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中學語文評課稿

稿件2.71W

導語: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中學語文評課稿

篇一:初中語文評課稿範文

《愛蓮說》選自新教材八年級上冊,本文借花喻人,託物言志。巧妙地把蓮花的生活環境,特殊性狀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聯繫起來,描繪讚美蓮,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聽了X老師的《愛蓮說》一課,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教師講的再多,也是教師的;學生學的再少,也是學生的。”X老師在這一堂課中貫徹了一條很有價值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創新閱讀的習慣。

這種教學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X老師着重處理好以下三個關係:

第一,學生和教師的關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這是新課標、新理念對師生關係的重新定位,語文新課標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X老師貫穿在課堂中的一條主線就是讓學生去閱讀去品味。X老師既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又積極發揮幫學作用。課前準備的關於蓮花的圖片爲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體驗。

X老師把閱讀作了五個階段的安排:

第一階段:師高聲朗讀,整體把握。

第二階段:放錄音,學生跟讀。

第三階段:生齊讀,自瀆後解決字、詞、句。

X老師採用學生質疑這一手段,讓學生讀出新的感受、新的體驗和個性化的理解。在閱讀過程中,既要交給學生必要的閱讀方法,解決學生閱讀中遇到的困難,更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樣教師就不是作者的傳聲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學生閱讀的夥伴,是閱讀集體中能力略強的一員。在這一階段,X老師大膽的向課文錄音中的“蔓”字的讀音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這種敢於說“不”的精神值得學習和借鑑。

第三階段:品讀探究,正確評價。這裏有“個人思考”“集體討論”“師生合作”“教師點撥”等幾種方式。教師設計幾個關鍵的問題:

(1、翻譯句子。2、表現蓮高潔的句子還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訴概括蓮高潔的句子。)讓學生去探究、去評價。

第四階段:齊讀課文、小組討論釋疑。

在這一階段學生提出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問題。

1、 作者爲何“獨愛蓮”?

2、 結尾爲什麼順序發生了改變,最後說牡丹之愛?

X老師儘量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做以適當點撥。

第五階段: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再讀課文,生談收穫,齊讀結束。

第二,師生與作者的關係。閱讀本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如果讀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豈不索然寡味?只要是個性化的閱讀,讀者總會讀出新資訊來,許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寫出來的,而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勞動的結果。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應該把迎合當作尊重,也不要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作者,須知:書在誰的手裏,誰就是書的主人。因此,我認爲X老師讓學生去多讀課文,這本身就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勞動。

第三, 閱讀和生活的關係。文學是生活的反映,閱讀是生活的組成部分,閱讀和生活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應當樹立爲人生而閱讀的觀念,既要關照別人的生活,更要關注自己的生活;既要爲今天的應試去認知和理解,更要爲明天的發展去批判和創新。X老師讓學生去寫讀後感正是連接閱讀和生活的關係的一條有效途徑。

當然,上好一堂課,教師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這堂課會更有價值。

篇二:中學語文評課稿範文

每次聽馬巧香老師的課都有新的收穫、新的啓發。這次聽《老王》更讓人倍感人性的光輝與溫暖。下面是我聽課後的一些建議:

1、課前的匯入十分新穎,用識記成語,引入本課內容,這不僅讓學生深刻了解了“感恩圖報”這個成語,更是對本課老王恰當的描述;

2、能結合課文中老王的圖片,討論老王的人物形象及品質,這裏設計的很棒;

3、課堂最後設計的觀看圖片環節很好,找的是一些社會上的弱勢羣體,配以音樂,從而讓學生髮自內心去關愛弱者,關愛不幸的人,加深了學生的感受和體會;

4、在教學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做筆記;

5、整個課堂的節奏把握的很好,不慍不火,照顧到了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

6、預習交流部分和後來的學生再次展示如果糅合一下會更好,能節省課堂的時間,並且達到高效;

7、預習交流部分的作者和作品介紹和前面的教師指導放到一起要好,導學員介紹完畢後,教師進行簡單補充指導;

馬巧香老師在課堂中補充了大量圖文資料,將學生由課內引向課外,由文字走向生活,不僅豐富了“老王”形象,且將閱讀匯入心靈,啓發學生“以善良對待善良”------這些設計環環相扣,引領着學生走入文字,走向文字的深處。總的來說,這是一堂生動又富有深度的課。

篇三:語文評課稿範文

《雲雀的心願》是四年級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用童話形式,以形象化語言描述了小云雀與媽媽的所見、所聞、所言,從而讓學生明白了森林的重要作用,不能亂砍濫伐。表達了要保護環境的心聲,目的在於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李華嬌老師上的這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做得不錯:

1、直奔主題。在引入課文後,讓學生說說小云雀的心願是什麼?這樣直接而又有效地把學生帶進文字,激起了學生內在的需要,從而我想讀書成爲每個孩子的心聲。

2、圍繞“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這一重點進行教學,每個環節的教學都進行小結,讓學生歸納出森林的重要性,抓住重點,突出主題。

3、理解森林爲什麼會變成水庫,學生不但知道了有關森林對環境的作用,還提高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經過聽課,我想提出一些建議:

1、朗讀的訓練缺乏有效指導。朗讀的有效是這一堂課做得比較不到位的,特別是雲雀媽媽和小云雀的對話,因爲這些對話既是文章內容的呈現方式,同時也是人物情感的寄託之處。我建議,李老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可以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如抓住重點詞品讀,創設情境引讀,聯繫生活實際感悟讀……同時,引導學生在評價朗讀時關注語言的內容、關鍵詞、提示語,甚至可以聯繫生活實際或自身體驗,真正做到讓學生在自讀自評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推敲。

2、本文可以進行兩個比較重要的句式訓練。在學習森林是水庫時可以讓學生以“……可以……,……可以……,……可以……”的句式進行說話;在學習森林是空調器部份時,可以進行“森林是個巨大的空調器,夏天……,冬天……”的說話訓練。老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出示這兩個句式,讓學生的小組學習後以這樣的句式來彙報學習的結果。

篇四:初中語文評課稿模板

今天聽了陳老師執教的《三顧茅廬》這一課,整節課教者都落實新課程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而有活力。具體表現如下:

1、本課中緊緊圍繞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在教學前先出示諸葛亮的《出師表》,並在課中播放《三顧茅廬》的動畫片,最後推薦看《三國演義》,形成了課前引導——課中指導——課後延伸“的整體探究教學模式,突出了以課本爲憑藉,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的現代教學理論。

2.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儘可能地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蒐集資訊、整體把握、對比研讀、引導閱讀,各個環節都是以人爲本的,教學結構緊湊、紮實、有效。這堂課中,學生和老師的關係是非常融洽的,孩子們自由找句子,自由合作,自由討論,自由使用不同方法理解句子、領會中心,最後還自由組合彙報。但是在如此“自由”的情況下,看似形散但神卻不散,因爲孩子們始終圍繞着“劉備誠心誠意”這一主線展開學習的,萬變不離其中。

3.以讀代講。學習課文時,教師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誠心誠意”,透過學生自讀課文、指導讀課文、齊讀、男女聲讀、師生分角色讀等多種讀法,讓學生從讀中理解課文中的劉備“誠心誠意”是真的。從中體會了教師着力於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引導學生人人蔘與學習,注重思維訓練能力的培養。