖,逐步增加難度,幼兒必須透過進一步的操作才能解決問題,這種由易到難的卡片讓幼兒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形成了思維判斷能力。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精選5篇4

活動目標

1.嘗試將6以內的物體按數量歸類,並用數字表示物體的數量。

2.繼續學習正確目測6以內的數羣。

3.樂意主動的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活動準備

教具:分類底版,6以內的實物卡片,相應數量的數卡

學具:聰明的玩家(分類底版,6以內的各種實物卡片,相應數(點)卡等)

給一樣多的發花(不同排列形式的實物操作卡,雪花片)

一樣多的放一起(6以內不同排列形式的實物卡片)

教學具圖片

活動過程

一、遊戲匯入

瞭解遊戲玩法。

1.出示分層式分類底版,各種球類實物卡。

教師:超市裏有許多的球,讓我們看看有哪些球呢?它們各是幾個?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引導幼兒用目測的方法數數,並能說一說自己數的方法。

2.師幼共同討論整理“分層貨架”的規則:一樣多的球放在一起

3.幼兒示範分球,師幼共同讀一讀,檢查分得對不對。

4.出示3—5的數卡,

教師:誰願意來幫助球兒們找到運貨的小推車呢?

幼兒討論得出:每層貨架上放的球兒數量是幾,就擺上數字幾的卡片,把數卡放在每層貨架的最後空格處。

二、小組操作活動。

1.介紹各組活動

有重點的介紹“聰明的玩家”的規則

2.小組活動與規則。

(1)聰明的玩家

能將6以內的等量實物放在一起,併爲各底版空格處擺上相應的數(點)卡

(2)給一樣多的發花

能用目測的方法進行6以內實物的等量判斷。

(3)一樣多的放一起

能用目測接數的方法快速辨認實物卡上的數量。

3.教師重點觀察指導“聰明的玩家”的活動。

三、活動評價

1.再出示房屋底版和小動物的實物卡片,幼兒完整的演示一次操作過程。

2.引導幼兒知道:x數字的屋裏放的全都是數量是x的小動物,數量是x的小動物都可以用數字x來表示等。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精選5篇5

學習經驗:

學習8的形成,進一步瞭解7添上1是8,7比8少1,8比7多1。

準備:

貼絨卡片:小圓片7個,三角形8個。

活動與指導:

1.出示小圓片7個,貼成一行讓幼兒點數後說出總數,再出示三角形7個,一一對應地貼在小圓片下面,讓幼兒目測後說出總數,啓發幼兒比較兩組圖形的多少,說出圓片和三角形片一樣多,都是7個。

2.出示1個三角形片,添在7個三角形後面,讓幼兒點數,三角形有幾個,說出7添上1是8。將8個三角形和7個圓形比較,引導幼兒說出三角形比圓形多1,圓形比三角形少1,8比7多1,7比8少1。

3.教師敲鈴鼓,第一次敲7下,第2次敲8下,問幼兒兩次各敲了多少下,哪一次敲得多些?多幾?哪一次少些?少幾?

4.讓幼兒根據數字8,畫出自己熟悉的8個物體。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精選5篇6

一、活動目標:

⒈在幫老奶奶找鈕釦的情境中,按2個特徵辨別圖形、嘗試看標記圖釘鈕釦,感受數量的序列。

⒉能夠遵守操作規則,正確使用操作材料,清楚講述操作過程與結果。

二、活動準備:

教學材料:奶奶圖片一張標記等若干

幼兒操作材料:無鈕釦的服裝人手一件,有紅黃藍綠顏色特徵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的鈕釦若干,上面有4——8不等的紐孔,上面有標記的小筐人手一個、固體膠人手一個。

三、活動過程:

㈠圖片匯入活動,引發興趣

——老奶奶做了許多的衣服,想開一個服裝店,但是她一個人還來不及完成,想和你們合作完成,願意嗎?

㈡幫老奶奶找鈕釦(按兩個特徵標記分類)

⒈鞏固按2個特徵辨別圖形。

——先來找找看,老奶奶做的衣服上面還缺什麼?(鈕釦)

——真的,衣服上還沒有鈕釦呢!各種各樣的鈕釦混在一起,老奶奶年老眼花分不清楚了,你們願意來幫幫她嗎?

——(出示紅色和圓形標誌):不過,奶奶對每個人提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誰能看懂熊奶奶要楊楊老師找什麼樣的鈕釦?紅色的什麼形狀的鈕釦?這個可以嗎?爲什麼?

——小結:對!看到這兩個標誌就是要找紅色的圓形的鈕釦,兩個特徵要求都找對才能放進去。

⒉第一次操作:按兩個特徵找鈕釦。

——等會,請你先拿起你的小籃子仔細看看、輕輕說說“老奶奶讓你幫忙找怎樣的鈕釦?”然後輕輕再邊找邊說:“我找到的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鈕釦?”最後數一數你找到了幾顆鈕釦?(老奶奶的年紀大了,聲音太大了她會受不了,我們不要吵到老奶奶哦!)

——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孩子邊操作邊講述。

——幼兒將小盆子拿好放到椅子下面,然後開始集中交流:你找到了幾顆什麼樣的鈕釦?怎樣找纔不會錯不會遺漏?(仔細地看看……)

個別關注:××你找的是不是紅色的三角形鈕釦呀?看清楚顏色、形狀,都一樣才能放進自己小框。不要把別人的鈕釦拿走哦!這是你要找的鈕釦嗎?)

㈢第二次操作:按量的多少進行正逆排序。

⒈手口一致點數。

——咦!你們的鈕釦上有什麼?(圓點)

——哎呀!××看得真仔細,這圓點是鈕釦穿線的洞洞,拿一顆出來數數上面有幾個洞洞啊?

都是×個嗎?再數一數其他鈕釦吧!

把洞洞最多的鈕釦,找出來!拿最少的讓我看看?

⒉幫老奶奶釘鈕釦(正逆排序)。

——你們幫奶奶找到鈕釦了,她可真高興!願意幫她把鈕釦訂到衣服上嗎?從哪裏開始釘?怎樣訂鈕釦呢?奶奶說,這個問題有點難,只有聽清楚、想明白的寶寶,纔會知道。

——(出示4至8):奶奶在這裏告訴我們了,誰看懂了呀?xx看得這麼認真,她一定看懂了!(幼兒自由表述)

——老師小結:上面是4,表示是四個鈕釦洞洞,下面是8表示8個鈕釦洞洞,這個箭頭表示慢慢、慢慢地變,變多了還是變少了?對,是慢慢變多了……

——帶上籃子去找一件自己的衣服,先看清楚老奶奶訂鈕釦的要求,再把鈕釦倒出來擺一擺,想清楚就可以訂鈕釦啦!

老師巡迴關注:孩子能否按圖示、按序訂鈕釦。

——展示個別,集中評價:

這件衣服的鈕釦是誰訂的?這裏,奶奶的要求是:鈕釦上的洞洞是越來越……?真是越來越多了,你真聰明,謝謝你哦!

這件呢?是誰做的?奶奶的要求是越來越……?原來是鈕釦的隊伍排錯了,要改一改!

——你們真能幹,不僅幫老奶奶找到了鈕釦,還做好了新衣服,老奶奶可高興啦!她說:“謝謝這些聰明、有禮貌的寶寶。下次,歡迎你們去他的服裝店賣衣服哦!”你們該說什麼呀?(老師:嗯,幫老奶奶做事情我們也很高興!)做完事情啦,我們出去放鬆放鬆吧?跟老奶奶、還有老師們說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